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。如此之观,摄一切观也。】有一个大学教授,我拿一部《金刚经》给他看,他说:你们佛教就像什么?你们佛教就像这一杯茶,说:倒过来,倒过去,(师拿水杯和盖拟交替倒水状)都是你们的道理,一下子一,一下子三,一下子一即三,一下子三即一;数学不同,数学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三就是三。他看不懂,professor看不懂,大学教授看不懂。所以他说《金刚经》就像在倒茶。佛说众生,即非众生,是名众生,就倒过来,倒过去,倒过来,倒过去。。。他说不晓得在倒什么,看不懂,他不知道三观的道理。所以说天台宗的思想非常的重要就是这样子,天台宗的思想,如果研究过天台宗的思想,以后要看《大藏经》,或者是看《法华经》,这样就不必烦恼了,师父现在所讲的经典,这部谛闲大师著的,因为他是属于天台宗的,以后我们研读班会开《教观纲宗科释》,天台宗的大纲,天台思想的大纲,以后你打开《大藏经》来看,这样不会有困难,因为唯识学大家都反应说听不懂,唯识学到现在反应起来都说听不懂。以前有人说慧律法师说的法都很粗浅,都喜欢讲笑话,现在(他们)都哑口无言了,所以说我们如果在学佛,要了解师父的慈悲心。因此,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,除非你真正的深入经藏,为什么师父要讲这么深的法,因为我们佛教的水平会一天一天的提高,你一直逗留在这种粗浅的故事、因果,听都会听腻,他不会去造恶,你一直对他讲因果,他不可能去造恶,你一直对他讲故事。所以有一位老和尚,如果在打佛七,他就:我们来讲这个故事,从前有一只猪。。。就说:师父,你那个故事已经讲六次了。说:讲六次了。所以这种事情不能一直逗留在这种故事里面,不可以。所以我们为了提升佛教的意境,一定要深入,以后你自己看经典,说:哦,这个很简单。

  底下,此观微妙,这一观,观到最后空、假、中,不可思议的妙观就现前,即一而三,即三而一,一观一切观,一切观一观,非一非一切,如此之观,摄一切观也。

   【初句总叹,】第一句总赞叹说这是微妙观,【次别叹。】分别来赞叹,【一不定一,一即是三。三不定三,三即是一。释论以不决定,解不思议。一观下,对十六叹。上明一三融即,总一妙观也。即此一观,遍入诸门,名一切观,虽入诸门,只一妙观,故名一观。观若定一,莫入多门。】观如果一定是一,莫入,就不能入于多门,它只是一而已,观如果是一就不能够通入多门,意思是说观不是固定的一。底下,【观若定多,】观如果很多,【不可为一。实不可以一多思议,是故双非。】非一也非三,是一也是三,【后二句,结示。虽非一多,能摄一多。是故十六,无非妙观。】

  底下是解释无量寿,无量寿。

   【四 释无量寿】

  【正示三观所观境也。】解释这个无量寿,我们每天称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,无量寿佛就是。。。经典讲我们临命终如果不能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,若称念南无无量寿佛也可以往生,无量寿佛就是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。每天都念阿弥陀佛、无量寿佛是什么意思呢?正示三观所观境界。【前明三观,】空、假、中,【且以三德】三德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【三因,】就是了因、缘因、正因佛性。三德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三因佛性就是了因佛性、缘因佛性、正因佛性,【而为谛境,】是我们所观的境界,【盖是所观融即,用显】就是用来显示【能观绝妙。】绝妙就是不可思议。再解释一遍:盖是所观融即,用显能观绝妙,意思是说盖是所观是圆融观,这是用来显示能观的这颗心是不可思议;绝妙就是不可思议。【须知性中三德,】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和解脱德,【体是诸佛三身。】法身、报身和应身,【即此三德】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【三身,】就是法、报、应身。【为我一心三观。亦可弥陀三身,】同时具足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【以为法身。】当下即是。【我之三观,以为般若。观成见佛,即是解脱。】所以现在就是在解释,诸位,把笔拿起来,现在看右边前面一行的右下角,为我一心三观,亦可弥陀三身,以为法身,这个写一个“A”;我之三观,以为般若,观成见佛,即是解脱,我之三观,以为般若,就是写个“B”;观成见佛,即是解脱,写个“C”。这样我们就知道,此三德三身,为我一心三观,亦可弥陀三身,以为法身,这个就是A;我之三观,以为般若,这个就是B,般若德;观成见佛,即是解脱德,就是C。【举一具三,如新△字。】三点再画三条线像三角形,上面是尖底下是平的,画做三角形,三角形的三个角还有三个点。你说这三点要说一也对,都连在一起,你说一也对,因为三点有关系;你说一也不对,说三也不对,说一也对,说三也对。【观佛既尔。观诸依正。理非异塗。】这个塗就是殊途同归那个途,这个塗和我们道路的那个途一样,三途的途一样,没有什么不同。理非异塗,没有什么不同。【此意不明,】现在不是很了解,所以不是很明显。【非今观佛。】非今,非就是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谓的修行者所观的佛,叫非今观佛。不是像我们今天的修行人所观的这个佛,人家是不可思议的修;我们是一步一步的或者是想像,不是妙观。

  (附笔记:

  A、为我一心三观,亦可弥陀三身,以为法身

  B、我之三观,以为般若

  C、观成见佛,即是解脱)

  底下,看大字体的,

  【无量寿者:天竺称阿弥陀。】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寿的意思,印度称为阿弥陀佛。【佛本无身,】因为身体很大,所以不能说他的身是什么。【无寿,】因为他是突破时间的观念,哪里有什么寿命呢?我们如果有一个寿命,就会落入无常,有一个寿命就变成有始有终,有始有终。佛是无寿就是不能以时间来限制他叫做无寿。无就是空,寿就是时间,空掉时间名叫做无寿。无身呢?身就是一个范围,空掉这个色身呢?就是无量的身。【亦无于量。】量就是属于空间,空掉一切有限度的东西,简单讲无于量就是无量,我们这个世间什么都是有量,只要是有形相的东西就有量,相对立的就有量,佛是无身,无寿就是突破时间,突破空间就是无量。【随顺世间,而论三身。】三身就是法身、报身和应身。【亦随顺世间,】阿弥陀佛,【而论三寿。】三寿就是过去的寿命多少,现在的寿命有多长,未来的寿命有多长。【亦随顺世间,而论三量。】三量就是大、中、小,我们这个世间的量不是大,就是中,要不然就是小。亦随顺世间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无身也没有寿,寿就是生命的长短,也没有量。随顺世间就要来讨论身和寿和量。【法身者;师轨法性,】轨就是遵守,师,效法遵守法性,法性以何为身,以空无相为身,意思是【还以法性为身。此身非色质,亦非心智,】心智就是小聪明,世智辩聪。现在来解释法身者,我们说佛有三身,就法身来讨论,什么叫做法身?师轨法性,轨就像火车的铁轨,火车的铁轨有一定的路线,一定的路线,火车如果超出轨道就会出事,轨就像世间的法律,如果你违背了法律你就会惹上官司,就不能做一个正人君子,遵守法律的好人、善人,修行当中如果你没有遵守法性、空性、无相法来修行,这样你无法成佛。所以说师轨法性,这个师就是用一种尊敬、效法、遵守,轨就是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个法性,于缘起法当中一切不执着,无相。还以法性为身,反过来以法性、空、无为法为身体。此身非色质,不像我们世间的肉体有色有质碍的。亦非心智,也不是我们的世智辩聪、小聪明能够了解的。【非阴界入】阴就是五阴;界就是十八界,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;入就是十二入,十二入又名十二因缘,又名十二处,这些都是同名。五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缘,又名十二处。【之所摄持,强指法性为法身耳。】强指法性为法身,法性就是空无一切相当作是法身,所以法身无一切法。强名,勉强,强指就是勉强。勉强来指法性叫做法身,它本来就是无身的。【法性寿者;】法性的寿命。现在来讨论寿命,法性寿者,寿命【非报得命根,】并非因为有这个果报而得此命根,譬如说凡夫,我们这个色身叫做命根,佛的寿命不是用肉体的生、老、病、死来论断他寿命的长短,因为他无身,没有这个身体,他为了度化大菩萨才显现报身,为了度化二乘和凡夫才显现应化身,因为他证得无相法,所以他的寿命就无量无边,所以这里为我们解释非报得命根,不是因为果报而得到命根,如凡夫这个命根,【亦无连持。】也没有所谓的连续的支持这个色身,连持就是支持这个色身的连续生灭之法。【强指不迁不变,名之为寿。】勉强来讲不迁,不会迁移。不迁,迁就是移动;不变,永恒。名之为寿,这个叫做寿。【此寿非长量,亦非短量,无延】延就是长。【无促。】也是短。延跟促就是长和短的意思,【强指法寿,】勉强指这个就是法性的寿,【同虚空量。此即非身之身;】非身就是空一切法的身,【无寿之寿;】就是空一切时间的寿命,就是无量无边的寿命。【不量之量耳。】不能用任何的去量他。不量就是非量,无法去量他之量。不像我们现在的人活到九十岁,当祖母或者是曾祖母,死后就说恭喜,当了曾祖母死后要出殡孙子要穿红色的衣服,因为高兴,死后不是戴白的就是戴红的,挂红灯表示长寿,我们现在超过一百岁的人很少、很少,说起来实在不好意思,因为我们不懂佛法,如果讲到阿弥陀佛的寿命,一百岁挂红色的,你看,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?你看,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?他要挂什么灯?因此,我们实在很可怜。人家说学佛的人怕死,对,因为我要长一点的寿命,说:慧律法师,你为什么要学佛?说:我为了长得更俊美。他说:为什么这么说?他说:观世音菩萨美吗?他说:阿弥陀佛美吗?说:…
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