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,我以後就是要像他這樣,學佛就是要壽命更長、永久的,要學能夠更美像菩薩這樣莊嚴,像菩薩這樣莊嚴,要學得更健康永遠不會生病,永遠不會生病,不像這個色身,腹瀉、腸炎,牙痛,扒光光的,沒有什麼好執著的。所以講一講懂了以後,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,你覺不覺得活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意思,只是這口氣活著就講講經,要不然活著實在沒有什麼意思。世間的任何海産也都吃過了,鴨肉、鵝肉也都吃過了,說名也有名了,如果說娶妻會快樂,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自殺?當歌星如果快樂,那麼多人要自殺?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子。如果能夠了解佛有無量無邊的智慧、無量無邊的壽命、無量無邊的莊嚴,哪會執著這個世間小小的五元、十元?說:師父,我忘了帶紅包袋來。說:我這裏有。他說:不能包一千元,因爲我還坐車回去,你找我五百元。再找你五百元,收下來再找你五百元。供養還要找錢,我怕他沒有車錢回家,還要找他五百元。這樣也無所謂,我也很天真,他也很老實,你把一千元拿走,他沒錢會走路回去,所以我要准備一些零錢來找錢,找這些要供養的。他天真來,我就天真去,我也不會笑他這樣不好。
再來,叁十叁頁第叁行,
【首二句牒名從梵。】這是根據梵文,【次下從真出俗。】出就是順這個世俗,【先明佛本無叁,】沒有什麼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這是同一體。【次明隨世假立。乃有叁身、叁壽、叁量。】叁身就是法身、報身、應身;叁壽就是過去、現在、爲了;叁量就是大、中、小。【據究竟覺第一義谛,則不可言叁,以一亦不立故也。】一都沒有,以一亦不立故,就是連一都沒有,你怎麼可以說叁。【爲度生故,乃順世立名立相,故說叁身叁壽叁量耳。言佛本無叁,乃無有于隨情之叁,】無有,就是沒有隨順世俗之情的叁,而不是沒有本性具足的微妙的叁,【非無性具微妙之叁。】這句話可能比較看不懂。無有于隨情之叁意思是說是:沒有隨世俗的一二叁的叁,隨情就是隨世俗之情,是沒有隨世俗之情的一二叁,而並不是沒有本性本來具足的微妙的叁。【今立叁身釋無量壽者,恐執定有,是故先言本無,隨世說有。得此意已,方能分說身壽量也。】【先明法叁,言師軌法性,是舍通從別,】通是什麼意思呢?【通則生佛俱軌法性。】生佛就是衆生和佛統統具足,軌法性就是依循法性,衆生也本有的法性,佛也是要依循這個法性,統統一樣。【然九界雖軌而違,】違就是還有一點點不能順應究竟之覺,九界就是菩薩、聲聞和緣覺,加六道輪回,九界除了佛界。然九界雖軌而違,雖然六凡和叁聖除了佛,六加叁等于九,雖然九法界也一樣依循著這個法性的存在,但是有違背,還有違背;只有佛沒有違背,簡單講只有佛沒有違背。佛就是究竟覺所以沒有違背。【如人依師,不順師教。唯有諸佛,從初發心】依法【軌法而修,】就是依法,依什麼法?空性的法。【今能究竟冥合法性。】冥合就是暗暗的合法性,究竟無相叫做法性,【大經雲:】《大般涅槃經》講:【以法常故,諸佛亦常。順法性故,名法爲師。】以法常故,因爲法是永久性的,因爲空是常法,諸佛也是一樣,順著法性所以名法爲師。【實非所師與能體別,】有差別。並不是說你所師的法,與能師,能遵守的法體有什麼不同,這句話要注意聽:【故即所師法,而爲其身。雖名爲身,已出五陰,】:實非所師與能體別,意思是說實在。。。非就是並不是,並不是說你所遵循的法性的東西與你所能遵守的體性有所差別,一樣的意思。能思、所思的體都是一樣,有什麼差別。故即所師法,而爲其身,所師法就是所遵循之法,尊重的法,依循的法,而爲其身,意思是說依空爲身,雖名爲身,但是已經超出五陰身。【故非色質心智。】這裏的心智就是世智辯聰,世間的小聰明,【既非五陰,亦非界入。】也不是十八界,所以在界的上面要加一個十八,在入的上面要加一個十二,也不是十八界,也不是十二入,【故非叁科,】把筆拿起來,五陰一科、十二入一科、十八界一科,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加起來叫做叁科。所以我叫你們買佛光大辭典就是這個原因,就是有這個好處,有時候看不懂你自己查就會懂。【任持攝屬。】所以不是叁科,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任持攝屬。【既非叁科,】不是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這叁科,【何以狀名。】拿什麼來安立這個名呢?【爲物機故,】爲了衆生的根機故,乃勉強立名,【乃強立名耳。連持之壽,親依命根。】連持就是就像我們的色身有一個開始,然後現在繼續的持續下去,有一個終點,親依命根就是我們最親來依靠的,親自來依靠的就是這個色身當做命根,【今非識息暖】就是我們的色身裏面包括這叁個:第一個就是神識,息就是我們的呼吸,暖就是我們的溫度。今非識息暖【報得,】意思是說不是這叁種東西構成的色身,意思是說現在佛所得到的東西不是我們的識,不是我們的神識、呼吸、還有暖就是溫度所構成的色身,【亦非叁事連持。】也不是識、息、暖這叁種的連續、持續下去。【爲物顯德,】爲了衆生,物就是衆生,爲了衆生來顯示德。【乃指法性,非八相遷,】佛的法身也不是來示現人間的八相成道,遷就是移動,有投胎、降生、出家、成道、降魔、轉*輪、說法,到最後, 入涅槃這八相成道。不是這樣。爲什麼?法身是如如不動的,示現成道是爲了衆生才來顯示德叫做非八相遷。意思是說不是八相成道那種移動的東西,【非九世易,】九世的意思就是把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分叁個,過去又分成過去的過去、過去的現在、過去的未來,現在又分成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現在的過去、現在的現在、現在的未來,未來又分成叁個,未來的過去、未來的現在、未來的未來,這樣聽得懂吧?這個很簡單。很簡單,easy,easy,no difficult。意思是說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每一個又分成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叁乘以叁就是九,就是等于上品蓮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中品蓮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下品蓮花又分成上、中、下,意思相同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每一個又分成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叁乘以叁叫做九世易。非九世易,就是也不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能改變的,【強名爲壽耳。】勉強來說就是有一個壽命。【壽之分量,含論長短延促。今法性壽,實無此等分量。爲成觀故,強同虛空之量。】勉強說如同虛空之量。【最後叁句總示。】
叁十四頁,【報身者;修行所感。】報身是修行所感,【法華雲:久修業所得。】久修淨業所得。他修很久的清淨業所得到的果報。【涅槃雲:大般涅槃,】叁大般涅槃的意思就是絕對平等,每一個衆生都可以成佛,叫做大般涅槃。【修道得故,如如智,照如如境。】用你如如不動的智慧,來照你如如不動的境界,【菩提智慧,與法性相應相冥。】冥就是合。【相應,】就是有感,【如函蓋相應。】就像包容,互相包容,函蓋,如函蓋相應就是互相包容、互相相應。【相冥者,】就是相合,【如水乳相冥。】就像水和牛乳合起來,和合。
看底下小字體的,
【此言稱法有報,】稱呼法身而有報身。【引經釋相也。法華證智德,】證智德,智德就是先天性的。【涅槃證斷德,】斷德就是後天修行斷煩惱而得這個叫做斷德。智德就是先天性本來就有的,本來就有的叫做智德。涅槃證斷德就是後天修行而【感報之時,】所得到的,【其相何似。故以一法二喻顯之,】就是一法二種比喻來顯之。底下,【如名不異,所觀差別,不名如境。智外有境,不名如智。】這句話不太好理解。如名不異,如果這個名沒有什麼差別的話,所觀有所差別的話,就不名如境,就不能叫做如境。再講一遍:如名不異,如果這個名相沒有什麼差別,但是你所觀照的有所差別就不名如境,不能叫做如境。意思就是智外有境,境和智同樣同時,如果智外有境就不能叫做智,不能叫如智。意思就是你所觀的境界如果有差別,就不能說如如境,你的智慧外面又有境界的存在,意思是說智和境都是同時,智當下就是境,境當下有智,同時,偏一邊都不能講如境或者如智。【各二如者;】變成兩個如,這樣不可以。各二如者,這樣不可以,境一個如,智又一個如,不可以。【境如如智如,智如如境如,】所以這個要會讀,你要這樣讀:境如如 智如,智如如 境如,不是這種讀法;要分段念:境如,境界的如,中間那個“如”是連接,如同智如,智的如 如同 境界的如。要這樣讀,不要讀到最後搞不清楚的如,【故雲相應相冥。先舉函蓋喻】函蓋就是互相包容,互相【相應,恐謂函蓋雖際畔】際畔就是有一個邊,邊際【相當,終存兩相。】恐怕有所誤會還是有二個相,意思是說互相包容又怕有所邊際,有所邊際就是還有界限,際畔就是還有一個界限,終存兩相,變成二種相。意思是說智和境並不是二種,是同一個但是二種情形,智如、境如當下都是如。【故重舉水乳喻相冥。】水泡牛奶你就分不出來了,【令知始本同是覺性,】始覺和本覺同是覺性,叫令知始本同是覺性,始覺或者是本覺,同樣是覺悟的本性,【其體泯然,】本性把它混合在一起,【正同水乳。則顯境外無智,智外無境。】這句話的意思如果要以現在。。。我現在舉例子你可能比較了解。譬如說這是鑽石,很大顆的鑽石,這是木材,這是麥克風擺在這裏,擺很多東西,衆生看到幾克拉的鑽石,他的心就執著在鑽石這裏,因爲它比較值錢,如果拿到這顆鑽石一輩子不愁吃穿,他的心就分別,強烈的分別,所以他沒有如。境如如智如就是鑽石是鑽石,各安住在這個境界,我的智慧也不分別,但是我很清楚這是鑽石,這是木材,所以境如和智如就是智慧見到一切境界清清楚楚,但是不生分別心,所以說雖分別而不做分別想,雖分別就是智,不做分別想就是如,智、境都如。如果世間人他不能這樣,他見到金錢見到外境就變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