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欲六塵(師父將代擬爲[無明]的右手從左手[清淨自性]上拿開),不管出家、在家,修道之人,這種東西沒有看得很淡,色聲香味觸法、名利色,這沒有看得很淡,你不要想修行,門都沒有!第二點,所有的相,碎爲微塵,平等心看,這種分別心沒有,你知道這一定是空,花空、樹空、人空,我相、大相空,沒有一樣相不是敗壞之相,好!分別心拿掉(師父複將代擬爲[無明]的右手從左手[清淨自性]上拿開)。第叁點比較難,碰到所有的意見、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,不要硬說對方不對,這種鞏固自己知見包括修學佛道的半世紀都沒有辦法破,就是法執。

  因爲他認爲他最有修行,師父這樣教,徒弟也認爲這樣子,所以,到處宣揚,你聽過多少:我的師父最有修行、我的道場最清淨!多少人這樣講!我親自就聽到:某某人修什麼苦行,我認爲他是全世界最有修行的出家人!這個叫做知見立知,你沒有去親近別人,你怎麼知道他有沒有修?所以,這個是夾雜,清淨自性就是:有修無修,不關我的事情,我不執著誰有修沒有修,我一定要解脫我自己。所有的對這個執著的事情放,(師父重複將代擬爲[無明]的右手從左手[清淨自性]上不斷放下)法執也放,我執也放,一定要放!再來,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。底下注意聽,這個是關鍵。當眼睛看這色塵的時候,化作一念的執著,這個是生滅,[生]就是有增加,[滅]好像有減少,事實上,眼睛看東西,把眼睛閉上,其實都是心的影像,法塵,對不對?

  諸位,統統在心,其實眼睛看色塵,就是心的影像,你增加東西,這個心觀念開始說:我增加!譬如你增加財産、房地産,我增加了很多。這個增加是什麼?是觀念。知道嗎?事實上並沒有增加,在我們的心裏面,建立了增加的觀念,這個只是觀念。當有一天財産消失了,我們的心觀念變成:我破産了!其實你的心有沒有減少?沒有!你的如來藏性從哪裏生?從來不生,從來不減。所以,我們這個相,幻化的緣起相會引發生滅心,注意師父現在在講什麼?外在的相,會引發增、減生滅心;會引發有、無生滅心;會引發善、惡生滅心;會引發對、錯生滅心。這樣你聽得來嗎?爲什麼六祖講:不思善,不思惡,就這麼時?善,其實是心的影像,惡,其實是心的影像,有沒有真正的善?沒有;有沒有真正的惡?沒有。善,空無自性,惡,空無自性。所以,不思善,不思惡,就這麼時,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。

  爲什麼我們的面目是不思善,不思惡?善、惡其實是影像;但是,問題在凡夫來講,善、惡會引發轉世的好跟壞。所以,空無自性是要好好的做善事,這不能搞錯!是跟非是觀念,觀念是心的什麼?影像。對、錯是心的觀念,觀念是心的什麼?是心的影像。沒有實體可得,善惡、是非、對錯、能所、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,凡所有相,都會化作內心裏面的意識生滅心。記住,只要是生滅,你統統要放下!爲什麼?這樣才有辦法見性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不放下生滅有爲法,你一輩子修行不能成就!爲什麼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?因爲借重于根的能緣的意識心,跟所緣的這個外在的相,會化作什麼?化作心性上一念的執著的生跟滅,強烈的情緒——有、沒有!會影響你一輩子,你永遠沒辦法修行。那應該怎麼樣呢?也就是說:你現在擁有多少,告訴自己:這是如夢幻泡影的財産、房地産,放下!今天你也許很窮,沒有關系!你現在很富有。窮人有窮人的好處,人家也不偷、搶、也不會拿刀子勒索,窮,有它的好處。富有,也有它的好處,因爲他要布施就有錢。所以,富有、貧窮,心如如不動,善、惡,心如如不動,這個都是意識型態、都是觀念。觀念會化作一念的意識心,我們就是活在觀念,生命就是一種觀念,觀念就是意識心的生滅。

  所有的衆生都是作繭自縛,緣起的相建立了觀念,拼了老命要維護這個觀念,所以,死不認錯,永遠對立!你說他是專家,其實是無知;你說他是權威,懂得這一點東西,其他宇宙的東西他根本就不知道。你說[博士],其實不對,叫做[專士]才對,中文系的博士,他就只懂中文啊,盡虛空界、遍法界的法身的般若智慧,他根本不知道,怎麼叫做博士呢?他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嗎?不行!所以,研究佛法,它就是有這個好處,哇!佛這麼有智慧,真是驚人啊!學佛,你認爲隨便念二叁句佛就叫做修行?隨便念幾句咒:唵嘛呢叭彌吽,叫做修行?錯!沒有那麼簡單!我已經告訴你:要造就栽培一個法師要叁十年,你現在相信了吧?真的!難,真的難!

  [巳叁 鼻香識界(分四)]

  [午初 標舉叁界 二 雙以征起 叁 分合難破 四 結妄歸真 今初]

  [阿難!又汝所明,鼻香爲緣,生于鼻識。]

  阿難!又你所明了的,鼻根、香塵,互爲因緣,生出鼻識。

  [午二 雙以征起]

  [此識爲複因鼻所生,以鼻爲界?因香所生,以香爲界?]

  這個識心到底是因爲內在的鼻根所生,以鼻來立界?或者因爲是外在的香塵所生,用香來立這個界呢?

  [午叁 分合難破(分叁)]

  [未初 破因鼻生 二 破因香生 叁 破和合生 今初]

  [阿難!若因鼻生,則汝心中,以何爲鼻?爲取肉形雙爪之相?爲取嗅知動搖之性?]

  阿難!若因鼻生,如果說這個識心是因爲鼻根自己産生,那麼,你心中以何爲鼻?用什麼來當作你自己的鼻子呢?到底是取這個肉做的雙爪之相(我們的鼻孔就這樣子,它的形狀像雙爪,有的人鼻孔很大,爪比較大,有的朝天鼻,下雨都會滴到的;有的鷹鈎鼻)來當作你的鼻根?還是取那個能夠嗅知、動搖之性來當作你的鼻子?

  [首句按定,識因鼻生,下乃征定鼻根。則汝阿難心中,將以何者,爲汝之鼻根?爲是取臉上肉之形質,如雙垂爪之相爲鼻耶?爲是取能發嗅知,動搖之性爲鼻耶?此雙開二句,下則詳破。]

  [若取肉形,肉質乃身,身知即觸,名身非鼻;名觸即塵,鼻尚無名,雲何立界?]

  如果你取這個肉做的形狀,肉質乃是身體;身知,用身體來感知、來知覺,這個是觸塵,不是香塵。是名身非鼻,意思就是:鼻子詳細來講,肉是黏在身上,它是身體的一部分,是身知,應當是觸塵(身知即觸就是,身知道的,其實它是觸塵,不是香塵)。名爲身根,即不是鼻根,名身根就一定不是鼻根。名觸即塵,塵,以身爲觸,才是正名;既名觸即塵,即非香塵,就不能叫做香塵,這[即塵]就是即非香塵。鼻尚無名,雲何立界?連鼻子這個鼻根都沒有,雲何可以說,識因鼻生,依之而立界耶?怎麼可以這樣講?連鼻根都找不到,因爲鼻根是屬于身上的一部分,是身上的就是觸塵。這整段的意思是說:如果你取肉質來當作是你的鼻根,這肉質的其實是身根,身根是知,就是觸,只要是身的知就是觸塵,名身根就非鼻根了,名觸塵即非香塵,鼻尚無名,鼻根連名字都沒有,雲何立界?雲何可以說,識因鼻生,依之而立界耶?怎麼可以這樣講?

  [若取臉上肉形,爲汝鼻者,須知肉之體質,乃屬身根,身之所知,即是觸塵,既名身根,即非鼻根;既名觸塵,即非香塵;鼻根之名,尚不可得,雲何可說,識因鼻生,依之而立界耶?]

  [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,以何爲知?以肉爲知,則肉之知,元觸非鼻。]

  現在要找找看。若取鼻根當中的嗅知之性,就是動搖之性,當作你的鼻根,那麼,又你心中以什麼叫做知?意思就是:如果取鼻根當中的嗅知之性,來當作你的鼻根,那麼,你心中的所謂的知,用什麼做的?以何爲知?嗅知就是知根了,就是意了。以肉爲知嗎?如果用肉來當作你的知,則肉之知,元觸非鼻,那麼這個肉其實是身根,原本就是身根之觸塵,不屬于鼻根的嗅知之性。意思就是:鼻根是連在身體上的,它其實是身體的觸塵,怎麼可以講它是有嗅知之性?你的知其實是觸。所以,以肉爲知,則肉之知,元觸非鼻,如果你以這個肉做的鼻根來當作是知,那麼這知其實是身體的觸,因爲鼻的肉是屬于全身的一部分,它是觸塵,不是鼻根,所以,不可以把身根的觸知,當作你鼻根的嗅知性。

  [若取根中嗅知之性,爲汝鼻者,又汝阿難心中,將以何者爲能知,若以鼻頭之肉,爲能知者,鼻肉體質,乃屬身根。則肉之知,元是身根,知觸之用,非是鼻根,嗅知之性。末二句,同上身知即觸。]

  經文,[以空爲知,空則自知,肉應非覺?如是則應虛空是汝,汝身非知,今日阿難,應無所在?]

  如果你把虛空當作知,姑且讓你這麼說,那你看看會有什麼結論、結果?以虛空來當作你的知,那麼,虛空自己知,你的鼻頭肉應當就沒有什麼覺知性,因爲你是虛空嘛!如是則應虛空是汝,因爲鼻孔的空跟外面的空是一樣的,如是鼻孔的虛空還有外在的虛空變成是你了?因爲虛空是有知了,你身變成無知。因爲是你說以空爲知,現在你的身非知,全身變成一個無知了,因爲虛空是無知,所以汝身非知,就變成了虛空一樣的。那麼今日的阿難就如同虛空了,應無所在,爲什麼?沒有形狀啊,因爲你以空爲知,所以,應無所在,根本不知你所在,因爲虛空是你,阿難的身取代了虛空。

  [此以鼻肉爲知被破,轉計以空爲知。]亦破之,[亦破雲:設若汝以鼻孔之空,]鼻孔之空跟外面的虛空是一樣的、平等的。[爲能嗅知者,空本無知,縱許有知,]就算你把它當作有知,[則是空自有知,汝鼻頭之肉,應非覺矣?]因爲你的知轉移到虛空了。[如是則應虛空是汝,汝身非知者:如是乃指上叁句,鼻孔之空有知,若即是汝嗅知之性,以此類推,則一切虛空,皆應是汝。又鼻上之肉,既無知性,則汝全身之肉,]應當是無知,[皆應非知;以此而論,空若是汝,則虛空無在,]虛空並不存在。[今日阿難,亦應無所在矣?]因爲虛空是無相的。

  [以香爲知,知自屬香,何預于汝?]

  如果這個鼻中的香爲有嗅知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