..續本文上一頁之相。[交師所雲:“能生無對相”者是也。]講內根、外塵,其實都是二乘人,內根、外塵而生識,這個都是方便二乘人,因爲他的智慧就到這個地方。所以,我們曉得的,二乘人所學的、權教菩薩所學的,是不究竟的,要了解,大乘菩薩是頓悟,不可以用析空,要用體空,當體即空。你用析空的話,那是意識心,用析空觀,那仍然屬于次第性的東西,那不是佛法。用分析一件事情,是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,只能講:他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很無奈的,你不講這個次第的話,沒有辦法慢慢引導他進入佛的領域;可是,如果你一直講這個次第,來剖析一件事情,那麼,就更不可能進入佛的領域;因爲佛的領域,你一定要頓悟,沒有東西可以分析,當體就是空。也就是:一合相其實就是空,沒有東西可以分析,小乘、大乘的差別相,最大的就是這個地方,小乘用不淨、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來分析給你聽,所以你要慢慢的遠離五欲六塵;大乘,連淨都沒有,哪裏有不淨?就像虛空,等虛空法界都是無相,哪來的能所?哪來的不淨?哪來的淨?這究竟義,單刀直入,你就必須要頓悟,沒有東西叫做不淨,也沒有東西叫做淨,父母沒有生你的時候,什麼是不淨?什麼是淨?沒有這個東西。所以,你用分析的、剖析的,慢慢引導一個,這只能說爲拿一支拐杖讓他走路,他必須要依靠這一支拐杖慢慢修複,將來自己身體健康以後,就自己會跑,就把拐杖丟掉。
這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,叫你修止、叫你修觀,才能入于佛道;可是,這一句仍然是方便的,止無所止,觀無所觀。止,沒有能止所止,觀,亦無能觀所觀,絕對的空性,沒有東西可以止;絕對的空性,沒有東西可以觀,單刀直入,頓悟契入無生,無生,哪裏有生?無生,哪裏有滅?無生,哪裏有能?無生,哪裏有所?無生,哪裏有可以能觀?無生,哪裏可以所觀?能觀、所觀,仍然是微細的次第性,不能入佛的境界;能止、所止,仍然是微細的方便;不能入佛的境界;佛的境界:一念無生,即體即用,體即真如,用即般若,體用一如,這才是真正的佛道。因此在不得已的時候,講種種的語言、名字、名相,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。就像一個人如果是靠著儀器來過日子的,這表示這個人是不健康的身體。
譬如說我不能呼吸,就裝這個呼吸的助呼器,這表示這個人面對的是病苦,他沒有辦法絕對自主;一個人還需要依靠佛法來安慰、依靠朋友來安慰、依靠師父來安慰,或者是依靠善知識來安慰,這個是很無奈的事情,因爲你是凡夫,或者是需要佛法來慰己;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的話,就是你必須靠這些拐杖你才能走路;必須靠這些助呼器,就像加護病房裏面的病患,你要推輪椅才能走路,要借重某一種東西,才能活下來,或者是行動方便,就表示這個人是殘障,是嚴重的接近死亡,送進加護病房的任何一個病人,都必須借重儀器,才可以存活;同樣的,一個修行人,一定要依靠某一種東西——語言來安慰、朋友來安慰,你才會快樂一點點,那這就離佛道很遠了。
這個佛道的最後念,你要知道,那一念契入的時候,一定要完全是頓悟,當體即空,與法界性同,沒有任何的次第、沒有任何的止、沒有任何的觀,沒有什麼九次第定,沒有!沒有內、沒有外,沒有能、沒有所,沒有任何的善巧方便;沒有語言、文字,二六時中,不倚一物,這個就是佛道,入于大寂滅涅槃海,也沒有寂滅之相;破除我空、法空、空空,也沒有我空、法空、空空之相,沒有!究竟成佛,也無成佛之相;究竟如如,亦無如如之相;說一切法不可得,不可得也不能說;說一切法本無,本無亦空,如是體悟,絕對的存在,性相一如,這個是佛的境界,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,沒有任何的語言,不可以依靠任何的講經說法,單刀直入,就是顯現如來藏性,這個就是佛道,用次第性的東西,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佛,永遠沒有辦法!
[內外不成,中雲何立?中不複立,內外性空。則汝識生從誰立界?]
內根、外塵,這是二乘人所講的、權教菩薩所講的,連中間的相都沒有,內根、外塵,空無自性不成,中間之相怎麼可以成立呢?中間的相沒有成立,那麼,我們的身識就不存在了。所以,內外性空,則汝識生從誰立界呢?汝識識生,就是你的身識而生,到底是從根還是從塵來立界?根,根空無自性;塵,塵也是空無自性。
[此明根、塵、識叁界,互不得成。上二句因能生根塵,內外二界不成,以致中間所生之識,亦何從而得安立?中二句,因中間所生識界,不複成立,致內外根塵之性亦空。末二句總結,不能共生。以上叁界,皆不得成之故,則汝身識之生,畢竟從誰以立界耶?]
[叁分合難破竟。]
[午四 結妄歸真]
[是故當知:身觸爲緣,生身識界,叁處都無。則身與觸,及身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是故我們應當了解,身根與外面的觸塵互爲因緣,來生身識界,叁處都不存在,根身不存在、觸塵不存在、中間所生的身識也不存在,都無。則身與觸,及身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[准上可知。五身觸識界竟。]
諸位翻回來經文,我們消文釋義一遍:身識界,[阿難,又汝所明,身觸爲緣,生于身識。此識爲複因身所生,以身爲界?因觸所生,以觸爲界?]阿難,又汝所明,身根與觸塵爲緣,而産生的身識,此識是因爲內根身所生,而以身根來立這個身識界?或者是因外塵所生,以觸塵爲身識界呢?[阿難,若因身生,必無離合,二覺觀緣,身何所識?]阿難!如果這個身識是由身根單根,不必借重于外塵的離合所産生的覺觀之緣,那麼,只有根身,沒有離合之境,又怎能生識呢?[若因觸生,必無汝身,誰有非身,知合離者?]如果這個身識,是單由外面的觸塵而産生的身識,那麼,就不必借重你的根身,意思就是:唯塵無根了。那麼,請問你:全世界的人,有哪一個人不必借重于根身,就能夠知道合、離這個觸塵呢?絕無是理啊![阿難,物不觸知,身知有觸。]阿難!我們知道,無情物本身並沒有觸知,這個觸知必須要有情物的身知,才知道有一個觸,一定要借重于身來相合,才知道有一個觸塵。
[知身即觸,知觸即身;即觸非身,即身非觸。]當我們知道根身的時候,一定很清楚,是由能觸的觸塵,來知道所知的身根;知觸即身,當我們知道觸,就知道這是由能緣觸的根身所産生過來的。所以知道前面:知身即觸,就是能觸的觸塵就絕對不是根身;知觸即身,就是能知道的身根就不是所觸的觸塵。即觸非身,能觸就不是所觸的身根;即身非觸,能觸的根身,就絕對不是所觸的觸塵。所以,知道身,就知道它是由能觸的觸塵而來的;知道觸,就知道它是由能知的身根而來的。所以,知道觸,它就絕對不是身根;知道身,就不是所知道的觸塵,能、所要分得很清楚。
[身觸二相,元無處所,合身即爲,身自體性;離身即是,虛空等相。]何況內根、外塵二相,本來就沒有內外對待之處所,以觸塵來講,合身體的哪一部分,它就是身體的自體性,離開了身體來說觸是不對的,虛空就沒有觸塵,所以,虛空等法就是外面的,則外面的虛空等等這些法,當然就不構成觸了。[內外不成,中雲何立?中不複立,內外性空。則汝識生從誰立界?]內外不成,中雲何立呢?內根、外塵是權教所說的,連中間之相都沒有,如何有這個身識呢?內外性空,那麼,你的身識,到底是依據什麼來立界的呢?[是故當知:身觸爲緣,生身識界,叁處都無。則身與觸,及身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是故當知:身根觸塵爲緣,來生這身識界,叁處都無,則身與觸,以及身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[巳六 意法識界(分四)]
就是意根、法塵而所産生的第六意識心。
[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文各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[阿難,又汝所明,意法爲緣,生于意識。]
阿難!又你往昔于我所教過的教法裏所能明了的,就你所明了的來剖析,內在的意根、外在的法塵,互爲依緣,而生于意識之心。
[午二 雙以征起]
[此識,爲複因意所生,以意爲界,因法所生,以法爲界?]
此識就是這個第六意識心,爲複是第七識的意根所生的,以第七意識爲意根爲界?或者是因爲外面的法塵落下來的影像所生的,以法塵爲界,來立這個第六意識的意識心呢?
[午叁 分文各破(分二)]
[未初 破因意生 二 破因法生 今初]
[阿難,若因意生,于汝意中,必有所思,發明汝意;若無前法,意無所生。離緣無形,識將何用?]
現在是單由根生。阿難!若因意生,如果說單由第七意識的意根而生第六意識的意識心,于汝意中,在你的第七意識的意根當中,就必有所思了,就一定會發明汝意,發明你的心意了,因爲心意有所思,就會啓動你的意、意念。若無前法,意無所生,如果沒有前五根落下來的法塵(就是若無前法),如果沒有前五識落下來的法塵,好好的來思惟,怎麼樣?意無所生,意根、意識也無所生。離緣無形,離所緣的法塵,這個意根本來就是無形的,怎麼樣有辦法能夠生識呢?所以,這個意根,必須藉由法塵而生出意識心,現在如果沒有前面的五塵落下來的法塵,那麼,識將何用?意思就是說:也沒有意根,單意根沒有用;也沒有法塵,因爲法塵是由五塵落下來的影像,現在法塵沒有,當然能生的意根也不存在了,所以就根塵雙泯,識將何用?根無、塵也無;塵無、根也是無,識將何用?你這個第六意識心有什麼用呢?
解釋一遍:阿難!如果單由意根而生的意識心,在你的意根當中就一定有所思,發明你的意根、意念;如果沒有前五塵落下來的法塵的影像,你的意根就無所生了,你産生的能思量的意就不存在。爲什麼呢?離所緣的法塵,意根就沒有形相,叫做離緣無形,中間加一個:所,離[所]緣,那就很清楚了,[緣]底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