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師父手捏[耳識]入耳)同時會聽到什麼?同時會聽到耳識。對不對?它就是這個道理,經文裏[聞應聞識]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沒聽不知道,聽了嚇一跳,哇!這麼難,很辛苦,你們累,我也很累,教到你們老是教不會的學生沒有辦法。

  識從聲生,許聲因聞,而有聲相;聞應聞識!若說這耳識從聲音産生,聲音自己會産生耳識,允許你說聲音因爲聽聞,能聞跟所聞才聽到聲音,而有聲相,也允許你照正常的規矩來說,能聞所聞,聞才有聲相。這聲音出來,同時有耳識,那麼,聞應聞識,你聽到聲音,同時一定聽到耳識。那麼,識就變成塵。

  [此防轉救。恐聞]恐怕聽到說。[若無有聞,聲亦不有,]前面講:連聲音都沒有,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,[遂轉救雲:識固是從聲而生,卻許能生之聲,亦必因聞而有聲相,]假設說,[如是則聲中有識,聞聲之時,應當並聞于識!]

  底下這一段就相當艱澀了![不聞非界]A;[聞則同聲]B;[識已被聞,誰知聞識]]C?[若無知者,終如草木。]

  我們要一段一段來討論,你看,這麼短的經文,義理就含了很多:第一段、第二段、第叁段。什麼叫做不聞非界,聞則同聲?這個聞、不聞是指識,到底是不聞識?還是聞識?先看A,不聞非界,什麼叫不聞?意思就是:但有聲,但是不聞識,前面講:聞應聞識嘛,現在就說:若不聞識,那麼,聲則非生識之界,意思就是聲音同時産生識界。不聞非界就是:但聞聲,卻不聞識,意思是聲中無識,聲音當中沒有識,非界,聲音則非生識之界,非界就是非生識之界,因爲聲音如果沒有識,聲則非生識之界。這[不聞]是指不聞識,卻只有聞到聲了,表示說聲中無識;聲中無識,聲則非生識之界。

  B、聞則同聲,若聞聲之時,亦同時聞識,此識則同聲,這識就跟聲一樣了,就像外塵一樣了。耳根的外塵是聲音,可聲音同時會(生)識,這識就變成外塵,而被耳根所聞。此識則同聲,聞則同聲,[聞]什麼意思?就是聞識,能聞聲又同聞識,能聞到這個識,就跟聲塵一樣,被耳根所聞。懂這個意思嗎?所以,識被耳根所聞,識就跟聲音一樣,列爲外塵了。

  C、識已被聞,誰知聞識?識有作用啊!識的作用就是了別,了知爲用;現在這個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;[被]與[聞]中間加叁個字就很清楚了:識已被[耳根所]聞。識已被聞就是:這個能作用的識心、能了別、能了知的識心,這個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了,那就失去作用了;那麼,失去作用以後,又有誰知道,誰知聞識?聞、識,[聞]指聞聲,[識]指聞識,誰知這耳根的識已經被聞?意思就是:識已被聞,識的作用已經被耳根所聞了,失去作用了;那麼了別的作用沒有了,又有誰能夠知道聞聲、還有並聞于識呢?聞聲也沒有,識也沒有。爲什麼?因爲你的作用、識已經被耳根所聞了,失去作用了。若無知者,終如草木,如果沒有能聞能知的聞識,也沒有能知的聞聲,聞識跟聞聲統統沒有,那就像草木一樣。

  [此下展轉顯謬:一、不聞非界謬:倘但聞聲,不複聞識,]只聽到聞聲,不複聞識,意思就是[是則聲中無識,而聲則非生識之界矣。]這個叫不聞。如果[不聞]識,但聞聲,叫做不聞,就是耳根傳進來了,不複聞識,沒有識了。所以,當不聞非界就是:但聞聲,不複聞識,是則聲中就無識,而聲則非生識之界。

  [二、聞則同聲謬:倘若聞聲之時,亦聞于識,是識則同于聲,而被耳根所聞矣。叁、被聞無知謬:蓋識以了知爲用,而識已被耳根所聞,]所聞就是被它吸收走了,[則無有識,]無有識就是分別作用都沒有,失去作用了。[又誰知聞聲,並聞于識耶?]聲跟識都沒有了。[四、人同草木謬:若謂無有能知聞識者,則亦無有能知聞聲者,果都無所知,則人豈不終如草木之無情乎?]

  [未叁 破和合生]

  [不應聲聞,雜成中界。界無中位,則內外相,複從何成?]

  不應聲聞,聲、聞,[聲]指聲塵;[聞]指聞根。這個時候,不應當說:聲塵跟聞根是夾雜在一起,一個是有情,一個是無情,雜成中界,就沒有辦法分了,中界就是根本不可能夾雜在一起,哪有中間?界無中位,界沒有中間,現在已經夾雜在一起了,那裏有中間?則內外相,則內根外塵之界相,複從何立?連中間相都沒有,哪裏有這個和合而生的東西?所以,不應聲塵、聞根夾雜不分,而說有中界,中間根本就沒有。所以,內根、外塵所建立的這個界是不存在的。

  [此破根塵和合共生。不應說言:聲塵與聞根,和雜而成中界。雜則不分,]不分當然[無有中位,]有中才可以爲所緣而生識。[可以爲緣生識也。]現在[中間識界,既已不成,則內根外塵之界相,複從何而得成耶?]

  [叁分合難破竟。]

  [午四 結妄歸真]

  [是故當知:耳聲爲緣,生耳識界,叁處都無。則耳與聲,即聲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
  我們應當知道,內在的耳根、外在的聲塵爲緣,來生耳識界,連找叁個地方都找不到,則耳朵跟聲音,以及聲識界——就是聲音的識心界,其實都不存在。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
  [由是義故,自當了知,所謂耳根與聲塵兩者爲緣,而生耳識者,則內外中間叁處界限,覓之都無,但幻妄稱相而已。上結相妄,下顯性真,則此耳之與聲,及聲識界叁,本來非是因緣、自然,二種世間戲論名相,其性即是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]

  [二 耳聲識界竟]

  師父把經文貫串起來解釋一遍,因爲十八界真的有一點難!

  耳聲識界,阿難!又汝所明,耳聲爲緣,生于耳識。此識爲複因耳所生,以耳爲界?因聲所生,以聲爲界?因爲識無形,必須依根或者是塵來立界。阿難!若因耳生,動靜二相,既不現前,根不成知,必無所知,知尚無成,識何形貌?

  阿難,若說耳識是因爲耳根單獨而生,不必借重于動靜二塵,意思是說:當動靜二相既不現前,那麼,沒有外塵,根不成知,耳根就不會成爲能知者;既沒有能知者,當然必無所知,一定不會有所知道的聲音,能知沒有,所知當然沒有。知尚無成,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,那麼,所生的識到底是什麼形貌?你能明白指出來嗎?

  [若取耳聞,無動靜故,聞無所成;雲何耳形,雜色觸塵,名爲識界?則耳識界,複從誰立?]若是說取這個肉耳爲能聞,便能生耳識,不必借重于外在的聲——動、靜的聲塵,所以,這個聞跟聽就沒有能所,就不能成立。新卷葉形的肉耳其實是夾雜在色(身)根之色相,應當名爲觸塵;你不命名爲觸塵,怎麼可以名爲耳識界呢?因爲耳根是夾雜在身根的色相,屬于觸塵,不應當名爲耳識界;耳識既不是耳根所生,當然耳識界複從誰立?

  若生于聲,識因聲有,則不關聞。無聞則亡聲相所在?如果說耳識是生于聲塵,識因爲聲而有,那麼,則無關于耳聞之識;無關于耳聞,設若無聞,就會亡失聲相所在,亡失了聲音之相,如何能生耳識呢?連聲塵的外相都不存在,怎麼會有耳識跑出來呢?

  識從聲生,許聲因聞,而有聲相;聞應聞識!若說耳識從聲音而生,允許你暫時這麼說,意思就是:聲中有識,許聲因聞,而有聲相,我們也允許你,能聞、所聞而建立了這個關系,允許你聲音因爲聞才能夠聽到聲相,允許你暫時有能所。現在聞就變成應當聞識,因爲我們聽到聲音,聲音夾在有識。

  不聞非界;聞則同聲;識已被聞,誰知聞識?若無知者,終如草木。如果不聞識,但聞聲,意思就是:聲中無識,就沒有辦法建立聲識界,聲則非生識之界。聞則同聲,如果這個識跟聲同時被聞,那麼,這個聞就跟聲音一樣的是外塵。若聞聲時,也同時聞識,這識就跟聲音一樣了,而被耳根所聞。識已被聞,識本來就是有了別的作用,可是識已經被耳根所吸收走了,已被耳根所聞,這個作用失去了,又有誰能知道這個聞聲、還有聞識呢?若無知者,終如草木,連聞聲也沒有、連聞識也沒有,那就跟草木一樣了。

  不應聲聞,雜成中界。界無中位,則內外相,複從何成?不應當聲塵、聞根夾雜,叫做中界,佛陀說:中間根本不存在,已經夾雜在一起了,如何變成中?則內根的相也沒有、外塵之界相也沒有,內根、外塵都沒有相,如何能夠建立這個界相?是故當知:耳聲爲緣,生耳識界,叁處都無。則耳與聲,即聲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
  研究這一段有什麼好處呢?你今天聽到好聽的、不好聽的,都跟我們的本性沒有關系,也就是全是妄,識心不存在,沒有辦法建立啊!根不生識、單根也不生分別心的識心,單塵也沒有辦法生,共生也沒有辦法生,一切法本自無生,緣起如幻,妄生聲識,這個聲識就是一種妄,妄生分別、妄生執著、妄生顛倒、妄生種種的知見,我們就是卡在有種種的看法。所以,這個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,諸位,就是這個。

  現在要講究竟義了,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,清淨心就是這樣子,(師父以左手背擬爲清淨心)本來如如不動,眼看色,本性變成而一直執著、一直鑽、一直動;本來不動的心體,眼貪這色塵,被迷惑了,一直執著,認爲有可追求的名、利、色、一切五欲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眼根攀緣色塵,引發內在的識心就一直動;而你再怎麼動,其實都是如來藏性。那這樣問題就來了,一個人執著這個色身,他就會夾雜一個[我],我在看、我在聽、我在吃、我在執著,那個[我]二六時中鋪著一層無明;(師父以右手擬[無明]蓋住了左手的[清淨本性]來回摩擦),強烈的我執、法執,在本性上油漆一遍,再鋪上第二層分別心,什麼都分別;再來,是什麼都會有意見、什麼都有自己的看法;再來,就我什麼統統對,就是一直蓋,這個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~所以,我們所用的統統是妄心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就是這個道理。一般衆生就是想拼,但是沒有先開采如來藏性,你怎麼拼啊?

  那再怎麼做,才會慢慢的恢複我們的本性呢?不困難。第一點,不可以貪著五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