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想發脾氣,偏偏卻一直發脾氣,我們不太愛錢,但是看到錢就一直貪,很奇怪爲什麼一直被它牽絆著,簡單講我們知道等于不知道,因爲我們控製不住。佛是知道而且他控製得住,他不受引誘。所以說寂滅相種種的行類相貌【皆知也。寂滅相者;是雙亡之力。】雙亡意思是說能、所雙亡,能修行的、能觀的那顆心和所觀的境界同時冥合,雙亡之力就是能、所放下,【種種行類相貌皆知者;雙照之力也。】雙照就是依體起用,雙亡之力就是攝用歸體,現在說雙亡之力就是就本體來說是寂滅相,就本性來講是能所雙亡,就作用來講是雙照皆知,因此,雙亡之力是就體性來說,雙照之力是指相、用來說,體、相、用是一體叁面的。
看小字體,
【前之次第叁智,】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叁智,【令易解故,】使他簡單的了解,【分屬叁人。】次第分屬叁種人。叁人不是叁個人,是叁種根性的人,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叁種修行人。【克性圓論,叁智一心。】克就是對、專、就,對本性來圓論叁智是在一心,或者是專就本性來討論圓滿的叁智一心,或者是就本性來圓論叁智一心。所以克就是拿本性來討論,或者是專就本性來討論叁智一心,【指果名智,】指就是對,對果來講叫做智,【指因名觀。】對因來講叫做觀。指因名觀意思是說對果來講,果就是修行到究竟的時候叫做果。因就是初發心修觀的時候叫做因。所以因叫做觀,果叫做智。【果在一心,因豈前後。】果究竟的覺悟是在一心中得,因哪裏有前後的次第。【因果不二,方曰圓修。故舉智後,即明叁觀。趣舉一觀,】就是隨便舉一觀來討論。【即具叁觀。如空觀,假中亦空。】假觀和中觀也是空,【叁觀悉能蕩相著故,】叁觀就是空、假、中一切悉能就是統統能夠破相的執著,破相的執著。【舉假觀,】就是世間假有的名安立起來,【中空亦假。】也是假立。假立有一個空,假立有一個中,隨世俗安立。【叁觀皆有立法義故,】立法就是安立名相,意思是說講到空就能夠破一切執,講到假就立一切法,講到中呢?絕待圓融。底下說的,【言中觀,空假亦中。】空觀當下就安立名相,安立名相的假觀當下就是緣起性空,所以這個叫做中道。所以空觀、假觀和中觀【叁觀當處皆絕待故,】絕待就是沒有相對,遠離相對。【故雲祗一觀,而叁觀。谛亦如是,谛觀名別,其體不殊。】意思是說谛和觀名字不同,但是它的本體是相同的。谛是修到最後證悟叫做谛,觀是因地修行叫做觀。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所以谛和觀名字雖然不同,但是它的本性是相同。不殊就是相同。【全谛發觀,】全谛就是真、俗、中谛發空、假、中觀。【觀還照谛。】谛當下即是觀。【既無別體,】沒有另外一個體,像水會顯現波,波當下即是水性。【以何義故,立谛立觀?】爲什麼道理要立谛還有立觀呢?爲什麼要這樣?既然相同,何必如此?【若欲分別,】如果要分別來講,【就叁因說:】叁因就是叁因佛性,【性叁爲谛,】把筆拿起來,性叁就是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、正因佛性。了就是究竟了達、了解的了,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、正因佛性這叁種叫做谛。【修叁爲觀。】性叁爲谛就是本性這叁種,他的了因佛性、緣因佛性、正因佛性當下就是谛,就修行來講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這是要修行的。【性了是真,性緣是俗,正是中谛。】這個中間少了幾個字,性了因是真,本性就了因佛性來講這是真實,了就是到最後的究竟,這個就是究竟空的意思。性緣,緣因爲要藉著條件而顯,性緣因佛性,因爲的因,性緣是俗,性緣意思是說緣因佛性的這個是站在俗谛而立的,叫做性緣是俗。正是中谛就是性正,當然是正因佛性,正因佛性就是中谛。【不是了因,非大真谛,俗中亦然。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是了因,你不會徹底的空觀一切,通達到佛性就不是真正的,非大真谛,非大真谛就是就不能達到絕對的空性,非大真谛就是不能達到絕對的空性的真谛,所以俗谛和中谛也是如此。【頑空爲真,與觀體別,】頑空就是不是徹底的空,不是圓滿的空,不是圓滿的空當成是真,和觀的體性就不相同,【俗中亦然。】俗谛和中谛也是一樣。意思是說一定要圓滿,不能落入頑空,或者是偏俗谛、偏中谛,這個都不可以。【今叁觀互具者;】叁觀互具就是舉空當下就是即假、即中,舉假當下就是空和中谛,舉中谛當下就是空和假,一樣的。所以今叁觀互者具,【蓋性叁本融,】性叁就是了因、緣因、正因佛性本來就是圓融,本來就是圓融,了因佛性、正因佛性、緣因佛性,性叁本融,【全性成修,】全部的本性、依性當下就是你能夠修行的,當下就是修行,叫做稱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【于此可見。類如下,引類釋。以有爲法,類無爲性。一刹那心,初生即滅,兩間名住。】兩間就是生和滅的中間叫做住。這個字,他寫得太簡單,所以有時候搞不清楚。初生即滅就是生當下一切一下子馬上就滅,生和滅中間爲了解釋更清楚,他又用了一個“住”,叫兩間名住,兩間就是生和滅當下就一個住,所以現在我們就是生、住、滅。【不無叁相,而在一心。】不能離開,不無就是不能離開生、住、滅,所以來論一心,意思是說要論一心當下有生、住、滅,叁相。【叁相無常,】生、住、滅這叁相是無常,【尚居促念。】還是停在短暫的刹那之間的念頭,就是我們如果用【叁觀稱性,】我們如果用叁觀就是當下空,生當下也空,住當下也空,滅當下也空、也緣起,不起心、不動念,當下就是,稱性就是合本性,就是空、假、中用本性去觀,本性就是不來不去什麼事都沒有。【無作無生。具于一心,其義何爽。】其義何爽,爽就是令人快意。【此觀下,結成果。如文可知。】所以很簡單,不困難。
【二 引中論證】
底下,【中論雲:】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稱作叁論,加上《大智度論》叫做四論宗,全部講八不中觀的道理思想。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百是一百兩百的百,十二門就是十二個角度去討論空的思想,叫做《十二門論》。《大智度論》是解釋《大般若經》的,像十八不共法、六度、四悉檀等等,所以解釋《大般若經》叫做《大智度論》。論就是拿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裏面的精華來討論它,問答、問答叫做論。所以叁論宗叫做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,這個都是講八不中道的思想,加上《大智度論》又名四論宗,所以也可以講叁論,也可以講四論宗,統統是講空的思想。中論雲:【因緣所生法,】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這個就是在討論這句話,因緣所生法,這裏只是講第一句而已,我把四句統統念出來:因緣所生法,我們藉著一切條件所造成的統統是刹那間變化的,愚癡的人著相而求,有智慧的人藉著緣起法而悟,意思是說我們如果有智慧,了解這個都是因緣暫時性的,無一法可得,無一法值得我們起心動念去追求,一切隨緣度日,洞悉一切緣起性空,如果愚癡的人就在這個地方恩恩愛愛、舊情綿綿、如膠似漆或者是追求金錢,或者是跳舞,或者是遊泳,有的人一天不遊泳會死,你不知道,如果染上愛遊泳,一天不遊泳會死。所以一個受菩薩戒的信徒,他遊泳二十幾年了,問我說:我受菩薩戒不知道能不能再遊泳。我說:沒有說受菩薩戒不能再遊泳,沒有這樣說。所以我們人如果執著一件事,遊泳這種事情是我最不喜歡的,人家也是很喜歡,我一生最怕遊泳,我如果跳下遊泳池就抽筋,讀大學的時候很慘要考遊泳,二十五公尺遊不完,真可憐,把你帶到最深的地方遊,逢甲大學的遊泳池有一處是淺的,有一處是深的,我每次遊都在最淺的地方遊,因爲我人很高都在最淺的遊,要考試就帶到深的去遊,慘兮兮!跳下去遊了十幾公尺就抽筋了,看我在那裏浮浮沈沈,老師說:怎麼了?我說:抽筋了,抽筋了,趕快拉我上來,我的腳以前曾經刺到玻璃,你知道嗎?刺到玻璃差不多這麼大,腳到現在還有一個窟窿很大,腳底流了很多血。所以我們人很奇怪,只是一項遊泳而已就改不掉,我們人對因緣所生法的東西,僅僅這一項他就改不掉了,改不掉了。我有一個學生她如果面對鏡子,一定要照一個半鍾頭,(師擬學生殷勤地照鏡子貌,衆笑)一個半鍾頭,嚇死人了,改不掉。所以說因緣所生法,我們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,就沒有什麼可引誘我們的,舉這世間最簡單的例子給你們聽,更別提吃海産或者是爲了金錢名利那種更強的力量,只是一個遊泳,只是化個妝這樣就改不掉了,別說太多。所以說我所即是空,我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有的說當下即是空性。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也可以說它是假名,第一個名,亦名,名字的名,亦名爲假名,也可以說它是假名,第一個名是“說”,亦可說它是假的名相。亦名中道義,義理、意義的義,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的義,不是意思的意,亦名中道義。再講一遍: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所以說因緣所生法【即空、即假、】亦名爲假名,【即中。】亦名中道義。所以《中論》論得很好。【釋論雲:叁智實在一心中得。即此意也。】就是這種意思。
底下,【引論。論意通衍叁,】衍就是大乘的乘,通大乘,衍叁就是叁乘,我們說摩诃衍就是大乘意思,摩诃就是大,衍就是乘,通叁乘,【今證于圓。】所以要知道鈔裏面所說的叁谛妙觀,【須知鈔谛妙觀,】要知道鈔裏面所說的叁谛是不可思議的妙觀,【悉是能觀,因緣所生等法,隨拈一法爲境,】隨便拿一法當境,【即屬所觀。】隨拈一法爲境當做所觀。【前且直雲,觀于一谛而叁谛。即指于陰等境觀,】即指于陰等境觀,陰就是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【一谛即具叁谛也。故知因緣所生諸法,一一皆不思議矣。】
【叁 約妙結示】
【此觀微妙,即一而叁,即叁而一。一觀一切觀,一切觀一觀。非一非一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