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二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就是騙你的假相;而這個假相印在我們的腦海裏面,我們誤認爲是真的。所以,在座諸位!你家有死人,也不必去太傷心,因爲是假相。你家如果再生一個,也不必太歡喜,因爲他也是假相,也是心中的影像,心中的影像。所以你了解萬法如幻、如影,如夢幻泡影,這個你看第六意識,那你煩惱什麼呢?你怎麼會把影像當作是真實?現在問題就知道,這個問題就出來了,我們把緣起的相、這個相,投射在我們的腦筋,其實你看到的是電影的底片、影子。知道嗎?而我們把它誤認爲這個是真實的,所以活得很不開心、活得很煩惱。對不對?自己無量劫來的個性,對不對?一發揮起來,人家勸也勸不聽,煩惱來,講也講不來,誰有你的辦法呢?所以,在座諸位!如果你自己不改變自己的個性,就是釋迦牟尼佛顯現在你的前面,沒有用!與其你念那麼多佛,不如從釜底抽薪的,解決你內心的煩惱。

   所以爲什麼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講:禮佛、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?釋迦牟尼佛不是叫你不要拜佛,而是你以拜佛爲業,那個只是攝心的方法。佛陀教你說禮佛、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,爲什麼一直講這一句話?就叫你微密觀照才是修行的根本,你一定要了解心法;那個心法你不懂,你在相上一直用功。修行不是靠體力,修行是靠智慧,爲什麼六祖:「長伸兩腳臥」,沒事!爲什麼?他悟道啊!六祖:「惠能心中常生智慧,不知和尚叫我做何福德?」要做何福業呢?我的心中常生智慧,智慧就是大福了。對不對?「惠能心中常生智慧」,這個見性,他就是二六時中,前念妄想不生,後念智慧不滅。

   所以記得!我們今天就是在如夢幻泡影的當中做活計,這個叫做鬼窟計。在無明煩惱裏面,拼了老命要去修行,認爲有一個固定的模式、模型。所以,有的人很精進,《華嚴經》一個字一拜;《妙法蓮華經》一個字一拜;我不是說那個拜佛不好,我是說:你拜佛的人,你一定要通達第一義谛、究竟實相的真理,否則你煩惱來了,你根本就沒有辦法!所以如果說:有人勸你念佛,很好;師父要勸你:要聽經!這個聽經是何其何等的重要,而我們這個重要卻忽略了!現在放眼看佛教,都是善巧方便的:戒殺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持咒、灌頂,你不能說他不對,對不對?根有沒有觸及到佛教的核心?沒有!佛教的核心是涅槃,要不然什麼叫做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?「般若」就是大智慧;「波羅蜜」:到彼岸;「心」:最重要的一部如心髒的經典,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濃縮在那二百六十個字裏面的《般若心經》,爲什麼這麼重要?爲什麼?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:大智慧到彼岸,一部如同心髒這麼重要的經典,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要;這個「心」解釋作精要,最重要的精要,就是般若智慧。

  

   爲什麼佛講的經典,大家體會不出來?人家講:念念從心起,早就跟你講:你修行人一定要了悟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妄。念念從心起,難道念念從妄心起嗎?念佛念念要從心起,念念要從真心起啊!人家早就告訴我們了,可是我們就認爲:念佛就一個交差,你管它真心、妄心。可是人家就叫你要用念念從真心而起,你念佛要從真心起,念念從心起,這早就告訴我們了,可是我們經典就是看不懂,就是看不懂!

   底下,D:【由是斷續身心,遷流國土;複被生死所渾,而爲衆生濁;】

   底下,E:【約此四相,則內外通一渾濁,而全失湛義;又由是而衆塵結滯,六根不複通融,而爲命濁。此約一相,則全失圓義。】本來我們的清淨心就是圓滿。諸位!這個「圓」,爲什麼講「圓」?記得!相沒有圓滿的東西,相沒有圓滿的,人家講:你的講話像月亮,初一、十五不一樣。都會變來變去的,人家講話都會變來變去的。世間的相就是不圓滿。記得!圓滿法在自己的自性,這個世間沒有所謂的圓滿的。所以,開悟見性他就是最圓滿的,這個世間就是佛陀來做,在相上來講,怎麼做都不可能圓滿,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做都沒辦法,都一定有人批評他,何況我們凡夫?所以最圓滿的就是開悟自己的見性,活在自己的心性真如,本性裏沒有內外的一如裏面,這個叫做圓滿。記得,記得!圓滿在你的心性,相不可能圓滿,它總是會有月圓、月缺,人有悲歡離合,這個相,無論你怎麼搞,它就是有遺憾;要沒有遺憾,就是學佛,開發出那個圓滿的覺性,這個就是圓。所以,在座諸位!世間沒有圓滿;但是,學佛就找到圓滿,學佛的人就找到圓滿。【故欲複本湛圓,須求澄濁之法,是以下文,方教澄濁也。】

  

  661頁,【 寅叁 明伏斷證極(分叁)】

  【卯初 決擇取舍 二 法喻伏斷 叁 結證極果 今初】

  這一段最主要是要決擇取舍,用種種的法來比喻,到最後證極果。

  經文:【 阿難!汝今欲令見、聞、覺、知,遠契如來,常、樂、我、淨。】

  

   說:阿難!你現在要讓這個六根,見、聞、覺、知遠契,爲什麼遠呢?在凡夫來講,因爲如來離我們很遙遠,這是未來的意思。你想要契入如來的常樂我淨;這個常樂我淨還是簡單說,如果要加一個「真」,才能夠顯示大般涅槃的思想: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。 爲什麼常呢?什麼真常呢?無無常,也無常,沒有一個常,也沒有一個無常,這個叫做真常。那麼,樂就是絕對的,我也是真我,淨也是真淨。加一個「真」,最主要都是講絕對的意思、圓滿的意思。

  

   【上科明衆生具足五濁,本有湛圓之性,】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湛圓的本性。【所具四德,】常樂我淨四德。【隱而不現;此科乃示,澄濁還清之法。】就轉凡成聖,把這個五濁還清了。【其法先要決擇真妄之因心,】也就是你修行是用真心修行,還是用妄心修行?如果是真心,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,這真心。如果是妄呢?是妄識,用生滅的妄想心來修行叫做妄。所以決擇真心、妄心之因地心,因地心就是初發心,你這個發的心,是用不生滅爲本修因?還是爲妄?還是生滅本修因?【取真舍妄,】要取這個真心,舍這個妄心。【下手起修,則渾濁可澄,】就是你要達到目的要有方法、要對,這一句話告訴你:修行不能盲修瞎練。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說,聽到了佛法、聽到了念佛很好,就拼命的念佛,就不聽聞佛法,這個是最可怕的!要聽聞佛法,也才能夠下手起修,才不會盲修瞎練。則渾濁可澄,【湛圓可複也。】所以告阿難,【故告阿難,汝今根中,所具見、聞、覺、知之性,】我們現在所具備的見聞覺知的本性,【即本覺心,】所有衆生的本覺心,【與十方如來,所證常、樂、我、淨之德,】是一模一樣的,【即究竟覺,本來一體,無二無別,】換句話說:諸位只要肯下功夫,你就有機會成佛,也就有因緣成佛,不要太自卑,也不能太高傲,我們心性就是佛,每一個人都有機會。【本來湛然清淨,本來圓滿周遍,因有五濁,故失四德。】因爲有劫濁、衆生濁、煩惱濁、命濁等等這些五濁,所以失去四德——常、樂、我、淨。

  

   【且以五濁四德對論:因有衆生濁,則生死流轉,故失真常,而成無常;】二,【因有煩惱濁,根隨纏縛,】根隨纏縛的意思就是:衆生看什麼是被什麼綁住。。。。。。衆生看什麼是被什麼綁住,看什麼被什麼執著。所以說:根就是隨著纏縛,衆生就是看什麼都有自己的看法,看什麼都有自己的觀念,所以,煩惱他就斷不了,放下沒辦法。【則失真樂,而成苦惱;】而成爲苦惱。【因有見濁、命濁,根識和合,則失真我,而成妄我;】我們的真我,本來這個佛性失去了,而變成一個每天執著這個妄我,妄我——就是以四大這個色身當作自己,什麼都是自私;什麼都爲了這個色身;但是這個色身到臨命終卻火化,什麼都沒有。失去真我,而變成一個妄我。【因有劫濁,世間塵勞,則失真淨,而成不淨。此但約別義,若約通義,】每一濁都失去常樂我淨,(【每一濁皆失四德,】)【失非真失,】只是一種比喻。【如濁水則亡清潔,】濁水就失去了清潔。【究之清水,仍在濁中;】並沒有失。【四德雖非真失,五濁現在未除,是以與佛果德,自覺懸殊。汝今欲令,】翻過來,662頁,【具五濁之四性,遠契如來之四德,非假澄濁之功不可!有志澄濁,】如果你有志氣、發願要修行,要把它澄濁,澄清這個濁度。則【非先擇】怎麼樣?【真因地心,亦不爲功,】也不爲功。【故須決擇取舍。】非先選擇真正因地心,也不爲功,「功」就是用。意思就是:就變成無從下手了,如果你不選擇真正的因,那你就無從下手了。所以這個決擇,用智慧來決擇是很重要的,非常非常重要的!所以修行用真心,一念就與佛相應;用妄心修行,不懂得舍識用根,用生滅、妄想心、識心分別,修百千萬劫都離佛很遙遠。所以,令心無所增減,是真正的與佛相應。

  662頁,第叁行:

   【應當先擇,死生根本,依不生滅,圓湛性成。】

  

   應當先擇,首先要決擇,死生的根本;什麼是生死的根本?就是識,識心這個妄識,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,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執著;拼了老命還是要分別;拼了老命還是會起顛倒,就是無時無刻不造生死業,這個叫做死生的根本。然後呢?依不生滅,這個就是用根了。圓湛性成。所以,應當先擇,死生根本,這個就是叫你舍識,這二句就叫你舍識;依不生滅,圓湛性成,這二句就叫你用根。所以,整部《楞嚴經》的重點:舍識用根,就是舍掉生滅意識心。這個,諸位!多好用,你今天生活在這個現實社會裏面,不管出家、在家,記得!一切衆生,以是非的因緣,將浪費他一半的生命在這個地方;而我們修行人不會,不會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了解要舍識、要用根,用不生滅的圓湛性來修行,所以,不落入是非恩怨。

  

   【此即決擇真妄二本。】來決擇什麼是真心、什麼是妄心。【若決擇不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