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打了结,而令巾体变成了不一样呢?比喻:心体本来是一,会不会因为有六根区隔,而令心之本体变成有异?是不会的。
“吾今欲将第六结名,成第一不?”:我现如果想把最后打成的这第六个结,倒过来把它称为第一个结,这样能成吗?
“纵我历生尽其明辩,如何令是六结乱名?”:第一就是第一,第六就是第六,怎么可能改变呢?如果要改变,纵令我是很有口才的人,而且尽我一辈子的工夫去辩说,也不能够把第六结说成是第一结,并且令听者皆承认有道理。换言之,即使再有口才的人,也无法用狡辩术而真正将这六个结的次第以及名称,全部都搅乱了。
“如是”:这是佛印可阿难以上所说。
“六结不同,循顾本因,一巾所造”:这六个结虽然不是同一个,但是我们如果回顾其本因(就是本体),实只是一巾所造。佛在上面虽印可阿难所说,但是阿难一心只注意到“结相”之“异”,而没有注意到“结体”之“同”;这就是见“相”不见“性”。
诸位!见相就有无量差别;见性就平等一如。所以,我们之所以要得到有佛讲的平等心,从哪一个角度讲?是从性上讲的,从性上讲的。说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这是指我们人人的本性。如果在相上讲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什么意思?就是缘起无自性,诸相、众相空无自性。所以我们就讲:这个相是不可得、是是法平等,是站在这个相的体性本空。所以,不生不灭有二个角度讲:在相上的角度讲:当体即空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我们看的是生灭相,佛看的是永恒相,因为相不可得;相不可得,哪有什么生灭、不生灭的东西?相不可得,岂有生灭跟不生灭?所以,佛性非常非无常,就是指相不可得。有相,你才论无常,再论一个常;佛性它不是相,体性它不是相,所以在空无自性的相的角度来说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简单讲:这个宇宙当中,都是地水火风空见识,永恒的七大所构成的,七大即如来藏性,周遍法界嘛!而我们看的是生灭相,是因为因缘凑合,内心妄动。所以,这就叫做生灭相。可是到佛的境界来讲的话,他没有这个东西,连生灭也不存在,不生灭也不存在,空无自性,就是绝对的如来藏性,在绝对的如来藏性,不论无常,也不论常。所以在相体本空的这个角度来讲,叫做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只是在绝对的本体来讲,没有能所,但有能所,俱是戏论,这是站在性宗的角度来讲。所以,涅槃有二个角度来说:站在相的角度讲涅槃,相不可得,讲涅槃。站在性的角度来讲,它是绝对,没有能所,站在这个角度,讲无上大般涅槃。所以,佛无论是相、无论是性,都达到绝对的圆满,没有能所。所以,到这个地步,佛性非常非无常,非生非无生,讲生不对,讲无生还是不对,这里没有任何的语言可以形容,用人类拙劣的语言,没有办法形容佛陀的大般涅槃的心境,因为人类的语言太拙劣了,道不出佛陀的真义。唯有见性的人、大悟的人,用这个语言慢慢慢慢的引导,慢慢的引导。。。让你找到目的地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,大悟之人说法,纵横自在,不会死在文字里面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本性流露出来的法,不是语言、文字里面的东西,他可以左右逢源,以一滴之水,就了解整个大海。
底下,所以,阿难一心只注意到“结相”之“异”,而没有注意到“结体”之“同”;这就是见“相”不见“性”。然如来之意则在藉著观察“结相之异”,而导引入“结体是一”,但是阿难之知见仍不及于此。
“令其杂乱,终不得成”;虽然六结是同一巾所造,但法如是故,既已成结,再要任意乱其次第,也是不可得。
“则汝六根亦复如是:毕竟同中生毕竟异”:一心所成的六根与一巾所成的六结是一样的;在毕竟同的“体”中,生出毕竟异之“用”:用虽有别,而体仍旧是一,不会因用之多寡而改变其体一之性。
【义贯】
“佛告阿难:此宝华巾,汝知此巾元”来“只”是“一条”,当“我”系“六绾时”,即“名”为“有六”个“结。汝”现在“审”细“观察”一下:“巾体”本来“是同”一个,会不会“因”为打了“结”而令巾体“有”所差“异?于”汝“意云何”?最“初”的“绾结成”之时,“名为第一”结;“如是乃至第六结生,吾今”若“欲将”最后的“第六结”之“名”,首尾掉换一下,而令之“成”为“第一”结,这样能成立“不”?
“不也,世尊。六结若”真的“存”在,“斯第六”个成就的结其“名终非第一”。这个事实,“纵”然“我”经“历”多“生”、竭“尽其”一切巧言“明辩,如何”得“令是六结”搅“乱”其“名”称及次第?
“佛言:如是”!一点没错。“六结”虽各自“不同”,然“循顾”其“本”体之“因”,实是“一巾所造”,纵然是同一巾体,但欲“令其”诸结之名称次第变成“杂乱”无章,“终不得成。则汝”之“六根,亦复如是”:于“毕竟同”之体“中”,由于自心无明妄想之因缘缠结,而“生”出“毕竟”相“异”之用。
1055页,底下讲:六解一亡:若无诸结,即无彼此;劳见生狂华。
经文:【佛告阿难:“汝必嫌此六结不成,愿乐一成,复云何得?”阿难言:“此结若存,是非锋起,于中自生此结非彼,彼结非此。如来今日若总解除,结若不生,则无彼此,尚不名一,六云何成?”佛言:“六解一亡,亦复如是。由汝无始心性狂乱,知见妄发,发妄不息,劳见发尘。如劳目睛,则有狂华,于湛精明无因乱起。一切世间,山河大地,生死涅槃,皆即狂劳颠倒华相。”】
1056页,【注释】
“汝必嫌此六结不成”:“嫌”,就是嫌恶,讨厌,不喜欢。“六结不成”,希望六结不成。此谓,你如果实在不喜欢这六结,而希望它们不成就,不存在的话。
“愿乐一成”:也可念成愿乐(yao四声)一成,“一”,一巾。而愿意喜欢原来的一巾仍然能得恢复、成就。此比喻:你如果是实在厌离根结,而欲成一心清净解脱。
“是非锋起”:是与非之诤论如刀锋而起。以如是之诤论能伤人,尤其是能伤人之慧命,所以比作喻如刀锋。在座诸位!所以我们人类活在这个是非圈子里面,就一定会伤害到;我们一定要远离是非,这个人是非很多,你一定要远离。本身也不可以做一个是非的罪人,为什么?是非锋起,就会伤人,佛经也是这样讲。
“若总解除”:“总”,就是完全。这些结如果全都解除了。
“结若不生,则无彼此”:六结如果解除,则无结存在(不存在就是不生),如是则无彼与此的位置、次第、与名相。
“尚不名一,六云何成”:如果连“一巾”之名尚不可得,则“六结”之名云何得以成立呢?
【义贯】1057页,
“佛告阿难:汝”若“必嫌”恶“此六结”各异之状态,“不”欲其“成”立,而“愿乐”原来的“一”巾仍还原“成”无隔之一体,此事“复云何”而可“得”成就呢?
“阿难言:此”诸“结若存”在,则“是”与“非”之诤论必然如刀“锋”而“起”,易自伤伤人,“于”诸结“中”必“自生”起“此结非彼”结,“彼结非此”结之诤论。“如来”您“今日若总解除”诸结,因而“结若不”复“生”存,“则无彼此”之位置、次第以及名相,如是则“尚不”得“名一”巾,更何况“六”结之名“云何”得“成”?
“佛言”;我所说的“六解一亡,亦复如是。由汝”自“无始”以来,以“心性狂乱”故;心性狂乱就是重点,这个就是生相无明,莫名其妙心就发狂,起无明狂。所以,我们莫名其妙会起贪;莫名其妙会起大的嗔恨心;莫名其妙会起愚痴心,就是心性狂乱的缘故。因而虚妄之“知见妄发”,不是佛的真见,是妄见,知见妄发。如是“发”生之虚“妄”知见自无始来“不”曾止“息”,因而成为“劳见”(能见分)而“发”为妄“尘”(所见相分)。这就是“如”过“劳目睛”成为见病,“则”妄见“有狂”乱纷飞之空“华”相出现,“于湛”然“精明”之主体上,彼等空华犹似“无因”而“乱起”乱灭。1058页,就是这样子,“一切”有情与无情“世间”,包括无情器世间的“山河大地”之成住坏空,及有情众生世间之“生死”与“涅槃”,十法界一切染净诸法,“皆即”是“狂”心“劳”病所见之“颠倒”空“华”之“相”。
底下是:解结须从结心
经文:【阿难言:“此劳同结云何解除?”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牵其左,问阿难言:“如是解不?”“不也,世尊。”】
他这里念那个fou三声,我认为那个“不(fou三声)也,世尊。”我认为这个不好念,不好念,这一句我都是念:不(bu四声)也,世尊。这样子是不是很有力?“如是解不(fou三声)?不(bu四声)也,世尊。”这样很好念啊!对不对?你如果念成:如是解不(fou三声)?不(fou三声)也,世尊。怪怪的!所以我不要照他的念,我照我的念,你不觉得我的比较好念吗?对不对?“如是解不(fou三声)?不(bu四声)也,世尊。”喔!铿锵有力,铿锵有力!对不对?如是解不(fou三声)?不(fou三声)也,嗯!世尊。怪怪的!
【旋复以手偏牵右边,又问阿难:“如是解不(fou三声)?”“不(bu四声)也,世尊。”佛告阿难:“吾今以手左右各牵,竟不能解,汝设方便,云何解成?”阿难白佛言:“世尊,当于结心,解即分散。”佛告阿难:“如是,如是!若欲解除,当于结心。”】
【注释】
“偏牵其左”:“牵”,就是拉,扯。把有结的巾向左边一拉。左边比喻“有”,拉到左边,比喻凡夫以无明力强制真性令堕于有,且执著于此有,所以长沦生死,不得解脱。是故把巾往左边拉扯,不但不能解开根结,结果只有令结缚得更紧而已。
“偏牵右边”:“右边”,与左边之“有”相对,也就是“空”。喻二乘执空,滞于涅槃,故也不能解九界之根结,而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