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就開始變,他不能隨緣。
底下,
【法身非身非不身。智既應冥,亦非身非不身;強名此智爲報身。】現在說報身了。法身,法身就是無一切相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身。非身,不能說他是身。非不身就是也不能說他沒有身。如果沒有跟他安立一個名詞,這樣就很難形容。智慧同時和法身合,合法身又有智慧,所以智慧也非身、也非不身,所以強名此智爲報身。法身是無相,所以法身是無相身,報身叫做智慧身,結智慧而成的身,集一切法而成的身。【法壽非壽非不壽。】法的壽命非壽,你不可以說他有多長的壽命,你也不可以說他沒有壽命,沒有壽命就像石頭一樣,他也有壽命。【智既應冥,】智慧既然合法身,【亦非壽非不壽;強名非壽爲壽。法量非量非無量。】你不能說他非量,你不能說他有量,也不能說他無量,就是應物而現量。【智既應冥,亦非量非無量;強名無量爲量也。】這個就是顯示中道的報身,壽和量。
看小字體,
【此言于報立叁。】立叁種名,【一一言法】身【者,報】身【智】慧【所冥,離法無報故。】離法無報就是離法身你就找不到報身,【言非身者;非身,則非有。】非身就是不能說是一個身,因爲什麼都沒有,【非不身,】也不能說沒有這個身。非不就是也不能說沒有這個身。【則非空。】也不能說空。【中道法身,乃本覺體。始覺冥此,】就是合這個地方,【能冥亦亡。】連合的界限也沒有,叫做能冥亦亡。連合在這個界限也不能存在,【爲成觀故,】爲方便入觀,【強指報智,壽量例知。】就是這一段所講的。
底下,【應身者;應同萬物爲身也,】就是應衆生,【應同連持爲壽也,】連持就是一生所持的壽命、肉身的長短,【應同長短爲量也。如谷答響,】山谷回答、回響,【大小隨身。似鑒現形,端醜在質。】似鑒就是像鏡子一樣,現形狀出來,似鑒這個鑒就是鏡子,就像鏡子現形狀出來,端就是正,醜就是難看,好壞是在他的質,意思是說好壞都是在那個衆生,不是佛,佛無身以衆生心爲身,佛無身以衆生的身體來度化。【應萬物感,現勝劣身,】勝應身或者是劣應身。所以現勝劣身,境界比較高的現殊勝的身體,境界比較低的現劣應身,【亦如是也。身既同物,壽豈差機。】差就是不同于衆生。意思是說身體既然和衆生一樣,他的壽命當然也不能和衆生不同,譬如說釋迦牟尼佛他應化這個身體在印度,我們衆生都活到八、九十歲,頂多一百多歲,佛活了二、叁千歲,人家會不覺得奇怪嗎?對不對?他既然要來示現度衆生,就是要與衆生相同,所以佛當時要入涅槃的時候,在《涅槃經》裏面講,有人問佛:世尊,世尊,你以何因緣入涅槃?你何不永久留在這個世間來度衆生。所以佛說:已度當度佛已得度之,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,意思是說已經度的現在度的已經度完了,尚未度的我已經做得度的因緣,就是我有講這麼多法,佛說:我還有叁個月,佛在入涅槃前叁個月就講好了,說再叁個月以後他就要入涅槃,你們有什麼問題就趕快來問。有的人就哭哭啼啼的,要求佛永遠留在衆生的心中,好好的來度衆。佛說不可以,十方叁世一切佛,要隨順衆生的因緣和福報和果報,他要住世幾千當然有辦法,對不對?衆生如果活八十歲,佛就示現八十歲,佛說因爲有一種衆生依賴佛,以爲佛常常在身邊他就不修行,我現在如果示現涅槃,他就會知道連佛都會入涅槃了,我不用功不行。佛真聰明,說有一類的衆生要等到佛死後他才會精進,佛就要示現死,否則他會老是認爲佛就在身邊,像我現在還活著,人家說師父就在身邊,常在身邊,他經典不懂就可以發問了,所以他就不會精進。所以有一類的衆生要等到我死他才會用功,他才會說師父每天講經給我們聽,現在他死了,我們無依無靠變成孤兒了,現在我不用功不行了,他就會認真修行。所以佛說有一類的衆生一定要他入涅槃以後,他才會知道生死的可怕,他才會想要用功。因此,佛要應化這個人間,不能說要活一千年就活一千年,要活二千年就活二千年,不可以,要隨順衆生的因緣業報。我看到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,要不然佛是金剛不壞身,全身都是舍利子怎麼會死,坐著要多久都可以,他說不可以,十方叁世一切佛,沒有人這樣的,該走就走,該來就來。如果佛現在還在印度,印度可不得了了,坐飛機也要去跟他頂禮了,佛現在如果還活在印度,這下子供養品可不得了,整個山都淹沒了。一些岡山的菩薩和邱醫師到印度去,說什麼都沒有了,都被印度教侵損了,像藍毗尼園或者是佛入涅槃的地方,或者是說法的地方,五比丘說法的地方,鹿野苑或者是靈鹫山說都只剩下一些基石而已,地基,剩下一些磚塊地基,有圍起來,所以佛成道的金剛座下,外道就占據了,印度教就占據了。所以邱醫師拿幾百元的美金,拿叁百元放進去,放二、叁次才發現是印度教,要抽出來已經放進去了沒辦法,所以我們到印度去要供養很少了。印度的佛教徒等于零,他們的導遊說等于零,現在沒有佛教了,沒有佛教了,聽他們說起來實在很悲哀,很悲哀!去那裏大家都很有感應,統統腹瀉,去到那裏大家統統腹瀉不止,連邱醫師也腹瀉。因此,老實講看佛陀當時說法和今天的慘況,老實講出去走一趟回來就知道臺灣是一個很有福報的地方,等于是人間的天堂,人間的天堂。因此,老實講我不必出國,我只是看錄影帶,我就知道臺灣是這一只(師父比大拇指豎起),臺灣,真的!我們真的很有福報!底下,所以身既同物,壽豈差機,【隨宜長短,示量無量。】
【智與體冥,能起大用。】智慧和本體合起來就起大用,【如水銀和真金,能塗諸色像。】就不會掉落。水銀加真金混合起來塗色像。【功德和法身,處處應現往。】處處應現往就是處處現色身度化一切衆生。就是普度一切衆生。所以處處應現往就是應用無方,前往度衆生。
【此明依二有應也。初二句法,智即報,體即法。此二冥合,應用無方。此二句喻,後二句合。】
看左邊大字體,
【能爲身,非身。能爲常壽,爲無常壽。能爲無量,能爲有量。有量有二義:一爲無量之量,二爲有量之量。】這句話要好好的解釋一下。能爲身,非身,再寫一個:“甲”;能爲常壽爲無常壽,這裏寫一個“乙”;能爲無量,能爲有量,寫一個“丙”。能爲身,非身,能爲身就是可以安插一個名字叫做身,但它實在不是一個身。能爲常壽,可以說他是永恒,無常壽,應現無方,他也可以說無常壽。能爲無量,能爲有量,也可以說是無量,也可以說是有量,有量有二種有量:第一、無量之量,二叫做有量之量。什麼叫做無量之量?什麼叫做有量之量?底下會有解釋。【如七百阿僧祇】這個年【及八十等,是有量之量。如阿彌陀實有期限,】實實在在有一個期限,但是【人天莫數,】就是沒有辦法算。阿彌陀佛他有一天在極樂世界緣盡了,確確實實有一個期限,但是人天沒有辦法了解有多長,這個叫做有量的無量。雖然有期限,但是你沒有辦法知道他有多長。如果是七百阿僧祇,或者是八十年,這個都是有量之量;但是如果說人天沒有辦法知道,【是有量之無量。應佛皆爲兩量,】皆爲兩量,應化佛都是這二種量,【逐物隨機,參差長短。】隨著衆生、隨著根機有長、有短。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