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八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記誦、受持,因爲頌體字數一定,梵文的原文又有押韻,有押韻,就像我們:平仄平平仄,仄平仄仄平,就是這個。我們以前念的詩啊、詞啊、賦啊,有些還是要押韻。讀來音調铿锵易誦;二、讓聽法者再把如來所開演的經義重點,複習一次。

  而“伽陀”,是孤起頌,也就是頌文之前,並無長行文來相應。又,有些頌文中所開演的意義,是在前面經文長行文中所沒有的,這種頌文,其形式上雖是重頌(祇夜),而實質上卻是孤起頌(伽陀),所以下文說的“雜糅”,其義就是指此而言;以佛在上面的頌文中所開演的,雖大部分是前面長行文中已說,但還有很多重點是長行文當中沒有的,例如“六解一亦亡”那一段,或者是“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”、“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”、“是名妙蓮華、金剛王寶覺”等皆是。這個都是孤起頌,前面長行文是沒有的。

  1045頁,“精瑩”:剔透,猶如水晶,指如來的妙法偈,其形式雜揉了祇夜與伽陀,毫不死板,但其性質卻都是一體精瑩剔透。

  “心目開明”:“心目”,就是心眼,也就是道眼。心眼開明,就是見法清明,得到正解,乃至勝解。諸位!這個正解跟勝解,就是修學佛道的起步。換句話說:甯可百年不開悟,不可一日走錯路。就是這個道理!你第一一起步,走錯路,就愈走愈偏。。。你發射太空船,要達到另外一個星球,差那個0.01的角度,你都到不了那個星球!所以,發心一定要。。。雖然發菩提心,就一定要發正等正覺的心,殊勝的佛陀的正解,一點都不能偏,這樣子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按照如實佛所講的、諸大菩薩所理解的正解、勝解去做。所以,這個是很重要的!

  “無遮”:“遮”,就是遮限。無遮限,就是無分別、無限製,指于布施會中,對一切聖凡、道俗、貴賤等一切人,平等同施,不論于財施、或者是法施皆然,這種布施法會即稱爲“無遮法會”。

  “六解一亡舒結倫次”:“六”,就是六結,喻六根。“一”,就是一巾,喻一真之名。“亡”,就是無,在此是指無用,不需要。若六結已解,則一真之名也是無用。“舒”,就是解。“倫”,就是類,這個法門之種類。此謂解開結縛的法門之種類以及修行的次第。

  “洗滌沈垢”:“沈”,就是沈澱。“沈垢”,沈澱在本識中的微細無明業垢。

  爲什麼要講垢呢?我們說:暗藏在角落,很久沒有清除叫做垢。一樣的,我們內心的深處,從來就沒有曬一曬,見光曬一曬!所以,我們那個棉被,久了放在陰暗處,要拿出來太陽曬一曬,打一打、拍一拍,比較不會有塵螨。在座諸位!勇于面對自己的缺點的人,就是把內心裏面的塵螨拿出來曬,曬一曬!你愈掩飾自己的缺點,愈隱瞞自己的無明,你愈沒有辦法解脫!所以,如果有人說你壞話,或者是指引你、指導你、呵叱你,這個有時候反而是好事!因爲自己的缺點看不清楚,講太多的好話來贊揚我們,而我們又沒有那個實力,就變成腐蝕我們,讓我們産生錯覺,以爲我們真的有那麼好。所以,萬法唯心所造,就看你怎麼樣轉這個念頭?所以,真正有功夫的人,順境、逆境,統統是善境。記得師父這一句話:有智慧的人,順境、逆境,統統叫做善境;沒有智慧的人,順境會腐蝕,逆境會發怒,統統叫做惡境,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?所以,應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所以這個垢,有時候我們要面對我們的心底的深層的汙垢,就是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缺點。

  沈澱在本識中的微細無明業垢。因爲至此,與會大衆多數表面上的浮垢或者是已經除滅,而沈澱在心底的,是故心相表面上已得清明,才能達到“心目開明”;但這只是“心表”的清明而已,而“心底”的沈垢猶正厚實未除,仍待以無上般若大智,方能照徹。所以古德說:修行是點滴的功夫;但圓滿的佛道、究竟的佛道,卻在最後那一刹那。換句話說:你今天所累積的善根、福德,就是爲了那一念大悟前,做儲備的資糧,做籌備的資糧,所有的福德、所有的善根,都集中在那一刹那,哇!原來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圓滿,沒有缺陷。所以,圓滿絕對不可能在相,這相一定是有對立的、有能所的、有遺憾的。所以,簡單講:在相上追求的人,到最後就會落得非常悲慘,非常悲慘!

  經文:【即時,如來于師子座,整涅槃僧,斂僧伽黎,攬七寶幾,引手于幾取劫波羅天所奉華巾,于大衆前绾成一結,示阿難言:“此名何等?”阿難、大衆俱白佛言:“此名爲結。”于是如來绾疊華巾,又成一結,重問阿難:“此名何等?”阿難、大衆又白佛言:“此亦名結。”如是倫次,绾疊華巾,總成六結,一一結成,皆取手中所成之結,持問阿難:“此名何等?”阿難、大衆亦複如是次第詶佛:“此名爲結。”】

  【注釋】

  “涅槃僧”:音譯爲泥縛些那,或者是泥洹僧;譯爲裙。十叁資具衣之一,這個是戒律裏面的,就是比丘有哪一些坐具、臥具、衣、缽,講這一些的,這是十叁資具衣之一。似尼衆五衣中之下裙而稍異。義淨之《南海寄歸傳內法傅》卷二載雲:四部之殊,以著裙表異。這就是出家衆的差別,四衆就是在這個著裙的差別。那麼,在漢傳就完全沒有了,我們出去,穿的是短褂、長褂,這個是中國的出家人,經過了改革;但是,一看就知道是出家衆,與佛在世也就完全不同了,服裝也不同。

  “斂僧伽黎”:“斂”,就是收。“僧伽黎”,大衣,也就是二十五條衣。此爲如來整理內外衣。以前是一條一條,現在不是,現在我們那個紅色的邊邊,幾條幾條的紅邊,框著紅邊的祖師衣,其實就是一個線一個線。以前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,布不容易得到,所以一塊一塊,一塊一塊這樣補起來。。。跟我們現在的北傳所披的紅祖師衣,是完全不一樣了。

  “攬七寶幾”:“攬”,就是引取。“七寶幾”,就是鑲嵌有七寶的小桌子。所以叫做鑲嵌。鑲嵌就是填補空隙。

  “引手于幾”:“引手”,就是伸手。

  1048頁,“劫波羅天”:也就是夜摩天,又翻譯成焰摩天、炎摩天、或時分天。

  “绾”:就是系。

  “次第詶佛”:這個“詶(chóu:⑴古同“酬”。⑵古同“籌”)”,就是答。

  經文:【佛告阿難:“我初绾巾,汝名爲結。此疊華巾先實一條,第二、第叁,雲何汝曹複名爲結?”阿難白佛言:“世尊,此寶疊華緝織成巾,雖本一體,如我思惟:如來一绾,得一結名;若百绾成,終名百結;何況此巾只有六結,終不至七,亦不停五,雲何如來只許初時,第二、第叁不名爲結?”】

  好!這個文字都很簡單。

  【注釋】

  “疊華巾”:寶疊華織成之巾。

  “緝”:就是績,就是麻,這個“緝”就是麻。以縷縫布之邊。我們現在所講的車布邊,臺灣話就是車布邊。

  【诠論】

  “巾本一條”,喻心本是一。“第二、第叁,雲何汝曹複名爲結?”如來之意爲:既然于一心所成之根結,都賦與不同的名(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等),爲何同一條華巾的結,你們卻都給它同一個名,而不分別給予不同的名?這又進一步表示:巾之六結既同樣是“結”,身之六根結也應同樣是“根”,並無差別;然衆生以無明,而強作分別,所以令諸根有別;諸根既有別,則成不同,眼根就不是耳根,耳根就不是眼根,則成不同;若不同,則不通矣。現在欲修“圓通”,須先打破如是的虛妄分別。

  附及,《楞嚴正脈》說:“首五句稍以倒亂”,又說“我初绾巾”等二句應放在此段之首,這樣文理才不倒;又說這是譯寫之誤;圓瑛老法師承其說。鄙則以爲經文如是次第應該沒有錯;我也是認爲沒有錯,我的看法跟成觀法師是一樣的。而且,“我初绾巾,汝名爲結。此疊華巾先實一條,第二、第叁、雲何汝曹複名爲結?”這兩句置于此,有深的、甚深的含義,蓋具深義焉:一、在修辭上,用來強調;二、“此疊華巾先實一條”更用來點醒聽者:“心本是一”之義;叁、“第二、第叁雲何汝曹複名爲結?”爲修辭當中之“修辭問句”,所謂“修辭問句”者,即實非問句,而是一種以“問句”來達到“強調”、“反諷”的意思等等目的之句法。那麼第二、第叁,乃至第六個結,應不可以再稱爲“結”,因爲第一個已經稱“結”了,因爲“結”這個名稱已經用在第一绾巾了。按照道理講,第二、第叁不應當再講“結”了,就是強調:爲什麼你們還是講結?正如六根當中第一個既已稱爲“眼”,其他就不可再稱爲“眼”了。如來用此事例看似平淡的問句,而來點撥當機,令其于習焉不察、“想當然耳”的無可置疑處,而生疑情,于是猛然覺醒衆生的虛妄分別、妄立名相、循名取實之過謬,諸位!這十二個字,就是一切衆生的毛病:虛妄分別、妄立名相、循名取實,所有的衆生,統統是這個,不管你的學曆有多高。也就是《楞伽經》所明的相、名;見到外面的妄相,在相上安一個名,就有種種的言說,言說、文字而産生妄想,“相、名、妄相”之非,而一念回流,入于“正智”、“如如”。此如來之深意,不可不察,而以爲譯家有過。所以我們就了解,一切書生都是名字相,讀書讀得再多,統統是相、統統是名、統統是妄想、統統是觀念。所以,諸佛妙理,無關文字,就是這個道理,它不是符號,也不是觀念,著不得、取不得;但是可以用語言、文字的方便說。

  1051頁,底下,六結雖異,一巾所造,

  【佛告阿難:“此寶華巾,汝知此巾元只一條,我六绾時名有六結。汝審觀察:巾體是同,因結有異?于意雲何?初绾結成,名爲第一;如是乃至第六結生,吾今欲將第六結名,成第一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六結若存,斯第六名,終非第一。縱我曆生盡其明辯,如何令是六結亂名?”佛言:“如是!六結不同,循顧本因,一巾所造,令其雜亂,終不得成。則汝六根亦複如是:畢竟同中,生畢竟異。”】

  翻過來,1052頁,【注釋】

  “巾體同是,因結有異?”:巾體本來是同一個,會不會因爲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