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題: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
日期:2009.6.7--2009.6.12
片數:共3片(本片爲第2片)DVD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合掌叁稱)
打開楞嚴經講義。
[巳四 舌味識界(分四)]
舌根對味塵所引發的舌識。
[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結妄歸真 今初]
經文,[阿難!又汝所明,舌味爲緣,生于舌識。]
阿難!又汝所明,內的舌根和外的味塵來互爲依緣,生于這個舌識。
[午二 雙以征起]
[此識爲複因舌所生,以舌爲界?因味所生,以味爲界?]
此識到底是因爲內的舌根所生的識,以舌根爲立舌識之界?或者是因爲外塵(外面的味塵)而所生的味識,以味來立味識界?
[午叁 分合難破(分四)]
[未初 破因舌生 二 破因味生 叁 破因空生 四 破和合生 今初]
第一個,先破因舌根而生識。
[阿難!若因舌生,則諸世間,甘蔗、烏梅、黃連、石鹽、細辛、姜、桂、都無有味,汝自嘗舌,爲甜爲苦?]
阿難!如果說這個舌識,是因爲舌根自己産生的,而不必借重外塵的話,那麼,這個世間種種存在的味道就沒有意義了,因爲舌會産生識,那麼,這世間所謂的甘蔗的甜、烏梅的酸、黃連的苦、石鹽的鹹、細辛和姜跟桂,這叁種是辣味。如果沒有這些味塵來配合你的舌根,那都無有味,沒有外塵,所緣的這些外塵,那麼你的舌根也沒有辦法産生舌識,所以,單根不生識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單單舌根自己會産生舌識的話,那麼,外面這些甜、酸、苦、鹹、辣,都沒有意義了,因爲這些味道並不重要,你自己舌根會産生舌識嘛,就變成都無有味,都不需要有這個外塵了。汝自嘗舌,現在你自己嘗一嘗你的舌頭,爲甜爲苦?到底又是什麼味道?
[此破識因舌生。若謂舌識,單因舌根所生,不藉味塵,自能了別其味,即以舌爲識之界者;則諸(助語辭)世間,甘蔗甜味,烏梅酸味,黃連苦味,石鹽鹹味,細辛藥名,]細辛,藥名,是馬兜鈴科,多年生的草本,它的根可以做藥。[生姜、]大家都知道。[肉桂]它是植物名,屬于樟科,常綠的喬木,葉厚有光澤,長橢圓形,花綠黃色,有香氣,可以供藥用,[藥品,此叁種皆辣味,都成了無有味。倘無有此等味塵,來合汝舌,]這些味塵沒有,那麼你自己嘗一嘗你自己的舌根,[汝自嘗其舌,到底還是爲甜耶?還是爲苦耶?]
[若舌性苦,誰來嘗舌?舌不自嘗,孰爲知覺?舌性非苦,味不自生,雲何立界?]
假設說舌性是苦的,這個苦當然是包括甜、辣、鹹等等的味道,如果舌性、舌根之性它是苦的,那麼,誰來嘗汝之舌,而知其是苦的呢?意思就是:舌根如果是苦,那麼,就不可能知道是苦,就像眼睛能見色,卻見不到自己的眼根。如果舌根是苦的,就沒有辦法嘗到苦味;或者舌根是甜的,那就沒辦法嘗到甜味;就像眼睛能看到外色,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的道理。所以,舌性是苦,就沒有辦法嘗到那個苦味,舌不自嘗,舌當然不能自嘗其苦,那麼,誰爲知覺?誰能夠知覺其舌是苦呢?意思就是:如果舌性是苦,誰來嘗汝之舌,而知道那個舌是苦的?舌當然沒有辦法自嘗,就像眼睛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眼根;舌如果是苦,那麼,誰來知覺那個舌本身是苦的呢?
底下說:舌性非苦,如果說舌性若是非苦,那就是沒有味道,[非苦]就是也非苦、非甜、非鹹、非辣,這個[苦]代表一切味道。如果說舌性非苦、非甜、非鹹、非辣,什麼味道都沒有,就沒有味道了,味自不生,這味當然就産生不出來;味産生不出來,爲什麼可以用味道、用舌根來立這個識界呢?沒有味道的舌根,那立什麼?舌識不存在。
[此明舌性,有味、無味俱非。承上雲:若自嘗其舌,舌性是苦,誰來嘗汝之舌,而知其苦也?苦字該甜等諸味。蓋舌不能自嘗其舌,如眼不能自見其眼。有孰(誰字解)爲知覺,其舌是苦耶?若謂舌性非苦,即無有味,則味自然不生于汝之舌,雲何可立識界耶?]連味道都沒有,怎麼可以立這個識心呢?
[未二 破因味生]
前面是因舌根而生,立這個舌識不存在;底下是因爲味道而生,意思就是:味道本身就可以産生識心。
[若因味生,識自爲味,同于舌根,應不自嘗,雲何識知,是味非味?]
現在這段要轉另外一個方向,前面是單根不生識,現在是單塵也不生識。這舌識如果是單因味塵而生,而不必借重舌根的話,識自爲味,這個[識]就是舌識,那麼,舌識自然爲味塵。相同之理,于舌根、同于舌根,相同之理就是本身自然就是有這個味道。爲什麼?這味道會産生識心,意思就是:味道本身就有識,塵生識,如果不必借重根的話,那就一樣了,跟前面所講的舌根的道理是一樣的——舌根不必借重外塵,舌根自己會生識,這道理一樣,應不自嘗,舌根是苦,不知道苦,就像眼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,雲何識知,是味非味呢?這個味道會自己産生,不必借重舌根的話,那你如何來了知是味非味?因爲舌根不自嘗,那麼,味塵生識的話,這也是一樣,不能自嘗其味。當然,不能自嘗其味,就不知道什麼是味道,到底有味或者是沒有味道。
整句把它貫串起來的意思是:前面是舌根生識,這段是:如果外面的味塵生識。此舌識如果單因味塵而生,就不必借重舌根,那麼,這舌識自然就是味,因爲舌識就是味道,本身就有分別的作用。爲什麼?味塵本身有識心,當然它本身就是舌識,本身就有味道,那麼,這樣就跟前面所講的舌根一樣的了,有這個功能,同時有這個識。但是,話講回來,如果味塵自己生識,那麼,就跟舌根一樣,不能嘗甜、苦。因此我們知道,如果味塵自己生識,那就不能嘗味道了,就跟前面講的舌根一樣。雲何識知,如何了別到底有沒有味道呢?爲什麼?因爲味塵所生的識,沒有辦法分辨自己。
[若言舌識,單因味塵而生者,識自然就是味。]因爲識心本身就是味了,那當然[味不能自知其味,同于舌根,應不能自嘗其舌;既不自嘗,雲何而能識知,]到底[是有味,而非有味耶?]這個味覺失去了、味道失去了。爲什麼?因爲味本身就是識。
[又一切味,非一物生,味既多生,識應多體?]
這段是依據前面那段來講的:若因味生,識自爲味,就是這個識是從味道而産生的、味塵而産生。現在更進一步說:又外面的味塵,這一切味,非一物生,那麼多的味道:酸甜苦辣鹹,當然不是同一物所生的,[非]下加:[同],[物]下加:[所],非同一物所生,就更清楚了,一切味絕對不是同一物所生的。甘蔗的性生甜;鹽巴一定是鹹的;黃連是苦,這麼多味道怎麼可能是同一種東西所生?那麼,外面的味塵既然是多生,因爲識是由味所生,所以,識體應多體,前面假設說:味能生識,就味等于識,所以,多味等同多識。
再講一遍:又一切味,絕對不是同一種東西所産生的,味道既然有多種而産生,當然,分別味的識就應當多體性,因爲前面講的,假設說:識由味、味塵而生。
注解,[又味塵類廣,]就是味塵之類是很廣的。[一切之味,元非一物所生。]這大家統統知道的。[以能生之味塵,既從多物而生,而所生之識,自應從味亦有多體,]因爲前面假設說:味能生識,當然母親多的話,兒子就多,大家都能生,[如母多,子亦應多,]一定的道理。如果把甘庶當作是母,甘庶生甜味,如果苦、辣、鹹也是這樣,[此以味多,而破識一也。]
[識體若一,體必味生,鹹、淡、甘、辛,和合俱生,諸變異相,同爲一味,應無分別?]
這段是繼續前面:[若因味生]——如果舌識是單因味塵而生的,這一段還在發揮。如果說:舌識這個體性只有一個,一個識體,就是只能辨別一種味道,因爲它只有一個體性,這個識體當然又一定要因爲味道而生,這味道而生,識體又只有一個,體必味生,而且這個舌識、識體當然又一定因爲味道而生,那麼,這一些什麼鹹的、淡、甘、辛,都沒有什麼意思。爲什麼?因爲所生的識只有一個,識體若只一個的話,那麼那些味道還有和合的味道,[和合]底下加:[味],[俱生]底下加:[味]; [諸變異]底下加:[味],這是強調種種的味道。譬如水跟鹽合在一起,這叫和合的味道,就變了。還有俱生,黃連本來就是苦的,鹽巴本來就是鹹的,俱生味,本來就具足的。那麼,我們煎、煮、炒、炸,那都是變異味,加上現在這個美食專家,本來不是很好吃的,煮一煮就很好吃了,這就是經過了烹饪以後變異的味道。應當同一個味道,爲什麼是同一個味道呢?因爲識只有一個,而且這個識一定要由味道而生,那麼,這個味道就等于沒有味道,是同一味,因爲識體就把它變成同一味。爲什麼?沒有分別,因爲識體是由味而生的,今識體只有一,當然就同一味,什麼東西吃進去,因爲它的識只有一,就像一個大門,進來統統由這大門,只有一了。
再講一遍:如果舌識的識體只有一個,那麼,這個識體,又一定必須從味道而産生這個識,假設說這種存在,那麼,這些鹹的、淡的、甘的、辛的,和合味,或者是俱生的味道、種種的變異味,都沒有用!爲什麼?因爲同一個味道,因爲識體只有一個,只能分辨一種味道,那麼,什麼味道進去,它就是一,應無分別。
[設若識體是一,其體必定因味生者,所生之識是一,能生之味亦應非多。]因爲識是由味而來的,那現在識體堅固的說是一,那味道沒有用的。[如世間鹽之鹹、水之淡,蔗之甘,姜之辛(辣也),亦該酸苦,]當然包括酸的、苦的,[是爲六味總相;和合俱生變異,是六味別相;如豆面鹽水,合而爲醬,]我們常常講的豆瓣醬,都不離這個而産生的。[是爲和合;如黃連生來便苦,其味與物,俱時而生,謂之俱生;如變生成熟,]煮一煮烹饪,由生變熟。[異其本味,如炮炙,][炮]是用少量的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