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很难的,你想想看这是很生硬的东西,这么难的中国文学你怎么讲得让它既生动又活泼,他能够接受坐在那里不会枯坐二个钟头,这个本来就是很难的,非常难!因此,堪为众生的明灯,不是栽培十年、二十年就有办法的,这是非常、非常的难,非常的难!因此,我们大家要珍惜这个因缘,一定要想尽办法利用你的生命一定要听经闻法,这样你的念念才会归趣萨婆若海,你才能入真正的佛的境界。所以说人家费了多少心血,我从大学一年级,你想想看,我从大学一年级,从民国六十几年到今天十七、八年了,所以今天我讲出来的是我十八年的心血,看了十八年的经典经验的心血,对不对?你坐在那里二个钟头就能够听人家十八年的心血,这样子你不来,可怜,众生可怜,对不对?这个又是生死的问题。底下,【双照二谛也。】双照二谛就是真、俗二谛,【此观成时,证一切种智。是为次第三观也。】
【初文双空生死涅槃者。空生死,见思亡。】所谓见思惑,见就是身见,执着自己的身体一切的看法都是正确的,思惑就是贪、嗔、痴,所以身见就是从肉身所产生的见解,身见、边见从肉身,思惑就是从思想所产生的错误,就是这个世间本来就不值得你这样贪,不值得你这样发脾气,不值得你这样愚痴,但是因为你道理不懂,思想错误,产生贪、嗔、痴的念头,这个叫做思惑;见思二惑亡。佛就不会这样,【空涅槃,】就不生不灭,【尘沙尽。二惑既空,】二惑就是见思惑既然空,【心无偏着;】心不偏也不执着,【是故得为双遮方便。】双遮就是暂时停止的意思,双遮是一种方便不究竟的意思,因为方便是对究竟而说的。所以法师如果在说法有时候要方便,有的众生听不懂,说:师父,我来皈依能够再打牌吗?我就说:可以!他就到外面毁谤,慧律法师说皈依之后还可以打牌。他一天到晚都在赌博,发个心要来皈依,就已经很不简单了,你一下子叫他不要打牌,那双手你叫他往哪里摆,他打牌打习惯了,所以我们慢慢再来劝告他,有时候是法师开方便。所以有时候很多信徒很可怜,法师在讲经,曲解法师讲经的意思,然后再去问其他的法师,那是很可恶的人,很可恶。所以一个佛教徒如果有法师在讲经,不要会错意,不要误解,他有他的权巧,所以双遮这个遮就是方便,他喝酒,要来皈依,说:师父,我皈依之后能不能再喝酒。你当然对他说:要不然喝少一点就好了,皈依是没有什么限制,说:师父,如果我抽烟呢?说:抽烟也无所谓,不要抽太多,抽新乐园的就改抽长寿的比较好,比较不会得肺癌,抽比较好的烟就比较没有关系,众生有他的因缘你一下子就拒绝他,说:要皈依统统不行,皈依统统要吃素,不可以去海产店,不可以抽烟,不可以喝酒,不可以胡作非为,他会吓到的,你想他敢来皈依吗?对不对?当法师的人他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最近我很安慰,我辛苦了十几年得到很安慰的,我每天几乎都接到信,那个都是十方国内外都写信来感恩,都说他要自杀,他的家庭破裂很痛苦,刚好听到师父的法,几乎每天都有二、三封信,写来感谢恩师,感谢恩师,身为一个法师的人这样是最安慰的,最安慰!每天都有信,他对佛法不了解,最近也接到很多一贯道的改变了,改变了,一个一贯道的写信来,他说他先前入一贯道以后,一贯道一直毁谤念佛的,后来听到师父讲的《弥陀要解讲义》,说他痛哭流涕,他说他以前怎么那么愚痴来毁谤佛教,佛这么伟大,他说道理说得实在很棒,也是因为慧律法师改变他的,(笑)实在很棒!所以听起来很安慰,我们人的生命这样就很安慰了!虽然讲经说法没有什么钱,但是这样很好,很好,很高兴!这样我就很安慰了。每天都有来信,来感谢师父的,仅仅接到要自杀的,依我看有上千封信,看我今生救了多少要自杀的;不只是这样子,父母如果去自杀孩子就惨了,所以连带救了他们的孩子,你知道吗?连带救了孩子。所以说,若不说法度众生,无以报佛恩,因此,我也希望我们把佛法推广,推广、推广这样子。【复因次第用于二观,】复因为次第用于二观,【观于二谛;】二观是因,二谛是果。二观,空、假;观于二谛就是真、俗。【是故得为双照方便。方便立已,】方便立就是“佛说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”,“是名世界”叫做方便立,就是方便立名。【圆观可修。于十向中,即以所显中道佛性,而为能观。中道之观,谛观不二,惑智一如。三观圆融,是无作行,】所以说谛观不二,谛就是真谛,观就是因地修行叫观,所以谛观不二就是因果同时,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,因不离果,果不离因,是名不思议的中道之观。惑智一如就是迷惑和智慧同一体。三观圆融,空、假、中圆融,是无作行,无作就是没有用凡夫的分别心去修行,叫做无作。我们如果没有用分别心去修行,这个不得了,处处解脱,我们人的痛苦从哪里来?从分别来,分别就会加执着二字。诸位,我如果在讲法就要印在你的心,好好的拿出来运用,善观心者,于一劫念观,即入菩提之道;不善观心者,虽经尘沙之劫,亦无所得。意思是说我们回光返照,用我们的佛法于一念观照,即入无上的菩提之道。我们如果不懂得运用这颗心来观照,这样你经无量劫都没有用,犹如煮沙,亦成佳肴,无有是处,就像煮沙要变成饭,沙不是饭的因;沙不是饭的因,煮沙怎么能成饭呢?就是你的修行如果方法错误,你不可能证果,方法要对,所以要先找大善知识,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。【故得自然入萨婆若。此观之果,名一切种智。位在初地。】
底下,【二 一心三观】
【斯乃称性而观,】称性而观,称性而观就是本性一切具足而观照,【绝待而照。】绝待就是远离相对立的,中国说阴、阳是对立的,一切都是对立法;佛教不是,佛教是说绝对法,绝对法的意思是说心远离一切相对的观念,这个人好,我对他比较好,这个人坏,我就对他不好,这样你就烦恼,你要:善人要赞叹他,恶人要可怜他,这样你就是进入绝对的,绝对的;你不能说:我嫉恶如仇,这个恶,这样子我就一直要置他于死地,这样恶人谁来救他,你不可以这样子。见到恶的我们要更加慈悲,说我生了这个孩子坏了点,我要用双倍的精神来照顾他,这个比较乖,我就用一倍的精神,普通的精神他就会清醒,这个孩子比较坏,我就用双倍、三倍、四倍,好好的来照顾他,照顾他。所以佛的慈悲是绝对的,不是相对的。【盖一切法,无非三德。】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【如△字三点。】这个伊字,这个△叫做伊,伊朗的伊,△字三点,【三不孤立,】不是独立的,【一一圆具。】每一点都具足三点。【举一即三,】举三即一。【乃以三德而为三谛。】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和解脱,三谛就是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。【德既不纵不横,】就是超越时空,不是纵的、也不是横的,【谛】谛就是真理。【乃绝思绝议。】不可思不可议叫做绝思绝议。【今以此谛】这种真理【而为所观。谛既即一而三,】一当下即是三,三当下即是一。【观岂前后而照。】观当然是不前不后,就是不能讲次第。既然一观就是三观,三观就是一观,空、假、中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假、即空、即中,即中、即空、即假,当下即是。你如果讲到空,假、中就具足;讲到假,空和中就具足;讲到中,空和假就具足。对不对?所以说没有前后,没有前后就没有次第,【故依妙谛,而立观门。即于一心,而修三观。此之观法,能所双绝。】就是能所双亡,没有能观之我,也没有所观之境,当下就是一心,你就是佛,佛就是你的心。【况无量寿佛。本修此观,而成三身。】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【法报既泯,】就是灭的意思。【真应融即。】法身和报身双泯,真应就是应化身,当然就是为一体,融即也是一体的意思。法报既泯,法身和报身既然双双的混合在一起,泯就是灭,灭的意思就是二位一体叫做灭,真应就是应化身,当然就是融为一体。这种妙观,所以说融即,【非兹妙观,】不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妙观,【宁显妙身。化主】就是弥陀。弥陀【若斯,徒众亦尔。】化主就是阿弥陀佛,度化众生的主人,极乐世界的主人就是阿弥陀佛,化主若斯就是这样子,徒众就是海众菩萨也是如此。【正报既妙,依报岂粗。】依报怎么会粗糙呢?【故十六境,皆须妙观。此文分三:】
【初 依智论释】《大智度论》来解释。
三十页,【一心三观者,此出释论。】讲到一心三观是出自释论,【论云:三智实在一心中得,】三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就是萨婆若海,一心当下就有三智。【祗一观而三观,】一观就是空观当下就是三观。【观于一谛而三谛,】真谛当下就是俗谛和中谛。【故名一心三观。类如一心,而有生住灭,】像这样的一心还有生、还有住、还有灭,分成这三个阶段。【如此】生、住、灭【三相,在一心中。】【此观成时,证一心三智,亦名一切种智。寂灭相,】寂灭就是证到了空,永远安住在没有苦恼的境界叫做寂灭相。我们众生叫做喧扰相,喧扰就是烦恼,你不想烦恼但是却控制不住。佛叫做寂灭相,你要使他烦恼都不可能,因为他都安住在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,永远离相,所以叫做寂灭相。也就是说世间对佛来讲,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烦恼,包括他的生命,所以他就远离恐怖、远离颠倒、远离妄想,所以他的心安住在没有烦恼的境界当中,也就是叫做寂灭相。寂灭相简单讲就是他的心中非常的安静、非常的安静,你不可能动到他一点点念头,名叫做寂灭相。得到这种一切种智的寂灭相,【种种行类相貌,】行类就是我们的身、口、意,三业所造的,譬如说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这些种种的法,种种的三业的造作,这些相貌都清清楚楚,简单讲就是佛知道他在做什么,但是我们众生不知道我们自己在做什么,譬如说我们作梦,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梦的境界,我们白天不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