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複如是。只爲攀緣妄念,煩惱諸見黑雲所覆,但能凝然守心,妄念不生,涅槃法自然顯現。故知自心本來清淨。”五祖大師又說:“若識心者,守之則到彼岸。迷心者,棄之則墮叁塗。故知叁世諸佛以自心爲本師。故論雲:了然守心,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,故知心是本師。”所以“守心”法門好則好,但要起修此法門卻有一大困難,就是首先要“識自本心”,也就是先悟了自心本源心地;若不悟本心,即貿然守心,即將守心妙法轉成“空心枯坐”,或者是沈空滯寂。因此《楞嚴經》下文中所說的:“悟而後修,不悟複何修”。這也就是說:若是真修(真正的起修),則必須悟了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以後才談得上修行,以悟了本心以後,才能在自心地上下工夫。所以,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爲什麼這樣講?你不認識這一顆本心、本性,你怎麼修行?你佛念得很好,等一下一去外面,煩惱又來,只是一件小事,叁天叁夜睡不著,你不是念佛念得很好嗎?對不對?在大殿的時候、在家裏的佛堂,用功用得真是好;可是一下座來,離開那個佛堂,就不一樣了,工夫是二六時中的。所以,悟了本心、本性,是多麼的重要!否則連工夫要下在哪裏,都懵然不知哩呢!

  又,此段經文當中“根、塵、識心應時銷落”,宗門中常說的“身心俱脫”就是如是境界。

  又,“想相爲塵”的“想相”,是心中仍有湛然之相的心想。本來未到究竟之前,心中常存湛然之想也是好的,是善念、也是淨念;但是到此最後、最上境地的時候,連這個微細的清淨之念也都成爲塵垢。同樣的,本來對此湛然的能想之情(“識情”),若能念念锲而不舍,也是好的,是“念根”、“念力”的表現;然而到此境地,連此識情也都是微細執,都成障礙,俱需割舍下來、放下,然後才能令真如本心真正地毫無情執、塵垢、一法不立、一絲不挂,湛然之性,才將全體顯露, 出來!

  

  諸位!我們還有一點點,今天要耽擱大家差不多十分鍾的時間,因爲它剛好一個段落。

  

  解結,解結之元,1020頁,有的人已經在收課本了,不要收這麼快。(笑)1020頁,經文,很快十分鍾。

  

  經文:【阿難白佛言:“世尊,如來雖說第二義門;今觀世間解結之人,若不知其所結之元,我信是人終不能解。世尊,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。從無始際,與諸無明俱滅、俱生,雖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,猶隔日瘧(瘧)!惟願大慈,哀愍淪溺,今日身心雲何是結?從何名解?亦令未來苦難衆生,得免輪回,不落叁有。”作是語已,普及大衆五體投地,雨淚翹誠,伫佛如來無上開示。】

  

  【注釋】

  “第二義門”:就是前面所說二決定義的第二義:“應當審詳煩惱根本,此無始來,發業潤生,誰作誰受?”

   “世間解結之人”:世間欲解開纏結之人。

   “若不知其所結之元”:“元”,就是根本,就是結頭。如果不知道繩結的根元。

   “有學聲聞”:也就是阿羅漢以下的聲聞人。以阿羅漢方名爲無學。然而阿羅漢之名爲“無學”,也只是在聲聞乘當中而已,二乘無學之人,若不得少爲足,不住化城,而回小向大,趣求無上菩提,則仍有無量的法門必須學。

  “從無始際,與諸無明”:“從無始際”,就是無始最初一念妄動以來。“諸無明”,就是“生相無明”,也就是“俱生無明”。

   1022頁,“名爲出家,猶隔日瘧”:雖然名爲出家求解脫道,即使證了初果,乃至二、叁果,也是未得究竟解脫,依然被縛,就有如得隔日瘧一樣,隔日暫似解脫。《楞嚴正脈》說,其實不只是“有學聲聞”,連“無學阿羅漢”也是這樣子:暫似解脫。誠然此言,因爲阿羅漢尚未斷“變易生死”,未證得無馀依涅槃,只是佛慈悲,令暫止化城,暫得休息,故言如隔日瘧。

  

  【義貫】

  “阿難白佛言:世尊,如來雖”已宣“說”二決定義之“第二義門”;然我“今觀世間”欲“解”開纏“結之人”,他“若不知其所結之”根“元”所在,則“我”相“信是人”雖欲解,但是“終不能解”此結。

  “世尊,我及”此“會中有學”之“聲聞亦複如是:從無始際”以來,即“與諸”俱生“無明”于叁界中,生生世世“俱滅、俱生”,而今“雖”已“得如是多聞善根,名爲出家”求解脫道,仍“猶”如患“隔日瘧”一般,有時暫似解脫,而依然被縛,並未能究竟度脫。“惟願”如來“大慈,哀愍”我等“淪溺”生死河,願如來開示我等,“今日”現前之“身心”之中,“雲何是結”縛所在?(所結之處到底在哪裏?)以及要“從何”處下手方得“名”爲究竟“解”脫?如來現在對我等之開示,“亦”可以“令未來”蒙受叁界生死“苦難”之“衆生”,以奉行如來無上解脫之道,“得免”于“輪回,不”再“落”于“叁有”。阿難“作是語已”,他自己本身“普及大衆”皆“五體投地”,如“雨”流“淚翹”企“誠”摯,“伫”候“佛如來無上”之“開示”。

  

  底下是講:生死之結,在于六根,

  

  經文:【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,亦爲未來一切衆生,爲出世因,作將來眼;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,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微塵如來住世界者,各有寶光從其頂出;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,灌如來頂。是諸大衆,得未曾有。】

  

  【注釋】

  “爲出世因”:“出世”,就是解脫、無爲、遠離世間有爲生滅。所以,只要是生滅相,放下,吃好、吃壞都解脫;住好、住壞也解脫,這是真正的幸福。然而得以究竟出離九法界之二種生死者,唯有“一乘”之旨,所以這一句之義是說:爲了建立一乘究竟出世之因;或者是,爲衆生作一乘究竟出世的因緣。

   “作將來眼”:以及作將來世衆生修行大乘之人天眼目。所謂“眼目”,就是指導原則。

  所以,你在拜佛的時候,記得!記得要頂禮阿難,阿難是啓教的聖者啊,沒有阿難,你怎麼會聽到?對不對?今天阿難如果是聖人,一聞就悟,統統悟了,這《楞嚴經》才講十頁,人家就開悟了,阿彌陀佛!後面我們怎麼聽啊?對不對?所以,你要頂禮佛祖的時候,一定要順便頂禮阿難,太感謝他了,太感謝他,還好他不懂!

  

  “普佛世界六種震動”:“普”,就是普遍。“普佛世界”,也就是遍及十方佛的世界。“六種震動”,爲叁種形體之動:“動、起、湧”,以及叁種聲之動:“震、吼、擊”。“六種震動”,于淺義言之,也就是如來神力感動諸佛世界,而成此有相現象之反應。以深密之義言之,則表如來將欲開示之法門,將可解脫六道衆生,此爲一般之深義;而在本經此處之深義,則爲暗示以及預示如來即將開演之六根解脫法門。

   1025頁,“微塵如來住世界者”:微塵沙數之如來,住其本所化的世界,也就是其本處。

   “各有寶光……灌如來頂”:“灌頂”之本義爲加持以及印可。這個表示釋尊欲開示之法,爲十方世界諸佛之所共同護念、加持者。又此處言灌如來頂,而不灌別處,也就是表示此法門爲頂法,最上之法,也就是所謂“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”之大法。佛佛道同嘛!

   “是諸大衆得未曾有”:大衆對佛的神力,以及十方如來之神妙感應,得未曾有之歎異。

  

  1025頁,經文:【于是阿難及諸大衆,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:“善哉阿難,汝欲識知俱生無明,使汝輪轉生死結根,唯汝六根,更無他物。汝複欲知無上菩提,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阿難雖聞如是法音,心猶未明,稽首白佛:“雲何令我生死輪回、安樂妙常,同是六根,更非他物?”】

  

  【诠論】

  十方諸佛在此開示阿難說:輪回生死的結之根頭在于自己的六根,所以要解結,就要從六根下手。又,要證無上菩提,也要從六根下手。這也就是說,六根就是衆生墮入生死輪回的關鍵,也是證得無上菩提的關鍵。就看你怎麼用心了。

  當然,從廣義的意義來講,如釋尊在前面所開示的,諸如來于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等一一法皆已圓修,而且皆證入無上菩提,只是阿難等人闇(yīn)鈍,無法全部修習,所以只揀擇一門去用功。因此,須知諸佛在此開示的,就是應機說法,也就是開示適合阿難根機的說法。因爲若言解脫與菩提,依理上來講,則任何一門應可以通達寶所,這一點,以二十五聖自證圓通境界來看便知。後面立刻就會講到了。所以,以理言之,要得解脫、證菩提,並非只有六根一門,而是這一門最適合阿難,所以諸佛作如是說。又,之所以諸佛異口同音如是開示,而非釋尊直接開示的原因,這表示兩層意義:一、爲令阿難于此法速得信入;因爲不只是釋尊如是說,十方如來皆如是說,所以阿難更不需疑。二、表示佛佛道同。

  又,若以法相而言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實已經包括了衆生的身與心兩方面,只不過這裏的“心”(意根)是指肉團心,是色法,而不是“心識”之心,心識之心是心法。(然而須知,佛法所謂的“肉團心”也不是生理學所說的心髒,而是比心髒更純淨、微細的色法,非肉眼可見;正如“眼根”並非眼睛或眼球一樣。)所以六根一旦解脫,就是身心俱解。

  此于六根門頭求解脫、證菩提的原理就是這樣子:若六根解脫,則根不緣塵、不取塵;根若不取塵,則識不生,識若不生,則沒有虛妄分別:無虛妄分別,則正智現前。又,若根不取塵,則塵不染心,根塵即不黏于湛然之性(所謂“脫黏”),也就是塵垢不覆與心;塵垢不覆于心,則心之本明顯露。

  又,雖說六根是解脫的下手處,但真正解脫的,是“心得解脫”,而非六根,1028頁,剩下一點點,因爲六根是會壞滅的,而心不滅。所以若只是“根”得解脫,而“心”不解脫,那麼此一生報盡,六根壞的時候,豈非解脫終竟?來世的六根是新的,豈非複墮纏縛之中?又,根屬于色,色法爲物,而物本無知,所以若知道“根”得解脫而非“心”解脫——無心,誰知解脫?所以知道我們所謂的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