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!譬如清水,清潔本然,即彼塵土灰砂之倫,本質留礙,二體法爾,性不相循。有世間人,取彼土塵,投於淨水,土失留礙,水亡清潔,容貌汩然,名之爲濁。汝濁五重,亦複如是。】

  在這裏告訴你什麼叫做濁相。

  雲何爲濁?先解釋一下,佛陀用比喻來解釋這個濁,雲何爲濁?我們常常誦《彌陀經》:五濁惡世,劫濁、見濁、衆生濁、煩惱濁、命濁。對不對?這五濁到處都看得到,那麼,什麼是濁?在這裏還要特別注意,每一本經典、每一部角度、每一種角度,解釋這個五濁,多多少少有一點差異,不一樣的!五濁不是固定的诠釋,要看哪一本經典,對根器講五濁不一樣的,這一點稍微注意一下。

  雲何爲濁?阿難!譬如清水,清淨本然,這個清淨本然是比喻純真之心,純真之心就是真如自性。即彼塵土灰砂,這比喻四大;之倫,「倫」就是類,之類。即彼塵土灰砂之倫,就是比喻四大。這個四大,它的本質是留礙的,「留」就是留滯,「礙」就是隔礙。本質之體,這是留礙的,因爲四大是有障礙的、有滯礙的。二體法爾,性不相循,「循」就是順,清淨的水跟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,是二種不同的性質,叫二體法爾。二體就是:一個是清潔的體,一個是留礙——留滯、隔礙之體,不一樣的!二體法爾。性不相循,這個「性」,前面加二個字更清楚,「性」就是本來,「性」前面加二個字,叫做:本來。二體法爾,本來性不相循,就是一個是清淨的水,一個是有留礙的四大,這二種體,它的法爾,本來一個是清潔、一個是留礙,本來就是不一樣的。本來性不相循,「循」就是順,清淨的水不是四大,四大不是清淨的水。

   底下,有世間人,取彼土塵,把這個土塵投入于淨水,這個是比喻就是說:這個地水火風,跟這個真心攪拌在一起了。取彼土塵,投于淨水,這個比喻就是起妄亂真。土失留礙,水亡清潔,土失留礙,底下加二個字:之性,土失留礙之性。水亡,「亡」也是失去,水就失去了清潔之相。容貌汩然,「汩」本來是水流動的樣子,或者是擾亂的樣子。那麼右邊加一個「曰」叫做汩(gu叁聲);如果加一個「日」呢?那叫做汨(mi四聲),汨羅江那個汨,不一樣的。汩然。容貌就變成了擾亂、渾濁的樣子,名之爲濁。汝濁五重,亦複如是,你心水之濁相共有五層,也是這樣子。

   好!整個把它貫串一下,所以什麼叫做濁呢?阿難!譬如說清水,這清淨、清潔本然,這個純真之心的清淨之水,跟那個四大的塵土的灰飛之類,把它加在一起;而這個本質,灰砂的本質是有留礙的。那麼一個是清潔,一個是留礙,叫二體法爾,二體:一個是清潔的體,一個是留礙的體,本來性是不互相順從的。有世間人,拿那個土塵投到這個清水,結果呢? 土也失去了留礙之性,水也失去了清潔之相,真心不像真心,四大又不像四大,容貌變了、改變了,擾亂了、渾濁的樣子,名之爲濁。你心中五濁之相共有五層,亦複如是。

  

  【此喻總明五濁之相。首句征,下喻明。】「征」就是問,第一句就問了,第二句就是說明。【清水二句,喻純真之心,清淨本然,塵土灰砂喻四大。倫,類也;質體也。本質留礙:謂四大本體,是留滯隔礙,能障真性。二體即清水之體,與四大之體。法爾,即本來之義,一清潔,以留礙。性不相循:】「循」就是順。【喻純真之心與四大,一真一妄,】真就是如來藏性,妄就是四大。【其性各異。】【有世間人,喻迷位衆生;取土投水,喻起妄亂真。】妄一起來,真心就埋沒了。【以致真妄和合,色心交織,喻如土失留礙,水亡清潔,真妄不分,故曰:「汩然」,乃混沌昏擾之相,名之爲濁。汝阿難心水,濁相五重,亦複如是。】這個文字簡單。

  656頁,第五行,【卯叁 別列濁名】

  

   【阿難!汝見虛空,遍十方界,空見不分,有空無體,有見無覺,相織妄成,是第一重,名爲劫濁。】

  

  解釋一下:阿難!你看到了外在這個虛空,就是外面的相分的虛空,遍十方界。

  空見不分,外面的虛空跟你的見分,是很難去劃分的,是能所不分的。眼睛看著虛空,你怎麼有辦法分辨說那是你的見分、那是你的見精、那是你的虛空?沒辦法分的!所以講:空見不分,就是外面的虛空,跟你的見精、這見分,是能所不分的,很難分的!

  有空無體,若但有外在的虛空,而沒有見分;有空就是但有空,而無見,沒有見分。所以無體就是:那麼這個虛空是沒有體性可得的,沒有用的。有空,就是有虛空;如果你底下把它加四個字就看得懂:有空「而無見分」,有外在的空、虛空之相,而無見分。所以,「有空」加四個字:而無見分,那這樣就看得懂了,看得懂。「無體」的上面再加二個字,再加二個字:「則空」無體可得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只有外面的虛空,而沒有見分來給它對應;能所是一對的嘛,才能夠顯出虛空。沒有見分,只有外面的虛空,那麼這個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。這個無體就是:那麼這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,必需要有見分來攀緣。

  底下,有見無覺,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,而沒有外在的所對的虛空之塵境。這個「無覺」,這個「無覺」不好解釋,如果你給它加幾個字就會更清楚:無外在所對之塵,不能顯覺,不能顯覺,顯出這個見分的意思,顯出這個見根。意思就是:無塵不能顯覺,無塵不能顯出見根,那麼這樣子聽就更清楚了!有見無覺,再講一遍: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,而沒有外在的虛空所對之塵境,無覺就是:那就沒有辦法顯這個覺,無法顯出這個見根,就是無塵不能顯根的意思,叫做無覺。這個「無覺」,成觀法師的《義貫》,解釋得跟這裏不太一樣,不過都符合佛的意思。

  相織妄成就是密不可分,妄成一體的意思就是說:渾濁真性,密不可分,渾濁了真性,妄成一體,隱蔽妙明,造成了濁相。第一重就是劫濁,就是虛空跟見分、見精完全交織在一起。此濁是依色陰,色陰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那個色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那個色,此濁依于色陰來解讀的。

   再講一遍:說:阿難!你看到外面的太虛空嗎?這個外面的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。空見不分,就是外面的虛空之相,如果沒有內在的見分是沒辦法的,所以,能所是一體的。所以外空、內見是分不清楚的,能所很難分的。有空無體,若但有外面的虛空而無見分,那麼,虛空本身並無體可得,因爲虛空無相,空無自性。有見無覺,有能見,但是沒有外在的塵,也沒辦法顯出這個覺;覺性就是覺,覺根就是見根的意思。無塵不能顯根,叫做無覺,沒有外在的六塵,也沒有辦法顯出這個見根。相織妄成,空與見,相織妄成,前面要加叁個字:就是「空與見」相織妄成,密不可分。相織妄成,相,前面加叁個字:「空」,就是虛空的空;「與見」,空跟見。空與見相織妄成,密不可分,「妄成」底下加四個字:密不可分,那麼這樣意思就看得來。所以,空與見相織妄成,密不可分。密不可分就是妄成一體,渾濁真性,隱蔽了妙明,造成了濁相,這是第一重,名爲劫濁。

  

   【此下五段,別示五濁之名,由體相合而成名也。今先示劫濁,此濁依于色陰,內四大,外五大,俱屬色陰。】內四大跟外五大,內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;外五大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俱屬于色陰。【內六精之性,乃屬心法,凡言濁者,以心水本湛,】這個心水,我們的本性如來藏本來就是光明清淨的。【由諸大】四大,【投以成濁,如上喻所明,】譬如上面所講的、解釋的。【此劫濁依色陰。】【外五大之空大,與六精之見精,交織而成。】交織而成。【首句汝見虛空,舉空以影】「影」就是影射,就是包括的意思。用舉一個虛空就包括了地水火風空,就包括了。舉空以影,【地大等四,】地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;舉一個虛空就代表五大,包括地水火風。【舉見以影聞精等五。】舉一個見,就包括了見聞覺知,見有見精、聞有聞精,見聞覺知等五。【獨舉空見,】獨舉,「空」就是虛空,「見」就是見分、見精。【以其兩者,俱遍十方世界,】眼睛看出去虛空,你有沒有辦法分辨說這是眼睛的見,還是外在的虛空的相?分不清楚。【妄織之相易明。】【空見不分者:同時俱遍,不能分出,何處是見之邊涯,何者爲空之界畔,此叁句舉劫濁體。】這個叁句是告訴你劫濁之體,我們常常念:劫濁、見濁、衆生濁、煩惱濁等等、命濁,這個就是劫濁。這個劫濁可以說叫做總,總,後面叫做別。

  

  

   【有空無體,有見無覺者:】若但有虛空,而無見分,(【若但有空而無見,】)【則空無體可得,即無見誰明空體?】如果沒有見分,誰來了解能夠明虛空之體呢?當然要有眼睛看啊!對不對?【若但有見而無空,】如果只有能緣的見分,而沒有外在的虛空,【則見無有所覺,】之外塵。所覺,後面加叁個字就更清楚:所覺「之外塵」。如果只有見分,能緣的見分,而沒有所緣的外在的塵境,【即無塵不能顯根。】諸位!沒有相,你眼睛做什麼?耳朵做什麼?如果沒有外在的塵相,眼耳鼻舌身意做什麼?對不對?一個人嘴巴,外面統統沒有味道,嘴巴,你也嘗不出什麼味道啊!對不對?所以說我們了解,無塵是不能顯根的,明、暗顯出眼根嘛;動、靜顯出耳根嘛!對不對?明、暗是眼睛之塵;動、靜是耳根之塵,所以,無塵不能顯根。也就是說:外面的塵,就眼睛來講,明跟暗,才能夠顯示說眼根。是不是?

  

   【相織妄成:以空見相織,如一經一緯,密織不分。見空既爾,】見與空既然是如此的關系,那麼,【見色亦然,】對不對?【眼根既爾,余根亦然;】耳、鼻、舌、身當然也是如此,有根就一定有塵。【根塵相對,渾濁真性,隱蔽妙明,遂成劫濁之相。此叁句明劫濁相,後二句出劫濁名,是第一重,名爲劫濁也。此濁居初,】爲什麼這個濁是最先講的呢?【若按從真起妄解,汝見虛空,見當指能見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