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證圓通。“左、右”比喻空有二邊,皆成邊見,諸位!這個 “邊見”不是外道的斷見的那個邊見。見思惑裏面有邊見,是指斷見跟常見;這裏的邊見不是,是指空有二邊的意思。所以,空有二俱非,以皆違于如來中道正見。
諸位!在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說:甯可不修行,甯可百年不修行,不可一日走錯路。甯可百年不開悟,不可一日走錯路。這個就是這樣,如果沒有佛來指導我們,我們用什麼方法都解不開這個心結,因爲不懂法,所以,就想盡辦法要解,愈來就愈奇怪!然後給這個不叫做善知識的,應該講說邪惡的知識,用種種的神通、稀奇古怪的東西,蠱惑、迷惑,掉進那個邪見坑道裏面,一輩子都跳不出來!所以想要修學的人是很幸運;可是掉進去惡知見、邪見的坑洞裏面,卻是生命中的最大不幸!他一心想向佛,本來有機會解脫,可是因爲沒有碰到好的師父,沒有碰到好的增上緣,親因緣沒有辦法起動起來,愈走愈偏,而且是執著自己對的,而且也會攻擊別人,也會攻擊別人。
有一次,一個打電話來,因爲他聽某某法師的,然後就說:慧律法師講的法,我們准備把它串連起來,用火全部把它燒掉!包括講《楞嚴經》,也要把我燒掉。那你就知道,他講的是很認真的,他聽那個法師的,就守住那個地方,不容許其他的法師有跟這個法師的意見、看法,有一點點彈性的空間,是不允許的。當他認爲這個是真正的法的時候、死執不放的時候,其他法師的法一律不看!你想想看,你想想看!對不對?在座諸位!聽師父的法,我一直叫你、告訴大家:一定要尊重,每一個佛弟子,無論出家、在家,學佛就是學習尊重。可是他不是,他那個心就是像打結一樣:我就是非要這樣不行!其他的統統列爲惡知見、邪見,那種態度是非常激烈的。那一種人類的對某一種相上的執著,或者是某一種認同的時候,他幾乎解不開,這種叫做法上的一種執著。我們也很了解他的立場,因爲他修的就是這一句佛號,也能理解他爲什麼這麼激烈,爲什麼這麼激烈。但是,因爲他是衆生,我們給衆生就是一個原諒、一個寬恕,縱然他把我講的光盤統統燒掉,我也不會生氣,你做的因果,你自己負責。所以你就知道,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同師父所講的法,而我們也尊重別人。所以聽師父的法有一個好處:你會尊重所有的法師;尊重所有的居士的修行法門;你也會尊重任何一個道場的道風,每一個道場都有自己的道風跟依據吧!你也會尊重每一個宗派,你尊重南傳、尊重北傳、尊重藏傳的法師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都是同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所以我就跟他們講:一根指頭是很容易折斷的,五根指頭聯合起來,就會形成致命的拳頭!對不對?口徑,佛弟子,出家、在家要團結,口徑一致向外嘛!不是,他的炮火是向內的,而且是居士,居士敢向師父講這樣子,你就知道那個中毒有多深,沒辦法的,沒有能力的。
所以解脫,有時候我們就講,師父講:有時候我們人要學自私一點,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你,我解脫我個人的,各人做,各人負因果。就是釋迦牟尼佛來也是,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,你看看,是多麼了不起的世尊,他也是沒辦法去改變九十六種外道。以釋迦牟尼佛的例子,來看我們今天的立場,我們就不會覺得心裏有委屈,或者是有壓力,或者是有難過,或者是怎麼樣,沒有關系的。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;從有佛出世以來,附佛外道,包括外道,就不曾間斷過,更遑論今天二千五百年後的臺灣,這個時代的佛教這麼衰微,證聖果的少、證量的少,能夠吃一點苦頭,像師父這樣吃一點苦頭,有一點經教基礎,心性有一點少許的體悟,這個還派得上用場,還算不錯了!對不對?因爲我們離佛世太遙遠了,你哪有辦法去製諸外道?我們真的沒有這個能耐。只能說:我盡力的把佛陀的思想、正法,傳達到每一個有緣的衆生;關于沒有緣的衆生,我們沒辦法度;關于傷害師父的、毀謗我們的、師父的,我們給一個寬恕跟原諒,因爲他是同樣同體的大悲,他也是未來佛,未來佛。我們也不能說他一定不對,站在他的立場,也許他在護持正法:我攻擊你,我是護持正法。但是其實是護持那個法師。我看了這個世間,看得透了!所以,在佛門叁、四十年,什麼逆境、什麼順境、什麼贊歎、什麼毀謗沒聽過?所以,大風大浪,就可以造就一個良好的水手,我不會暈船啦,不會暈船。(笑)(衆鼓掌)
這個就是講,我們就是了解說,你看,在你們的心目中,你會覺得:師父爲法、爲衆生,講的完全正法,還有人要燒掉師父的法?有!就是有!(笑)可怕吧?可怕,知見非常可怕的!好!那你燒啊!《楞嚴經》,這一本不是佛講的嗎?那你燒啊!圓瑛法師這一本,那你燒啊!楞嚴咒,那你燒啊!你會覺得說:世界上有這種人?就是有!Surprise!太驚訝了!哇!這沒有聽師父講,不知道有這種事情發生!喔!發生,發生,就是花生(諧音)的意思。
當然,經過了百般的挫折,你就會變成一個勇者,當我們堅持我們的理念,就沒有敵人,就沒有敵人。今天那個電腦的高手來了,他說:喔!慧律法師,您知道嗎?您那個網站,那裏面輸入的,有德國的、有英國的、有法國、義大利的、有美國的,你看看,德不孤,必有鄰,還是真的不錯,這一點就很安慰!我們真的發心在做事情,也得到了廣大的回響跟認同。所以說:我們還是做我們該做的工作,我也不會因爲這樣子一點點挫折,就産生了退失菩提心,不會的!
1060頁,“汝設方便,雲何解成”:你想看看用什麼方法,才可以把這結給解開。這就是所謂的觀機逗教,佛不直說,而令阿難自思自解。
“當于結心,解即分散”:“心”,指問題之所在。此言,應當在結心之處,只要一解,此結就分散了,意涵不用左右牽來牽去,作一些不相幹的動作:若不直攻問題的症結所在,怎能解得開?若直攻問題之症結,當下即解。所以這個“當于結心”也就是隱含了“直指人心”之義。(須知阿難乃大權示現,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便紹如來正法眼藏,爲宗門之二祖,所以講起來,阿難也是我的師父,我也是接禅宗法脈,他是二祖。故言外亦即是影射宗門心地法門,有以致之。)又,解從“結心”也是表遠離左右二邊的中道正見實義之修法,不作左拉右扯、二乘凡夫之“空、有”無益之行,直趨中道了義之處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”問“言:此”由“勞”病所見的空華相“同”內心之根“結雲何”可得“解除”?
于是“如來以手將所結”之“巾偏牽”拉于“其左”邊,而“問阿難言:如是”能“解”結“不”?
“不也,世尊”。阿難答言。
1061頁,第二行,如來“旋複以手偏牽”有結之巾于佛自己的“右邊”,于是“又問阿難:如是”能“解”諸結“不”?
“不也,世尊”。阿難又答。
“佛告阿難:吾今以手”向“左右”兩邊“各牽”拉此巾,“竟不能解”諸結,“汝”且“設”一“方便”,看“雲何”能令“解”結之事“成”就?
“阿難白佛言:世尊”,若欲解結,應“當于結”之中“心”一“解”,結“即”便“分散”。
“佛告阿難:如是,如是”!一點也不錯,“若欲解除”諸結,應“當于結心”上動手解除。
【诠論】
有人也許會問說:要解巾上之結,當然是要直接在結上動手,這還用問嗎?而且,這麼明顯的問題,佛爲何把一條手巾左右牽來牽去,這很顯然並非解開結縛之方法,只有越扯越緊;而如來爲何這麼作呢?愈扯愈緊,諸位!這個就是衆生,衆生想要修行,但是愈扯愈緊,心結打得愈深、愈大!就是剛剛師父所舉的那個居士,他也認真在念佛、修行啊,但是,有不同的看法,就完全攻擊,要燒毀,你看,這個心就愈扯愈緊了!這個不是佛法,哪一個佛弟子說要把《楞嚴經》燒掉的?聽都沒聽過!
而如來爲何這麼作?當知:佛以巾爲例的時候,是把問題簡化,且就近取譬,令我們一看就明了什麼是解結之方,而什麼不是解結之方;這也是如來“深入淺出”的教授法。這以巾結爲例,淺顯明白,但若用在衆生自身的根結上,可就不是那麼單純明顯了,除非是得了無漏道眼之人,或已得法眼、慧眼之大菩薩,其他一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,並不能一眼就看出那樣作、那樣修,究竟對不對?能不能究竟解除九界之根結?而佛大慈大智,設如是方便,讓我們一看,馬上就明白:左牽右扯、偏左偏右、墮空執有,不只是白費精力,而且把結越扯越緊了,所以,在座諸位!修行愈修愈煩惱,就是表示你走的路愈錯!修行還有那種攻擊別人的心態,還有不滿別人,那麼就表示你的心沒有自我降伏。所以,這個想要修行的人,愈扯就愈緊,心就愈捆死,記得!你走錯路了,要冷靜一下,再找一個大善知識,好好的來解開。如果你修行,看到的法,每次看,每次法喜;每次看,每次喜悅;每次看,每次解脫一點點,這就表示你走對路了,你走對路了!
所以知道凡夫、二乘之墮空執有之種種修行,實在是“錯用心”,“虛費工夫”,不能解除九法界“二死”(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)之根結。所以知道佛智實不可思議,能以如此平實簡單的事例,而來解說開發世界上第一等困難、隱晦難了的問題,令有智衆生一望即得比量之知見,因而心開悟解。所以知道佛之爲“無上士、調禦丈夫”者,誠然不謬也。
底下,結心在根——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
經文:【“阿難,我說佛法從因緣生,非取世間和合粗相;如來發明世、出世法,知其本因,隨所緣出;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,亦知頭數;現前種種,松直、棘曲,鹄白、烏玄,皆了元由。是故阿難,隨汝心中選擇六根,根結若除,塵相自滅,諸妄銷亡,不真何待?”】
【注釋】
“我說佛法”:指我以上所說的從根解除,而達到圓通,以至成佛的法門。
“從因緣生”:這個“因緣”是指最勝上的因緣,是如來自證的“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