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想发脾气,偏偏却一直发脾气,我们不太爱钱,但是看到钱就一直贪,很奇怪为什么一直被它牵绊着,简单讲我们知道等于不知道,因为我们控制不住。佛是知道而且他控制得住,他不受引诱。所以说寂灭相种种的行类相貌【皆知也。寂灭相者;是双亡之力。】双亡意思是说能、所双亡,能修行的、能观的那颗心和所观的境界同时冥合,双亡之力就是能、所放下,【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;双照之力也。】双照就是依体起用,双亡之力就是摄用归体,现在说双亡之力就是就本体来说是寂灭相,就本性来讲是能所双亡,就作用来讲是双照皆知,因此,双亡之力是就体性来说,双照之力是指相、用来说,体、相、用是一体三面的。
看小字体,
【前之次第三智,】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三智,【令易解故,】使他简单的了解,【分属三人。】次第分属三种人。三人不是三个人,是三种根性的人,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三种修行人。【克性圆论,三智一心。】克就是对、专、就,对本性来圆论三智是在一心,或者是专就本性来讨论圆满的三智一心,或者是就本性来圆论三智一心。所以克就是拿本性来讨论,或者是专就本性来讨论三智一心,【指果名智,】指就是对,对果来讲叫做智,【指因名观。】对因来讲叫做观。指因名观意思是说对果来讲,果就是修行到究竟的时候叫做果。因就是初发心修观的时候叫做因。所以因叫做观,果叫做智。【果在一心,因岂前后。】果究竟的觉悟是在一心中得,因哪里有前后的次第。【因果不二,方曰圆修。故举智后,即明三观。趣举一观,】就是随便举一观来讨论。【即具三观。如空观,假中亦空。】假观和中观也是空,【三观悉能荡相着故,】三观就是空、假、中一切悉能就是统统能够破相的执着,破相的执着。【举假观,】就是世间假有的名安立起来,【中空亦假。】也是假立。假立有一个空,假立有一个中,随世俗安立。【三观皆有立法义故,】立法就是安立名相,意思是说讲到空就能够破一切执,讲到假就立一切法,讲到中呢?绝待圆融。底下说的,【言中观,空假亦中。】空观当下就安立名相,安立名相的假观当下就是缘起性空,所以这个叫做中道。所以空观、假观和中观【三观当处皆绝待故,】绝待就是没有相对,远离相对。【故云祗一观,而三观。谛亦如是,谛观名别,其体不殊。】意思是说谛和观名字不同,但是它的本体是相同的。谛是修到最后证悟叫做谛,观是因地修行叫做观。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,所以谛和观名字虽然不同,但是它的本性是相同。不殊就是相同。【全谛发观,】全谛就是真、俗、中谛发空、假、中观。【观还照谛。】谛当下即是观。【既无别体,】没有另外一个体,像水会显现波,波当下即是水性。【以何义故,立谛立观?】为什么道理要立谛还有立观呢?为什么要这样?既然相同,何必如此?【若欲分别,】如果要分别来讲,【就三因说:】三因就是三因佛性,【性三为谛,】把笔拿起来,性三就是了因佛性、缘因佛性、正因佛性。了就是究竟了达、了解的了,了因佛性、缘因佛性、正因佛性这三种叫做谛。【修三为观。】性三为谛就是本性这三种,他的了因佛性、缘因佛性、正因佛性当下就是谛,就修行来讲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这是要修行的。【性了是真,性缘是俗,正是中谛。】这个中间少了几个字,性了因是真,本性就了因佛性来讲这是真实,了就是到最后的究竟,这个就是究竟空的意思。性缘,缘因为要藉着条件而显,性缘因佛性,因为的因,性缘是俗,性缘意思是说缘因佛性的这个是站在俗谛而立的,叫做性缘是俗。正是中谛就是性正,当然是正因佛性,正因佛性就是中谛。【不是了因,非大真谛,俗中亦然。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了因,你不会彻底的空观一切,通达到佛性就不是真正的,非大真谛,非大真谛就是就不能达到绝对的空性,非大真谛就是不能达到绝对的空性的真谛,所以俗谛和中谛也是如此。【顽空为真,与观体别,】顽空就是不是彻底的空,不是圆满的空,不是圆满的空当成是真,和观的体性就不相同,【俗中亦然。】俗谛和中谛也是一样。意思是说一定要圆满,不能落入顽空,或者是偏俗谛、偏中谛,这个都不可以。【今三观互具者;】三观互具就是举空当下就是即假、即中,举假当下就是空和中谛,举中谛当下就是空和假,一样的。所以今三观互者具,【盖性三本融,】性三就是了因、缘因、正因佛性本来就是圆融,本来就是圆融,了因佛性、正因佛性、缘因佛性,性三本融,【全性成修,】全部的本性、依性当下就是你能够修行的,当下就是修行,叫做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【于此可见。类如下,引类释。以有为法,类无为性。一刹那心,初生即灭,两间名住。】两间就是生和灭的中间叫做住。这个字,他写得太简单,所以有时候搞不清楚。初生即灭就是生当下一切一下子马上就灭,生和灭中间为了解释更清楚,他又用了一个“住”,叫两间名住,两间就是生和灭当下就一个住,所以现在我们就是生、住、灭。【不无三相,而在一心。】不能离开,不无就是不能离开生、住、灭,所以来论一心,意思是说要论一心当下有生、住、灭,三相。【三相无常,】生、住、灭这三相是无常,【尚居促念。】还是停在短暂的刹那之间的念头,就是我们如果用【三观称性,】我们如果用三观就是当下空,生当下也空,住当下也空,灭当下也空、也缘起,不起心、不动念,当下就是,称性就是合本性,就是空、假、中用本性去观,本性就是不来不去什么事都没有。【无作无生。具于一心,其义何爽。】其义何爽,爽就是令人快意。【此观下,结成果。如文可知。】所以很简单,不困难。
【二 引中论证】
底下,【中论云:】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称作三论,加上《大智度论》叫做四论宗,全部讲八不中观的道理思想。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百是一百两百的百,十二门就是十二个角度去讨论空的思想,叫做《十二门论》。《大智度论》是解释《大般若经》的,像十八不共法、六度、四悉檀等等,所以解释《大般若经》叫做《大智度论》。论就是拿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里面的精华来讨论它,问答、问答叫做论。所以三论宗叫做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,这个都是讲八不中道的思想,加上《大智度论》又名四论宗,所以也可以讲三论,也可以讲四论宗,统统是讲空的思想。中论云:【因缘所生法,】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这个就是在讨论这句话,因缘所生法,这里只是讲第一句而已,我把四句统统念出来:因缘所生法,我们藉着一切条件所造成的统统是刹那间变化的,愚痴的人着相而求,有智慧的人藉着缘起法而悟,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有智慧,了解这个都是因缘暂时性的,无一法可得,无一法值得我们起心动念去追求,一切随缘度日,洞悉一切缘起性空,如果愚痴的人就在这个地方恩恩爱爱、旧情绵绵、如胶似漆或者是追求金钱,或者是跳舞,或者是游泳,有的人一天不游泳会死,你不知道,如果染上爱游泳,一天不游泳会死。所以一个受菩萨戒的信徒,他游泳二十几年了,问我说:我受菩萨戒不知道能不能再游泳。我说:没有说受菩萨戒不能再游泳,没有这样说。所以我们人如果执着一件事,游泳这种事情是我最不喜欢的,人家也是很喜欢,我一生最怕游泳,我如果跳下游泳池就抽筋,读大学的时候很惨要考游泳,二十五公尺游不完,真可怜,把你带到最深的地方游,逢甲大学的游泳池有一处是浅的,有一处是深的,我每次游都在最浅的地方游,因为我人很高都在最浅的游,要考试就带到深的去游,惨兮兮!跳下去游了十几公尺就抽筋了,看我在那里浮浮沉沉,老师说:怎么了?我说:抽筋了,抽筋了,赶快拉我上来,我的脚以前曾经刺到玻璃,你知道吗?刺到玻璃差不多这么大,脚到现在还有一个窟窿很大,脚底流了很多血。所以我们人很奇怪,只是一项游泳而已就改不掉,我们人对因缘所生法的东西,仅仅这一项他就改不掉了,改不掉了。我有一个学生她如果面对镜子,一定要照一个半钟头,(师拟学生殷勤地照镜子貌,众笑)一个半钟头,吓死人了,改不掉。所以说因缘所生法,我们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就没有什么可引诱我们的,举这世间最简单的例子给你们听,更别提吃海产或者是为了金钱名利那种更强的力量,只是一个游泳,只是化个妆这样就改不掉了,别说太多。所以说我所即是空,我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说当下即是空性。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也可以说它是假名,第一个名,亦名,名字的名,亦名为假名,也可以说它是假名,第一个名是“说”,亦可说它是假的名相。亦名中道义,义理、意义的义,忠、孝、仁、爱、信、义、和、平的义,不是意思的意,亦名中道义。再讲一遍: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所以说因缘所生法【即空、即假、】亦名为假名,【即中。】亦名中道义。所以《中论》论得很好。【释论云:三智实在一心中得。即此意也。】就是这种意思。
底下,【引论。论意通衍三,】衍就是大乘的乘,通大乘,衍三就是三乘,我们说摩诃衍就是大乘意思,摩诃就是大,衍就是乘,通三乘,【今证于圆。】所以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妙观,【须知钞谛妙观,】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是不可思议的妙观,【悉是能观,因缘所生等法,随拈一法为境,】随便拿一法当境,【即属所观。】随拈一法为境当做所观。【前且直云,观于一谛而三谛。即指于阴等境观,】即指于阴等境观,阴就是五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【一谛即具三谛也。故知因缘所生诸法,一一皆不思议矣。】
【三 约妙结示】
【此观微妙,即一而三,即三而一。一观一切观,一切观一观。非一非一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