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很難的,你想想看這是很生硬的東西,這麼難的中國文學你怎麼講得讓它既生動又活潑,他能夠接受坐在那裏不會枯坐二個鍾頭,這個本來就是很難的,非常難!因此,堪爲衆生的明燈,不是栽培十年、二十年就有辦法的,這是非常、非常的難,非常的難!因此,我們大家要珍惜這個因緣,一定要想盡辦法利用你的生命一定要聽經聞法,這樣你的念念才會歸趣薩婆若海,你才能入真正的佛的境界。所以說人家費了多少心血,我從大學一年級,你想想看,我從大學一年級,從民國六十幾年到今天十七、八年了,所以今天我講出來的是我十八年的心血,看了十八年的經典經驗的心血,對不對?你坐在那裏二個鍾頭就能夠聽人家十八年的心血,這樣子你不來,可憐,衆生可憐,對不對?這個又是生死的問題。底下,【雙照二谛也。】雙照二谛就是真、俗二谛,【此觀成時,證一切種智。是爲次第叁觀也。】
【初文雙空生死涅槃者。空生死,見思亡。】所謂見思惑,見就是身見,執著自己的身體一切的看法都是正確的,思惑就是貪、嗔、癡,所以身見就是從肉身所産生的見解,身見、邊見從肉身,思惑就是從思想所産生的錯誤,就是這個世間本來就不值得你這樣貪,不值得你這樣發脾氣,不值得你這樣愚癡,但是因爲你道理不懂,思想錯誤,産生貪、嗔、癡的念頭,這個叫做思惑;見思二惑亡。佛就不會這樣,【空涅槃,】就不生不滅,【塵沙盡。二惑既空,】二惑就是見思惑既然空,【心無偏著;】心不偏也不執著,【是故得爲雙遮方便。】雙遮就是暫時停止的意思,雙遮是一種方便不究竟的意思,因爲方便是對究竟而說的。所以法師如果在說法有時候要方便,有的衆生聽不懂,說:師父,我來皈依能夠再打牌嗎?我就說:可以!他就到外面毀謗,慧律法師說皈依之後還可以打牌。他一天到晚都在賭博,發個心要來皈依,就已經很不簡單了,你一下子叫他不要打牌,那雙手你叫他往哪裏擺,他打牌打習慣了,所以我們慢慢再來勸告他,有時候是法師開方便。所以有時候很多信徒很可憐,法師在講經,曲解法師講經的意思,然後再去問其他的法師,那是很可惡的人,很可惡。所以一個佛教徒如果有法師在講經,不要會錯意,不要誤解,他有他的權巧,所以雙遮這個遮就是方便,他喝酒,要來皈依,說:師父,我皈依之後能不能再喝酒。你當然對他說:要不然喝少一點就好了,皈依是沒有什麼限製,說:師父,如果我抽煙呢?說:抽煙也無所謂,不要抽太多,抽新樂園的就改抽長壽的比較好,比較不會得肺癌,抽比較好的煙就比較沒有關系,衆生有他的因緣你一下子就拒絕他,說:要皈依統統不行,皈依統統要吃素,不可以去海産店,不可以抽煙,不可以喝酒,不可以胡作非爲,他會嚇到的,你想他敢來皈依嗎?對不對?當法師的人他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。最近我很安慰,我辛苦了十幾年得到很安慰的,我每天幾乎都接到信,那個都是十方國內外都寫信來感恩,都說他要自殺,他的家庭破裂很痛苦,剛好聽到師父的法,幾乎每天都有二、叁封信,寫來感謝恩師,感謝恩師,身爲一個法師的人這樣是最安慰的,最安慰!每天都有信,他對佛法不了解,最近也接到很多一貫道的改變了,改變了,一個一貫道的寫信來,他說他先前入一貫道以後,一貫道一直毀謗念佛的,後來聽到師父講的《彌陀要解講義》,說他痛哭流涕,他說他以前怎麼那麼愚癡來毀謗佛教,佛這麼偉大,他說道理說得實在很棒,也是因爲慧律法師改變他的,(笑)實在很棒!所以聽起來很安慰,我們人的生命這樣就很安慰了!雖然講經說法沒有什麼錢,但是這樣很好,很好,很高興!這樣我就很安慰了。每天都有來信,來感謝師父的,僅僅接到要自殺的,依我看有上千封信,看我今生救了多少要自殺的;不只是這樣子,父母如果去自殺孩子就慘了,所以連帶救了他們的孩子,你知道嗎?連帶救了孩子。所以說,若不說法度衆生,無以報佛恩,因此,我也希望我們把佛法推廣,推廣、推廣這樣子。【複因次第用于二觀,】複因爲次第用于二觀,【觀于二谛;】二觀是因,二谛是果。二觀,空、假;觀于二谛就是真、俗。【是故得爲雙照方便。方便立已,】方便立就是“佛說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”,“是名世界”叫做方便立,就是方便立名。【圓觀可修。于十向中,即以所顯中道佛性,而爲能觀。中道之觀,谛觀不二,惑智一如。叁觀圓融,是無作行,】所以說谛觀不二,谛就是真谛,觀就是因地修行叫觀,所以谛觀不二就是因果同時,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因不離果,果不離因,是名不思議的中道之觀。惑智一如就是迷惑和智慧同一體。叁觀圓融,空、假、中圓融,是無作行,無作就是沒有用凡夫的分別心去修行,叫做無作。我們如果沒有用分別心去修行,這個不得了,處處解脫,我們人的痛苦從哪裏來?從分別來,分別就會加執著二字。諸位,我如果在講法就要印在你的心,好好的拿出來運用,善觀心者,于一劫念觀,即入菩提之道;不善觀心者,雖經塵沙之劫,亦無所得。意思是說我們回光返照,用我們的佛法于一念觀照,即入無上的菩提之道。我們如果不懂得運用這顆心來觀照,這樣你經無量劫都沒有用,猶如煮沙,亦成佳肴,無有是處,就像煮沙要變成飯,沙不是飯的因;沙不是飯的因,煮沙怎麼能成飯呢?就是你的修行如果方法錯誤,你不可能證果,方法要對,所以要先找大善知識,正知正見的大善知識。【故得自然入薩婆若。此觀之果,名一切種智。位在初地。】
底下,【二 一心叁觀】
【斯乃稱性而觀,】稱性而觀,稱性而觀就是本性一切具足而觀照,【絕待而照。】絕待就是遠離相對立的,中國說陰、陽是對立的,一切都是對立法;佛教不是,佛教是說絕對法,絕對法的意思是說心遠離一切相對的觀念,這個人好,我對他比較好,這個人壞,我就對他不好,這樣你就煩惱,你要:善人要贊歎他,惡人要可憐他,這樣你就是進入絕對的,絕對的;你不能說:我嫉惡如仇,這個惡,這樣子我就一直要置他于死地,這樣惡人誰來救他,你不可以這樣子。見到惡的我們要更加慈悲,說我生了這個孩子壞了點,我要用雙倍的精神來照顧他,這個比較乖,我就用一倍的精神,普通的精神他就會清醒,這個孩子比較壞,我就用雙倍、叁倍、四倍,好好的來照顧他,照顧他。所以佛的慈悲是絕對的,不是相對的。【蓋一切法,無非叁德。】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【如△字叁點。】這個伊字,這個△叫做伊,伊朗的伊,△字叁點,【叁不孤立,】不是獨立的,【一一圓具。】每一點都具足叁點。【舉一即叁,】舉叁即一。【乃以叁德而爲叁谛。】叁德就是法身、般若和解脫,叁谛就是真谛、俗谛、中谛。【德既不縱不橫,】就是超越時空,不是縱的、也不是橫的,【谛】谛就是真理。【乃絕思絕議。】不可思不可議叫做絕思絕議。【今以此谛】這種真理【而爲所觀。谛既即一而叁,】一當下即是叁,叁當下即是一。【觀豈前後而照。】觀當然是不前不後,就是不能講次第。既然一觀就是叁觀,叁觀就是一觀,空、假、中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假、即空、即中,即中、即空、即假,當下即是。你如果講到空,假、中就具足;講到假,空和中就具足;講到中,空和假就具足。對不對?所以說沒有前後,沒有前後就沒有次第,【故依妙谛,而立觀門。即于一心,而修叁觀。此之觀法,能所雙絕。】就是能所雙亡,沒有能觀之我,也沒有所觀之境,當下就是一心,你就是佛,佛就是你的心。【況無量壽佛。本修此觀,而成叁身。】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【法報既泯,】就是滅的意思。【真應融即。】法身和報身雙泯,真應就是應化身,當然就是爲一體,融即也是一體的意思。法報既泯,法身和報身既然雙雙的混合在一起,泯就是滅,滅的意思就是二位一體叫做滅,真應就是應化身,當然就是融爲一體。這種妙觀,所以說融即,【非茲妙觀,】不是這種不可思議的妙觀,【甯顯妙身。化主】就是彌陀。彌陀【若斯,徒衆亦爾。】化主就是阿彌陀佛,度化衆生的主人,極樂世界的主人就是阿彌陀佛,化主若斯就是這樣子,徒衆就是海衆菩薩也是如此。【正報既妙,依報豈粗。】依報怎麼會粗糙呢?【故十六境,皆須妙觀。此文分叁:】
【初 依智論釋】《大智度論》來解釋。
叁十頁,【一心叁觀者,此出釋論。】講到一心叁觀是出自釋論,【論雲:叁智實在一心中得,】叁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就是薩婆若海,一心當下就有叁智。【祗一觀而叁觀,】一觀就是空觀當下就是叁觀。【觀于一谛而叁谛,】真谛當下就是俗谛和中谛。【故名一心叁觀。類如一心,而有生住滅,】像這樣的一心還有生、還有住、還有滅,分成這叁個階段。【如此】生、住、滅【叁相,在一心中。】【此觀成時,證一心叁智,亦名一切種智。寂滅相,】寂滅就是證到了空,永遠安住在沒有苦惱的境界叫做寂滅相。我們衆生叫做喧擾相,喧擾就是煩惱,你不想煩惱但是卻控製不住。佛叫做寂滅相,你要使他煩惱都不可能,因爲他都安住在畢竟空,畢竟空就是一塵不染,永遠離相,所以叫做寂滅相。也就是說世間對佛來講,已經沒有什麼事情能使他煩惱,包括他的生命,所以他就遠離恐怖、遠離顛倒、遠離妄想,所以他的心安住在沒有煩惱的境界當中,也就是叫做寂滅相。寂滅相簡單講就是他的心中非常的安靜、非常的安靜,你不可能動到他一點點念頭,名叫做寂滅相。得到這種一切種智的寂滅相,【種種行類相貌,】行類就是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叁業所造的,譬如說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度這些種種的法,種種的叁業的造作,這些相貌都清清楚楚,簡單講就是佛知道他在做什麼,但是我們衆生不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麼,譬如說我們作夢,我們不能控製我們的夢的境界,我們白天不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