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七套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講題: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
日期:2009.6.7--2009.6.12
片數:共3片(本片爲第1片)DVD
這一段是[卯四 會十八界即藏性 (分二)]
[辰初 總征]
[二 別釋 今初]
這一段要稍微放慢一點腳步,這一段太重要了,能體悟出來,識心寂滅,性即顯。這一段是修行的關鍵,也是很難理解,不過注意聽,還是會有所獲的,只要用心就並不困難。今天我們要講十八界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這一段最主要討論的,就是六根攀緣六塵,中間所引發的意識心,到底是屬于根所引發出來的識心?還是屬于塵所引發出來的意識心?就以眼睛來作例子?我們稱爲眼識,這個眼識、這個識心,由眼根中引發的意識心叫做眼識。那麼,這個眼識到底是從哪裏來?是生于眼根嗎?當我們追尋推究以後,發現不是從眼根來的,單根不生識。換一個角度說:那是不是由色塵而生這個識呢?稱爲色識,究其根本也不是。或者是說,眼根跟色塵對上眼的時候,這個識心就顯現出來?這個在權教菩薩,他是講到這個程度,是允許根緣塵,會引發中間的識,就是這個來。
在這裏有一個特別重要的,就是:識借由根而顯,識不是根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觀念。我們稱爲眼根,詳細講:眼根是肉做的,像浮塵根、淨色根;可是,你一講到眼識,它就不是這個了,眼識是借重于眼根而顯現的了別作用,就不是屬于眼根的範圍了。所以,我們常講眼識,是因爲識它本身並沒有形狀,必須借重有形狀的東西,來立這個識。
譬如說:眼根有形狀,我們可以稱眼識;或者是色塵有形狀,我們也可以稱爲色識,這個識本身並沒有特殊的形狀,是借重有形狀的根或者是塵,來立這個名。因此今天所討論的這個十八界,尤其是根塵相對,中間所産生的這個識心,是有還是沒有?我們所有的煩惱,就是眼根對色塵、耳根對聲塵、鼻香、舌嘗、身觸、意法塵,所引發的種種無量無邊的煩惱,統統是這個産生的。今天把這個弄清楚以後,就會哈哈大笑:哇!原來是一場戲論,被騙得團團轉都不知道。現在把心穩住了,了解十八界原來是如來藏,妙真如性,這個意識心當下、當體即空,識就是性。譬如說你眼睛看這個外塵,那我問你,你有沒有眼識?有!有眼識!現在再問你,大家都知道眼根見色塵有眼識,産生這個識心,産生這個分別相。
現在再問你,開悟的人、大悟的人,有沒有眼識?有,識是生滅,開悟見性是不生不滅,爲何講有呢?前面講:識心是非處、無體、是妄,爲何開悟的人仍然有識呢?識是生滅。如果說開悟的人沒有識,那眼怎麼能見?耳又怎麼能聞?沒有識啊!所以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,問題是心境的功夫,你現在迷失的,是在名相上的東西,你一直誤認爲有一個識、有一個本性,你現在就是迷失在這個問題上。我講識,你就一定說它是生滅的;你講性,你就一直認爲它是不生不滅的,這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大悟的人,他是如,沒有識這個名詞、沒有性這個名詞,也不壞識這個名詞、也不壞性這個名詞。現在問題是出在諸位學習很久的時候,一直牢記在名相上,並沒有契入佛性,才會講有還是沒有,這個就是問題。
好!再簡單舉個例子。衆生眼見一切色塵,有沒有眼識?有!是的。這個就表示說:衆生會落入觀念、意識型態、執著,執著、分別、顛倒、夢想就是意識心,種種的分別塵相都是意識心,就是你今天你造惡是惡的意識心;就算你今天造橋鋪路、布施很多錢,這仍然是意識心;今天你不思善、不思惡,就是落入無記,這個仍然是意識心。這個意識心就是本性的影像,會感得果報,但是,它是本性的影像。好!這個就是講:衆生當眼睛分別這個色塵的時候,會産生意識心;開悟見性的人有沒有識?我已經講過了,他這個時候是完全會入如如不動的心性。所以,講見性的人有沒有識?有也對,沒有也對,有,這個識就叫做識性。記住!這個時候叫做識性,見性一樣有分別,但是,沒有執著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。耳根能不能有識?沒有識怎麼聽聲音呢?怎麼分別那是高、低音呢?和諧、不和諧的音聲呢?耳有耳識,識,可是,他是如如不動的接受這個外境,識性,這個時候,開悟的人也可以說他有識,可是,這個識是完全只是個名詞而已,完全沒有幹礙到他解脫的境界。所以,我們稱眼見攀緣色塵爲眼識,悟道的人叫做開采出識性;但是,也可以叫做根性,這個就是根性。聞,如果說有分別心,加強執著、起煩惱,叫做聞識;如果如如不動,聽一切音聲,仍然有聞,可是心如如不動,這個時候稱爲聞性,妙就是妙在念頭,妙就是妙在當下。所以,你講生滅不對,講不生不滅還是不對;講生滅也對,講不生不滅也對。所以,把自己聽經聞法的學佛的文字相、意識型態,一定要轉入佛的如如不動的涅槃妙性,這樣來聽法,就了解雖說,無有能說所說;雖聽,無有能聽所聽,這樣子,無論你用什麼名詞,都難不倒你。
[複次,阿難!雲何十八界,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]?
[此總征十八界即藏性]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其實當下如如不動,即是如來藏性。[梵語馱都,此雲界]。中國話叫做界。[界者界限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各有界限。以內之能緣者,屬根之界限;外之所緣者,屬塵之界限;中間能了別者,屬識之界限],眼能了別色塵,耳能了別聲塵,鼻就香,舌頭都是味,身就是觸,意就是法塵,這個是屬于識的界限。諸位!根、塵、識建立的一十八界,在權教菩薩講得特多,也認爲一時的權巧無可厚非,也就這樣一直談;但是,在究竟的大乘了義的經典是不容許的,會歸唯是一心,更無別法,[叁六十八,各有界限故。又界者因義],爲什麼呢?[因即是依],也就是[以根、塵、識,互相依也]。
根、塵、識互相爲依,這個在唯識學裏面比喻得非常好,他就說:像叁枝、叁束的蘆葦,蘆葦呈現叁角形,分別代表根、塵、識;互相搭在一起,看起來有那麼一回事,結構類似底部分開來,上面交彙一點的叁角形。這個權教菩薩允許你這樣,在究竟了義,這個識不可得,推倒這個識,根跟塵同時倒下去,就像叁束蘆葦,拿掉根、塵所引發的識,根跟塵就躺下來了,表示不可得。[又界者種族義],種族就是類別,一類一類的族群。[以根、塵、識叁,各有種子族類故]。什麼叫做各有種子族群呢?也就是八識田中,你種下的因,出生以後,會一直發展六根;有了六根,它會攀緣外面的六塵,六塵以後,又會引發內在的識心;下輩子又開始引發根、塵、識,所以,各有種子,種子就會引發結果。我們這個色身,就是第八意識轉變出來的根身、器界、種子。所以,你今天造了什麼因,將來就會顯現什麼果報;而果報裏面又會有隱藏在果報裏面的種子的心。
人一出生以後,有根跟塵這樣攀緣,小時候這個分別心還沒有那麼強,到長大以後會追求金錢、名利、女色、男女,這個識就非常的強,難以解脫!這一輩子又種下了難以解脫的根、塵、識,分別又蘊藏在八識田中這個倉庫裏面,人死了以後,所謂:後去先來作主翁,所以,我們如果下輩子再來轉世的時候,就帶著無量無邊的種子,孕育在裏面。要不然爸爸、媽媽,你看,他(她)那個精蟲、卵那麼小,如果發現出來面相,按照道理,大家都是平等啊!精蟲還有卵子結合,那麼小,你怎麼知道它將來要發展什麼。這中間意味著什麼?科學家就發現DNA、染色體,用DNA來分析可以治療很多的病,像移植、或者DNA治療,當然科學家這是科學界的偉大。但是,佛教講的:父精母血裏面,中間在推動的最大的力量是什麼?就是業力,無形的叫做強大的業識,這科學家沒有辦法解決。他就在有形相的DNA這樣分析、配對,所以,有優生學。
人一出世以後,有的人智慧就非常高,你看小時候那個反應特別快;有時候有的人一出生就愚癡,到了七、八歲,叫爸爸、媽媽都不太會叫。就像我昨天講那對智障的父子,到小叁都一直吹一首歌,因爲老師看他沒有辦法教。你想想看,這個就是種下的因是非常可怕的,你今天大家都希望面相長得很莊嚴,皮膚長得很漂亮,諸位!難道沒有任何原因嗎?在佛教裏面講了,面相長得莊嚴、皮膚長得很漂亮,或者是身體健康,絕對都跟前世先天有關系。有的人一出生就是一直生病,爸爸、媽媽一直花錢,花到他爸爸、媽媽錢統統用光了,討債討完了,死掉了!這個根、塵、識叁,各有種子義,種子族類就是說:從八識田中會發展出來,種子就是孕育著根、塵、識發展的基因,這個是無形的。要不然你憑借什麼把他長得這麼好看?長的這麼高、這麼壯?爲什麼把他這個人長得這麼的醜陋?爲什麼?這個就是從因、緣、果去論斷。
[十八界,佛爲心、色二迷俱重者說,心色俱開:色法開爲六塵、五根;心法開爲意根、及六識,合成十八]。色心俱開,就是講得非常詳細。[此中破意,乃叁法從要破]、這中間破識心,最重要的是破哪裏呢?就是[根、塵、識叁,識爲其要],重點在于識,六根攀緣六塵,所引發的這個所謂中間的識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破除了識,根、塵就不能和合,[故獨約識破。識界既破,則根、塵二界,自不成立],意思就是根、塵空無自性,所引發的意識心仍然不能成立。[如叁間之屋],這屋子有叁間。[但拆去中間牆壁,左右二間之界,亦自不成矣!雖則獨約識破,實則根、塵兼破,但破其相妄,妄相既破,真性自顯,故曰:“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”初總征竟]。簡單講就是:識心放得下那一念,而且是徹底,就是如來藏,本妙真如性。所以,爲什麼一直重複講:活在當下、不離當下;或者是禅宗講:言下大悟,爲什麼?就是瞬間,就是在當下,並不離本處,識心放下,就是本如來藏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