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性,把香当作有嗅知性,此嗅知性的知当然就是属于香尘了,属于香,又不关你的鼻孔的事情。所以,你以香为知,香自知,干你什么事?
[此因肉知、空知被破,转计以香为知。若谓以鼻中香,为嗅知性者,香本非有知,纵许香具鼻根之知,此知自属于香,何预于汝鼻知之事?此文但以香具鼻知,不可滥下香生鼻识。]因香而生的鼻识,滥下就是不可以混淆底下这一段。所以,但以香具足有鼻子的知,这当然是不可能,香怎么会有鼻子的知?
[若香臭气,必生汝鼻,则彼香、臭二种流气,不生伊兰,及旃檀木?二物不来,汝自嗅鼻,为香为臭?臭则非香,香应非臭。]
解释一下:如果外面的这个香气还有臭气,外尘,二气必生汝鼻,就是自己从你的鼻孔跑出来。意思就是:鼻孔会自己跑出香气和臭气。则二种流气,[不生]就是不必借重,就不必借重于伊兰树和旃檀树,不必发生在伊兰树(伊兰树很臭)、以及旃檀木的香,才有臭气和香气,一个是臭,一个是香。意思是说:如果你的鼻子自己会跑出香臭二气,那香臭二气就无关于伊兰树的臭、旃檀木的香,就是跟外尘没干系了。当二物不来,伊兰树的臭、旃檀木的香不来的时候,这时你自己嗅嗅你的鼻子看,为香为臭?臭跟香的体性不一样,臭则非香,香当然不是臭了,这很清楚了。
[此文与上文,似不相接续,须补充转救之意。因上以香为知,遂招知自属香,何预于汝之破,]意思就是:香具足有知,那就不关你的事情,香自己知啊![遂转救云:知虽属香,香气却生于鼻,]意思是:鼻孔自己会跑出香气。[离鼻则无香气,何得谓为不预于我?故复破云:如是香气,生于汝鼻,臭气亦生汝鼻,若香臭二气,必定生于汝鼻者,]那就不需要假借外在的尘了。[则彼香、臭二种流动之气,]就不必借重于伊兰树的臭,[不生伊兰,]也不必借重于旃檀木的香,[及旃檀木矣!二物不来之时,汝自嗅汝鼻,]到底是香的?[还是为香耶?还是为臭耶?若是臭则非香;若是香则非臭。]
[《指掌》引《观佛三昧经》云:“末利山中,有伊兰树,臭若胖尸,熏闻四十由旬。其花红色,甚可爱乐,若有食者,发狂而死;而旃檀之树,亦发生伊兰丛中,未及长大,如阎浮洲竹笋,不能发香,]但是,[仲秋月满,卒从地生,]终于从第产生,[成旃檀树,众人皆闻妙香,永无伊兰臭恶之气。]
[若香、臭二俱能闻者,则汝一人,应有两鼻?对我问道,有二阿难,谁为汝体?]
如果香臭二种你都可以闻到,因为从鼻孔自己跑出来,鼻孔也可以不必借重于外在的东西,可以闻到香,也可以闻到臭,那么,你现在一个人就应当有二个鼻子才对。为什么?大家都知道,一个鼻孔,不是香,要不然就是臭而已。现在是:二气是自己从鼻孔跑出来的,不必借重外尘,要弄清楚。对我问道,这一句要注意听:正在佛前对如来问佛道的人,变成有两个阿难,因为你有两个鼻子,那么,谁为汝体?哪一个才是你阿难的真体?就变成两个阿难。
[鼻根是一,香、臭为二,故上破曰:臭则非香,香则非臭。若谓香臭二气,俱能闻者,则汝一人应有两个鼻知。此句对上以香为知,自不能再以臭为知。一人一鼻,世间共许,若有二知,即有两鼻,如果两鼻,对我问道,有二阿难,谁为汝阿难真体?]
[若鼻是一,香臭无二,臭既为香,香复成臭,二性不有,界从谁立?]
如果鼻子是一,香臭变成不二,混为一体,没办法分辨,无二就是自应混成一体,就是臭既为香,香复成臭,那么臭气既可以为香气,香气复可以成臭气,二性就是二种嗅知性,[不有]就是混乱,不存在。因为不是嗅香就是嗅臭,现在混乱了,香可以为臭,臭可以为香,这个嗅知性混乱了,就不存在了,不可以立为鼻识之界,所以叫做二性不有,此二种知性混乱了,鼻识界是不能成立的。[不有]就是不存在的,经嗅知性二种都不存在,因为臭可以为香,香也可以为臭,所以,乱掉了。
[此因闻既有二鼻,应有二身之破,遂转计云:我本来无二,鼻只是一个,不妨具足香、臭二知。故此破云:若鼻是一,则香臭自应混而为一,而无二矣!臭既可以为香,则臭无自性;香复可成臭,则香无自性;]那哪个是香?哪个是臭?乱掉了。[以香臭互夺两亡,]香取代臭,那么臭就亡了;臭取代香,香就没有了,以香臭互夺两亡,[二种嗅知根性,既然不有,]不存在,[而鼻识之界,欲从谁而立耶?]为什么?香就可以取代臭,臭也可以取代香,因为鼻子只有一个。
[未二 破因香生]
[若因香生,识因香有,如眼有见,不能观眼;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?]
如果这个鼻识,是因为香尘而生的,意思就是:如果识心单由香尘而生,识因香有,就是香产生识心,无情物变成有情物的分别识心,当然是不存在,不过,这是个比喻。如眼有见,不能观眼,就像眼睛能够看得到外面的色尘,却没有办法看得到自己的眼睛。简单讲:因香有故,应不知香,若说因香本身有识的话,那么,当然就不可能知道香;就像眼睛一样,眼睛能看到外面的色尘,却看不到自己的眼根。一样的道理,香如果产生识的话,那么,它就不可能闻到自己的香味,不知道什么是香。
[此文具法、喻、合三。若执鼻识,因香尘生者,]若执着鼻识是因为外在的香尘而生。[此识乃因香而有知,此是法;喻如因眼所有之见,自不能返观其眼,]我们知道,眼睛能看外面的尘,当然回过头来看不到自己的眼睛。[此是喻;法合云:识因香有之故,]如果这个识是因为香尘而有,那么,它当然就不可能知道香。[应不自知其香,]因为它是由香所产生的识。[同见因眼有之故,]同样的道理,见性也因为眼睛才有,但是,[应不自观其眼矣!]眼睛有见性,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。
[知即非生,不知非识。香非知有,香界不成;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。]
[知]就是知道香,底下是开两途,知跟不知都不对!先讲知,知即非生,知道有香气,那么,这个就一定不是从香尘而来的。意思就是:若能知香,此知即非从香所生,因为这识是从香生的,香不能自己知道自己是香;就像眼睛不能见自己的眼一样的道理。不知非识,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有香气这回事,则非能识知名为香界,非识就是:非名为能知之识。因为它不知道,识是了别嘛,它现在连香都不知道,当然就没有办法了别。所以,不知香就是没有了别的作用,不能名为识。如果说不知道香,连香在哪里根本不知道,怎么可以叫做识心?是识心就一定知道。
香非知有,如果这个香非识知其有香之存在,不知道香的存在,香界是不成的,连香在哪里都不知道,你怎么可能成立界呢?识不知香,因界则非从香建立,如果识都不知道这个香,那么,因香而立这个识界,则非从香建立,这不是从香来建立的。再讲一遍:这个就是破除知跟非知两途的,两途都错。如果你知道香,就不是从香生;如果不知道香,就不是识的功能作用。若香非知有,如果根本就不知道香的存在,香界就不能成立。如果识根本就不知道香,那因香来立界这就不对了,就不是从香来建立的。
[首二句,知与不知,两途俱非。若能知香,此知即非从香所生;若不知香,又非可名能知之识。下五句,如果香非识知其有香,则香界自不成立。何故?盖香必以嗅知而后显故,香非嗅知则不有,香界何自而成?倘若识不知香,所言因香立识界者,则非从香建立。]
[未三 破和合生]
[既无中间,不成内外,彼诸闻性,毕竟虚妄。]
既然没有中间,便不成为内根、外尘,二界不成,共生的鼻识当然也不存在了。所以,彼诸嗅闻之识性,毕竟虚妄。
[如上所破,鼻识不从根生,不从尘生,既无中间之识界可得,自不成内外根尘二界。如三进房屋,既无中间墙界,前后两进之界相,自然亦无。彼诸闻性,毕竟虚妄者:承上二句,既内外不成,则能共生者无实;既无中间,则所共生者非真;如是嗅闻之识,毕竟虚妄。]
[三分合难破竟。]
[午四 结妄归真]
[是故当知:鼻香为缘,生鼻识界,三处都无。则鼻与香,及香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]
所以,我们应当知道,鼻根跟香尘互为因缘,而生起中间的鼻识界,三个地方都找不到,则鼻根跟香尘,以及香识界,其实根、尘、识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[是鼻识,不从根尘,各生共生之故,当知权教相宗所云:鼻香二者为缘,生于鼻识者,乃顺世之谈,非了义之教。今推究识界生处,了不可得,中界既无,内外二界,亦复叵得?故曰三处(界也)都无。以上结相妄,以下显性真,则鼻根与香尘,及香识界三,本非因缘性,及自然性,即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]
[三鼻香识界竟。]
下面看经文就好,我们一气呵成,把它贯通。[阿难!又汝所明,鼻香为缘,生于鼻识。此识为复因鼻所生,以鼻为界?因香所生,以香为界?]阿难!又汝所了解的权教所说的,鼻根跟香尘互为因缘,而于其中间生出了鼻识,此识为复因内在的鼻根所生,以鼻为根来立界?或者是因为外面的香尘所生,以香来立界呢?[阿难!若因鼻生,则汝心中,以何为鼻?为取肉形双爪之相?为取嗅知动摇之性?]阿难!若因鼻根所生,那么你心中用什么来当作你的鼻?到底你是取肉形的双爪之相,来当作你的鼻根?或者是取能嗅的、嗅知的动摇之性来当作你的鼻根?
[若取肉形,肉质乃身,身知即触,名身非鼻;名触即尘,鼻尚无名,云何立界?]若取肉形,这肉质乃是身根,身根的知是名为触尘,名身非鼻,名根身,那就不可以叫鼻根,名触即尘,如果是名触尘,就一定不是香尘,鼻尚无名,云何立界?连鼻根都找不到,怎么可以说:识因鼻生,依之而立界呢?[若取嗅知,又汝心中,以何为知?以肉为知,则肉之知,元触非鼻。]如果以鼻根当中以嗅知之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