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成爲斷滅;因爲聞性實是常住、不生不滅,不因動、靜、通、塞等塵相之有無,而隨之生滅。

  

  經文:【“如重睡人眠熟床枕。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擣(同“搗”)練舂米,其人夢中聞舂搗聲,別作他物:或爲聲鼓,或爲撞鍾,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。于時忽寤,遄知舂音。自告家人,我正夢時,惑此舂音將爲鼓響。”】

  

  【注釋】

  “重睡人”:就是沈睡之人。

   “眠熟床枕”:就是熟睡于床枕之上。就是睡得很熟的意思。

   “其人夢中聞舂搗聲”:可見即使于睡夢當中,聞性還是不昧。在睡覺,耳朵聞性還是存在。

   “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”:“木”,就是舂米的杵;“石”,就是舂米的臼。他就在夢中覺得很奇怪,爲何他家的鍾聲,會變得跟木石撞擊一樣的聲響?這樣的錯誤分別,是夢中的獨頭意識取身外之境,自己打造出來的一種妄想,所作的分別,與能聞之性並無關。

   “于時忽寤,遄知舂音”:“于時”,在那個時候突然醒過來。“寤(wù)”,醒。“遄(chuán)”,就是立刻。那個時候他忽然醒來,醒來後馬上就知道:原來剛才在夢中所聽到的鼓聲,卻是這個舂米之音。

  

  因爲我們在《講義》的講得很清楚了,所以說帶過去就好。

  

  1011頁,經文:【“阿難,是夢中人豈憶靜搖、開閉、通塞?其形雖寐,聞性不昏。縱汝形銷,命光遷謝,此性雲何爲汝銷滅?”】

  

  【注釋】

  “是夢中人豈憶靜搖、開閉、通塞”:“靜搖”,就是靜止以及動搖,也就是聲塵的動靜二相。這個是說,這睡夢中的人,他在夢中連自己的身體都忘了,如同死掉一般,怎麼還會去憶念外面的諸塵之動、靜、開通、閉塞呢?也就是說,他連根身都睡忘了,怎還會去憶念諸塵?也就是說,在睡夢中實在是于內根、外塵都忘了!“饒”就是就算,就算是如此,他還是聽得到!根塵都放下了、不存在了,根塵均忘;可是,饒是如此,“饒”就是:就算是這樣子,他的聞性還是聽得到。可見于睡夢當中,雖然現前根塵並皆暫離,但能聞之性依然清晰覺知——因此可以知道,能聞之性乃至可以不依諸根!所以佛在上文開示阿那律無目而見、跋難陀龍無耳而聞,阿那律無目而見、跋難陀龍無耳而聞,即是此義。所以知道,即使六根全都壞滅了,聞性仍然不滅。

  我們講堂以前來了一個居士,那個一睡覺下去,是沒有人可以叫得動的,我在他旁邊:某某人!叫他某某人,得拿鍋鏟才翻得動他,睡得跟死人完全一模一樣的,還聽到什麼睡覺時候聞性不滅?早就不知道跑哪裏去了,你怎麼叫,他都從來不醒的!所以,這個非常嚴重的,我沒有看過一個人睡得跟死人沒有什麼兩樣,太嚴重了,這個也算是一種業!

  

  底下,“其形雖寐,聞性不昏”:他的形體雖然在睡覺,但他的聞性並不因爲他的形體而睡寐而昏昧。

   “縱汝形銷”:這是指死後的意思。縱使在你死後,你的形骸已經銷散了。

   “命光遷謝”:“命”,就是命根。你的命根之光芒也變遷變謝了、謝滅了。

   “此性雲何爲汝銷滅”:“性”,就是能聞之性。這個能聞之性怎麼會隨著你的身體之滅,而一起銷滅呢?

  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,是”睡“夢中”之“人”沈睡得舉身都忘了,此時他“豈”會去“憶”念諸塵之“靜”止“搖”動、“開閉、通塞”等相呢?(也就是說,你連根身都已經忘懷了,又豈會憶念諸塵?所以夢中人在現前法中,實在是如“根塵偕忘”。)即使是根塵兩忘,但他還是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;可見“其形”體“雖”在睡“寐”當中(于睡寐中根塵並舍)但他的“聞性”仍然“不昏”昧。所以可以知道,于此可以了解,豈只是人猶活著時候在夢中如是,“縱”使于“汝”死後,“形”骸“銷”散,你的“命”根之“光”已經變老“遷謝”了,然“此”能聞之“性雲何爲”隨著“汝”形而俱“銷滅”?

  因此在這一段就知道,助念有多麼的重要,助念有多麼的重要!這一句就告訴你了:全身都快死光了,那個聞性還在!

  

  【诠論】

  佛在此舉睡時聞性不昏、不忘、不離爲例,來表示死時也是一樣,因爲人睡的時候,1014頁,翻過來,除了有識、暖、壽,暖”就是暖氣,有這個熱氣;“壽”就是一定的業力,就是我們的壽命。在以外,識、暖、壽在以外,其他從外表上看,就好象死掉一樣。又,通常都認爲人在睡時與死時一樣,對外在的現象都毫無知覺的,而佛在此提出的例子卻指出,即使在如此的狀況下,聞性對周遭環境還是一樣有知覺!雖然人睡著了,但是聞性並不“睡”;人在休息,聞性並沒有休息;聞性不管人在睡時或在醒時,一直都靈明不昧。所以師父爲什麼說:你要買一臺念佛機,好好的念佛,跟著念佛?因爲這個聞性太厲害了!一直都在作用著!一直都在沒有消失、或忘失。佛舉此例,就是要大家知道:人死後也是這種情形:睡的時候根塵偕忘,就是六識不執根塵(只是阿賴耶執持這個根身,所以即使長時睡眠當中,也能令根身不散壞);人雖已入睡,其聞性還是繼續在作用。同樣的,人死的時候根塵俱舍,而聞性仍是繼續再作用下去(只是化爲中陰身)——永不休歇,永無止境!身有生滅,聞性不變,聞性不滅!

  

  經文:【“以諸衆生從無始來,循諸色聲,逐念流轉,曾不開悟性淨妙常;不循所常,逐諸生滅,由是生生雜染流轉。若棄生滅,守于真常,常光現前,根、塵、識心應時銷落。想相爲塵,識情爲垢,二俱遠離,則汝法眼應時清明,雲何不成無上知覺?”】

  

  【注釋】

  “不循所常”:不依循所具之淨妙常住。

   “常光現前”:真常之心光現前。

   “根、塵、識心應時銷落”:“根、塵、識心”就是內之六根、外之六塵、中間的六識心。注意!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統統叫做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叫做空無自性、叫做緣起性,叫做依他起性,在唯識學講,叫做依他起。所以依他起放下,就是圓成實。“應時”,就立時。“銷落”,銷融脫落而不再黏于湛然之性。這裏的根、塵、識心一十八界,爲粗垢。也就是《楞伽經》所講的心的叁種生滅相:“相生、相住、相滅”。諸識有幾相,諸識有幾種生滅,佛講的:諸識有二種生滅:相生、相住、相滅;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滅,這是在《楞伽經》講的,我們下一部要講的經典。

   “想相爲塵,識情爲垢,二俱遠離”:粗垢銷融之後,心中便剩下純一湛然之想,這湛然之想是一種極微細的心相,稱爲“想相”,是爲“所想”之相。以最究極、純一無雜的真如本心而言,這所想的“一湛之相”,也是一種塵垢,只不過此塵垢極爲微細。

  “識情”是對上面“想相”而言,想相是所想之相,識情是能想之心,還是能所一對。但此心又帶情,也就是帶有不舍之情,就是微細法愛。

  所以綜合來講,不論所想的湛然之相也好,能想此相之識心、以及對此能想、所想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好,于精純之真性而言,都是塵、都是垢。所以,動念即乖。

  此時以常光所照,一悟此等既爲塵,便得立時遠離。又,“想相”就是八識相分,“識情”就是八識見分。又,此“想相”以及“識情”,也就是《楞伽經》所說的心的叁種“流注相”,也就是:心之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滅,是指極微細之法執。

  諸位!前面的,前面所講的相生、相住、相滅,前面所講的,這個也是從心投射出去的。記得!相生、相住、相滅,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滅,二個統統是講識,不是有外境的,這個千萬要記住!

  前面講的:相生、相住、相滅;這裏講: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滅,統統是指諸識有幾種生滅,心識的生滅有幾種,顯現在識的,前面就是相;顯現在識的這個微細的地方叫做流注。所以,記得!相生、相住、相滅是唯心;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滅也是唯識,也是唯心,二種都是心。千萬不要把它說:相生、相住、相滅是外在的相,那是大錯大誤了,這個就是沒有講就不知道。

  

  “則汝法眼應時清明”:因粗垢、細垢都已經盡了,垢盡明現,因此你本具的法眼便清淨明耀。

  

  【義貫】

  “以諸衆生從無始”以“來”,即“循諸色聲”之塵,隨“逐”妄“念”而遷“流”輾“轉”不休,“曾不開悟”真“性”本“淨”、本“妙”真“常”;因而“不循所”具淨妙“常”性,反而“逐諸生滅”之塵,“由是”而“生生”世世于六道“雜染”法中遷“流”輾“轉”。

  

  1017頁,第叁行,“若”一念回光,“棄”諸“生滅”無常之相,不緣不取,“守”住“于真常”之性,不令外緣,但令回流,久之,真“常”之心“光”即得“現前”,常光一現前,內六“根”、外六“塵”、中間六“識心”等一十八界即時“應時”而皆“銷”融脫“落”,簡單講:只要是緣起法的,你就一定要放下;只要是生滅法的,你一定要放下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統統是緣起法,就是這個道理,它空無自性。

  

  (常光一現前,內六“根”、外六“塵”、中間六“識心”等一十八界即時“應時”而皆“銷”融脫“落”,)不再黏于湛然之性。當即頓悟心中所“想”之湛然之“相”仍“爲”微細之“塵”,能想之“識”以及不舍之“情”也“爲”微細之“垢”,此二微細塵垢仍會障蔽真性,如是悟了,是故于此“二”微細心垢(法執)“俱”速即“遠離”;粗細二種心垢皆盡,垢盡心明,“則汝”本具之“法眼應時”透徹“清”淨“明”耀,若如是者,“雲何不成”如來“無上知覺”?

  

  【诠論】

  此處經文說:“若棄生滅,守于真常,常光現前。”這“守于真常”的“守”字訣,就是入道之要、要門,宗門的要道;也就是五祖弘忍大師所慈悲開示的“守心”法門。1018頁,五祖在其《最上乘論》當中說:“若解此義,但于行知法要,守心第一。此守心者,乃是涅槃之根本,入道之要門,十二部經之宗,叁世諸佛之祖。”可見這個“守心”一法有多麼的重要!五祖又說:“一切衆生清淨之心亦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