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打了結,而令巾體變成了不一樣呢?比喻:心體本來是一,會不會因爲有六根區隔,而令心之本體變成有異?是不會的。
“吾今欲將第六結名,成第一不?”:我現如果想把最後打成的這第六個結,倒過來把它稱爲第一個結,這樣能成嗎?
“縱我曆生盡其明辯,如何令是六結亂名?”:第一就是第一,第六就是第六,怎麼可能改變呢?如果要改變,縱令我是很有口才的人,而且盡我一輩子的工夫去辯說,也不能夠把第六結說成是第一結,並且令聽者皆承認有道理。換言之,即使再有口才的人,也無法用狡辯術而真正將這六個結的次第以及名稱,全部都攪亂了。
“如是”:這是佛印可阿難以上所說。
“六結不同,循顧本因,一巾所造”:這六個結雖然不是同一個,但是我們如果回顧其本因(就是本體),實只是一巾所造。佛在上面雖印可阿難所說,但是阿難一心只注意到“結相”之“異”,而沒有注意到“結體”之“同”;這就是見“相”不見“性”。
諸位!見相就有無量差別;見性就平等一如。所以,我們之所以要得到有佛講的平等心,從哪一個角度講?是從性上講的,從性上講的。說: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這是指我們人人的本性。如果在相上講: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什麼意思?就是緣起無自性,諸相、衆相空無自性。所以我們就講:這個相是不可得、是是法平等,是站在這個相的體性本空。所以,不生不滅有二個角度講:在相上的角度講:當體即空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我們看的是生滅相,佛看的是永恒相,因爲相不可得;相不可得,哪有什麼生滅、不生滅的東西?相不可得,豈有生滅跟不生滅?所以,佛性非常非無常,就是指相不可得。有相,你才論無常,再論一個常;佛性它不是相,體性它不是相,所以在空無自性的相的角度來說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簡單講:這個宇宙當中,都是地水火風空見識,永恒的七大所構成的,七大即如來藏性,周遍法界嘛!而我們看的是生滅相,是因爲因緣湊合,內心妄動。所以,這就叫做生滅相。可是到佛的境界來講的話,他沒有這個東西,連生滅也不存在,不生滅也不存在,空無自性,就是絕對的如來藏性,在絕對的如來藏性,不論無常,也不論常。所以在相體本空的這個角度來講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只是在絕對的本體來講,沒有能所,但有能所,俱是戲論,這是站在性宗的角度來講。所以,涅槃有二個角度來說:站在相的角度講涅槃,相不可得,講涅槃。站在性的角度來講,它是絕對,沒有能所,站在這個角度,講無上大般涅槃。所以,佛無論是相、無論是性,都達到絕對的圓滿,沒有能所。所以,到這個地步,佛性非常非無常,非生非無生,講生不對,講無生還是不對,這裏沒有任何的語言可以形容,用人類拙劣的語言,沒有辦法形容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境,因爲人類的語言太拙劣了,道不出佛陀的真義。唯有見性的人、大悟的人,用這個語言慢慢慢慢的引導,慢慢的引導。。。讓你找到目的地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大悟之人說法,縱橫自在,不會死在文字裏面。爲什麼呢?因爲它是本性流露出來的法,不是語言、文字裏面的東西,他可以左右逢源,以一滴之水,就了解整個大海。
底下,所以,阿難一心只注意到“結相”之“異”,而沒有注意到“結體”之“同”;這就是見“相”不見“性”。然如來之意則在藉著觀察“結相之異”,而導引入“結體是一”,但是阿難之知見仍不及于此。
“令其雜亂,終不得成”;雖然六結是同一巾所造,但法如是故,既已成結,再要任意亂其次第,也是不可得。
“則汝六根亦複如是:畢竟同中生畢竟異”:一心所成的六根與一巾所成的六結是一樣的;在畢竟同的“體”中,生出畢竟異之“用”:用雖有別,而體仍舊是一,不會因用之多寡而改變其體一之性。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:此寶華巾,汝知此巾元”來“只”是“一條”,當“我”系“六绾時”,即“名”爲“有六”個“結。汝”現在“審”細“觀察”一下:“巾體”本來“是同”一個,會不會“因”爲打了“結”而令巾體“有”所差“異?于”汝“意雲何”?最“初”的“绾結成”之時,“名爲第一”結;“如是乃至第六結生,吾今”若“欲將”最後的“第六結”之“名”,首尾掉換一下,而令之“成”爲“第一”結,這樣能成立“不”?
“不也,世尊。六結若”真的“存”在,“斯第六”個成就的結其“名終非第一”。這個事實,“縱”然“我”經“曆”多“生”、竭“盡其”一切巧言“明辯,如何”得“令是六結”攪“亂”其“名”稱及次第?
“佛言:如是”!一點沒錯。“六結”雖各自“不同”,然“循顧”其“本”體之“因”,實是“一巾所造”,縱然是同一巾體,但欲“令其”諸結之名稱次第變成“雜亂”無章,“終不得成。則汝”之“六根,亦複如是”:于“畢竟同”之體“中”,由于自心無明妄想之因緣纏結,而“生”出“畢竟”相“異”之用。
1055頁,底下講:六解一亡:若無諸結,即無彼此;勞見生狂華。
經文:【佛告阿難:“汝必嫌此六結不成,願樂一成,複雲何得?”阿難言:“此結若存,是非鋒起,于中自生此結非彼,彼結非此。如來今日若總解除,結若不生,則無彼此,尚不名一,六雲何成?”佛言:“六解一亡,亦複如是。由汝無始心性狂亂,知見妄發,發妄不息,勞見發塵。如勞目睛,則有狂華,于湛精明無因亂起。一切世間,山河大地,生死涅槃,皆即狂勞顛倒華相。”】
1056頁,【注釋】
“汝必嫌此六結不成”:“嫌”,就是嫌惡,討厭,不喜歡。“六結不成”,希望六結不成。此謂,你如果實在不喜歡這六結,而希望它們不成就,不存在的話。
“願樂一成”:也可念成願樂(yao四聲)一成,“一”,一巾。而願意喜歡原來的一巾仍然能得恢複、成就。此比喻:你如果是實在厭離根結,而欲成一心清淨解脫。
“是非鋒起”:是與非之诤論如刀鋒而起。以如是之诤論能傷人,尤其是能傷人之慧命,所以比作喻如刀鋒。在座諸位!所以我們人類活在這個是非圈子裏面,就一定會傷害到;我們一定要遠離是非,這個人是非很多,你一定要遠離。本身也不可以做一個是非的罪人,爲什麼?是非鋒起,就會傷人,佛經也是這樣講。
“若總解除”:“總”,就是完全。這些結如果全都解除了。
“結若不生,則無彼此”:六結如果解除,則無結存在(不存在就是不生),如是則無彼與此的位置、次第、與名相。
“尚不名一,六雲何成”:如果連“一巾”之名尚不可得,則“六結”之名雲何得以成立呢?
【義貫】1057頁,
“佛告阿難:汝”若“必嫌”惡“此六結”各異之狀態,“不”欲其“成”立,而“願樂”原來的“一”巾仍還原“成”無隔之一體,此事“複雲何”而可“得”成就呢?
“阿難言:此”諸“結若存”在,則“是”與“非”之诤論必然如刀“鋒”而“起”,易自傷傷人,“于”諸結“中”必“自生”起“此結非彼”結,“彼結非此”結之诤論。“如來”您“今日若總解除”諸結,因而“結若不”複“生”存,“則無彼此”之位置、次第以及名相,如是則“尚不”得“名一”巾,更何況“六”結之名“雲何”得“成”?
“佛言”;我所說的“六解一亡,亦複如是。由汝”自“無始”以來,以“心性狂亂”故;心性狂亂就是重點,這個就是生相無明,莫名其妙心就發狂,起無明狂。所以,我們莫名其妙會起貪;莫名其妙會起大的嗔恨心;莫名其妙會起愚癡心,就是心性狂亂的緣故。因而虛妄之“知見妄發”,不是佛的真見,是妄見,知見妄發。如是“發”生之虛“妄”知見自無始來“不”曾止“息”,因而成爲“勞見”(能見分)而“發”爲妄“塵”(所見相分)。這就是“如”過“勞目睛”成爲見病,“則”妄見“有狂”亂紛飛之空“華”相出現,“于湛”然“精明”之主體上,彼等空華猶似“無因”而“亂起”亂滅。1058頁,就是這樣子,“一切”有情與無情“世間”,包括無情器世間的“山河大地”之成住壞空,及有情衆生世間之“生死”與“涅槃”,十法界一切染淨諸法,“皆即”是“狂”心“勞”病所見之“顛倒”空“華”之“相”。
底下是:解結須從結心
經文:【阿難言:“此勞同結雲何解除?”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,問阿難言:“如是解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”】
他這裏念那個fou叁聲,我認爲那個“不(fou叁聲)也,世尊。”我認爲這個不好念,不好念,這一句我都是念:不(bu四聲)也,世尊。這樣子是不是很有力?“如是解不(fou叁聲)?不(bu四聲)也,世尊。”這樣很好念啊!對不對?你如果念成:如是解不(fou叁聲)?不(fou叁聲)也,世尊。怪怪的!所以我不要照他的念,我照我的念,你不覺得我的比較好念嗎?對不對?“如是解不(fou叁聲)?不(bu四聲)也,世尊。”喔!铿锵有力,铿锵有力!對不對?如是解不(fou叁聲)?不(fou叁聲)也,嗯!世尊。怪怪的!
【旋複以手偏牽右邊,又問阿難:“如是解不(fou叁聲)?”“不(bu四聲)也,世尊。”佛告阿難:“吾今以手左右各牽,竟不能解,汝設方便,雲何解成?”阿難白佛言:“世尊,當于結心,解即分散。”佛告阿難:“如是,如是!若欲解除,當于結心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偏牽其左”:“牽”,就是拉,扯。把有結的巾向左邊一拉。左邊比喻“有”,拉到左邊,比喻凡夫以無明力強製真性令墮于有,且執著于此有,所以長淪生死,不得解脫。是故把巾往左邊拉扯,不但不能解開根結,結果只有令結縛得更緊而已。
“偏牽右邊”:“右邊”,與左邊之“有”相對,也就是“空”。喻二乘執空,滯于涅槃,故也不能解九界之根結,而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