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合是中國的祖師講的,相妄性真是佛講的。是故莫爲其假相所迷惑,應直觀、透視、照見其真性。此也就是所謂“自見本性”,也是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”)。
“恐迷”,指如來恐怕凡小權乘之衆,以無深智,所以生迷惑,而執此阿陀那識爲“我”,而計實有“我”,如此則與如來的“二無我法”(人無我以及法無我)相違背,反而不能見真性,且有因此將“阿陀那識”混同外道邪計的神我(所謂靈魂或者是魂魄)之虞。“虞”就是顧慮。由于此等因緣,所以佛對淺機無智者,並不輕易開示微細的阿陀那識的道理。因爲它太深了!
“自心取自心”:衆生以愚迷顛倒,而以自心之“見分”取自心之“相分”。(此處之“心”是指第八識心)。
“非幻成幻法”:以有此迷惑妄取,妄取就是說:以爲有東西可以執取。你看那個“鐵達尼號”就是這樣子,那個羅絲跟那個男主角李奧納多,哇!這個男主角了不起,到最後那個板子給他女朋友用,給他女朋友用,他自己太冷了,鐵達尼破掉以後,他就沈入深海裏面,僵硬了!再來,中國的話,梁山伯與祝英臺,梁山伯死了,這祝英臺要結婚的那一天,人家要來娶親了,她就穿那個忌服,類似孝服,准備這一些禮品,來就祭祀。後來;當然,這是電影啦,那個墳墓就裂開來了,她就沖進去了,二個人就化成蝴蝶,成雙,成雙。我說:我們就曉得,那一種人類沒有聽到佛法,對那個感情的一種執著、男女的一種執著,或者是分離,心中那一種痛,還不是一個大徹悟解脫的人能理解的。他幾乎沒有方法可以解開,因爲心中那個是無形的繩子,也不是說靠安慰就有辦法的。所以,你從各個電影上來看,就知道那個有多麼的難!那個痛入心扉,說:春蠶至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幹。對那種感情上的一種執著,痛,旁邊的人沒辦法理解的,旁邊的人沒辦法理解的。所以,當你的家人、你的小朋友長大成人了,在感情重創的時候,你千萬不要。。。因爲他已經走不出來了,當爸爸、媽媽的不要跟他講:不然你去死好了!他就借此結束他的生命。不要這樣子,爸爸、媽媽也應該客觀,因爲你自己已經走過來了,孩子走不出來的時候,要告訴他:沒有關系,孩子!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,我能理解你的痛苦。但是,你冷靜一下,只要你不結束生命,你就會有希望。慢慢的一步一步引導,這個就是很重要的!但是,通常很難,等你還沒有引導完,他已經跑到頂樓要往下跳了,來不及了!所以碰到這個男女的感情,沒有一點理性的人,一定會做出瘋狂的舉動,瘋狂的舉動。
致令本來“非幻”之法也變成“幻化不實”之法。
“不取無非幻”:“不取”,就是不取著。若自心不取著,則見一切沒有“幻”與“非幻”之二法差別,本是一真所現。然于實修當中,欲“不取”須先“不緣”。又,“不取”即“不得”。此“不取”就是十二有支當中“取”支的還滅門。而于圓頓法門當中,古德皆說是緊要的下手工夫,也就是解脫之本,蓋不起能取之心,不取內外根塵,則真、妄偕忘。“無非幻”,意思是無幻與非幻。以不取故,則幻與非幻皆不立,幻與非幻便成名言,而沒有實體,皆不相幹。
“是名妙蓮華”:“蓮華”,喻真性,能出于汙泥而不受染,如衆生雖受長劫的淪溺;1040頁,然真性不失,所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,乃至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生死涅槃猶如昨夢”(這是《圓覺經》裏面講的)。是故“蓮華”就是代表衆生的本具、本自清淨,不可汙染、不可破壞的金剛佛性。(也因此佛法以蓮花爲表徵;也因此,諸佛菩薩之相皆坐(或者是立)大寶蓮花之上。所以,那個也是表法的。表示諸佛菩薩皆以此本具金剛佛性爲立足點,皆從此金剛佛性出生,皆住于此金剛佛性等義。)“妙”,不可思議之義,以真性長劫不動、不滅,似染而實不染,故名爲妙。
“金剛王寶覺”:“金剛”,就是堅固、不可破壞、能破一切,以此而代表般若之智或者是佛性。以般若之智能破一切無明、煩惱、一切諸障,猶如金剛;以佛性不動、堅固、不可破壞,故如金剛。“王”,就是至高,最上、至大之義。世間當然是國王最大了。“寶覺”,就是真性。
“如幻叁摩提”:“叁摩提”,就是叁昧,義爲正定或者是定慧等持。所謂定慧等持,其實是來自同一個本性,才有辦法定慧等持。意思是: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是均等的。其實這一句話更貼切應該講:定如,慧亦如。這樣答案就出來了。你要講定慧等持,那怎麼樣才叫做等持呢?行者以般若智眼,如實觀了一切法皆悉如幻。觀一切法皆悉如幻,有什麼好處?諸位!你要讓他很痛苦的去執著,都不太可能,因爲如幻嘛!所以失去的東西,你也不會覺得很可惜;擁有的東西,你也不會想要去占有它。爲什麼?都是如幻的東西,不實在的,這樣子的話,你的日子就會完全徹底解脫。如是了悟已,其心不動,入于叁昧,得無漏智,即名此叁昧爲如幻叁昧。
“彈指超無學”:“彈指”,是一彈指頃,就是極短的時間內。“超無學”,其境界也就是超越阿羅漢之所證;又,“無學”在此代表二乘。此言,于極短時間內,就超越了二乘所行境界。所以,佛常常開示我們: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這個就是如幻叁摩提。
“阿毘達磨”:“阿毘”,就是無比。“達磨”,就是法。合言:無比法,以此法爲從如來頂出生,所以這個法是最尊、最貴,是名“大佛頂法”,也就是最勝頂法。所以我們楞嚴法又叫做阿毘達磨法,是無上法!
“薄伽梵”:翻譯成有德、能破(能破無明)、世尊、尊貴。《佛地經論》說:薄伽梵具有自在義、熾盛(光明)、端嚴、名稱(聞名稱贊)、吉祥、尊貴等六義。以多義故譯音而不譯義。
“一路涅槃門”:此爲十方如來所共由的妙莊嚴路,所以由此而直通無上大涅槃之門。此經前四卷爲大開圓解,是“悟門”;而我們這裏所講的是修門,而且是圓修,圓修就能開采圓滿的清淨自性,要圓修。圓是對偏講的,偏有、偏空叫做偏;而這裏是圓,圓就是不偏空、不偏有,稱爲圓。此處開示圓修,是“修門”;第八卷成就圓證,就是“證門”。所以,現在我們還在修門,前面解門講過了、悟門講過了,我們現在是修。
【義貫】
阿“陀那”乃行相幽“微”深“細”之“識”,由于此識中所含的無明“習氣”種子熏轉本識,因而“成”就了衆生的生死業力的“暴流”;此識其體全“真”,而其無明習氣之相乃“非真”,“恐”無智之人“迷”其妄相爲真,或者是迷真作妄;1042頁,故“我”于權小教中“常不開演”。
衆生以愚迷顛倒而以“自心”之見分“取自心”之相分,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:整個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整個宇宙,其實統統是你的心的寶庫,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如來藏性的東西,那麼,我們能取、所取不斷,就落入了凡夫的妄見。致令本“非幻”之法,亦“成幻”妄之“法”;若于一切法皆“不取”,則一切法皆“無”幻與“非幻”,幻與非幻皆悉不立,以“非幻”之法“尚”且“不生”,無有起滅,何況“幻法雲何”而得“立”耶?如是頓了一切幻與非幻,“是名”爲不可思議之“妙蓮華金剛王寶覺”真心妙門,成就“如幻叁摩提”;觀一切法如幻、而其心不動,如是即得于“彈指”頃而“超”越二乘“無學”之境。“此”爲如來之“阿毘達磨”(無比法),乃“十方”之“薄伽梵”(佛世尊)所共由之純“一”直道妙修行“路”、通達無上大“涅槃”(一切法本不生不滅)之“門”。
【诠論】
關于阿陀那識,法相宗以之爲第八識之別名;而地論宗、攝論宗以及天臺宗皆以之爲第七末那識之別名,彼論以爲第七末那識執持阿賴耶爲自我,就是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爲自我,這稱爲第七意識。簡單講:就是第八意識加一個我執,加一個法執,這個就是第七意識。第七末那執阿賴耶爲自我,就是以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,看到的東西就加上一個“我”,這個就是第七意識。故以之爲末那識之別名。然據宗門之《楞伽經》、本經(《楞嚴經》)以及《解深密經》,則知阿陀那識實在是指阿賴耶識而言。阿賴耶之義爲:“我、愛、執、藏”,此則與阿陀那識之執持義是相同的。至于末那識之行相則爲“恒、審、思、量”,這個我們有講過唯識學,統統講過了。恒、審、思、量,恒與“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”等四種煩惱相應,所以,師父爲什麼說:你要研讀《楞嚴經》,要有唯識的基礎、百法的基礎、《大乘起信論》的基礎?沒有這些基礎,《楞嚴經》聽起來,很累、也很吃力!而此“恒審思量”與“見、愛、慢、癡”之煩惱已是屬于比較表面的心相,乃至屬于心所有法的範疇,所以並不與阿陀那“極深細”之行相相應。是故應依了義經而理解,不應依不了義。所以依經而言,且以經證經,阿陀那識應是指第八識,而非其他。又,以阿陀那識即是“本識”,行相深細,凡愚不易正解,所以如來才常不開演;而這句話在本經當中,以及在《楞伽經》,以及《解深密經》當中,佛皆作如是說。如果將阿陀那當作是第七識,則有二種矛盾:一、第七識並非甚深微細、甚深細,沒有!二、關于第七意識,佛于權教中並沒有“常不開演”。故可以知道阿陀那識不是末那識的別名。而是指第八意識的微細識,我、愛、執、藏。
底下講:绾巾示解結次第,
經文:【于是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如來無上慈誨,祇夜伽陀雜糅精瑩,妙理清徹,心目開明,歎未曾有!阿難合掌、頂禮白佛:“我今聞佛無遮大悲,性淨妙常真實法句;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。惟垂大慈,再愍斯會及與將來,施以法音,洗滌沈垢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祇夜伽陀雜糅精瑩”:“祇夜”,就是重頌,也就是經文的長行文(散文)之後,再以韻文把前面長行的要義重述一遍,這重頌有兩個作用:一、便于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