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八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合是中国的祖师讲的,相妄性真是佛讲的。是故莫为其假相所迷惑,应直观、透视、照见其真性。此也就是所谓“自见本性”,也是《金刚经》所云:“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)。

  “恐迷”,指如来恐怕凡小权乘之众,以无深智,所以生迷惑,而执此阿陀那识为“我”,而计实有“我”,如此则与如来的“二无我法”(人无我以及法无我)相违背,反而不能见真性,且有因此将“阿陀那识”混同外道邪计的神我(所谓灵魂或者是魂魄)之虞。“虞”就是顾虑。由于此等因缘,所以佛对浅机无智者,并不轻易开示微细的阿陀那识的道理。因为它太深了!

  “自心取自心”:众生以愚迷颠倒,而以自心之“见分”取自心之“相分”。(此处之“心”是指第八识心)。

  “非幻成幻法”:以有此迷惑妄取,妄取就是说:以为有东西可以执取。你看那个“铁达尼号”就是这样子,那个罗丝跟那个男主角李奥纳多,哇!这个男主角了不起,到最后那个板子给他女朋友用,给他女朋友用,他自己太冷了,铁达尼破掉以后,他就沉入深海里面,僵硬了!再来,中国的话,梁山伯与祝英台,梁山伯死了,这祝英台要结婚的那一天,人家要来娶亲了,她就穿那个忌服,类似孝服,准备这一些礼品,来就祭祀。后来;当然,这是电影啦,那个坟墓就裂开来了,她就冲进去了,二个人就化成蝴蝶,成双,成双。我说:我们就晓得,那一种人类没有听到佛法,对那个感情的一种执着、男女的一种执着,或者是分离,心中那一种痛,还不是一个大彻悟解脱的人能理解的。他几乎没有方法可以解开,因为心中那个是无形的绳子,也不是说靠安慰就有办法的。所以,你从各个电影上来看,就知道那个有多么的难!那个痛入心扉,说:春蚕至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对那种感情上的一种执着,痛,旁边的人没办法理解的,旁边的人没办法理解的。所以,当你的家人、你的小朋友长大成人了,在感情重创的时候,你千万不要。。。因为他已经走不出来了,当爸爸、妈妈的不要跟他讲:不然你去死好了!他就借此结束他的生命。不要这样子,爸爸、妈妈也应该客观,因为你自己已经走过来了,孩子走不出来的时候,要告诉他:没有关系,孩子!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,我能理解你的痛苦。但是,你冷静一下,只要你不结束生命,你就会有希望。慢慢的一步一步引导,这个就是很重要的!但是,通常很难,等你还没有引导完,他已经跑到顶楼要往下跳了,来不及了!所以碰到这个男女的感情,没有一点理性的人,一定会做出疯狂的举动,疯狂的举动。

  致令本来“非幻”之法也变成“幻化不实”之法。

  “不取无非幻”:“不取”,就是不取著。若自心不取著,则见一切没有“幻”与“非幻”之二法差别,本是一真所现。然于实修当中,欲“不取”须先“不缘”。又,“不取”即“不得”。此“不取”就是十二有支当中“取”支的还灭门。而于圆顿法门当中,古德皆说是紧要的下手工夫,也就是解脱之本,盖不起能取之心,不取内外根尘,则真、妄偕忘。“无非幻”,意思是无幻与非幻。以不取故,则幻与非幻皆不立,幻与非幻便成名言,而没有实体,皆不相干。

  “是名妙莲华”:“莲华”,喻真性,能出于污泥而不受染,如众生虽受长劫的沦溺;1040页,然真性不失,所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,乃至“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生死涅槃犹如昨梦”(这是《圆觉经》里面讲的)。是故“莲华”就是代表众生的本具、本自清净,不可污染、不可破坏的金刚佛性。(也因此佛法以莲花为表徵;也因此,诸佛菩萨之相皆坐(或者是立)大宝莲花之上。所以,那个也是表法的。表示诸佛菩萨皆以此本具金刚佛性为立足点,皆从此金刚佛性出生,皆住于此金刚佛性等义。)“妙”,不可思议之义,以真性长劫不动、不灭,似染而实不染,故名为妙。

  “金刚王宝觉”:“金刚”,就是坚固、不可破坏、能破一切,以此而代表般若之智或者是佛性。以般若之智能破一切无明、烦恼、一切诸障,犹如金刚;以佛性不动、坚固、不可破坏,故如金刚。“王”,就是至高,最上、至大之义。世间当然是国王最大了。“宝觉”,就是真性。

  “如幻三摩提”:“三摩提”,就是三昧,义为正定或者是定慧等持。所谓定慧等持,其实是来自同一个本性,才有办法定慧等持。意思是: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是均等的。其实这一句话更贴切应该讲:定如,慧亦如。这样答案就出来了。你要讲定慧等持,那怎么样才叫做等持呢?行者以般若智眼,如实观了一切法皆悉如幻。观一切法皆悉如幻,有什么好处?诸位!你要让他很痛苦的去执着,都不太可能,因为如幻嘛!所以失去的东西,你也不会觉得很可惜;拥有的东西,你也不会想要去占有它。为什么?都是如幻的东西,不实在的,这样子的话,你的日子就会完全彻底解脱。如是了悟已,其心不动,入于三昧,得无漏智,即名此三昧为如幻三昧。

  “弹指超无学”:“弹指”,是一弹指顷,就是极短的时间内。“超无学”,其境界也就是超越阿罗汉之所证;又,“无学”在此代表二乘。此言,于极短时间内,就超越了二乘所行境界。所以,佛常常开示我们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这个就是如幻三摩提。

  “阿毘达磨”:“阿毘”,就是无比。“达磨”,就是法。合言:无比法,以此法为从如来顶出生,所以这个法是最尊、最贵,是名“大佛顶法”,也就是最胜顶法。所以我们楞严法又叫做阿毘达磨法,是无上法!

  “薄伽梵”:翻译成有德、能破(能破无明)、世尊、尊贵。《佛地经论》说:薄伽梵具有自在义、炽盛(光明)、端严、名称(闻名称赞)、吉祥、尊贵等六义。以多义故译音而不译义。

  “一路涅槃门”:此为十方如来所共由的妙庄严路,所以由此而直通无上大涅槃之门。此经前四卷为大开圆解,是“悟门”;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是修门,而且是圆修,圆修就能开采圆满的清净自性,要圆修。圆是对偏讲的,偏有、偏空叫做偏;而这里是圆,圆就是不偏空、不偏有,称为圆。此处开示圆修,是“修门”;第八卷成就圆证,就是“证门”。所以,现在我们还在修门,前面解门讲过了、悟门讲过了,我们现在是修。

  【义贯】

  阿“陀那”乃行相幽“微”深“细”之“识”,由于此识中所含的无明“习气”种子熏转本识,因而“成”就了众生的生死业力的“暴流”;此识其体全“真”,而其无明习气之相乃“非真”,“恐”无智之人“迷”其妄相为真,或者是迷真作妄;1042页,故“我”于权小教中“常不开演”。

  众生以愚迷颠倒而以“自心”之见分“取自心”之相分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:整个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整个宇宙,其实统统是你的心的宝库,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如来藏性的东西,那么,我们能取、所取不断,就落入了凡夫的妄见。致令本“非幻”之法,亦“成幻”妄之“法”;若于一切法皆“不取”,则一切法皆“无”幻与“非幻”,幻与非幻皆悉不立,以“非幻”之法“尚”且“不生”,无有起灭,何况“幻法云何”而得“立”耶?如是顿了一切幻与非幻,“是名”为不可思议之“妙莲华金刚王宝觉”真心妙门,成就“如幻三摩提”;观一切法如幻、而其心不动,如是即得于“弹指”顷而“超”越二乘“无学”之境。“此”为如来之“阿毘达磨”(无比法),乃“十方”之“薄伽梵”(佛世尊)所共由之纯“一”直道妙修行“路”、通达无上大“涅槃”(一切法本不生不灭)之“门”。

  【诠论】

  关于阿陀那识,法相宗以之为第八识之别名;而地论宗、摄论宗以及天台宗皆以之为第七末那识之别名,彼论以为第七末那识执持阿赖耶为自我,就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,这称为第七意识。简单讲:就是第八意识加一个我执,加一个法执,这个就是第七意识。第七末那执阿赖耶为自我,就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,看到的东西就加上一个“我”,这个就是第七意识。故以之为末那识之别名。然据宗门之《楞伽经》、本经(《楞严经》)以及《解深密经》,则知阿陀那识实在是指阿赖耶识而言。阿赖耶之义为:“我、爱、执、藏”,此则与阿陀那识之执持义是相同的。至于末那识之行相则为“恒、审、思、量”,这个我们有讲过唯识学,统统讲过了。恒、审、思、量,恒与“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”等四种烦恼相应,所以,师父为什么说:你要研读《楞严经》,要有唯识的基础、百法的基础、《大乘起信论》的基础?没有这些基础,《楞严经》听起来,很累、也很吃力!而此“恒审思量”与“见、爱、慢、痴”之烦恼已是属于比较表面的心相,乃至属于心所有法的范畴,所以并不与阿陀那“极深细”之行相相应。是故应依了义经而理解,不应依不了义。所以依经而言,且以经证经,阿陀那识应是指第八识,而非其他。又,以阿陀那识即是“本识”,行相深细,凡愚不易正解,所以如来才常不开演;而这句话在本经当中,以及在《楞伽经》,以及《解深密经》当中,佛皆作如是说。如果将阿陀那当作是第七识,则有二种矛盾:一、第七识并非甚深微细、甚深细,没有!二、关于第七意识,佛于权教中并没有“常不开演”。故可以知道阿陀那识不是末那识的别名。而是指第八意识的微细识,我、爱、执、藏。

  底下讲:绾巾示解结次第,

  经文:【于是阿难及诸大众,闻佛如来无上慈诲,祇夜伽陀杂糅精莹,妙理清彻,心目开明,叹未曾有!阿难合掌、顶礼白佛:“我今闻佛无遮大悲,性净妙常真实法句;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。惟垂大慈,再愍斯会及与将来,施以法音,洗涤沉垢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祇夜伽陀杂糅精莹”:“祇夜”,就是重颂,也就是经文的长行文(散文)之后,再以韵文把前面长行的要义重述一遍,这重颂有两个作用:一、便于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