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师父手捏[耳识]入耳)同时会听到什么?同时会听到耳识。对不对?它就是这个道理,经文里[闻应闻识]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没听不知道,听了吓一跳,哇!这么难,很辛苦,你们累,我也很累,教到你们老是教不会的学生没有办法。
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若说这耳识从声音产生,声音自己会产生耳识,允许你说声音因为听闻,能闻跟所闻才听到声音,而有声相,也允许你照正常的规矩来说,能闻所闻,闻才有声相。这声音出来,同时有耳识,那么,闻应闻识,你听到声音,同时一定听到耳识。那么,识就变成尘。
[此防转救。恐闻]恐怕听到说。[若无有闻,声亦不有,]前面讲:连声音都没有,现在换另外一个角度,[遂转救云:识固是从声而生,却许能生之声,亦必因闻而有声相,]假设说,[如是则声中有识,闻声之时,应当并闻于识!]
底下这一段就相当艰涩了![不闻非界]A;[闻则同声]B;[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]]C?[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。]
我们要一段一段来讨论,你看,这么短的经文,义理就含了很多:第一段、第二段、第三段。什么叫做不闻非界,闻则同声?这个闻、不闻是指识,到底是不闻识?还是闻识?先看A,不闻非界,什么叫不闻?意思就是:但有声,但是不闻识,前面讲:闻应闻识嘛,现在就说:若不闻识,那么,声则非生识之界,意思就是声音同时产生识界。不闻非界就是:但闻声,却不闻识,意思是声中无识,声音当中没有识,非界,声音则非生识之界,非界就是非生识之界,因为声音如果没有识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这[不闻]是指不闻识,却只有闻到声了,表示说声中无识;声中无识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
B、闻则同声,若闻声之时,亦同时闻识,此识则同声,这识就跟声一样了,就像外尘一样了。耳根的外尘是声音,可声音同时会(生)识,这识就变成外尘,而被耳根所闻。此识则同声,闻则同声,[闻]什么意思?就是闻识,能闻声又同闻识,能闻到这个识,就跟声尘一样,被耳根所闻。懂这个意思吗?所以,识被耳根所闻,识就跟声音一样,列为外尘了。
C、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?识有作用啊!识的作用就是了别,了知为用;现在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;[被]与[闻]中间加三个字就很清楚了:识已被[耳根所]闻。识已被闻就是:这个能作用的识心、能了别、能了知的识心,这个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那就失去作用了;那么,失去作用以后,又有谁知道,谁知闻识?闻、识,[闻]指闻声,[识]指闻识,谁知这耳根的识已经被闻?意思就是:识已被闻,识的作用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失去作用了;那么了别的作用没有了,又有谁能够知道闻声、还有并闻于识呢?闻声也没有,识也没有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作用、识已经被耳根所闻了,失去作用了。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,如果没有能闻能知的闻识,也没有能知的闻声,闻识跟闻声统统没有,那就像草木一样。
[此下展转显谬:一、不闻非界谬:倘但闻声,不复闻识,]只听到闻声,不复闻识,意思就是[是则声中无识,而声则非生识之界矣。]这个叫不闻。如果[不闻]识,但闻声,叫做不闻,就是耳根传进来了,不复闻识,没有识了。所以,当不闻非界就是:但闻声,不复闻识,是则声中就无识,而声则非生识之界。
[二、闻则同声谬:倘若闻声之时,亦闻于识,是识则同于声,而被耳根所闻矣。三、被闻无知谬:盖识以了知为用,而识已被耳根所闻,]所闻就是被它吸收走了,[则无有识,]无有识就是分别作用都没有,失去作用了。[又谁知闻声,并闻于识耶?]声跟识都没有了。[四、人同草木谬:若谓无有能知闻识者,则亦无有能知闻声者,果都无所知,则人岂不终如草木之无情乎?]
[未三 破和合生]
[不应声闻,杂成中界。界无中位,则内外相,复从何成?]
不应声闻,声、闻,[声]指声尘;[闻]指闻根。这个时候,不应当说:声尘跟闻根是夹杂在一起,一个是有情,一个是无情,杂成中界,就没有办法分了,中界就是根本不可能夹杂在一起,哪有中间?界无中位,界没有中间,现在已经夹杂在一起了,那里有中间?则内外相,则内根外尘之界相,复从何立?连中间相都没有,哪里有这个和合而生的东西?所以,不应声尘、闻根夹杂不分,而说有中界,中间根本就没有。所以,内根、外尘所建立的这个界是不存在的。
[此破根尘和合共生。不应说言:声尘与闻根,和杂而成中界。杂则不分,]不分当然[无有中位,]有中才可以为所缘而生识。[可以为缘生识也。]现在[中间识界,既已不成,则内根外尘之界相,复从何而得成耶?]
[三分合难破竟。]
[午四 结妄归真]
[是故当知:耳声为缘,生耳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耳与声,即声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]
我们应当知道,内在的耳根、外在的声尘为缘,来生耳识界,连找三个地方都找不到,则耳朵跟声音,以及声识界——就是声音的识心界,其实都不存在。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[由是义故,自当了知,所谓耳根与声尘两者为缘,而生耳识者,则内外中间三处界限,觅之都无,但幻妄称相而已。上结相妄,下显性真,则此耳之与声,及声识界三,本来非是因缘、自然,二种世间戏论名相,其性即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]
[二 耳声识界竟]
师父把经文贯串起来解释一遍,因为十八界真的有一点难!
耳声识界,阿难!又汝所明,耳声为缘,生于耳识。此识为复因耳所生,以耳为界?因声所生,以声为界?因为识无形,必须依根或者是尘来立界。阿难!若因耳生,动静二相,既不现前,根不成知,必无所知,知尚无成,识何形貌?
阿难,若说耳识是因为耳根单独而生,不必借重于动静二尘,意思是说:当动静二相既不现前,那么,没有外尘,根不成知,耳根就不会成为能知者;既没有能知者,当然必无所知,一定不会有所知道的声音,能知没有,所知当然没有。知尚无成,能知的耳根尚不可得,那么,所生的识到底是什么形貌?你能明白指出来吗?
[若取耳闻,无动静故,闻无所成;云何耳形,杂色触尘,名为识界?则耳识界,复从谁立?]若是说取这个肉耳为能闻,便能生耳识,不必借重于外在的声——动、静的声尘,所以,这个闻跟听就没有能所,就不能成立。新卷叶形的肉耳其实是夹杂在色(身)根之色相,应当名为触尘;你不命名为触尘,怎么可以名为耳识界呢?因为耳根是夹杂在身根的色相,属于触尘,不应当名为耳识界;耳识既不是耳根所生,当然耳识界复从谁立?
若生于声,识因声有,则不关闻。无闻则亡声相所在?如果说耳识是生于声尘,识因为声而有,那么,则无关于耳闻之识;无关于耳闻,设若无闻,就会亡失声相所在,亡失了声音之相,如何能生耳识呢?连声尘的外相都不存在,怎么会有耳识跑出来呢?
识从声生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;闻应闻识!若说耳识从声音而生,允许你暂时这么说,意思就是:声中有识,许声因闻,而有声相,我们也允许你,能闻、所闻而建立了这个关系,允许你声音因为闻才能够听到声相,允许你暂时有能所。现在闻就变成应当闻识,因为我们听到声音,声音夹在有识。
不闻非界;闻则同声;识已被闻,谁知闻识?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。如果不闻识,但闻声,意思就是:声中无识,就没有办法建立声识界,声则非生识之界。闻则同声,如果这个识跟声同时被闻,那么,这个闻就跟声音一样的是外尘。若闻声时,也同时闻识,这识就跟声音一样了,而被耳根所闻。识已被闻,识本来就是有了别的作用,可是识已经被耳根所吸收走了,已被耳根所闻,这个作用失去了,又有谁能知道这个闻声、还有闻识呢?若无知者,终如草木,连闻声也没有、连闻识也没有,那就跟草木一样了。
不应声闻,杂成中界。界无中位,则内外相,复从何成?不应当声尘、闻根夹杂,叫做中界,佛陀说:中间根本不存在,已经夹杂在一起了,如何变成中?则内根的相也没有、外尘之界相也没有,内根、外尘都没有相,如何能够建立这个界相?是故当知:耳声为缘,生耳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耳与声,即声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研究这一段有什么好处呢?你今天听到好听的、不好听的,都跟我们的本性没有关系,也就是全是妄,识心不存在,没有办法建立啊!根不生识、单根也不生分别心的识心,单尘也没有办法生,共生也没有办法生,一切法本自无生,缘起如幻,妄生声识,这个声识就是一种妄,妄生分别、妄生执着、妄生颠倒、妄生种种的知见,我们就是卡在有种种的看法。所以,这个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诸位,就是这个。
现在要讲究竟义了,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,清净心就是这样子,(师父以左手背拟为清净心)本来如如不动,眼看色,本性变成而一直执着、一直钻、一直动;本来不动的心体,眼贪这色尘,被迷惑了,一直执着,认为有可追求的名、利、色、一切五欲六尘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眼根攀缘色尘,引发内在的识心就一直动;而你再怎么动,其实都是如来藏性。那这样问题就来了,一个人执着这个色身,他就会夹杂一个[我],我在看、我在听、我在吃、我在执着,那个[我]二六时中铺着一层无明;(师父以右手拟[无明]盖住了左手的[清净本性]来回摩擦),强烈的我执、法执,在本性上油漆一遍,再铺上第二层分别心,什么都分别;再来,是什么都会有意见、什么都有自己的看法;再来,就我什么统统对,就是一直盖,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~所以,我们所用的统统是妄心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就是这个道理。一般众生就是想拼,但是没有先开采如来藏性,你怎么拼啊?
那再怎么做,才会慢慢的恢复我们的本性呢?不困难。第一点,不可以贪着五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