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一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

 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慧律法师主讲

  

  第10套

  讲题: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
  日期:2009.7.12 - 2011.10.02

  片数:共 8 片(本片为第1片)

  编码:093【DVD简体版】

  

  

  内容概述—————

 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

  

  ● 圆瑛法师《讲义》第641页——第764页

  ● 从「阿难及诸大众。闻佛示诲,疑惑消除,心悟实相,身意轻安,得未曾有!。。。

  (763页)是名菩萨,从三摩地,得无生忍。」

  

  大 佛 顶 首 楞 严 经

  慧律法师主讲

  

  641页,请合掌,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

   《楞严经讲义》641页,今天我们要进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,叫做三摩;前面叫做说奢摩他,从现在开始就要进入三摩。那么奢摩他就是叫你舍识用根,开采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;三摩就是告诉你:如何来进入如来的境界,怎么修?换句话说:每一个人都有佛性、都有如来的德性,也就是每一个人都具足如来藏性。那么,从641页这一开始,就教你用什么方法进去。换句话说:每一个人都有一间豪宅,但是没有钥匙进不去;或者是找不到门的人,你也进不去豪宅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、都有如来藏性;但是,如果你不得其门而入,那你的如来藏性也开采、开显不出来。换句话说:你有一间豪宅,但是你要得其门而入,而入,就是你一定要方法正确。所以,这一段就是告诉你:如何来修行,这样可以进入如来的不生灭的境界。

   641页,经文,这是依据前面那一段。

  

  

  【辛三 大众领悟赞善谢益】

  【阿难及诸大众,闻佛示诲,疑惑销除,心悟实相,身意轻安,得未曾有!】

   说:【此文总结,】正答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(【正答满慈,】)【兼示阿难两大科。】满慈就是富楼那。兼示阿难:同时附带也要开示阿难;当然,这个就是表示在座的根机、根器,佛都有兼顾到的意思。说:正答满慈,兼示阿难两大科。【以前答满慈之后,无有结文,】没有一个结文。【故此并结。】【先敍领悟,必由开示,故阿难及诸大众,闻佛开示训诲,未敍满慈之名,摄在大众中,】没有讲到满慈,当然就是摄在大众中。【非单结阿难也。】意思就是:不单只是对阿难而言。【疑惑销除者:疑惑有五,】富楼那满慈有四,(【满慈四,】)阿难有一个疑惑,(【阿难一,】)【此皆深疑细惑。】

  

   这个满慈子的四种疑惑是:(【满慈:】)【一、疑清净本然,】所谓清净本然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都是清净的。为什么【云何忽生三种相续?】世界、众生、业果三种相续。【佛示以万法生续,】也就是所谓的不空如来藏。【起于一念无明,故有世间诸相。】这个一念无明,有时候我们称为根本无明;有时候我们称为无始无明,其实指的是同一种东西。许多人看了经典,还写信来问,在这一本经典看到「根本无明」;在另外一本经典看到「生相无明」;在另外一本经典看到「无始无明」;在另外一本经典又看到「一念无明」,他搞不清楚,他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无明?这个就是每一部经典在叙述的时候,它有自己的名相。所以有时候称一念无明;有时候称根本无明;有时候称生相无明;有时候称细中细无明,非常微细的无明;有时候称为无始无明。所以站在每一个角度,都有他诠释的角度、立场、依据的经典。所以起于一念无明,这一念就是非常清楚,就是非常的微细,难以觉察。故有世间诸相。

  

  诸位!这个世间种种的相,你告诉一切众生:这个是如梦幻泡影的。没有人会相信你,这明明有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你为什么讲是虚幻的呢?是不是?除非他有学佛,能够理解众相本空、生灭无常、缘起无自性的道理;否则你跟众生讲,他一定有二种惑:一、同分妄见,二、别业妄见,所以他一定会卡在它有实体性的东西,有实体性的东西,他这个烦恼就不会断,什么都不肯放下。为什么?他认为有东西嘛!所以学佛就学什么?就学没有东西,没有东西。这个修行,如果你一定要论输赢的话,就像赌博来论的话,你一定要论输赢,那么就是:执着就是输,坚固执着就输得很惨;放下的人就赢,无诤的人就进入绝对的赢,忍辱的人就赢!所以你修行如果要用世间法来论断,一定要论赢跟输的立场来论,那么就是:坚固执着的人就一定输,输去如来藏性;肯忍辱、无诤、退让,他就赢,赢得了清净心,无诤,没有能所。这个就是用比较世俗的角度来诠释,也许不是很得体,但是观念非常的崭新,喔!修行跟赌博一样,不是输就是赢,执着就是输,不执着就是赢,就这么简单, 一翻两瞪眼!你看过人家在赌博吗?一翻(师父拟牌桌上翻牌动作)就是两瞪眼,不是赢就是输。佛法,你日常生活当中,你不是赢就是输,就用这种观念来,你就会特别小心,喔!看自己不对劲,就要好好的约束自己。

  底下,【二、疑五大性不相循,何得互遍无碍?】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不相循,为什么能够互遍无碍呢?【佛示以全相即性,】为什么?诸位!相相本空,所以相相当体即空,就是性。因此你一定要了解这个当体即空,你用这个不变、随缘不变,这个很容易落入二分法:有一种随缘,有一种不变。为什么?它是二种观念的,它没有办法恢复到当下那一刹,这个会变成二法;一二三四的二。如果你了解相———体本空,就是性,你这样就了解,没有一种东西叫做永恒,其实就是用空来代表永恒。诸位!能够改变观念,这个是最好,相空就是永恒,你记得!这种观念完全就是佛的正确的知见。相本空,没有东西可以讨论,只要但有言说,它都无实义,都是识心分别,周遍计度。好!那就相相空相相空,相相本来就是不可得,相相皆是法身佛。所以,以全相即性,为什么?所有的相都是本性影现出来的,没有一相不是本来。为什么是本性影现的呢?因为都是法性本空,法性本空。如果你能够了解,所有的相,色声香味触法、根、尘、识一十八界,统统是本性,那么就很好做事!【惟一不变妙体,故得随缘自在。】所以,你在这个不变的妙体,你必需要活看,而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不变,而是因为与空相应的东西,它叫做不变,你一定要确认这个正确的角度。你认为有一种东西不变,完了!那为什么讲:如来藏性就像摩尼宝珠呢?随色随变呢?随着七大会种种的变化,这就表示它没有一时一刻不变化;可是当体即空,它就是不变化。要这样子去理解,千万不要误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不变,那么就没办法依体起用了,就一潭死水了!所以这个妙体就是重点在诠释无生,同时不坏大用,记得!无生才能够大用,故得随缘自在。

  

   【三、疑诸佛如来,何时复起其妄?佛示以妄本不生,】妄本不生,其实就不需要去灭它。诸位!你能够体悟到妄性本空,其实本不可得。所以修学佛道,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,说:以无所得,所以,燃灯佛才会传法给他,授记:你未来成佛叫做释迦牟尼佛。诸位!若悟无心法,即是传佛心印。你听过禅宗这一句话吗?如果你悟到一切法无生、一切法不可得、一切法无心,那么,佛就是把钵传给你了。佛示以妄本不生,【如翳眼见空华,空华本不生,真终无变,如矿既销成金,不复重为矿。】

  

  【四、疑一切众生,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?佛示以既称为妄,云何有因,若有所因,云何名妄。】

  【阿难疑佛,】前面这四个是满慈的疑惑,佛一一为他开示。阿难疑佛【顿弃因缘,】平常所依靠的那一支拐杖——因缘法、权教的因缘法,突然佛也一并的摒弃,告诉我们:如来藏性它是绝对、独立的,非因缘法。为什么?记得!有增有减、有能有所、有生有灭、有根、尘、识,叫做因缘法。诸位!建立在因缘法,它的根本思想,必需承认微尘有其自性,也就是说:所有的相分析到最后,那一个最微细的颗粒微尘,它有其自性,你才必需承认它有其自性;如果颗粒微尘没有其自性,那么所有的相都不可得,当体即空。如果说你承认那个因缘性,就是承认颗粒微尘有其自性。换句话说: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析空观,一直分析、一直分析。。。。。分析到最后,有个颗粒微尘,认为再分析下去就变成空,佛陀说:析色不成空,合空也不成色。所以,你前面这个没有听,今天来听,又开始很困难!你只要缺少二堂课,或者是一个礼拜没有来,一看:哇!怎么讲了一百多页了?四堂课没有到就一百多页了,现在不是高铁,现在是坐飞机!所以说你一堂课没有来,二、三十页就pass 过去了。因此听经闻法还是要坚持。阿难疑佛顿弃因缘,【恐滥自然。佛示以知真本有,达妄本空,则因缘、自然,】自然就是无因论,因缘就是生灭,所谓因缘就是能所不断,根、尘、识建立,叫做因缘法;没有建立根尘识,你怎么建立因缘法呢?自然,【俱为戏论。因闻重重妙示,所以疑惑得以销除。】

  642页,【满慈执因疑果,又疑妄有因;阿难执悋昔宗,】昔宗就是以前修因缘法的权教的方便说,「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」这个是阿含重要的思想:缘起性空,那么就知道,二乘人,这个是佛一时方便说。所以,佛陀为什么要讲因缘法?为了破外道的无因论;佛为了破外道的无因论,才讲因缘法。可是对二乘人来讲,这个听了几十年的因缘法;佛在七十二岁左右,讲《弥陀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佛在七十二岁,那么就是说:一切的二乘人,根器都已经因缘具足了,就准备讲最深、最究竟的、最上乘的无上大法:《楞严经》。所以,这个时候佛又告诉他们:连这个二乘人所执的权教的因缘法,都要放下,因为那个不是佛果,那个是佛一时慈悲所讲的化城。所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,令从耳根一门深入。解六结,越三空。 第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