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妙真如性。
[辰二 別釋 (分六)]
[巳初 眼色識界至六意法識界]
眼就是指眼根;色就是指色塵;識就是指眼識。也可以連起來講,眼色識就是眼根對色塵生出來的眼識,也可以稱爲色識,依根立名叫做眼識;依塵立名叫做色識,都可以。
[阿難!如汝所明,眼色爲緣,生于眼識]。
阿難就像你以前所明了的,這是權教菩薩、二乘人所明了的內在的眼根,去接觸到外在的色塵,這個時候爲緣。這個[緣]就是互爲能所,互爲依緣,前面已經講過了,根、塵是互爲依緣的,眼根依靠塵,塵依靠眼根,叫做爲緣,互相作爲依緣。當眼根攀緣這個外在的色塵,于其中間就會生出眼識。好!就這個角度來討論。
[此佛就阿難,昔聞因緣權教],因爲權教是講因緣法,[所明者爲問。眼根與色塵,根、塵相對,互相爲緣故;根爲增上緣],根爲生識之增上緣,[塵爲所緣緣],就是塵爲根所緣之緣。[二緣相合,識生其中],就是根緣色,于其中間産生了眼識的分別心,[故曰:“生于眼識”,而成叁界矣]。這個[叁界]不是六道輪回的那個叁界,是指根、塵、識叁界,名相一模一樣,意義大不相同。
[午二 雙以征起]底下就要問了。
[此識,爲複因眼所生,以眼爲界?因色所生,以色爲界]?
此識就是這個眼識,現在要好好討論,眼對塵所産生的這個分別作用,此識,到底是因爲眼根,單單眼根所生?因緣所生就是單單由眼根,不借重外塵所生,此眼爲界,這個時候叫做眼識界,也叫做眼識;因色所生,因爲外塵,單因色塵所生的,以色爲界,名叫做色識界。是眼識界也對;因塵立名,叫做色識界也可以,因爲識是無形的分別心,必依有形的根或塵而立界。
[根、塵、識叁,惟征于識,即叁法從要破也;識既被破,叁界自無]。就是根、塵、識當然就不存在。[承上征雲],就這樣問了,說:[此識爲複因眼根所生,即以眼爲識之界,名爲眼識界耶?爲複因色塵所生,即以色爲識之界,名爲色識界耶]?意思是說,由眼睛所生的呢?還是由色塵所生?[良以根、塵各有別名,皆隨自法爲名,而識則無之,若不系以根、塵,則無所分別。諸經多系屬于根,曰眼識、耳識等,今以權教,根、塵皆能生識,故雙約以征之]。好好的去窮究識,到底因根有?因塵有?好好的把它破除。
[午叁 分合難破 (分叁)]
[未初 破因眼生 二 破因色生 叁 破和合生 今初]
底下這段經文,是講如果沒有塵,單根是不生識的。[阿難!若因眼生,既無色空,無可分別;縱有汝識,欲將何用]?
阿難!如果這個眼識是因爲眼根而生,既不必借乎色空這外外塵——色法和虛空這個外塵,那麼,眼根就算你存在,也無可分別。也就是眼根若不借重外在的色、空,你的眼根其實沒有任何的識心産生,叫做無可分別。無可分別意思就是:無可分別之塵,眼根必須借重于色、空;那現在講:單根就能生識是不對的,若因眼識是眼根而生,單根,不借重外塵,是不能生識的,無可分別之塵,單根是不能生識的。就算你的眼根有識,縱有汝識,你無形的識心,欲將何用?因爲沒有色法跟虛空。所以,這一段是單根不生識,沒有塵、不借重外塵,就算你有眼根也不能生識。
再解釋一遍:阿難,如果這個眼識,是因爲眼根自己跑出來的,不必借重于色跟空,那麼,既然不借乎色法還有虛空,眼根就沒有外面的塵所分別,無可分別之塵,單根就不能生識,就算你有這個識心,也沒有作用,因爲沒有塵,沒有所緣之塵。單根不能生識,因必須借用塵,而塵卻沒有,第一段就是塵無,就是沒有外塵。
[此破識單從眼生。若謂此識單因眼根生,即以眼爲界者,則不藉乎色、空。既無色空,無有可分別之塵,單根則不能生識;縱使有能生汝之識,若無色、空,汝識亦將何所施其用乎?識以了別塵、境爲用],現在沒有塵、也沒有境現前,你那個識心是沒有作用的,沒有所緣,當然能緣就失去作用了。[無塵則不用識也]。
經文,[汝見又非青、黃、赤、白,無所表示,從何立界]?
這一段是講根無,沒有根。汝見就是:你無形的見性,汝無形的見性,什麼都不能表示,無形的見性又非青色,如果說它是青色,就好表示了。它又不是黃色、赤色,也不是白色,它只是無形之體性而已,無所表示,標不出所以然,你要立一個標;無所表示就是無所標示,見性是無形相的東西,到底以什麼來標呢?所以,既沒有根,單單無形的見性,是沒有辦法立這個識界的。從何立識界?要靠這個眼根來立。所以,這一段是表示根無,如果不借重根,見性無所表,見性要借重根,這個見性,帶妄叫做見精,就是見分,不帶妄叫做見性;可是,見性、見精都要依什麼?要依眼根。這個無形的見性,又不是青黃赤白黑,只是一個體性,所以,它無所標示,也沒有中間之相,那到底要從何來立這個眼識界呢?要有形才可以立界啊,它這個見性是沒有形狀的。所以,若不借重眼根,單單見性是沒有辦法表的。
[此承上汝眼根之見,無形、無色,既無長、短、方、圓之形,又非有青、黃、赤、白之色,無所表示,汝根之相。前段無色、空則塵無,此段無表示則根無],連根都沒有,連眼根都不存在,塵無、根無那就哪來的中間?[則中間之識,從何處可以立其界限乎]?
[未二 破因色生]
這一段是假設說,眼識是由外在的色塵來討論的;前面那一段是破除眼識由眼根而生,若不借重色空,眼識沒有辦法産生;這一段是說:單由外在的色塵就能産生眼識,所以,叫做破因色生,這一段是假設說眼識是由色所生的。
[若因色生,空無色時,汝識應滅?雲何識知,是虛空性]?
假設說:這個眼識,若因外在色塵而生之識,也就是若因色生。假設說眼識是由外在的色塵所生、所産生的眼識,好!就暫時允許你這麼說,色塵生出來,當然就是色識了,有形狀的,是不是?因爲色是有形狀的嘛!但是,當它空無色時,當他見到了虛空,沒有顔色、沒有色法的這個時候,虛空是無相,汝識應滅,你由色法所産生的這個眼識,應當就滅。爲什麼?因爲你的眼識是假設由色塵所生,色塵所生的,是不是?只能見色,那麼,現在當它空無色的時候,色塵所生的這個識心就失去作用,因爲它是由色所産生的,是沒有辦法見到空的。汝識應滅,你這個眼識,由色塵所生的眼識就失去作用了。雲何識知,是虛空性?爲什麼當我們一個人見到空的時候,還能認識這個是虛空呢?表示沒有滅。因此若說識心由色塵所産生的,是不對的。
再解釋一遍,若說眼識,是因爲外在的色塵而生的這個眼識,當他見到虛空無相的時候、無色的時候,那麼,你這個識,由色所産生的識心就會滅掉,因爲它沒有能力再繼續。雲何,爲什麼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,還能認識它是虛空?爲什麼?表示由色所生出來的識心是不存在的、是不對的。
[此破識單從色生]。跟眼根沒關系,單從外在的色塵所産生的。[若謂此識,單因色塵生,即以色爲界者。至于見空無色之時,則色塵已滅,汝識應當隨色而滅],因爲這個色産生的識,它的作用很有限,不能見空,見空就滅。[識滅則無所識知],如果識心滅了,[雲何見空之時,又識知是虛空性耶]?
[若色變時,汝亦識其色相遷變,汝識不遷,界從何立]?
從變則變,界相自無,不變則恒,既從色生,應不識知,虛空所在?解釋一下,這一段是連接上文的,上文講什麼?眼識是因爲色塵而生的,這一段是接下來講的,它不是打斷的。好!若色變時,汝亦識其色相遷變,汝識不遷,界從何立?這意思就是說:如果你說眼識不跟著色變,就是若色變時,如果色境有所變遷,這個變遷就包括滅去、滅掉,如果色境有變遷,而慢慢的滅去,滅去的時候,汝也識其色相遷變,你也能識知這個色相正在變遷,[相]就是境,其色境的變遷。假設說汝識不遷,你的眼識並沒有跟色法的變化而滅掉,這意思是說:一個存在,一個消失。色法滅了,而意識心的分別心獨存,一存一消失,因爲前面:色法生識嘛,所以,記住喔!前面說:色法會生出識心,現在就來討論色跟識心,如果色變,識心有沒有跟著變?它就是這個道理。那麼,你的識不遷,就是你的識心沒有跟著色法變、沒有跟著色境變,那麼,我請問你,沒有跟著變,色沒有了,識唯獨存在,那麼,請問這個識界、眼識界,從何而立呢?意識存在,色境變遷、滅掉了,那怎麼樣立界呢?我們知道,眼識一定要有境界、塵,才能産生,有眼根、還有色塵,才能産生這個識心;現在不跟著色變,結果一個存在,一個不存在了。
再解釋一遍:如果由色法所産生的識心,當色境有變遷而滅去的時候,你也能識知其色境的變遷。那假設說,你的識並沒有隨著色而變遷,確實存在的,那麼,問題出來了,色滅而識獨存,就是說外在的塵不存在,你這個識單獨存在,那有意義嗎?識要因爲塵存在才能立識,才有能所嘛;現在識獨存,色滅,所以,一存一消失,那已經就沒有能所對待了;沒有能所對待,又如何去建立這個眼識界?或者是色識界呢?
[此言色塵遷變之時,汝亦識其色相已經遷變,是汝識不隨色遷變矣?一存一亡],意識存,一個亡,就是塵,色變,色變就是滅的意思,在這裏[變]就是變滅,那麼[無有對待,則識界從何可以成立耶]?意思就是沒有塵啊![此與上段文,有二意:上乃從變不識空],意思是說:你從著這個色變,就不認識空;這裏是怎麼樣?[此乃不變不成界]。
底下也是連接上面的,上面就是若因色生,如果這個眼識從色塵而生,這個眼識會不會跟著色塵一起變化?前面那一段:若色變,就是眼識,這個識跟著色變,識不變,識存,色變壞了。好!現在我們就講另外一個角度,如果這個識,[從變則變,界相自無;不變則恒,既從色生,應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八界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