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套

 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讲题: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

  日期:2009.6.7--2009.6.12

  片数:共3片(本片为第1片)DVD

  这一段是[卯四 会十八界即藏性 (分二)]

  [辰初 总征]

  [二 别释 今初]

  这一段要稍微放慢一点脚步,这一段太重要了,能体悟出来,识心寂灭,性即显。这一段是修行的关键,也是很难理解,不过注意听,还是会有所获的,只要用心就并不困难。今天我们要讲十八界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这一段最主要讨论的,就是六根攀缘六尘,中间所引发的意识心,到底是属于根所引发出来的识心?还是属于尘所引发出来的意识心?就以眼睛来作例子?我们称为眼识,这个眼识、这个识心,由眼根中引发的意识心叫做眼识。那么,这个眼识到底是从哪里来?是生于眼根吗?当我们追寻推究以后,发现不是从眼根来的,单根不生识。换一个角度说:那是不是由色尘而生这个识呢?称为色识,究其根本也不是。或者是说,眼根跟色尘对上眼的时候,这个识心就显现出来?这个在权教菩萨,他是讲到这个程度,是允许根缘尘,会引发中间的识,就是这个来。

  在这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,就是:识借由根而显,识不是根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。我们称为眼根,详细讲:眼根是肉做的,像浮尘根、净色根;可是,你一讲到眼识,它就不是这个了,眼识是借重于眼根而显现的了别作用,就不是属于眼根的范围了。所以,我们常讲眼识,是因为识它本身并没有形状,必须借重有形状的东西,来立这个识。

  譬如说:眼根有形状,我们可以称眼识;或者是色尘有形状,我们也可以称为色识,这个识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形状,是借重有形状的根或者是尘,来立这个名。因此今天所讨论的这个十八界,尤其是根尘相对,中间所产生的这个识心,是有还是没有?我们所有的烦恼,就是眼根对色尘、耳根对声尘、鼻香、舌尝、身触、意法尘,所引发的种种无量无边的烦恼,统统是这个产生的。今天把这个弄清楚以后,就会哈哈大笑:哇!原来是一场戏论,被骗得团团转都不知道。现在把心稳住了,了解十八界原来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,这个意识心当下、当体即空,识就是性。譬如说你眼睛看这个外尘,那我问你,你有没有眼识?有!有眼识!现在再问你,大家都知道眼根见色尘有眼识,产生这个识心,产生这个分别相。

  现在再问你,开悟的人、大悟的人,有没有眼识?有,识是生灭,开悟见性是不生不灭,为何讲有呢?前面讲:识心是非处、无体、是妄,为何开悟的人仍然有识呢?识是生灭。如果说开悟的人没有识,那眼怎么能见?耳又怎么能闻?没有识啊!所以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,问题是心境的功夫,你现在迷失的,是在名相上的东西,你一直误认为有一个识、有一个本性,你现在就是迷失在这个问题上。我讲识,你就一定说它是生灭的;你讲性,你就一直认为它是不生不灭的,这个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大悟的人,他是如,没有识这个名词、没有性这个名词,也不坏识这个名词、也不坏性这个名词。现在问题是出在诸位学习很久的时候,一直牢记在名相上,并没有契入佛性,才会讲有还是没有,这个就是问题。

  好!再简单举个例子。众生眼见一切色尘,有没有眼识?有!是的。这个就表示说:众生会落入观念、意识型态、执着,执着、分别、颠倒、梦想就是意识心,种种的分别尘相都是意识心,就是你今天你造恶是恶的意识心;就算你今天造桥铺路、布施很多钱,这仍然是意识心;今天你不思善、不思恶,就是落入无记,这个仍然是意识心。这个意识心就是本性的影像,会感得果报,但是,它是本性的影像。好!这个就是讲:众生当眼睛分别这个色尘的时候,会产生意识心;开悟见性的人有没有识?我已经讲过了,他这个时候是完全会入如如不动的心性。所以,讲见性的人有没有识?有也对,没有也对,有,这个识就叫做识性。记住!这个时候叫做识性,见性一样有分别,但是,没有执着,虽分别不作分别想。耳根能不能有识?没有识怎么听声音呢?怎么分别那是高、低音呢?和谐、不和谐的音声呢?耳有耳识,识,可是,他是如如不动的接受这个外境,识性,这个时候,开悟的人也可以说他有识,可是,这个识是完全只是个名词而已,完全没有干碍到他解脱的境界。所以,我们称眼见攀缘色尘为眼识,悟道的人叫做开采出识性;但是,也可以叫做根性,这个就是根性。闻,如果说有分别心,加强执着、起烦恼,叫做闻识;如果如如不动,听一切音声,仍然有闻,可是心如如不动,这个时候称为闻性,妙就是妙在念头,妙就是妙在当下。所以,你讲生灭不对,讲不生不灭还是不对;讲生灭也对,讲不生不灭也对。所以,把自己听经闻法的学佛的文字相、意识型态,一定要转入佛的如如不动的涅槃妙性,这样来听法,就了解虽说,无有能说所说;虽听,无有能听所听,这样子,无论你用什么名词,都难不倒你。

  [复次,阿难!云何十八界,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]?

  [此总征十八界即藏性]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其实当下如如不动,即是如来藏性。[梵语驮都,此云界]。中国话叫做界。[界者界限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各有界限。以内之能缘者,属根之界限;外之所缘者,属尘之界限;中间能了别者,属识之界限],眼能了别色尘,耳能了别声尘,鼻就香,舌头都是味,身就是触,意就是法尘,这个是属于识的界限。诸位!根、尘、识建立的一十八界,在权教菩萨讲得特多,也认为一时的权巧无可厚非,也就这样一直谈;但是,在究竟的大乘了义的经典是不容许的,会归唯是一心,更无别法,[三六十八,各有界限故。又界者因义],为什么呢?[因即是依],也就是[以根、尘、识,互相依也]。

  根、尘、识互相为依,这个在唯识学里面比喻得非常好,他就说:像三枝、三束的芦苇,芦苇呈现三角形,分别代表根、尘、识;互相搭在一起,看起来有那么一回事,结构类似底部分开来,上面交汇一点的三角形。这个权教菩萨允许你这样,在究竟了义,这个识不可得,推倒这个识,根跟尘同时倒下去,就像三束芦苇,拿掉根、尘所引发的识,根跟尘就躺下来了,表示不可得。[又界者种族义],种族就是类别,一类一类的族群。[以根、尘、识三,各有种子族类故]。什么叫做各有种子族群呢?也就是八识田中,你种下的因,出生以后,会一直发展六根;有了六根,它会攀缘外面的六尘,六尘以后,又会引发内在的识心;下辈子又开始引发根、尘、识,所以,各有种子,种子就会引发结果。我们这个色身,就是第八意识转变出来的根身、器界、种子。所以,你今天造了什么因,将来就会显现什么果报;而果报里面又会有隐藏在果报里面的种子的心。

  人一出生以后,有根跟尘这样攀缘,小时候这个分别心还没有那么强,到长大以后会追求金钱、名利、女色、男女,这个识就非常的强,难以解脱!这一辈子又种下了难以解脱的根、尘、识,分别又蕴藏在八识田中这个仓库里面,人死了以后,所谓:后去先来作主翁,所以,我们如果下辈子再来转世的时候,就带着无量无边的种子,孕育在里面。要不然爸爸、妈妈,你看,他(她)那个精虫、卵那么小,如果发现出来面相,按照道理,大家都是平等啊!精虫还有卵子结合,那么小,你怎么知道它将来要发展什么。这中间意味着什么?科学家就发现DNA、染色体,用DNA来分析可以治疗很多的病,像移植、或者DNA治疗,当然科学家这是科学界的伟大。但是,佛教讲的:父精母血里面,中间在推动的最大的力量是什么?就是业力,无形的叫做强大的业识,这科学家没有办法解决。他就在有形相的DNA这样分析、配对,所以,有优生学。

  人一出世以后,有的人智慧就非常高,你看小时候那个反应特别快;有时候有的人一出生就愚痴,到了七、八岁,叫爸爸、妈妈都不太会叫。就像我昨天讲那对智障的父子,到小三都一直吹一首歌,因为老师看他没有办法教。你想想看,这个就是种下的因是非常可怕的,你今天大家都希望面相长得很庄严,皮肤长得很漂亮,诸位!难道没有任何原因吗?在佛教里面讲了,面相长得庄严、皮肤长得很漂亮,或者是身体健康,绝对都跟前世先天有关系。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一直生病,爸爸、妈妈一直花钱,花到他爸爸、妈妈钱统统用光了,讨债讨完了,死掉了!这个根、尘、识三,各有种子义,种子族类就是说:从八识田中会发展出来,种子就是孕育着根、尘、识发展的基因,这个是无形的。要不然你凭借什么把他长得这么好看?长的这么高、这么壮?为什么把他这个人长得这么的丑陋?为什么?这个就是从因、缘、果去论断。

  [十八界,佛为心、色二迷俱重者说,心色俱开:色法开为六尘、五根;心法开为意根、及六识,合成十八]。色心俱开,就是讲得非常详细。[此中破意,乃三法从要破]、这中间破识心,最重要的是破哪里呢?就是[根、尘、识三,识为其要],重点在于识,六根攀缘六尘,所引发的这个所谓中间的识,这个是最重要的。破除了识,根、尘就不能和合,[故独约识破。识界既破,则根、尘二界,自不成立],意思就是根、尘空无自性,所引发的意识心仍然不能成立。[如三间之屋],这屋子有三间。[但拆去中间墙壁,左右二间之界,亦自不成矣!虽则独约识破,实则根、尘兼破,但破其相妄,妄相既破,真性自显,故曰:“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”初总征竟]。简单讲就是:识心放得下那一念,而且是彻底,就是如来藏,本妙真如性。所以,为什么一直重复讲:活在当下、不离当下;或者是禅宗讲:言下大悟,为什么?就是瞬间,就是在当下,并不离本处,识心放下,就是本如来藏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