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六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然而,“如来先”前却“说”六根体本“湛”然“精”明、“圆”满“常”住;如是岂非自语前后相“违”背、超“越诚”实之“言,终成”游“戏”之“论”,不能当真?若如此者,“云何”可以说“如来”是“真实语者”?我实不解,“惟”愿如来“垂”示“大慈,开”导“我”之昏“蒙”执“恡”愚见不舍之心!

  

   底下是:击钟验闻性不断

  

  那么我们上个礼拜,大家都回答得很好,都回答得很好,速度又快,所以这一段念一下,大家就知道了。

  

  经文:【佛告阿难:“汝学多闻,未尽诸漏;心中徒知颠倒所因,真倒现前实未能识!恐汝诚心犹未信伏;吾今试将尘俗诸事,当除汝疑。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心中徒知颠倒所因”:心中徒然知道颠倒因之所在。意思就是,光是知道,但却不能应用。

   “真倒现前,实未能识”:但是等到真正的颠倒现前的时候,正要让你、告诉你何者是真正的颠倒,你却弄不清楚,还是颠倒!你却不能识得;例如你种种的疑惑常常不断,这就是真正的颠倒!

  

  【义贯】

  “佛告阿难:汝学”偏于“多闻”,不勤修三昧,所以只能断见惑,而思惑却全在,因而“未”能“尽诸漏”。以致你“心中徒”然“知”道“颠倒所”在之“因”,然而你对正理的疑惑常不断生起,此即“真”正之颠“倒现前”,而你“实未能识”得!“恐汝”虽表现得似有“诚心”,然实“犹未”真正“信伏。吾今试将”以“尘俗诸事”作例子,“当除汝”之“疑”。

  

  经文:【即时,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;问阿难言:“汝今闻不?”

  阿难、大众俱言:“我闻。”

  钟歇无声,佛又问言:“汝今闻不?”

  阿难、大众俱言:“不闻。”

 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;佛又问言:“汝今闻不?”

  阿难、大众又言:“俱闻。”

  佛问阿难:“汝云何闻?云何不闻?”

  阿难、大众俱白佛言:“钟声若击,则我得闻;击久声销,音响双绝,则名无闻。”

 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;问阿难言:“汝今声不?”】

  前面问闻性,现在改成问声音,“声不”就是有没有声音,汝今声不?

  【阿难、大众俱言:“有声。”

  少选声销,佛又问言:“尔今声不?”

  阿难、大众答言:“无声。”

  有顷,罗睺更来撞钟;佛又问言:“尔今声不?”

  阿难、大众俱言:“有声。”

  佛问阿难:“汝云何声?云何无声?”

  阿难、大众俱白佛言:“钟声若击,则名有声;击久声销,音响双绝,则名无声。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音响双绝”:“响”,就是回响,就是回声。此谓,声音和回响都没有了。

  “少选”:就是须臾之间,一会儿。

  “有顷”:就是一阵子。

  

  【诠论】

  当佛问说:“汝今闻不?”(你现在有没有听闻?)时,事实上,佛的意思是指有没有“能闻的佛性”在啊?而当佛问:“尔今声不?”(你现在有没有听到声音呢?就是你现在听到有声吗?)此时佛的意思是指“所闻之尘”。所以前面“闻不”是能闻之性,“声不”是指所闻之尘,这完全不一样的,一个是问性,一个是问尘。而阿难等,一律把“所闻”的声尘当作“能闻”之性来答,所以分不清楚“能闻”与“所闻”。能闻是性,所闻是尘。所以佛在下面即详细的解析。

  

  1005页,经文:【佛语阿难及诸大众:“汝今云何自语矫乱?”大众、阿难俱时问佛:“我今云何名为矫乱?”佛言:“我问汝闻,汝则言闻。又问汝声,汝则言声。惟闻与声,报答无定,如是云何不名矫乱?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矫乱”:“矫”,就是矫揉、诈,底下这个字念擅(shan四声),“擅”就是强词夺理的意思,占据、强占的意思。或者是妄。妄、讬、强、非其事而居之。所以矫乱之义为:矫曲混乱。

   “惟闻与声,报答无定”:“无定”,就是混乱之义。此言,我问你们的能闻之性、以及所闻之声,结果你们把能闻以及所闻都搞不清楚,只是乱答,并没有确定的了解。

  

  翻过来,1006页,

  经文:【“阿难,声销无响,汝说“无闻”;若实无闻,闻性已灭,同于枯木;钟声更击,汝云何知?知有、知无,自是声尘或无、或有;岂彼闻性为汝有、无?闻实云无,谁知无者?是故阿难,声于闻中自有生灭,非为汝闻声生、声灭,令汝闻性为有、为无。汝尚颠倒,惑声为闻,何怪昏迷,以常为断?终不应言:离诸动、静、闭塞、开通,说闻无性。”】

  

  【注释】

  “汝说“无闻””:明明是“没有声音”,你却说是“没有听到”。没有声音跟没有听到差太多了;没有听到?怎么会没有听到呢?是不是?听,一直存在的。阿难以及大众于没有声音的时候,答说:“没有听到。”这是根据一般的“常情”。岂知常情在此却是错误的,是颠倒的!佛意认为:不管外界有没有声音,你都是“有听”!闻性是不变的,一直存在的,只是所听的是“无声”(无声之声)而已!因此,不管是有声也好、无声也好,问你:“有闻否?”就应当回答:“有闻。”唯有在问你:“有没有声音?”时,才可以答:“有声”、或者是“无声”。

  所以,上个礼拜,哇!大家都答得很棒,都答得很快,又很快!这个座下的人,菩萨的根器还是很多,就不会像阿难这样答错了。所以上个礼拜大家都答得一百分,晚上要写信告诉本师释迦牟尼佛:我们根器是很不错的,(笑)孺子是可以教的,这些佛弟子!

  所以,尘跟性弄清楚了,我们就会用本性修行,放下这些假相。

  

  底下,“若实无闻,闻性已灭,同于枯木”:如果实在是没有闻性了,就表示能闻之性已经灭去了;若能闻之性真的已经灭去了,这个人便已经死了,因此你的身体便应当如同一块枯木一般。对不对?闻性已经不存在了嘛!

   “知有、知无,自是声尘或有、或无”:能知觉有或无,当然是指声尘之有、无:尘有即知有,尘无就是知无。

  

  “岂彼闻性为汝有、无”:岂是说你的能闻之性,可以任你叫它有叫它无呢?叫它无就无呢?叫它有就有、叫它无就无呢?也就是,声音我们是可以要令它有,它有;要令它无,它无。但是能闻之性是一直都存在的,不能说你要叫它消失或停止片刻,它就消失或停止,这是办不到的。因为能闻之性一直都在,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听闻,不管有声尘现前,听闻,或者从来没有断过的,不管有没有声尘现前,我们这个听闻是从来没断过,我们的闻性是常住的,修行就是用这个常住不生灭来修的。这对凡夫乃至二乘人来讲,这可以说是一种“崭新的观念”,1008页,因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道理。所以,我们现在既听闻了如是甚深微妙的道理,就应当好好地去思惟、信解,并把从前的凡情、凡知、凡见、凡解都修正过来,才有可能入于佛知、佛见,且于如来正法得胜解。

   “闻实云无,谁知无者?”:“闻”,闻性。“实”,实在,真实。“云”,就是说,此句是假设说,意思是说:如果能闻之性真的已经不存在的话,那么,能够知道“此闻性已经不存在了”这件事的人,又是谁?因为“能闻之性”就同于“能知之性”、“能觉之性”等,简单讲,“能闻之性”就是心。若能闻之性已经不存在了,表示这个心已经不存在了。既已经心不存在,那么就是无心了,那么,“能闻之性已经不存在”这件事情,也应该没有人能够觉知才对啊;知道不存在,当然就是心还存在。结论:所以不应当说:“我已无闻。”无闻就完了,没有闻性,那你本性消失了,没有心了,这个人跟死人没什么两样了!

   “声于闻中自有生灭,非为汝闻声生、声灭,令汝闻性为有、为无”:所以,事实上:外在的声尘在你的闻性当中,它自现出有生灭之相,并非你的闻性随着那声尘之生或灭,而现有、或现无。也就是说,你的闻性并不随着声尘而生灭、或有或无;声尘本自有来去、生灭,能闻之性并不随之而来去、起灭,所以闻性并非生灭无常。

   “汝尚颠倒”:“尚”,就是犹、还是。

   1009页,“惑声为闻”:迷惑而把所闻之声,当作是能闻之性;也就是把所闻当作能闻;所以颠倒——也就是,“认尘为心”之倒!(《圆觉经》说:“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,即是此也。)我们现在一切众生都是这样,把外在的六尘投射到我们的心,我们的心开始打妄想、计着、执着,开始想像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我们都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心,其实这个是妄心。

   “何怪昏迷,以常为断”:既然你会认尘为心,认物作己,那么你若进而把常住的心性,当作是断灭的——你若会达到这种昏黯迷惑的地步的话,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。

  

  【义贯】

  “阿难”,当“声”音“销”亡而且也“无”回“响”的时候,这明明是无声,“汝”却“说”是“无闻”(若无闻,就是没有闻性了);那么我“若实无”有“闻”性,才能称无闻,然“闻性”若实“已灭”去,那么你的身体就“同于枯木”一般;没有生气,失去作用了,跟死人没有什么两样!此后若“钟声更击,汝云何”能觉“知”呢?因为你的闻性已经灭去了。又,“知有”或“知无”,“自”然“是”由于“声尘”之“或无、或有”:尘有,即知有;尘无,即知无;“岂”是“彼”能“闻”之“性”能“为”(任)“汝”想令它“有”,它就现有;或者想令它“无”,它就成为无?能“闻”之性若“实云无”存者,则“谁”又是能“知”此闻性已经“无”存在“者”?1010页,(以闻性若不存在,则此身便不应再有任何的知觉。)

  

  “是故阿难”,事实上,“声”尘“于闻”性之“中自”现“有生灭”之相,“非为汝”之“闻”性随“声”而“生”、随“声”而“灭”,而“令汝”之“闻性为”暂“有、为”暂“无”。

  

  至今“汝尚颠倒,惑”所闻之“声为”能“闻”之性,则“何怪”乎你竟心“昏”智“迷”乃至于“以常”住之性“为断”灭者?是故“终不应言:离诸动、静、闭塞、开通”等诸尘相,“说”能“闻”之性为“无”体“性”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