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八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记诵、受持,因为颂体字数一定,梵文的原文又有押韵,有押韵,就像我们:平仄平平仄,仄平仄仄平,就是这个。我们以前念的诗啊、词啊、赋啊,有些还是要押韵。读来音调铿锵易诵;二、让听法者再把如来所开演的经义重点,复习一次。

  而“伽陀”,是孤起颂,也就是颂文之前,并无长行文来相应。又,有些颂文中所开演的意义,是在前面经文长行文中所没有的,这种颂文,其形式上虽是重颂(祇夜),而实质上却是孤起颂(伽陀),所以下文说的“杂糅”,其义就是指此而言;以佛在上面的颂文中所开演的,虽大部分是前面长行文中已说,但还有很多重点是长行文当中没有的,例如“六解一亦亡”那一段,或者是“陀那微细识,习气成暴流”、“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”、“是名妙莲华、金刚王宝觉”等皆是。这个都是孤起颂,前面长行文是没有的。

  1045页,“精莹”:剔透,犹如水晶,指如来的妙法偈,其形式杂揉了祇夜与伽陀,毫不死板,但其性质却都是一体精莹剔透。

  “心目开明”:“心目”,就是心眼,也就是道眼。心眼开明,就是见法清明,得到正解,乃至胜解。诸位!这个正解跟胜解,就是修学佛道的起步。换句话说:宁可百年不开悟,不可一日走错路。就是这个道理!你第一一起步,走错路,就愈走愈偏。。。你发射太空船,要达到另外一个星球,差那个0.01的角度,你都到不了那个星球!所以,发心一定要。。。虽然发菩提心,就一定要发正等正觉的心,殊胜的佛陀的正解,一点都不能偏,这样子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,按照如实佛所讲的、诸大菩萨所理解的正解、胜解去做。所以,这个是很重要的!

  “无遮”:“遮”,就是遮限。无遮限,就是无分别、无限制,指于布施会中,对一切圣凡、道俗、贵贱等一切人,平等同施,不论于财施、或者是法施皆然,这种布施法会即称为“无遮法会”。

  “六解一亡舒结伦次”:“六”,就是六结,喻六根。“一”,就是一巾,喻一真之名。“亡”,就是无,在此是指无用,不需要。若六结已解,则一真之名也是无用。“舒”,就是解。“伦”,就是类,这个法门之种类。此谓解开结缚的法门之种类以及修行的次第。

  “洗涤沉垢”:“沉”,就是沉淀。“沉垢”,沉淀在本识中的微细无明业垢。

  为什么要讲垢呢?我们说:暗藏在角落,很久没有清除叫做垢。一样的,我们内心的深处,从来就没有晒一晒,见光晒一晒!所以,我们那个棉被,久了放在阴暗处,要拿出来太阳晒一晒,打一打、拍一拍,比较不会有尘螨。在座诸位!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的人,就是把内心里面的尘螨拿出来晒,晒一晒!你愈掩饰自己的缺点,愈隐瞒自己的无明,你愈没有办法解脱!所以,如果有人说你坏话,或者是指引你、指导你、呵叱你,这个有时候反而是好事!因为自己的缺点看不清楚,讲太多的好话来赞扬我们,而我们又没有那个实力,就变成腐蚀我们,让我们产生错觉,以为我们真的有那么好。所以,万法唯心所造,就看你怎么样转这个念头?所以,真正有功夫的人,顺境、逆境,统统是善境。记得师父这一句话:有智慧的人,顺境、逆境,统统叫做善境;没有智慧的人,顺境会腐蚀,逆境会发怒,统统叫做恶境,就看我们有没有智慧?所以,应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所以这个垢,有时候我们要面对我们的心底的深层的污垢,就是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。

  沉淀在本识中的微细无明业垢。因为至此,与会大众多数表面上的浮垢或者是已经除灭,而沉淀在心底的,是故心相表面上已得清明,才能达到“心目开明”;但这只是“心表”的清明而已,而“心底”的沉垢犹正厚实未除,仍待以无上般若大智,方能照彻。所以古德说:修行是点滴的功夫;但圆满的佛道、究竟的佛道,却在最后那一刹那。换句话说:你今天所累积的善根、福德,就是为了那一念大悟前,做储备的资粮,做筹备的资粮,所有的福德、所有的善根,都集中在那一刹那,哇!原来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的圆满,没有缺陷。所以,圆满绝对不可能在相,这相一定是有对立的、有能所的、有遗憾的。所以,简单讲:在相上追求的人,到最后就会落得非常悲惨,非常悲惨!

  经文:【即时,如来于师子座,整涅槃僧,敛僧伽黎,揽七宝几,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,于大众前绾成一结,示阿难言:“此名何等?”阿难、大众俱白佛言:“此名为结。”于是如来绾叠华巾,又成一结,重问阿难:“此名何等?”阿难、大众又白佛言:“此亦名结。”如是伦次,绾叠华巾,总成六结,一一结成,皆取手中所成之结,持问阿难:“此名何等?”阿难、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:“此名为结。”】

  【注释】

  “涅槃僧”:音译为泥缚些那,或者是泥洹僧;译为裙。十三资具衣之一,这个是戒律里面的,就是比丘有哪一些坐具、卧具、衣、钵,讲这一些的,这是十三资具衣之一。似尼众五衣中之下裙而稍异。义净之《南海寄归传内法傅》卷二载云:四部之殊,以著裙表异。这就是出家众的差别,四众就是在这个著裙的差别。那么,在汉传就完全没有了,我们出去,穿的是短褂、长褂,这个是中国的出家人,经过了改革;但是,一看就知道是出家众,与佛在世也就完全不同了,服装也不同。

  “敛僧伽黎”:“敛”,就是收。“僧伽黎”,大衣,也就是二十五条衣。此为如来整理内外衣。以前是一条一条,现在不是,现在我们那个红色的边边,几条几条的红边,框着红边的祖师衣,其实就是一个线一个线。以前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,布不容易得到,所以一块一块,一块一块这样补起来。。。跟我们现在的北传所披的红祖师衣,是完全不一样了。

  “揽七宝几”:“揽”,就是引取。“七宝几”,就是镶嵌有七宝的小桌子。所以叫做镶嵌。镶嵌就是填补空隙。

  “引手于几”:“引手”,就是伸手。

  1048页,“劫波罗天”:也就是夜摩天,又翻译成焰摩天、炎摩天、或时分天。

  “绾”:就是系。

  “次第詶佛”:这个“詶(chóu:⑴古同“酬”。⑵古同“筹”)”,就是答。

  经文:【佛告阿难:“我初绾巾,汝名为结。此叠华巾先实一条,第二、第三,云何汝曹复名为结?”阿难白佛言:“世尊,此宝叠华缉织成巾,虽本一体,如我思惟:如来一绾,得一结名;若百绾成,终名百结;何况此巾只有六结,终不至七,亦不停五,云何如来只许初时,第二、第三不名为结?”】

  好!这个文字都很简单。

  【注释】

  “叠华巾”:宝叠华织成之巾。

  “缉”:就是绩,就是麻,这个“缉”就是麻。以缕缝布之边。我们现在所讲的车布边,台湾话就是车布边。

  【诠论】

  “巾本一条”,喻心本是一。“第二、第三,云何汝曹复名为结?”如来之意为:既然于一心所成之根结,都赋与不同的名(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等),为何同一条华巾的结,你们却都给它同一个名,而不分别给予不同的名?这又进一步表示:巾之六结既同样是“结”,身之六根结也应同样是“根”,并无差别;然众生以无明,而强作分别,所以令诸根有别;诸根既有别,则成不同,眼根就不是耳根,耳根就不是眼根,则成不同;若不同,则不通矣。现在欲修“圆通”,须先打破如是的虚妄分别。

  附及,《楞严正脉》说:“首五句稍以倒乱”,又说“我初绾巾”等二句应放在此段之首,这样文理才不倒;又说这是译写之误;圆瑛老法师承其说。鄙则以为经文如是次第应该没有错;我也是认为没有错,我的看法跟成观法师是一样的。而且,“我初绾巾,汝名为结。此叠华巾先实一条,第二、第三、云何汝曹复名为结?”这两句置于此,有深的、甚深的含义,盖具深义焉:一、在修辞上,用来强调;二、“此叠华巾先实一条”更用来点醒听者:“心本是一”之义;三、“第二、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?”为修辞当中之“修辞问句”,所谓“修辞问句”者,即实非问句,而是一种以“问句”来达到“强调”、“反讽”的意思等等目的之句法。那么第二、第三,乃至第六个结,应不可以再称为“结”,因为第一个已经称“结”了,因为“结”这个名称已经用在第一绾巾了。按照道理讲,第二、第三不应当再讲“结”了,就是强调:为什么你们还是讲结?正如六根当中第一个既已称为“眼”,其他就不可再称为“眼”了。如来用此事例看似平淡的问句,而来点拨当机,令其于习焉不察、“想当然耳”的无可置疑处,而生疑情,于是猛然觉醒众生的虚妄分别、妄立名相、循名取实之过谬,诸位!这十二个字,就是一切众生的毛病:虚妄分别、妄立名相、循名取实,所有的众生,统统是这个,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。也就是《楞伽经》所明的相、名;见到外面的妄相,在相上安一个名,就有种种的言说,言说、文字而产生妄想,“相、名、妄相”之非,而一念回流,入于“正智”、“如如”。此如来之深意,不可不察,而以为译家有过。所以我们就了解,一切书生都是名字相,读书读得再多,统统是相、统统是名、统统是妄想、统统是观念。所以,诸佛妙理,无关文字,就是这个道理,它不是符号,也不是观念,著不得、取不得;但是可以用语言、文字的方便说。

  1051页,底下,六结虽异,一巾所造,

  【佛告阿难:“此宝华巾,汝知此巾元只一条,我六绾时名有六结。汝审观察:巾体是同,因结有异?于意云何?初绾结成,名为第一;如是乃至第六结生,吾今欲将第六结名,成第一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六结若存,斯第六名,终非第一。纵我历生尽其明辩,如何令是六结乱名?”佛言:“如是!六结不同,循顾本因,一巾所造,令其杂乱,终不得成。则汝六根亦复如是:毕竟同中,生毕竟异。”】

  翻过来,1052页,【注释】

  “巾体同是,因结有异?”:巾体本来是同一个,会不会因为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