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?然而,“如來先”前卻“說”六根體本“湛”然“精”明、“圓”滿“常”住;如是豈非自語前後相“違”背、超“越誠”實之“言,終成”遊“戲”之“論”,不能當真?若如此者,“雲何”可以說“如來”是“真實語者”?我實不解,“惟”願如來“垂”示“大慈,開”導“我”之昏“蒙”執“恡”愚見不舍之心!
底下是:擊鍾驗聞性不斷
那麼我們上個禮拜,大家都回答得很好,都回答得很好,速度又快,所以這一段念一下,大家就知道了。
經文:【佛告阿難:“汝學多聞,未盡諸漏;心中徒知顛倒所因,真倒現前實未能識!恐汝誠心猶未信伏;吾今試將塵俗諸事,當除汝疑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心中徒知顛倒所因”:心中徒然知道顛倒因之所在。意思就是,光是知道,但卻不能應用。
“真倒現前,實未能識”:但是等到真正的顛倒現前的時候,正要讓你、告訴你何者是真正的顛倒,你卻弄不清楚,還是顛倒!你卻不能識得;例如你種種的疑惑常常不斷,這就是真正的顛倒!
【義貫】
“佛告阿難:汝學”偏于“多聞”,不勤修叁昧,所以只能斷見惑,而思惑卻全在,因而“未”能“盡諸漏”。以致你“心中徒”然“知”道“顛倒所”在之“因”,然而你對正理的疑惑常不斷生起,此即“真”正之顛“倒現前”,而你“實未能識”得!“恐汝”雖表現得似有“誠心”,然實“猶未”真正“信伏。吾今試將”以“塵俗諸事”作例子,“當除汝”之“疑”。
經文:【即時,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;問阿難言:“汝今聞不?”
阿難、大衆俱言:“我聞。”
鍾歇無聲,佛又問言:“汝今聞不?”
阿難、大衆俱言:“不聞。”
時羅睺羅又擊一聲;佛又問言:“汝今聞不?”
阿難、大衆又言:“俱聞。”
佛問阿難:“汝雲何聞?雲何不聞?”
阿難、大衆俱白佛言:“鍾聲若擊,則我得聞;擊久聲銷,音響雙絕,則名無聞。”
如來又敕羅睺擊鍾;問阿難言:“汝今聲不?”】
前面問聞性,現在改成問聲音,“聲不”就是有沒有聲音,汝今聲不?
【阿難、大衆俱言:“有聲。”
少選聲銷,佛又問言:“爾今聲不?”
阿難、大衆答言:“無聲。”
有頃,羅睺更來撞鍾;佛又問言:“爾今聲不?”
阿難、大衆俱言:“有聲。”
佛問阿難:“汝雲何聲?雲何無聲?”
阿難、大衆俱白佛言:“鍾聲若擊,則名有聲;擊久聲銷,音響雙絕,則名無聲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音響雙絕”:“響”,就是回響,就是回聲。此謂,聲音和回響都沒有了。
“少選”:就是須臾之間,一會兒。
“有頃”:就是一陣子。
【诠論】
當佛問說:“汝今聞不?”(你現在有沒有聽聞?)時,事實上,佛的意思是指有沒有“能聞的佛性”在啊?而當佛問:“爾今聲不?”(你現在有沒有聽到聲音呢?就是你現在聽到有聲嗎?)此時佛的意思是指“所聞之塵”。所以前面“聞不”是能聞之性,“聲不”是指所聞之塵,這完全不一樣的,一個是問性,一個是問塵。而阿難等,一律把“所聞”的聲塵當作“能聞”之性來答,所以分不清楚“能聞”與“所聞”。能聞是性,所聞是塵。所以佛在下面即詳細的解析。
1005頁,經文:【佛語阿難及諸大衆:“汝今雲何自語矯亂?”大衆、阿難俱時問佛:“我今雲何名爲矯亂?”佛言:“我問汝聞,汝則言聞。又問汝聲,汝則言聲。惟聞與聲,報答無定,如是雲何不名矯亂?”】
【注釋】
“矯亂”:“矯”,就是矯揉、詐,底下這個字念擅(shan四聲),“擅”就是強詞奪理的意思,占據、強占的意思。或者是妄。妄、讬、強、非其事而居之。所以矯亂之義爲:矯曲混亂。
“惟聞與聲,報答無定”:“無定”,就是混亂之義。此言,我問你們的能聞之性、以及所聞之聲,結果你們把能聞以及所聞都搞不清楚,只是亂答,並沒有確定的了解。
翻過來,1006頁,
經文:【“阿難,聲銷無響,汝說“無聞”;若實無聞,聞性已滅,同于枯木;鍾聲更擊,汝雲何知?知有、知無,自是聲塵或無、或有;豈彼聞性爲汝有、無?聞實雲無,誰知無者?是故阿難,聲于聞中自有生滅,非爲汝聞聲生、聲滅,令汝聞性爲有、爲無。汝尚顛倒,惑聲爲聞,何怪昏迷,以常爲斷?終不應言:離諸動、靜、閉塞、開通,說聞無性。”】
【注釋】
“汝說“無聞””:明明是“沒有聲音”,你卻說是“沒有聽到”。沒有聲音跟沒有聽到差太多了;沒有聽到?怎麼會沒有聽到呢?是不是?聽,一直存在的。阿難以及大衆于沒有聲音的時候,答說:“沒有聽到。”這是根據一般的“常情”。豈知常情在此卻是錯誤的,是顛倒的!佛意認爲:不管外界有沒有聲音,你都是“有聽”!聞性是不變的,一直存在的,只是所聽的是“無聲”(無聲之聲)而已!因此,不管是有聲也好、無聲也好,問你:“有聞否?”就應當回答:“有聞。”唯有在問你:“有沒有聲音?”時,才可以答:“有聲”、或者是“無聲”。
所以,上個禮拜,哇!大家都答得很棒,都答得很快,又很快!這個座下的人,菩薩的根器還是很多,就不會像阿難這樣答錯了。所以上個禮拜大家都答得一百分,晚上要寫信告訴本師釋迦牟尼佛:我們根器是很不錯的,(笑)孺子是可以教的,這些佛弟子!
所以,塵跟性弄清楚了,我們就會用本性修行,放下這些假相。
底下,“若實無聞,聞性已滅,同于枯木”:如果實在是沒有聞性了,就表示能聞之性已經滅去了;若能聞之性真的已經滅去了,這個人便已經死了,因此你的身體便應當如同一塊枯木一般。對不對?聞性已經不存在了嘛!
“知有、知無,自是聲塵或有、或無”:能知覺有或無,當然是指聲塵之有、無:塵有即知有,塵無就是知無。
“豈彼聞性爲汝有、無”:豈是說你的能聞之性,可以任你叫它有叫它無呢?叫它無就無呢?叫它有就有、叫它無就無呢?也就是,聲音我們是可以要令它有,它有;要令它無,它無。但是能聞之性是一直都存在的,不能說你要叫它消失或停止片刻,它就消失或停止,這是辦不到的。因爲能聞之性一直都在,所以我們一直都在聽聞,不管有聲塵現前,聽聞,或者從來沒有斷過的,不管有沒有聲塵現前,我們這個聽聞是從來沒斷過,我們的聞性是常住的,修行就是用這個常住不生滅來修的。這對凡夫乃至二乘人來講,這可以說是一種“嶄新的觀念”,1008頁,因爲從來也沒有聽說過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現在既聽聞了如是甚深微妙的道理,就應當好好地去思惟、信解,並把從前的凡情、凡知、凡見、凡解都修正過來,才有可能入于佛知、佛見,且于如來正法得勝解。
“聞實雲無,誰知無者?”:“聞”,聞性。“實”,實在,真實。“雲”,就是說,此句是假設說,意思是說:如果能聞之性真的已經不存在的話,那麼,能夠知道“此聞性已經不存在了”這件事的人,又是誰?因爲“能聞之性”就同于“能知之性”、“能覺之性”等,簡單講,“能聞之性”就是心。若能聞之性已經不存在了,表示這個心已經不存在了。既已經心不存在,那麼就是無心了,那麼,“能聞之性已經不存在”這件事情,也應該沒有人能夠覺知才對啊;知道不存在,當然就是心還存在。結論:所以不應當說:“我已無聞。”無聞就完了,沒有聞性,那你本性消失了,沒有心了,這個人跟死人沒什麼兩樣了!
“聲于聞中自有生滅,非爲汝聞聲生、聲滅,令汝聞性爲有、爲無”:所以,事實上:外在的聲塵在你的聞性當中,它自現出有生滅之相,並非你的聞性隨著那聲塵之生或滅,而現有、或現無。也就是說,你的聞性並不隨著聲塵而生滅、或有或無;聲塵本自有來去、生滅,能聞之性並不隨之而來去、起滅,所以聞性並非生滅無常。
“汝尚顛倒”:“尚”,就是猶、還是。
1009頁,“惑聲爲聞”:迷惑而把所聞之聲,當作是能聞之性;也就是把所聞當作能聞;所以顛倒——也就是,“認塵爲心”之倒!(《圓覺經》說:“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”,即是此也。)我們現在一切衆生都是這樣,把外在的六塵投射到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開始打妄想、計著、執著,開始想像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都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心,其實這個是妄心。
“何怪昏迷,以常爲斷”:既然你會認塵爲心,認物作己,那麼你若進而把常住的心性,當作是斷滅的——你若會達到這種昏黯迷惑的地步的話,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。
【義貫】
“阿難”,當“聲”音“銷”亡而且也“無”回“響”的時候,這明明是無聲,“汝”卻“說”是“無聞”(若無聞,就是沒有聞性了);那麼我“若實無”有“聞”性,才能稱無聞,然“聞性”若實“已滅”去,那麼你的身體就“同于枯木”一般;沒有生氣,失去作用了,跟死人沒有什麼兩樣!此後若“鍾聲更擊,汝雲何”能覺“知”呢?因爲你的聞性已經滅去了。又,“知有”或“知無”,“自”然“是”由于“聲塵”之“或無、或有”:塵有,即知有;塵無,即知無;“豈”是“彼”能“聞”之“性”能“爲”(任)“汝”想令它“有”,它就現有;或者想令它“無”,它就成爲無?能“聞”之性若“實雲無”存者,則“誰”又是能“知”此聞性已經“無”存在“者”?1010頁,(以聞性若不存在,則此身便不應再有任何的知覺。)
“是故阿難”,事實上,“聲”塵“于聞”性之“中自”現“有生滅”之相,“非爲汝”之“聞”性隨“聲”而“生”、隨“聲”而“滅”,而“令汝”之“聞性爲”暫“有、爲”暫“無”。
至今“汝尚顛倒,惑”所聞之“聲爲”能“聞”之性,則“何怪”乎你竟心“昏”智“迷”乃至于“以常”住之性“爲斷”滅者?是故“終不應言:離諸動、靜、閉塞、開通”等諸塵相,“說”能“聞”之性爲“無”體“性”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