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六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为断灭;因为闻性实是常住、不生不灭,不因动、静、通、塞等尘相之有无,而随之生灭。

  

  经文:【“如重睡人眠熟床枕。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擣(同“捣”)练舂米,其人梦中闻舂捣声,别作他物:或为声鼓,或为撞钟,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。于时忽寤,遄知舂音。自告家人,我正梦时,惑此舂音将为鼓响。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重睡人”:就是沈睡之人。

   “眠熟床枕”:就是熟睡于床枕之上。就是睡得很熟的意思。

   “其人梦中闻舂捣声”:可见即使于睡梦当中,闻性还是不昧。在睡觉,耳朵闻性还是存在。

   “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”:“木”,就是舂米的杵;“石”,就是舂米的臼。他就在梦中觉得很奇怪,为何他家的钟声,会变得跟木石撞击一样的声响?这样的错误分别,是梦中的独头意识取身外之境,自己打造出来的一种妄想,所作的分别,与能闻之性并无关。

   “于时忽寤,遄知舂音”:“于时”,在那个时候突然醒过来。“寤(wù)”,醒。“遄(chuán)”,就是立刻。那个时候他忽然醒来,醒来后马上就知道:原来刚才在梦中所听到的鼓声,却是这个舂米之音。

  

  因为我们在《讲义》的讲得很清楚了,所以说带过去就好。

  

  1011页,经文:【“阿难,是梦中人岂忆静摇、开闭、通塞?其形虽寐,闻性不昏。纵汝形销,命光迁谢,此性云何为汝销灭?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是梦中人岂忆静摇、开闭、通塞”:“静摇”,就是静止以及动摇,也就是声尘的动静二相。这个是说,这睡梦中的人,他在梦中连自己的身体都忘了,如同死掉一般,怎么还会去忆念外面的诸尘之动、静、开通、闭塞呢?也就是说,他连根身都睡忘了,怎还会去忆念诸尘?也就是说,在睡梦中实在是于内根、外尘都忘了!“饶”就是就算,就算是如此,他还是听得到!根尘都放下了、不存在了,根尘均忘;可是,饶是如此,“饶”就是:就算是这样子,他的闻性还是听得到。可见于睡梦当中,虽然现前根尘并皆暂离,但能闻之性依然清晰觉知——因此可以知道,能闻之性乃至可以不依诸根!所以佛在上文开示阿那律无目而见、跋难陀龙无耳而闻,阿那律无目而见、跋难陀龙无耳而闻,即是此义。所以知道,即使六根全都坏灭了,闻性仍然不灭。

  我们讲堂以前来了一个居士,那个一睡觉下去,是没有人可以叫得动的,我在他旁边:某某人!叫他某某人,得拿锅铲才翻得动他,睡得跟死人完全一模一样的,还听到什么睡觉时候闻性不灭?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,你怎么叫,他都从来不醒的!所以,这个非常严重的,我没有看过一个人睡得跟死人没有什么两样,太严重了,这个也算是一种业!

  

  底下,“其形虽寐,闻性不昏”:他的形体虽然在睡觉,但他的闻性并不因为他的形体而睡寐而昏昧。

   “纵汝形销”:这是指死后的意思。纵使在你死后,你的形骸已经销散了。

   “命光迁谢”:“命”,就是命根。你的命根之光芒也变迁变谢了、谢灭了。

   “此性云何为汝销灭”:“性”,就是能闻之性。这个能闻之性怎么会随着你的身体之灭,而一起销灭呢?

  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,是”睡“梦中”之“人”沈睡得举身都忘了,此时他“岂”会去“忆”念诸尘之“静”止“摇”动、“开闭、通塞”等相呢?(也就是说,你连根身都已经忘怀了,又岂会忆念诸尘?所以梦中人在现前法中,实在是如“根尘偕忘”。)即使是根尘两忘,但他还是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;可见“其形”体“虽”在睡“寐”当中(于睡寐中根尘并舍)但他的“闻性”仍然“不昏”昧。所以可以知道,于此可以了解,岂只是人犹活着时候在梦中如是,“纵”使于“汝”死后,“形”骸“销”散,你的“命”根之“光”已经变老“迁谢”了,然“此”能闻之“性云何为”随着“汝”形而俱“销灭”?

  因此在这一段就知道,助念有多么的重要,助念有多么的重要!这一句就告诉你了:全身都快死光了,那个闻性还在!

  

  【诠论】

  佛在此举睡时闻性不昏、不忘、不离为例,来表示死时也是一样,因为人睡的时候,1014页,翻过来,除了有识、暖、寿,暖”就是暖气,有这个热气;“寿”就是一定的业力,就是我们的寿命。在以外,识、暖、寿在以外,其他从外表上看,就好象死掉一样。又,通常都认为人在睡时与死时一样,对外在的现象都毫无知觉的,而佛在此提出的例子却指出,即使在如此的状况下,闻性对周遭环境还是一样有知觉!虽然人睡着了,但是闻性并不“睡”;人在休息,闻性并没有休息;闻性不管人在睡时或在醒时,一直都灵明不昧。所以师父为什么说:你要买一台念佛机,好好的念佛,跟着念佛?因为这个闻性太厉害了!一直都在作用着!一直都在没有消失、或忘失。佛举此例,就是要大家知道:人死后也是这种情形:睡的时候根尘偕忘,就是六识不执根尘(只是阿赖耶执持这个根身,所以即使长时睡眠当中,也能令根身不散坏);人虽已入睡,其闻性还是继续在作用。同样的,人死的时候根尘俱舍,而闻性仍是继续再作用下去(只是化为中阴身)——永不休歇,永无止境!身有生灭,闻性不变,闻性不灭!

  

  经文:【“以诸众生从无始来,循诸色声,逐念流转,曾不开悟性净妙常;不循所常,逐诸生灭,由是生生杂染流转。若弃生灭,守于真常,常光现前,根、尘、识心应时销落。想相为尘,识情为垢,二俱远离,则汝法眼应时清明,云何不成无上知觉?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不循所常”:不依循所具之净妙常住。

   “常光现前”:真常之心光现前。

   “根、尘、识心应时销落”:“根、尘、识心”就是内之六根、外之六尘、中间的六识心。注意!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统统叫做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叫做空无自性、叫做缘起性,叫做依他起性,在唯识学讲,叫做依他起。所以依他起放下,就是圆成实。“应时”,就立时。“销落”,销融脱落而不再黏于湛然之性。这里的根、尘、识心一十八界,为粗垢。也就是《楞伽经》所讲的心的三种生灭相:“相生、相住、相灭”。诸识有几相,诸识有几种生灭,佛讲的:诸识有二种生灭:相生、相住、相灭;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这是在《楞伽经》讲的,我们下一部要讲的经典。

   “想相为尘,识情为垢,二俱远离”:粗垢销融之后,心中便剩下纯一湛然之想,这湛然之想是一种极微细的心相,称为“想相”,是为“所想”之相。以最究极、纯一无杂的真如本心而言,这所想的“一湛之相”,也是一种尘垢,只不过此尘垢极为微细。

  “识情”是对上面“想相”而言,想相是所想之相,识情是能想之心,还是能所一对。但此心又带情,也就是带有不舍之情,就是微细法爱。

  所以综合来讲,不论所想的湛然之相也好,能想此相之识心、以及对此能想、所想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好,于精纯之真性而言,都是尘、都是垢。所以,动念即乖。

  此时以常光所照,一悟此等既为尘,便得立时远离。又,“想相”就是八识相分,“识情”就是八识见分。又,此“想相”以及“识情”,也就是《楞伽经》所说的心的三种“流注相”,也就是:心之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是指极微细之法执。

  诸位!前面的,前面所讲的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前面所讲的,这个也是从心投射出去的。记得!相生、相住、相灭,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二个统统是讲识,不是有外境的,这个千万要记住!

  前面讲的:相生、相住、相灭;这里讲: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,统统是指诸识有几种生灭,心识的生灭有几种,显现在识的,前面就是相;显现在识的这个微细的地方叫做流注。所以,记得!相生、相住、相灭是唯心;流注生、流注住、流注灭也是唯识,也是唯心,二种都是心。千万不要把它说:相生、相住、相灭是外在的相,那是大错大误了,这个就是没有讲就不知道。

  

  “则汝法眼应时清明”:因粗垢、细垢都已经尽了,垢尽明现,因此你本具的法眼便清净明耀。

  

  【义贯】

  “以诸众生从无始”以“来”,即“循诸色声”之尘,随“逐”妄“念”而迁“流”辗“转”不休,“曾不开悟”真“性”本“净”、本“妙”真“常”;因而“不循所”具净妙“常”性,反而“逐诸生灭”之尘,“由是”而“生生”世世于六道“杂染”法中迁“流”辗“转”。

  

  1017页,第三行,“若”一念回光,“弃”诸“生灭”无常之相,不缘不取,“守”住“于真常”之性,不令外缘,但令回流,久之,真“常”之心“光”即得“现前”,常光一现前,内六“根”、外六“尘”、中间六“识心”等一十八界即时“应时”而皆“销”融脱“落”,简单讲:只要是缘起法的,你就一定要放下;只要是生灭法的,你一定要放下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统统是缘起法,就是这个道理,它空无自性。

  

  (常光一现前,内六“根”、外六“尘”、中间六“识心”等一十八界即时“应时”而皆“销”融脱“落”,)不再黏于湛然之性。当即顿悟心中所“想”之湛然之“相”仍“为”微细之“尘”,能想之“识”以及不舍之“情”也“为”微细之“垢”,此二微细尘垢仍会障蔽真性,如是悟了,是故于此“二”微细心垢(法执)“俱”速即“远离”;粗细二种心垢皆尽,垢尽心明,“则汝”本具之“法眼应时”透彻“清”净“明”耀,若如是者,“云何不成”如来“无上知觉”?

  

  【诠论】

  此处经文说:“若弃生灭,守于真常,常光现前。”这“守于真常”的“守”字诀,就是入道之要、要门,宗门的要道;也就是五祖弘忍大师所慈悲开示的“守心”法门。1018页,五祖在其《最上乘论》当中说:“若解此义,但于行知法要,守心第一。此守心者,乃是涅槃之根本,入道之要门,十二部经之宗,三世诸佛之祖。”可见这个“守心”一法有多么的重要!五祖又说:“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