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一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

 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慧律法師主講

  

  第10套

  講題: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
  日期:2009.7.12 - 2011.10.02

  片數:共 8 片(本片爲第1片)

  編碼:093【DVD簡體版】

  

  

  內容概述—————

 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

  

  ● 圓瑛法師《講義》第641頁——第764頁

  ● 從「阿難及諸大衆。聞佛示誨,疑惑消除,心悟實相,身意輕安,得未曾有!。。。

  (763頁)是名菩薩,從叁摩地,得無生忍。」

  

  大 佛 頂 首 楞 嚴 經

  慧律法師主講

  

  641頁,請合掌,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

   《楞嚴經講義》641頁,今天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,叫做叁摩;前面叫做說奢摩他,從現在開始就要進入叁摩。那麼奢摩他就是叫你舍識用根,開采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;叁摩就是告訴你:如何來進入如來的境界,怎麼修?換句話說:每一個人都有佛性、都有如來的德性,也就是每一個人都具足如來藏性。那麼,從641頁這一開始,就教你用什麼方法進去。換句話說:每一個人都有一間豪宅,但是沒有鑰匙進不去;或者是找不到門的人,你也進不去豪宅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、都有如來藏性;但是,如果你不得其門而入,那你的如來藏性也開采、開顯不出來。換句話說:你有一間豪宅,但是你要得其門而入,而入,就是你一定要方法正確。所以,這一段就是告訴你:如何來修行,這樣可以進入如來的不生滅的境界。

   641頁,經文,這是依據前面那一段。

  

  

  【辛叁 大衆領悟贊善謝益】

  【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示誨,疑惑銷除,心悟實相,身意輕安,得未曾有!】

   說:【此文總結,】正答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(【正答滿慈,】)【兼示阿難兩大科。】滿慈就是富樓那。兼示阿難:同時附帶也要開示阿難;當然,這個就是表示在座的根機、根器,佛都有兼顧到的意思。說:正答滿慈,兼示阿難兩大科。【以前答滿慈之後,無有結文,】沒有一個結文。【故此並結。】【先敍領悟,必由開示,故阿難及諸大衆,聞佛開示訓誨,未敍滿慈之名,攝在大衆中,】沒有講到滿慈,當然就是攝在大衆中。【非單結阿難也。】意思就是:不單只是對阿難而言。【疑惑銷除者:疑惑有五,】富樓那滿慈有四,(【滿慈四,】)阿難有一個疑惑,(【阿難一,】)【此皆深疑細惑。】

  

   這個滿慈子的四種疑惑是:(【滿慈:】)【一、疑清淨本然,】所謂清淨本然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都是清淨的。爲什麼【雲何忽生叁種相續?】世界、衆生、業果叁種相續。【佛示以萬法生續,】也就是所謂的不空如來藏。【起于一念無明,故有世間諸相。】這個一念無明,有時候我們稱爲根本無明;有時候我們稱爲無始無明,其實指的是同一種東西。許多人看了經典,還寫信來問,在這一本經典看到「根本無明」;在另外一本經典看到「生相無明」;在另外一本經典看到「無始無明」;在另外一本經典又看到「一念無明」,他搞不清楚,他搞不清楚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無明?這個就是每一部經典在敘述的時候,它有自己的名相。所以有時候稱一念無明;有時候稱根本無明;有時候稱生相無明;有時候稱細中細無明,非常微細的無明;有時候稱爲無始無明。所以站在每一個角度,都有他诠釋的角度、立場、依據的經典。所以起于一念無明,這一念就是非常清楚,就是非常的微細,難以覺察。故有世間諸相。

  

  諸位!這個世間種種的相,你告訴一切衆生:這個是如夢幻泡影的。沒有人會相信你,這明明有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你爲什麼講是虛幻的呢?是不是?除非他有學佛,能夠理解衆相本空、生滅無常、緣起無自性的道理;否則你跟衆生講,他一定有二種惑:一、同分妄見,二、別業妄見,所以他一定會卡在它有實體性的東西,有實體性的東西,他這個煩惱就不會斷,什麼都不肯放下。爲什麼?他認爲有東西嘛!所以學佛就學什麼?就學沒有東西,沒有東西。這個修行,如果你一定要論輸贏的話,就像賭博來論的話,你一定要論輸贏,那麼就是:執著就是輸,堅固執著就輸得很慘;放下的人就贏,無诤的人就進入絕對的贏,忍辱的人就贏!所以你修行如果要用世間法來論斷,一定要論贏跟輸的立場來論,那麼就是:堅固執著的人就一定輸,輸去如來藏性;肯忍辱、無诤、退讓,他就贏,贏得了清淨心,無诤,沒有能所。這個就是用比較世俗的角度來诠釋,也許不是很得體,但是觀念非常的嶄新,喔!修行跟賭博一樣,不是輸就是贏,執著就是輸,不執著就是贏,就這麼簡單, 一翻兩瞪眼!你看過人家在賭博嗎?一翻(師父擬牌桌上翻牌動作)就是兩瞪眼,不是贏就是輸。佛法,你日常生活當中,你不是贏就是輸,就用這種觀念來,你就會特別小心,喔!看自己不對勁,就要好好的約束自己。

  底下,【二、疑五大性不相循,何得互遍無礙?】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不相循,爲什麼能夠互遍無礙呢?【佛示以全相即性,】爲什麼?諸位!相相本空,所以相相當體即空,就是性。因此你一定要了解這個當體即空,你用這個不變、隨緣不變,這個很容易落入二分法:有一種隨緣,有一種不變。爲什麼?它是二種觀念的,它沒有辦法恢複到當下那一刹,這個會變成二法;一二叁四的二。如果你了解相———體本空,就是性,你這樣就了解,沒有一種東西叫做永恒,其實就是用空來代表永恒。諸位!能夠改變觀念,這個是最好,相空就是永恒,你記得!這種觀念完全就是佛的正確的知見。相本空,沒有東西可以討論,只要但有言說,它都無實義,都是識心分別,周遍計度。好!那就相相空相相空,相相本來就是不可得,相相皆是法身佛。所以,以全相即性,爲什麼?所有的相都是本性影現出來的,沒有一相不是本來。爲什麼是本性影現的呢?因爲都是法性本空,法性本空。如果你能夠了解,所有的相,色聲香味觸法、根、塵、識一十八界,統統是本性,那麼就很好做事!【惟一不變妙體,故得隨緣自在。】所以,你在這個不變的妙體,你必需要活看,而不是有一種東西叫做不變,而是因爲與空相應的東西,它叫做不變,你一定要確認這個正確的角度。你認爲有一種東西不變,完了!那爲什麼講:如來藏性就像摩尼寶珠呢?隨色隨變呢?隨著七大會種種的變化,這就表示它沒有一時一刻不變化;可是當體即空,它就是不變化。要這樣子去理解,千萬不要誤認爲有一種東西叫做不變,那麼就沒辦法依體起用了,就一潭死水了!所以這個妙體就是重點在诠釋無生,同時不壞大用,記得!無生才能夠大用,故得隨緣自在。

  

   【叁、疑諸佛如來,何時複起其妄?佛示以妄本不生,】妄本不生,其實就不需要去滅它。諸位!你能夠體悟到妄性本空,其實本不可得。所以修學佛道,在《金剛經》裏面講,說:以無所得,所以,燃燈佛才會傳法給他,授記:你未來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。諸位!若悟無心法,即是傳佛心印。你聽過禅宗這一句話嗎?如果你悟到一切法無生、一切法不可得、一切法無心,那麼,佛就是把缽傳給你了。佛示以妄本不生,【如翳眼見空華,空華本不生,真終無變,如礦既銷成金,不複重爲礦。】

  

  【四、疑一切衆生,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?佛示以既稱爲妄,雲何有因,若有所因,雲何名妄。】

  【阿難疑佛,】前面這四個是滿慈的疑惑,佛一一爲他開示。阿難疑佛【頓棄因緣,】平常所依靠的那一支拐杖——因緣法、權教的因緣法,突然佛也一並的摒棄,告訴我們:如來藏性它是絕對、獨立的,非因緣法。爲什麼?記得!有增有減、有能有所、有生有滅、有根、塵、識,叫做因緣法。諸位!建立在因緣法,它的根本思想,必需承認微塵有其自性,也就是說:所有的相分析到最後,那一個最微細的顆粒微塵,它有其自性,你才必需承認它有其自性;如果顆粒微塵沒有其自性,那麼所有的相都不可得,當體即空。如果說你承認那個因緣性,就是承認顆粒微塵有其自性。換句話說: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析空觀,一直分析、一直分析。。。。。分析到最後,有個顆粒微塵,認爲再分析下去就變成空,佛陀說:析色不成空,合空也不成色。所以,你前面這個沒有聽,今天來聽,又開始很困難!你只要缺少二堂課,或者是一個禮拜沒有來,一看:哇!怎麼講了一百多頁了?四堂課沒有到就一百多頁了,現在不是高鐵,現在是坐飛機!所以說你一堂課沒有來,二、叁十頁就pass 過去了。因此聽經聞法還是要堅持。阿難疑佛頓棄因緣,【恐濫自然。佛示以知真本有,達妄本空,則因緣、自然,】自然就是無因論,因緣就是生滅,所謂因緣就是能所不斷,根、塵、識建立,叫做因緣法;沒有建立根塵識,你怎麼建立因緣法呢?自然,【俱爲戲論。因聞重重妙示,所以疑惑得以銷除。】

  642頁,【滿慈執因疑果,又疑妄有因;阿難執悋昔宗,】昔宗就是以前修因緣法的權教的方便說,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這個是阿含重要的思想:緣起性空,那麼就知道,二乘人,這個是佛一時方便說。所以,佛陀爲什麼要講因緣法?爲了破外道的無因論;佛爲了破外道的無因論,才講因緣法。可是對二乘人來講,這個聽了幾十年的因緣法;佛在七十二歲左右,講《彌陀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佛在七十二歲,那麼就是說:一切的二乘人,根器都已經因緣具足了,就准備講最深、最究竟的、最上乘的無上大法:《楞嚴經》。所以,這個時候佛又告訴他們:連這個二乘人所執的權教的因緣法,都要放下,因爲那個不是佛果,那個是佛一時慈悲所講的化城。所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。解六結,越叁空。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