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!譬如清水,清洁本然,即彼尘土灰砂之伦,本质留碍,二体法尔,性不相循。有世间人,取彼土尘,投於净水,土失留碍,水亡清洁,容貌汩然,名之为浊。汝浊五重,亦复如是。】
在这里告诉你什么叫做浊相。
云何为浊?先解释一下,佛陀用比喻来解释这个浊,云何为浊?我们常常诵《弥陀经》:五浊恶世,劫浊、见浊、众生浊、烦恼浊、命浊。对不对?这五浊到处都看得到,那么,什么是浊?在这里还要特别注意,每一本经典、每一部角度、每一种角度,解释这个五浊,多多少少有一点差异,不一样的!五浊不是固定的诠释,要看哪一本经典,对根器讲五浊不一样的,这一点稍微注意一下。
云何为浊?阿难!譬如清水,清净本然,这个清净本然是比喻纯真之心,纯真之心就是真如自性。即彼尘土灰砂,这比喻四大;之伦,「伦」就是类,之类。即彼尘土灰砂之伦,就是比喻四大。这个四大,它的本质是留碍的,「留」就是留滞,「碍」就是隔碍。本质之体,这是留碍的,因为四大是有障碍的、有滞碍的。二体法尔,性不相循,「循」就是顺,清净的水跟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,是二种不同的性质,叫二体法尔。二体就是:一个是清洁的体,一个是留碍——留滞、隔碍之体,不一样的!二体法尔。性不相循,这个「性」,前面加二个字更清楚,「性」就是本来,「性」前面加二个字,叫做:本来。二体法尔,本来性不相循,就是一个是清净的水,一个是有留碍的四大,这二种体,它的法尔,本来一个是清洁、一个是留碍,本来就是不一样的。本来性不相循,「循」就是顺,清净的水不是四大,四大不是清净的水。
底下,有世间人,取彼土尘,把这个土尘投入于净水,这个是比喻就是说:这个地水火风,跟这个真心搅拌在一起了。取彼土尘,投于净水,这个比喻就是起妄乱真。土失留碍,水亡清洁,土失留碍,底下加二个字:之性,土失留碍之性。水亡,「亡」也是失去,水就失去了清洁之相。容貌汩然,「汩」本来是水流动的样子,或者是扰乱的样子。那么右边加一个「曰」叫做汩(gu三声);如果加一个「日」呢?那叫做汨(mi四声),汨罗江那个汨,不一样的。汩然。容貌就变成了扰乱、浑浊的样子,名之为浊。汝浊五重,亦复如是,你心水之浊相共有五层,也是这样子。
好!整个把它贯串一下,所以什么叫做浊呢?阿难!譬如说清水,这清净、清洁本然,这个纯真之心的清净之水,跟那个四大的尘土的灰飞之类,把它加在一起;而这个本质,灰砂的本质是有留碍的。那么一个是清洁,一个是留碍,叫二体法尔,二体:一个是清洁的体,一个是留碍的体,本来性是不互相顺从的。有世间人,拿那个土尘投到这个清水,结果呢? 土也失去了留碍之性,水也失去了清洁之相,真心不像真心,四大又不像四大,容貌变了、改变了,扰乱了、浑浊的样子,名之为浊。你心中五浊之相共有五层,亦复如是。
【此喻总明五浊之相。首句征,下喻明。】「征」就是问,第一句就问了,第二句就是说明。【清水二句,喻纯真之心,清净本然,尘土灰砂喻四大。伦,类也;质体也。本质留碍:谓四大本体,是留滞隔碍,能障真性。二体即清水之体,与四大之体。法尔,即本来之义,一清洁,以留碍。性不相循:】「循」就是顺。【喻纯真之心与四大,一真一妄,】真就是如来藏性,妄就是四大。【其性各异。】【有世间人,喻迷位众生;取土投水,喻起妄乱真。】妄一起来,真心就埋没了。【以致真妄和合,色心交织,喻如土失留碍,水亡清洁,真妄不分,故曰:「汩然」,乃混沌昏扰之相,名之为浊。汝阿难心水,浊相五重,亦复如是。】这个文字简单。
656页,第五行,【卯三 别列浊名】
【阿难!汝见虚空,遍十方界,空见不分,有空无体,有见无觉,相织妄成,是第一重,名为劫浊。】
解释一下:阿难!你看到了外在这个虚空,就是外面的相分的虚空,遍十方界。
空见不分,外面的虚空跟你的见分,是很难去划分的,是能所不分的。眼睛看着虚空,你怎么有办法分辨说那是你的见分、那是你的见精、那是你的虚空?没办法分的!所以讲:空见不分,就是外面的虚空,跟你的见精、这见分,是能所不分的,很难分的!
有空无体,若但有外在的虚空,而没有见分;有空就是但有空,而无见,没有见分。所以无体就是:那么这个虚空是没有体性可得的,没有用的。有空,就是有虚空;如果你底下把它加四个字就看得懂:有空「而无见分」,有外在的空、虚空之相,而无见分。所以,「有空」加四个字:而无见分,那这样就看得懂了,看得懂。「无体」的上面再加二个字,再加二个字:「则空」无体可得。意思就是说:如果只有外面的虚空,而没有见分来给它对应;能所是一对的嘛,才能够显出虚空。没有见分,只有外面的虚空,那么这个虚空是无体性可得的。这个无体就是:那么这虚空是无体性可得的,必需要有见分来攀缘。
底下,有见无觉,如果只有能见的见分,而没有外在的所对的虚空之尘境。这个「无觉」,这个「无觉」不好解释,如果你给它加几个字就会更清楚:无外在所对之尘,不能显觉,不能显觉,显出这个见分的意思,显出这个见根。意思就是:无尘不能显觉,无尘不能显出见根,那么这样子听就更清楚了!有见无觉,再讲一遍:如果只有能见的见分,而没有外在的虚空所对之尘境,无觉就是:那就没有办法显这个觉,无法显出这个见根,就是无尘不能显根的意思,叫做无觉。这个「无觉」,成观法师的《义贯》,解释得跟这里不太一样,不过都符合佛的意思。
相织妄成就是密不可分,妄成一体的意思就是说:浑浊真性,密不可分,浑浊了真性,妄成一体,隐蔽妙明,造成了浊相。第一重就是劫浊,就是虚空跟见分、见精完全交织在一起。此浊是依色阴,色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那个色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那个色,此浊依于色阴来解读的。
再讲一遍:说:阿难!你看到外面的太虚空吗?这个外面的虚空是遍满十方界的。空见不分,就是外面的虚空之相,如果没有内在的见分是没办法的,所以,能所是一体的。所以外空、内见是分不清楚的,能所很难分的。有空无体,若但有外面的虚空而无见分,那么,虚空本身并无体可得,因为虚空无相,空无自性。有见无觉,有能见,但是没有外在的尘,也没办法显出这个觉;觉性就是觉,觉根就是见根的意思。无尘不能显根,叫做无觉,没有外在的六尘,也没有办法显出这个见根。相织妄成,空与见,相织妄成,前面要加三个字:就是「空与见」相织妄成,密不可分。相织妄成,相,前面加三个字:「空」,就是虚空的空;「与见」,空跟见。空与见相织妄成,密不可分,「妄成」底下加四个字:密不可分,那么这样意思就看得来。所以,空与见相织妄成,密不可分。密不可分就是妄成一体,浑浊真性,隐蔽了妙明,造成了浊相,这是第一重,名为劫浊。
【此下五段,别示五浊之名,由体相合而成名也。今先示劫浊,此浊依于色阴,内四大,外五大,俱属色阴。】内四大跟外五大,内四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;外五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,俱属于色阴。【内六精之性,乃属心法,凡言浊者,以心水本湛,】这个心水,我们的本性如来藏本来就是光明清净的。【由诸大】四大,【投以成浊,如上喻所明,】譬如上面所讲的、解释的。【此劫浊依色阴。】【外五大之空大,与六精之见精,交织而成。】交织而成。【首句汝见虚空,举空以影】「影」就是影射,就是包括的意思。用举一个虚空就包括了地水火风空,就包括了。举空以影,【地大等四,】地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;举一个虚空就代表五大,包括地水火风。【举见以影闻精等五。】举一个见,就包括了见闻觉知,见有见精、闻有闻精,见闻觉知等五。【独举空见,】独举,「空」就是虚空,「见」就是见分、见精。【以其两者,俱遍十方世界,】眼睛看出去虚空,你有没有办法分辨说这是眼睛的见,还是外在的虚空的相?分不清楚。【妄织之相易明。】【空见不分者:同时俱遍,不能分出,何处是见之边涯,何者为空之界畔,此三句举劫浊体。】这个三句是告诉你劫浊之体,我们常常念:劫浊、见浊、众生浊、烦恼浊等等、命浊,这个就是劫浊。这个劫浊可以说叫做总,总,后面叫做别。
【有空无体,有见无觉者:】若但有虚空,而无见分,(【若但有空而无见,】)【则空无体可得,即无见谁明空体?】如果没有见分,谁来了解能够明虚空之体呢?当然要有眼睛看啊!对不对?【若但有见而无空,】如果只有能缘的见分,而没有外在的虚空,【则见无有所觉,】之外尘。所觉,后面加三个字就更清楚:所觉「之外尘」。如果只有见分,能缘的见分,而没有所缘的外在的尘境,【即无尘不能显根。】诸位!没有相,你眼睛做什么?耳朵做什么?如果没有外在的尘相,眼耳鼻舌身意做什么?对不对?一个人嘴巴,外面统统没有味道,嘴巴,你也尝不出什么味道啊!对不对?所以说我们了解,无尘是不能显根的,明、暗显出眼根嘛;动、静显出耳根嘛!对不对?明、暗是眼睛之尘;动、静是耳根之尘,所以,无尘不能显根。也就是说:外面的尘,就眼睛来讲,明跟暗,才能够显示说眼根。是不是?
【相织妄成:以空见相织,如一经一纬,密织不分。见空既尔,】见与空既然是如此的关系,那么,【见色亦然,】对不对?【眼根既尔,余根亦然;】耳、鼻、舌、身当然也是如此,有根就一定有尘。【根尘相对,浑浊真性,隐蔽妙明,遂成劫浊之相。此三句明劫浊相,后二句出劫浊名,是第一重,名为劫浊也。此浊居初,】为什么这个浊是最先讲的呢?【若按从真起妄解,汝见虚空,见当指能见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