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,把香當作有嗅知性,此嗅知性的知當然就是屬于香塵了,屬于香,又不關你的鼻孔的事情。所以,你以香爲知,香自知,幹你什麼事?

  [此因肉知、空知被破,轉計以香爲知。若謂以鼻中香,爲嗅知性者,香本非有知,縱許香具鼻根之知,此知自屬于香,何預于汝鼻知之事?此文但以香具鼻知,不可濫下香生鼻識。]因香而生的鼻識,濫下就是不可以混淆底下這一段。所以,但以香具足有鼻子的知,這當然是不可能,香怎麼會有鼻子的知?

  [若香臭氣,必生汝鼻,則彼香、臭二種流氣,不生伊蘭,及旃檀木?二物不來,汝自嗅鼻,爲香爲臭?臭則非香,香應非臭。]

  解釋一下:如果外面的這個香氣還有臭氣,外塵,二氣必生汝鼻,就是自己從你的鼻孔跑出來。意思就是:鼻孔會自己跑出香氣和臭氣。則二種流氣,[不生]就是不必借重,就不必借重于伊蘭樹和旃檀樹,不必發生在伊蘭樹(伊蘭樹很臭)、以及旃檀木的香,才有臭氣和香氣,一個是臭,一個是香。意思是說:如果你的鼻子自己會跑出香臭二氣,那香臭二氣就無關于伊蘭樹的臭、旃檀木的香,就是跟外塵沒幹系了。當二物不來,伊蘭樹的臭、旃檀木的香不來的時候,這時你自己嗅嗅你的鼻子看,爲香爲臭?臭跟香的體性不一樣,臭則非香,香當然不是臭了,這很清楚了。

  [此文與上文,似不相接續,須補充轉救之意。因上以香爲知,遂招知自屬香,何預于汝之破,]意思就是:香具足有知,那就不關你的事情,香自己知啊![遂轉救雲:知雖屬香,香氣卻生于鼻,]意思是:鼻孔自己會跑出香氣。[離鼻則無香氣,何得謂爲不預于我?故複破雲:如是香氣,生于汝鼻,臭氣亦生汝鼻,若香臭二氣,必定生于汝鼻者,]那就不需要假借外在的塵了。[則彼香、臭二種流動之氣,]就不必借重于伊蘭樹的臭,[不生伊蘭,]也不必借重于旃檀木的香,[及旃檀木矣!二物不來之時,汝自嗅汝鼻,]到底是香的?[還是爲香耶?還是爲臭耶?若是臭則非香;若是香則非臭。]

  [《指掌》引《觀佛叁昧經》雲:“末利山中,有伊蘭樹,臭若胖屍,熏聞四十由旬。其花紅色,甚可愛樂,若有食者,發狂而死;而旃檀之樹,亦發生伊蘭叢中,未及長大,如閻浮洲竹筍,不能發香,]但是,[仲秋月滿,卒從地生,]終于從第産生,[成旃檀樹,衆人皆聞妙香,永無伊蘭臭惡之氣。]

  [若香、臭二俱能聞者,則汝一人,應有兩鼻?對我問道,有二阿難,誰爲汝體?]

  如果香臭二種你都可以聞到,因爲從鼻孔自己跑出來,鼻孔也可以不必借重于外在的東西,可以聞到香,也可以聞到臭,那麼,你現在一個人就應當有二個鼻子才對。爲什麼?大家都知道,一個鼻孔,不是香,要不然就是臭而已。現在是:二氣是自己從鼻孔跑出來的,不必借重外塵,要弄清楚。對我問道,這一句要注意聽:正在佛前對如來問佛道的人,變成有兩個阿難,因爲你有兩個鼻子,那麼,誰爲汝體?哪一個才是你阿難的真體?就變成兩個阿難。

  [鼻根是一,香、臭爲二,故上破曰:臭則非香,香則非臭。若謂香臭二氣,俱能聞者,則汝一人應有兩個鼻知。此句對上以香爲知,自不能再以臭爲知。一人一鼻,世間共許,若有二知,即有兩鼻,如果兩鼻,對我問道,有二阿難,誰爲汝阿難真體?]

  [若鼻是一,香臭無二,臭既爲香,香複成臭,二性不有,界從誰立?]

  如果鼻子是一,香臭變成不二,混爲一體,沒辦法分辨,無二就是自應混成一體,就是臭既爲香,香複成臭,那麼臭氣既可以爲香氣,香氣複可以成臭氣,二性就是二種嗅知性,[不有]就是混亂,不存在。因爲不是嗅香就是嗅臭,現在混亂了,香可以爲臭,臭可以爲香,這個嗅知性混亂了,就不存在了,不可以立爲鼻識之界,所以叫做二性不有,此二種知性混亂了,鼻識界是不能成立的。[不有]就是不存在的,經嗅知性二種都不存在,因爲臭可以爲香,香也可以爲臭,所以,亂掉了。

  [此因聞既有二鼻,應有二身之破,遂轉計雲:我本來無二,鼻只是一個,不妨具足香、臭二知。故此破雲:若鼻是一,則香臭自應混而爲一,而無二矣!臭既可以爲香,則臭無自性;香複可成臭,則香無自性;]那哪個是香?哪個是臭?亂掉了。[以香臭互奪兩亡,]香取代臭,那麼臭就亡了;臭取代香,香就沒有了,以香臭互奪兩亡,[二種嗅知根性,既然不有,]不存在,[而鼻識之界,欲從誰而立耶?]爲什麼?香就可以取代臭,臭也可以取代香,因爲鼻子只有一個。

  [未二 破因香生]

  [若因香生,識因香有,如眼有見,不能觀眼;因香有故,應不知香?]

  如果這個鼻識,是因爲香塵而生的,意思就是:如果識心單由香塵而生,識因香有,就是香産生識心,無情物變成有情物的分別識心,當然是不存在,不過,這是個比喻。如眼有見,不能觀眼,就像眼睛能夠看得到外面的色塵,卻沒有辦法看得到自己的眼睛。簡單講:因香有故,應不知香,若說因香本身有識的話,那麼,當然就不可能知道香;就像眼睛一樣,眼睛能看到外面的色塵,卻看不到自己的眼根。一樣的道理,香如果産生識的話,那麼,它就不可能聞到自己的香味,不知道什麼是香。

  [此文具法、喻、合叁。若執鼻識,因香塵生者,]若執著鼻識是因爲外在的香塵而生。[此識乃因香而有知,此是法;喻如因眼所有之見,自不能返觀其眼,]我們知道,眼睛能看外面的塵,當然回過頭來看不到自己的眼睛。[此是喻;法合雲:識因香有之故,]如果這個識是因爲香塵而有,那麼,它當然就不可能知道香。[應不自知其香,]因爲它是由香所産生的識。[同見因眼有之故,]同樣的道理,見性也因爲眼睛才有,但是,[應不自觀其眼矣!]眼睛有見性,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眼。

  [知即非生,不知非識。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;識不知香,因界則非從香建立。]

  [知]就是知道香,底下是開兩途,知跟不知都不對!先講知,知即非生,知道有香氣,那麼,這個就一定不是從香塵而來的。意思就是:若能知香,此知即非從香所生,因爲這識是從香生的,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;就像眼睛不能見自己的眼一樣的道理。不知非識,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有香氣這回事,則非能識知名爲香界,非識就是:非名爲能知之識。因爲它不知道,識是了別嘛,它現在連香都不知道,當然就沒有辦法了別。所以,不知香就是沒有了別的作用,不能名爲識。如果說不知道香,連香在哪裏根本不知道,怎麼可以叫做識心?是識心就一定知道。

  香非知有,如果這個香非識知其有香之存在,不知道香的存在,香界是不成的,連香在哪裏都不知道,你怎麼可能成立界呢?識不知香,因界則非從香建立,如果識都不知道這個香,那麼,因香而立這個識界,則非從香建立,這不是從香來建立的。再講一遍:這個就是破除知跟非知兩途的,兩途都錯。如果你知道香,就不是從香生;如果不知道香,就不是識的功能作用。若香非知有,如果根本就不知道香的存在,香界就不能成立。如果識根本就不知道香,那因香來立界這就不對了,就不是從香來建立的。

  [首二句,知與不知,兩途俱非。若能知香,此知即非從香所生;若不知香,又非可名能知之識。下五句,如果香非識知其有香,則香界自不成立。何故?蓋香必以嗅知而後顯故,香非嗅知則不有,香界何自而成?倘若識不知香,所言因香立識界者,則非從香建立。]

  [未叁 破和合生]

  [既無中間,不成內外,彼諸聞性,畢竟虛妄。]

  既然沒有中間,便不成爲內根、外塵,二界不成,共生的鼻識當然也不存在了。所以,彼諸嗅聞之識性,畢竟虛妄。

  [如上所破,鼻識不從根生,不從塵生,既無中間之識界可得,自不成內外根塵二界。如叁進房屋,既無中間牆界,前後兩進之界相,自然亦無。彼諸聞性,畢竟虛妄者:承上二句,既內外不成,則能共生者無實;既無中間,則所共生者非真;如是嗅聞之識,畢竟虛妄。]

  [叁分合難破竟。]

  [午四 結妄歸真]

  [是故當知:鼻香爲緣,生鼻識界,叁處都無。則鼻與香,及香界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]

  所以,我們應當知道,鼻根跟香塵互爲因緣,而生起中間的鼻識界,叁個地方都找不到,則鼻根跟香塵,以及香識界,其實根、塵、識叁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
  [是鼻識,不從根塵,各生共生之故,當知權教相宗所雲:鼻香二者爲緣,生于鼻識者,乃順世之談,非了義之教。今推究識界生處,了不可得,中界既無,內外二界,亦複叵得?故曰叁處(界也)都無。以上結相妄,以下顯性真,則鼻根與香塵,及香識界叁,本非因緣性,及自然性,即是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]

  [叁鼻香識界竟。]

  下面看經文就好,我們一氣呵成,把它貫通。[阿難!又汝所明,鼻香爲緣,生于鼻識。此識爲複因鼻所生,以鼻爲界?因香所生,以香爲界?]阿難!又汝所了解的權教所說的,鼻根跟香塵互爲因緣,而于其中間生出了鼻識,此識爲複因內在的鼻根所生,以鼻爲根來立界?或者是因爲外面的香塵所生,以香來立界呢?[阿難!若因鼻生,則汝心中,以何爲鼻?爲取肉形雙爪之相?爲取嗅知動搖之性?]阿難!若因鼻根所生,那麼你心中用什麼來當作你的鼻?到底你是取肉形的雙爪之相,來當作你的鼻根?或者是取能嗅的、嗅知的動搖之性來當作你的鼻根?

  [若取肉形,肉質乃身,身知即觸,名身非鼻;名觸即塵,鼻尚無名,雲何立界?]若取肉形,這肉質乃是身根,身根的知是名爲觸塵,名身非鼻,名根身,那就不可以叫鼻根,名觸即塵,如果是名觸塵,就一定不是香塵,鼻尚無名,雲何立界?連鼻根都找不到,怎麼可以說:識因鼻生,依之而立界呢?[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,以何爲知?以肉爲知,則肉之知,元觸非鼻。]如果以鼻根當中以嗅知之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