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做二空为方便。这个就是二空观,就是方便,后面会讲到。【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。心心寂灭,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。】萨婆若海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。【此名出璎珞经。】

  【二 释相结果三

   一 释空观】

   【今释其意:假是虚妄,】现在解释他的意思,假当然是虚妄,【俗谛也。】俗谛是就世俗来讲我们不妨把它安立一个假的名字,就是俗谛,我们知道一切缘起性空,但是它不坏假名,俗谛。【空是审实,真谛也。】空,什么叫审实呢?审实就是彻底的一尘不染,永恒的存在,审实,真谛也。审实,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叫做不迷糊,非常清楚,一切法的的确确是空,实实在在是空,让你丝毫含糊不得叫审实。审就是经过慎思、明辨叫审。实实在在的一切法了不可得,真谛也。【今欲去俗归真,】现在要去掉俗归真,【故言从假入空观。】假就是从世间的假名、假相入空观,空一切法,【假是入空之诠,先须观假。】意思就是说这个假,假观这个假,是要入空的解释叫做假,意思是说假观藉着空观而显,空观才藉着假观而显,这二个是对立的名词。现在这个假观是入空之诠,你现在用入空来显示这个假,来解释这个假,诠就是方便解释,所以假是入空之解释,为什么?因为你没有用假就不能显空,你没有用空就不能显假。先须观假,先须要观假。【知假虚妄,而得会真,】所以知道虚妄而得会合这个真,知假就是知道假观,世间的假相是虚妄的,你要会空,要悟到缘起了不可得的空性。会真,就是知道假所缘起的一切假相,虚妄而得会真,这样才能够会合空性。【故言二谛观。】意思就是真谛或者是俗谛。【此观若成,即证一切智也。】

  【从空入假观者;】把笔拿起来,这个“入”旁边写一个字也是出,从空出假,入就是出的意思。什么从空出假?假是有相,空是无相,所以空无相要显示有相,念“从空出假观”这样比较好,入于假观,也对,出假观,也对,从空出假观,为什么?更能够显示出假观的有的形相的存在,所以从空入假观也可以这样讲“从空出假观”。摆脱空的束缚,进入假有的存在性。底下,【若住于空,】你如果安住在我空、法空,【与二乘何异。】和声闻和缘觉有什么不同,【不成佛法,】为什么?声闻和缘觉是不被佛所赞叹的,焦芽败种,只为自己好而已,不发菩提心、不度众生,所以说与二乘何异。有什么不一样?不成佛法。【不益众生。是故观空,不住于空,】意思是说我们观一切我法、缘起、空,但是不着于空,着于空就变成二乘人了。【而入于假。】入于假就是与一切众生,安稳在一切众生的假相里面去普度众生。因为众生都生活在虚妄的假里面,所以看不开的人就是被这个世间的假相所欺骗,圣人,你骗不过他,我们现在都被假相骗得团团转,喜、怒、哀、乐统统随着这个假相在执着。不着于空,而入于假,【知病识药,】了解病,了解药,【应病授药,】什么病就给他什么药,【令得服行,】让他能够服用,【故名从空入假观。】简单讲就是从空出假,【而言平等者,】你只入你的空性却不管众生,众生都生活在假相当中,简单讲这个假观全部都是为普度众生而作观的,假观,就是要与一切众生打成一片,就是要变成菩萨的意思。所以空观成就是二乘人,假观成就是菩萨,中观成就是成佛。所以从空入假观,而言平等者,一切众生皆平等,【望前称平等。】这是从前面来讲叫做平等,【前破假用空,】因为前面是破假但用空,【今破空用假,】必须和众生安立在假相里面,所以说破这个空,就是不能够执着空叫做破这个空,破空,空本来不能破的,破字的意思就是要出来度众生,你不能沉迷在顽空里面,这个世间痛苦我现在证得空就不出来。今破空用假,【破用既均,故言平等观。此观成时,证道种智。】证到道种智,所以前面我们说一切智,现在说道种智,成佛就一切种智。一切智就是罗汉,道种智就是菩萨。

  再来,看小字体的,

   【前观二名,】就是二谛观还有空观,【此观亦二。】也是二种名,也是二种就是平等观和假观,前面那一观是二谛观和空观,这里这一观是平等观和假观。【先斥住空堕小,】先排斥安住于偏空、堕入于小乘法的,叫先斥住空堕小,你安住于空性,不入假来普度众生这样不行。堕小,堕入于小乘。【修假能成佛法,能益众生。】假观的意思是说透过空观,安住一切缘起性空,在假名里面清清楚楚,一尘不染,所以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能够用一切的语言、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,而不迷惑也不颠倒,所以能益众生。【观空能作入中方便,故于空智,证而不住。】所以空的智慧如果证到却不着于那个地方,【三界惑着,】三界的迷惑、执着,【须荡令空。】放下令空,【诸法因缘,须究本末。】什么是本?什么是末?本就是我们本来的觉。什么是末?也是我们最后的照,清净的本来的东西。所以本也是一心,末也是我们的清净心,本体。须究本末,就是应该探究这个本体,【见思重数,】见、思二惑重的人,【如尘若沙。以大悲心,遍观遍学,名为知病。诸法诸门,破性破相。一一对治,无不谙练,】谙练就是很清楚,【是名识药。】了解药性,【随惑浅深,知机生熟。】生就是初学,熟就是久修,【神通骇动,】骇就是惊动,神通惊动,【智辨宣扬。】这个辨和那个辩才一样,智慧、辩才无量宣扬一切佛法,【四悉当宜,】就是四悉檀什么时候最恰当,【各令获益。如是授药,方肯服行。皆由证空,能入此假,故名从空入假观。前位别十住,今】从空出假【是别十行。】前面是别教的十住位,现在是别教的十行位。

  【三 释中观】二十九页,

  【二空为方便者;初观空生死,】第一要使我们了解生死本来就是空,因为我们有妄想,妄想不除又念头感应业力,用业力做我们生死的题材,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生死完全就是这个念头,所以如果念头断生死就了,清净心如果现佛性就出,因此,要观空生死,表示生死本来就不可怕,当下即是空性,只要你能够超越念头的束缚、烦恼。【次观空涅槃。】意思是说涅槃也不可得,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,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有涅槃可得,是名外道,是名邪见,本来就有的东西,不是你修行之后才得到的,本来就有的东西,本来当下即具足一切,所以叫做观空涅槃。【此之二空,双遮之方便。】遮就是止,停止。就是就体性来讲,就本体来讲没有生死没有涅槃,就我们的本性来讲,没有生死之恐怖,也没有涅槃可得。此之二空,双遮之方便,就是止的意思,要让你停止一切的妄想。底下,【此之二用,】现在反过来,本体找到了现在要找作用,【为双照之方便。】双照,双照就是不畏生死,就是不畏生死、不住涅槃,因为你已经观空生死,你可以在生死法当中大做佛事,表示菩萨和众生一样示现生、老、病、死,但是他的内心没有起心动念,业不可能束缚他。所以照就是起作用,观空生死就是悟到本体,本来就没有生死,没有涅槃;但是这样不能作用,就不能普度众生。双照,照就是依体起用,藉着本性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,镜子在那里,镜子不动,但是我们人走过去的时候,它会照到万象,影相会出来,镜子虽然停止在那个地方,但是它有作用。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停止的,本来就是没有妄想,佛性本来就是如此,但是因为我们强加分别,致使我们直到今天业障深重。所有的痛苦都是一个字“执”,二个字就是“妄想、迷惑”,现在要双照,就是他了解生死本空,所以他就从空出假,进入无量无边的世界,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依体起作用。【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,】念念叫做心心,念念趣向,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,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和道种智,所以我们刚才讲一切智来解释,翻开二十七页,二十七页最后一行,此观若成,即证一切智也,意思是说一切法观空,这是罗汉的智慧,我空,他无我的心境没有私心,所以说一切智就是空观。二十八页,证道种智,道种智这个就是通达种种的法,因为每一个众生的根机不同,我们的身体种种的病苦也是很多,简单讲就是一种妄想而已,今天我们会生病,也是我们的无明没有断,业力没有断,今天我们会生、老、病、死,就是妄想不断。所以生死的病治什么?治妄想。所以如果治病加上治心,这个叫做伟大的医生。只是治病没有治心,这样算是普通的医生。你只是治病、治心,不能治生死病,我们现在最大的病苦,不是身体上的病苦,最大的病苦就是生死的病苦!治病是治这一生,妄想不除是千百万劫六道轮回,不只是这一生的病而已。所以佛叫做大医王,医众生的心病,就是医无明的根本病,就是烦恼。因为烦恼而造业,因为妄想而造业,这个生死的大病,所以佛是最伟大的医生!佛是最伟大的医生。所以道种智就是通达种种的法,菩萨,要做菩萨,你就要通达种种的法去度众生。所以简单讲就是如果你要当一个法师,不要说做到菩萨,你要当一个弘法的法师,你就要通达种种八大宗派的经典,当法师要具足哪几种条件,你知道吗?目前的法师更加难做,第一、你要学识渊博,百问不倒,要学识渊博,要不然这个你看得懂吗?你说这个读小学看得懂吗?要学识渊博;再来就是贯通藏经,你要通达《大藏经》,要不然你讲这个忘了那个,讲到那个忘了这个;第三、你通达藏经没有用,你还要有智慧;第四、你还要有辩才,你要能讲,讲得让人家听得懂,你不要一直让人家一直打瞌睡,像催眠一样,对不对?再来,就是对自己要有信心,接着就是不贪名又不图利,我们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来弘法。所以说因为他的条件苛刻,到最后成就的法师少,就是因为很多法师都要讲经,讲一讲人一直少一直少,一直少的时候愈讲就愈没有意思,我讲一讲、讲一讲到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听而已,剩下一个看门的,所以没人要讲经就是这样子。难,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…
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