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,我以后就是要像他这样,学佛就是要寿命更长、永久的,要学能够更美像菩萨这样庄严,像菩萨这样庄严,要学得更健康永远不会生病,永远不会生病,不像这个色身,腹泻、肠炎,牙痛,扒光光的,没有什么好执着的。所以讲一讲懂了以后,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,你觉不觉得活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意思,只是这口气活着就讲讲经,要不然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。世间的任何海产也都吃过了,鸭肉、鹅肉也都吃过了,说名也有名了,如果说娶妻会快乐,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杀?当歌星如果快乐,那么多人要自杀?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。如果能够了解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、无量无边的寿命、无量无边的庄严,哪会执着这个世间小小的五元、十元?说:师父,我忘了带红包袋来。说:我这里有。他说:不能包一千元,因为我还坐车回去,你找我五百元。再找你五百元,收下来再找你五百元。供养还要找钱,我怕他没有车钱回家,还要找他五百元。这样也无所谓,我也很天真,他也很老实,你把一千元拿走,他没钱会走路回去,所以我要准备一些零钱来找钱,找这些要供养的。他天真来,我就天真去,我也不会笑他这样不好。
再来,三十三页第三行,
【首二句牒名从梵。】这是根据梵文,【次下从真出俗。】出就是顺这个世俗,【先明佛本无三,】没有什么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这是同一体。【次明随世假立。乃有三身、三寿、三量。】三身就是法身、报身、应身;三寿就是过去、现在、为了;三量就是大、中、小。【据究竟觉第一义谛,则不可言三,以一亦不立故也。】一都没有,以一亦不立故,就是连一都没有,你怎么可以说三。【为度生故,乃顺世立名立相,故说三身三寿三量耳。言佛本无三,乃无有于随情之三,】无有,就是没有随顺世俗之情的三,而不是没有本性具足的微妙的三,【非无性具微妙之三。】这句话可能比较看不懂。无有于随情之三意思是说是:没有随世俗的一二三的三,随情就是随世俗之情,是没有随世俗之情的一二三,而并不是没有本性本来具足的微妙的三。【今立三身释无量寿者,恐执定有,是故先言本无,随世说有。得此意已,方能分说身寿量也。】【先明法三,言师轨法性,是舍通从别,】通是什么意思呢?【通则生佛俱轨法性。】生佛就是众生和佛统统具足,轨法性就是依循法性,众生也本有的法性,佛也是要依循这个法性,统统一样。【然九界虽轨而违,】违就是还有一点点不能顺应究竟之觉,九界就是菩萨、声闻和缘觉,加六道轮回,九界除了佛界。然九界虽轨而违,虽然六凡和三圣除了佛,六加三等于九,虽然九法界也一样依循着这个法性的存在,但是有违背,还有违背;只有佛没有违背,简单讲只有佛没有违背。佛就是究竟觉所以没有违背。【如人依师,不顺师教。唯有诸佛,从初发心】依法【轨法而修,】就是依法,依什么法?空性的法。【今能究竟冥合法性。】冥合就是暗暗的合法性,究竟无相叫做法性,【大经云:】《大般涅槃经》讲:【以法常故,诸佛亦常。顺法性故,名法为师。】以法常故,因为法是永久性的,因为空是常法,诸佛也是一样,顺着法性所以名法为师。【实非所师与能体别,】有差别。并不是说你所师的法,与能师,能遵守的法体有什么不同,这句话要注意听:【故即所师法,而为其身。虽名为身,已出五阴,】:实非所师与能体别,意思是说实在。。。非就是并不是,并不是说你所遵循的法性的东西与你所能遵守的体性有所差别,一样的意思。能思、所思的体都是一样,有什么差别。故即所师法,而为其身,所师法就是所遵循之法,尊重的法,依循的法,而为其身,意思是说依空为身,虽名为身,但是已经超出五阴身。【故非色质心智。】这里的心智就是世智辩聪,世间的小聪明,【既非五阴,亦非界入。】也不是十八界,所以在界的上面要加一个十八,在入的上面要加一个十二,也不是十八界,也不是十二入,【故非三科,】把笔拿起来,五阴一科、十二入一科、十八界一科,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加起来叫做三科。所以我叫你们买佛光大辞典就是这个原因,就是有这个好处,有时候看不懂你自己查就会懂。【任持摄属。】所以不是三科,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任持摄属。【既非三科,】不是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这三科,【何以状名。】拿什么来安立这个名呢?【为物机故,】为了众生的根机故,乃勉强立名,【乃强立名耳。连持之寿,亲依命根。】连持就是就像我们的色身有一个开始,然后现在继续的持续下去,有一个终点,亲依命根就是我们最亲来依靠的,亲自来依靠的就是这个色身当做命根,【今非识息暖】就是我们的色身里面包括这三个:第一个就是神识,息就是我们的呼吸,暖就是我们的温度。今非识息暖【报得,】意思是说不是这三种东西构成的色身,意思是说现在佛所得到的东西不是我们的识,不是我们的神识、呼吸、还有暖就是温度所构成的色身,【亦非三事连持。】也不是识、息、暖这三种的连续、持续下去。【为物显德,】为了众生,物就是众生,为了众生来显示德。【乃指法性,非八相迁,】佛的法身也不是来示现人间的八相成道,迁就是移动,有投胎、降生、出家、成道、降魔、转*轮、说法,到最后, 入涅槃这八相成道。不是这样。为什么?法身是如如不动的,示现成道是为了众生才来显示德叫做非八相迁。意思是说不是八相成道那种移动的东西,【非九世易,】九世的意思就是把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分三个,过去又分成过去的过去、过去的现在、过去的未来,现在又分成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现在的过去、现在的现在、现在的未来,未来又分成三个,未来的过去、未来的现在、未来的未来,这样听得懂吧?这个很简单。很简单,easy,easy,no difficult。意思是说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乘以三就是九,就是等于上品莲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中品莲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下品莲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意思相同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乘以三叫做九世易。非九世易,就是也不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所能改变的,【强名为寿耳。】勉强来说就是有一个寿命。【寿之分量,含论长短延促。今法性寿,实无此等分量。为成观故,强同虚空之量。】勉强说如同虚空之量。【最后三句总示。】
三十四页,【报身者;修行所感。】报身是修行所感,【法华云:久修业所得。】久修净业所得。他修很久的清净业所得到的果报。【涅槃云:大般涅槃,】三大般涅槃的意思就是绝对平等,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,叫做大般涅槃。【修道得故,如如智,照如如境。】用你如如不动的智慧,来照你如如不动的境界,【菩提智慧,与法性相应相冥。】冥就是合。【相应,】就是有感,【如函盖相应。】就像包容,互相包容,函盖,如函盖相应就是互相包容、互相相应。【相冥者,】就是相合,【如水乳相冥。】就像水和牛乳合起来,和合。
看底下小字体的,
【此言称法有报,】称呼法身而有报身。【引经释相也。法华证智德,】证智德,智德就是先天性的。【涅槃证断德,】断德就是后天修行断烦恼而得这个叫做断德。智德就是先天性本来就有的,本来就有的叫做智德。涅槃证断德就是后天修行而【感报之时,】所得到的,【其相何似。故以一法二喻显之,】就是一法二种比喻来显之。底下,【如名不异,所观差别,不名如境。智外有境,不名如智。】这句话不太好理解。如名不异,如果这个名没有什么差别的话,所观有所差别的话,就不名如境,就不能叫做如境。再讲一遍:如名不异,如果这个名相没有什么差别,但是你所观照的有所差别就不名如境,不能叫做如境。意思就是智外有境,境和智同样同时,如果智外有境就不能叫做智,不能叫如智。意思就是你所观的境界如果有差别,就不能说如如境,你的智慧外面又有境界的存在,意思是说智和境都是同时,智当下就是境,境当下有智,同时,偏一边都不能讲如境或者如智。【各二如者;】变成两个如,这样不可以。各二如者,这样不可以,境一个如,智又一个如,不可以。【境如如智如,智如如境如,】所以这个要会读,你要这样读:境如如 智如,智如如 境如,不是这种读法;要分段念:境如,境界的如,中间那个“如”是连接,如同智如,智的如 如同 境界的如。要这样读,不要读到最后搞不清楚的如,【故云相应相冥。先举函盖喻】函盖就是互相包容,互相【相应,恐谓函盖虽际畔】际畔就是有一个边,边际【相当,终存两相。】恐怕有所误会还是有二个相,意思是说互相包容又怕有所边际,有所边际就是还有界限,际畔就是还有一个界限,终存两相,变成二种相。意思是说智和境并不是二种,是同一个但是二种情形,智如、境如当下都是如。【故重举水乳喻相冥。】水泡牛奶你就分不出来了,【令知始本同是觉性,】始觉和本觉同是觉性,叫令知始本同是觉性,始觉或者是本觉,同样是觉悟的本性,【其体泯然,】本性把它混合在一起,【正同水乳。则显境外无智,智外无境。】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要以现在。。。我现在举例子你可能比较了解。譬如说这是钻石,很大颗的钻石,这是木材,这是麦克风摆在这里,摆很多东西,众生看到几克拉的钻石,他的心就执着在钻石这里,因为它比较值钱,如果拿到这颗钻石一辈子不愁吃穿,他的心就分别,强烈的分别,所以他没有如。境如如智如就是钻石是钻石,各安住在这个境界,我的智慧也不分别,但是我很清楚这是钻石,这是木材,所以境如和智如就是智慧见到一切境界清清楚楚,但是不生分别心,所以说虽分别而不做分别想,虽分别就是智,不做分别想就是如,智、境都如。如果世间人他不能这样,他见到金钱见到外境就变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