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切。如此之觀,攝一切觀也。】有一個大學教授,我拿一部《金剛經》給他看,他說:你們佛教就像什麼?你們佛教就像這一杯茶,說:倒過來,倒過去,(師拿水杯和蓋擬交替倒水狀)都是你們的道理,一下子一,一下子叁,一下子一即叁,一下子叁即一;數學不同,數學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叁就是叁。他看不懂,professor看不懂,大學教授看不懂。所以他說《金剛經》就像在倒茶。佛說衆生,即非衆生,是名衆生,就倒過來,倒過去,倒過來,倒過去。。。他說不曉得在倒什麼,看不懂,他不知道叁觀的道理。所以說天臺宗的思想非常的重要就是這樣子,天臺宗的思想,如果研究過天臺宗的思想,以後要看《大藏經》,或者是看《法華經》,這樣就不必煩惱了,師父現在所講的經典,這部谛閑大師著的,因爲他是屬于天臺宗的,以後我們研讀班會開《教觀綱宗科釋》,天臺宗的大綱,天臺思想的大綱,以後你打開《大藏經》來看,這樣不會有困難,因爲唯識學大家都反應說聽不懂,唯識學到現在反應起來都說聽不懂。以前有人說慧律法師說的法都很粗淺,都喜歡講笑話,現在(他們)都啞口無言了,所以說我們如果在學佛,要了解師父的慈悲心。因此,這種不可思議的妙法,除非你真正的深入經藏,爲什麼師父要講這麼深的法,因爲我們佛教的水平會一天一天的提高,你一直逗留在這種粗淺的故事、因果,聽都會聽膩,他不會去造惡,你一直對他講因果,他不可能去造惡,你一直對他講故事。所以有一位老和尚,如果在打佛七,他就:我們來講這個故事,從前有一只豬。。。就說:師父,你那個故事已經講六次了。說:講六次了。所以這種事情不能一直逗留在這種故事裏面,不可以。所以我們爲了提升佛教的意境,一定要深入,以後你自己看經典,說:哦,這個很簡單。

  底下,此觀微妙,這一觀,觀到最後空、假、中,不可思議的妙觀就現前,即一而叁,即叁而一,一觀一切觀,一切觀一觀,非一非一切,如此之觀,攝一切觀也。

   【初句總歎,】第一句總贊歎說這是微妙觀,【次別歎。】分別來贊歎,【一不定一,一即是叁。叁不定叁,叁即是一。釋論以不決定,解不思議。一觀下,對十六歎。上明一叁融即,總一妙觀也。即此一觀,遍入諸門,名一切觀,雖入諸門,只一妙觀,故名一觀。觀若定一,莫入多門。】觀如果一定是一,莫入,就不能入于多門,它只是一而已,觀如果是一就不能夠通入多門,意思是說觀不是固定的一。底下,【觀若定多,】觀如果很多,【不可爲一。實不可以一多思議,是故雙非。】非一也非叁,是一也是叁,【後二句,結示。雖非一多,能攝一多。是故十六,無非妙觀。】

  底下是解釋無量壽,無量壽。

   【四 釋無量壽】

  【正示叁觀所觀境也。】解釋這個無量壽,我們每天稱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那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,無量壽佛就是。。。經典講我們臨命終如果不能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,若稱念南無無量壽佛也可以往生,無量壽佛就是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。每天都念阿彌陀佛、無量壽佛是什麼意思呢?正示叁觀所觀境界。【前明叁觀,】空、假、中,【且以叁德】叁德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【叁因,】就是了因、緣因、正因佛性。叁德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叁因佛性就是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、正因佛性,【而爲谛境,】是我們所觀的境界,【蓋是所觀融即,用顯】就是用來顯示【能觀絕妙。】絕妙就是不可思議。再解釋一遍:蓋是所觀融即,用顯能觀絕妙,意思是說蓋是所觀是圓融觀,這是用來顯示能觀的這顆心是不可思議;絕妙就是不可思議。【須知性中叁德,】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和解脫德,【體是諸佛叁身。】法身、報身和應身,【即此叁德】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【叁身,】就是法、報、應身。【爲我一心叁觀。亦可彌陀叁身,】同時具足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【以爲法身。】當下即是。【我之叁觀,以爲般若。觀成見佛,即是解脫。】所以現在就是在解釋,諸位,把筆拿起來,現在看右邊前面一行的右下角,爲我一心叁觀,亦可彌陀叁身,以爲法身,這個寫一個“A”;我之叁觀,以爲般若,觀成見佛,即是解脫,我之叁觀,以爲般若,就是寫個“B”;觀成見佛,即是解脫,寫個“C”。這樣我們就知道,此叁德叁身,爲我一心叁觀,亦可彌陀叁身,以爲法身,這個就是A;我之叁觀,以爲般若,這個就是B,般若德;觀成見佛,即是解脫德,就是C。【舉一具叁,如新△字。】叁點再畫叁條線像叁角形,上面是尖底下是平的,畫做叁角形,叁角形的叁個角還有叁個點。你說這叁點要說一也對,都連在一起,你說一也對,因爲叁點有關系;你說一也不對,說叁也不對,說一也對,說叁也對。【觀佛既爾。觀諸依正。理非異塗。】這個塗就是殊途同歸那個途,這個塗和我們道路的那個途一樣,叁途的途一樣,沒有什麼不同。理非異塗,沒有什麼不同。【此意不明,】現在不是很了解,所以不是很明顯。【非今觀佛。】非今,非就是不同于今天我們所謂的修行者所觀的佛,叫非今觀佛。不是像我們今天的修行人所觀的這個佛,人家是不可思議的修;我們是一步一步的或者是想像,不是妙觀。

  (附筆記:

  A、爲我一心叁觀,亦可彌陀叁身,以爲法身

  B、我之叁觀,以爲般若

  C、觀成見佛,即是解脫)

  底下,看大字體的,

  【無量壽者:天竺稱阿彌陀。】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的意思,印度稱爲阿彌陀佛。【佛本無身,】因爲身體很大,所以不能說他的身是什麼。【無壽,】因爲他是突破時間的觀念,哪裏有什麼壽命呢?我們如果有一個壽命,就會落入無常,有一個壽命就變成有始有終,有始有終。佛是無壽就是不能以時間來限製他叫做無壽。無就是空,壽就是時間,空掉時間名叫做無壽。無身呢?身就是一個範圍,空掉這個色身呢?就是無量的身。【亦無于量。】量就是屬于空間,空掉一切有限度的東西,簡單講無于量就是無量,我們這個世間什麼都是有量,只要是有形相的東西就有量,相對立的就有量,佛是無身,無壽就是突破時間,突破空間就是無量。【隨順世間,而論叁身。】叁身就是法身、報身和應身。【亦隨順世間,】阿彌陀佛,【而論叁壽。】叁壽就是過去的壽命多少,現在的壽命有多長,未來的壽命有多長。【亦隨順世間,而論叁量。】叁量就是大、中、小,我們這個世間的量不是大,就是中,要不然就是小。亦隨順世間意思是說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無身也沒有壽,壽就是生命的長短,也沒有量。隨順世間就要來討論身和壽和量。【法身者;師軌法性,】軌就是遵守,師,效法遵守法性,法性以何爲身,以空無相爲身,意思是【還以法性爲身。此身非色質,亦非心智,】心智就是小聰明,世智辯聰。現在來解釋法身者,我們說佛有叁身,就法身來討論,什麼叫做法身?師軌法性,軌就像火車的鐵軌,火車的鐵軌有一定的路線,一定的路線,火車如果超出軌道就會出事,軌就像世間的法律,如果你違背了法律你就會惹上官司,就不能做一個正人君子,遵守法律的好人、善人,修行當中如果你沒有遵守法性、空性、無相法來修行,這樣你無法成佛。所以說師軌法性,這個師就是用一種尊敬、效法、遵守,軌就是遵守一定的原則這個法性,于緣起法當中一切不執著,無相。還以法性爲身,反過來以法性、空、無爲法爲身體。此身非色質,不像我們世間的肉體有色有質礙的。亦非心智,也不是我們的世智辯聰、小聰明能夠了解的。【非陰界入】陰就是五陰;界就是十八界,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;入就是十二入,十二入又名十二因緣,又名十二處,這些都是同名。五陰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十八界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緣,又名十二處。【之所攝持,強指法性爲法身耳。】強指法性爲法身,法性就是空無一切相當作是法身,所以法身無一切法。強名,勉強,強指就是勉強。勉強來指法性叫做法身,它本來就是無身的。【法性壽者;】法性的壽命。現在來討論壽命,法性壽者,壽命【非報得命根,】並非因爲有這個果報而得此命根,譬如說凡夫,我們這個色身叫做命根,佛的壽命不是用肉體的生、老、病、死來論斷他壽命的長短,因爲他無身,沒有這個身體,他爲了度化大菩薩才顯現報身,爲了度化二乘和凡夫才顯現應化身,因爲他證得無相法,所以他的壽命就無量無邊,所以這裏爲我們解釋非報得命根,不是因爲果報而得到命根,如凡夫這個命根,【亦無連持。】也沒有所謂的連續的支持這個色身,連持就是支持這個色身的連續生滅之法。【強指不遷不變,名之爲壽。】勉強來講不遷,不會遷移。不遷,遷就是移動;不變,永恒。名之爲壽,這個叫做壽。【此壽非長量,亦非短量,無延】延就是長。【無促。】也是短。延跟促就是長和短的意思,【強指法壽,】勉強指這個就是法性的壽,【同虛空量。此即非身之身;】非身就是空一切法的身,【無壽之壽;】就是空一切時間的壽命,就是無量無邊的壽命。【不量之量耳。】不能用任何的去量他。不量就是非量,無法去量他之量。不像我們現在的人活到九十歲,當祖母或者是曾祖母,死後就說恭喜,當了曾祖母死後要出殡孫子要穿紅色的衣服,因爲高興,死後不是戴白的就是戴紅的,挂紅燈表示長壽,我們現在超過一百歲的人很少、很少,說起來實在不好意思,因爲我們不懂佛法,如果講到阿彌陀佛的壽命,一百歲挂紅色的,你看,阿彌陀佛要挂什麼燈?你看,阿彌陀佛要挂什麼燈?他要挂什麼燈?因此,我們實在很可憐。人家說學佛的人怕死,對,因爲我要長一點的壽命,說:慧律法師,你爲什麼要學佛?說:我爲了長得更俊美。他說:爲什麼這麼說?他說:觀世音菩薩美嗎?他說:阿彌陀佛美嗎?說: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