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做二空爲方便。這個就是二空觀,就是方便,後面會講到。【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。心心寂滅,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。】薩婆若海翻譯成中文叫做一切種智。【此名出璎珞經。】

  【二 釋相結果叁

   一 釋空觀】

   【今釋其意:假是虛妄,】現在解釋他的意思,假當然是虛妄,【俗谛也。】俗谛是就世俗來講我們不妨把它安立一個假的名字,就是俗谛,我們知道一切緣起性空,但是它不壞假名,俗谛。【空是審實,真谛也。】空,什麼叫審實呢?審實就是徹底的一塵不染,永恒的存在,審實,真谛也。審實,用現在一句話來講叫做不迷糊,非常清楚,一切法的的確確是空,實實在在是空,讓你絲毫含糊不得叫審實。審就是經過慎思、明辨叫審。實實在在的一切法了不可得,真谛也。【今欲去俗歸真,】現在要去掉俗歸真,【故言從假入空觀。】假就是從世間的假名、假相入空觀,空一切法,【假是入空之诠,先須觀假。】意思就是說這個假,假觀這個假,是要入空的解釋叫做假,意思是說假觀藉著空觀而顯,空觀才藉著假觀而顯,這二個是對立的名詞。現在這個假觀是入空之诠,你現在用入空來顯示這個假,來解釋這個假,诠就是方便解釋,所以假是入空之解釋,爲什麼?因爲你沒有用假就不能顯空,你沒有用空就不能顯假。先須觀假,先須要觀假。【知假虛妄,而得會真,】所以知道虛妄而得會合這個真,知假就是知道假觀,世間的假相是虛妄的,你要會空,要悟到緣起了不可得的空性。會真,就是知道假所緣起的一切假相,虛妄而得會真,這樣才能夠會合空性。【故言二谛觀。】意思就是真谛或者是俗谛。【此觀若成,即證一切智也。】

  【從空入假觀者;】把筆拿起來,這個“入”旁邊寫一個字也是出,從空出假,入就是出的意思。什麼從空出假?假是有相,空是無相,所以空無相要顯示有相,念“從空出假觀”這樣比較好,入于假觀,也對,出假觀,也對,從空出假觀,爲什麼?更能夠顯示出假觀的有的形相的存在,所以從空入假觀也可以這樣講“從空出假觀”。擺脫空的束縛,進入假有的存在性。底下,【若住于空,】你如果安住在我空、法空,【與二乘何異。】和聲聞和緣覺有什麼不同,【不成佛法,】爲什麼?聲聞和緣覺是不被佛所贊歎的,焦芽敗種,只爲自己好而已,不發菩提心、不度衆生,所以說與二乘何異。有什麼不一樣?不成佛法。【不益衆生。是故觀空,不住于空,】意思是說我們觀一切我法、緣起、空,但是不著于空,著于空就變成二乘人了。【而入于假。】入于假就是與一切衆生,安穩在一切衆生的假相裏面去普度衆生。因爲衆生都生活在虛妄的假裏面,所以看不開的人就是被這個世間的假相所欺騙,聖人,你騙不過他,我們現在都被假相騙得團團轉,喜、怒、哀、樂統統隨著這個假相在執著。不著于空,而入于假,【知病識藥,】了解病,了解藥,【應病授藥,】什麼病就給他什麼藥,【令得服行,】讓他能夠服用,【故名從空入假觀。】簡單講就是從空出假,【而言平等者,】你只入你的空性卻不管衆生,衆生都生活在假相當中,簡單講這個假觀全部都是爲普度衆生而作觀的,假觀,就是要與一切衆生打成一片,就是要變成菩薩的意思。所以空觀成就是二乘人,假觀成就是菩薩,中觀成就是成佛。所以從空入假觀,而言平等者,一切衆生皆平等,【望前稱平等。】這是從前面來講叫做平等,【前破假用空,】因爲前面是破假但用空,【今破空用假,】必須和衆生安立在假相裏面,所以說破這個空,就是不能夠執著空叫做破這個空,破空,空本來不能破的,破字的意思就是要出來度衆生,你不能沈迷在頑空裏面,這個世間痛苦我現在證得空就不出來。今破空用假,【破用既均,故言平等觀。此觀成時,證道種智。】證到道種智,所以前面我們說一切智,現在說道種智,成佛就一切種智。一切智就是羅漢,道種智就是菩薩。

  再來,看小字體的,

   【前觀二名,】就是二谛觀還有空觀,【此觀亦二。】也是二種名,也是二種就是平等觀和假觀,前面那一觀是二谛觀和空觀,這裏這一觀是平等觀和假觀。【先斥住空墮小,】先排斥安住于偏空、墮入于小乘法的,叫先斥住空墮小,你安住于空性,不入假來普度衆生這樣不行。墮小,墮入于小乘。【修假能成佛法,能益衆生。】假觀的意思是說透過空觀,安住一切緣起性空,在假名裏面清清楚楚,一塵不染,所以他能夠利益一切衆生,能夠用一切的語言、慈悲心來普度一切衆生,而不迷惑也不顛倒,所以能益衆生。【觀空能作入中方便,故于空智,證而不住。】所以空的智慧如果證到卻不著于那個地方,【叁界惑著,】叁界的迷惑、執著,【須蕩令空。】放下令空,【諸法因緣,須究本末。】什麼是本?什麼是末?本就是我們本來的覺。什麼是末?也是我們最後的照,清淨的本來的東西。所以本也是一心,末也是我們的清淨心,本體。須究本末,就是應該探究這個本體,【見思重數,】見、思二惑重的人,【如塵若沙。以大悲心,遍觀遍學,名爲知病。諸法諸門,破性破相。一一對治,無不谙練,】谙練就是很清楚,【是名識藥。】了解藥性,【隨惑淺深,知機生熟。】生就是初學,熟就是久修,【神通駭動,】駭就是驚動,神通驚動,【智辨宣揚。】這個辨和那個辯才一樣,智慧、辯才無量宣揚一切佛法,【四悉當宜,】就是四悉檀什麼時候最恰當,【各令獲益。如是授藥,方肯服行。皆由證空,能入此假,故名從空入假觀。前位別十住,今】從空出假【是別十行。】前面是別教的十住位,現在是別教的十行位。

  【叁 釋中觀】二十九頁,

  【二空爲方便者;初觀空生死,】第一要使我們了解生死本來就是空,因爲我們有妄想,妄想不除又念頭感應業力,用業力做我們生死的題材,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的生死完全就是這個念頭,所以如果念頭斷生死就了,清淨心如果現佛性就出,因此,要觀空生死,表示生死本來就不可怕,當下即是空性,只要你能夠超越念頭的束縛、煩惱。【次觀空涅槃。】意思是說涅槃也不可得,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所以如果你認爲你有涅槃可得,是名外道,是名邪見,本來就有的東西,不是你修行之後才得到的,本來就有的東西,本來當下即具足一切,所以叫做觀空涅槃。【此之二空,雙遮之方便。】遮就是止,停止。就是就體性來講,就本體來講沒有生死沒有涅槃,就我們的本性來講,沒有生死之恐怖,也沒有涅槃可得。此之二空,雙遮之方便,就是止的意思,要讓你停止一切的妄想。底下,【此之二用,】現在反過來,本體找到了現在要找作用,【爲雙照之方便。】雙照,雙照就是不畏生死,就是不畏生死、不住涅槃,因爲你已經觀空生死,你可以在生死法當中大做佛事,表示菩薩和衆生一樣示現生、老、病、死,但是他的內心沒有起心動念,業不可能束縛他。所以照就是起作用,觀空生死就是悟到本體,本來就沒有生死,沒有涅槃;但是這樣不能作用,就不能普度衆生。雙照,照就是依體起用,藉著本性起作用就像一面鏡子,鏡子在那裏,鏡子不動,但是我們人走過去的時候,它會照到萬象,影相會出來,鏡子雖然停止在那個地方,但是它有作用。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停止的,本來就是沒有妄想,佛性本來就是如此,但是因爲我們強加分別,致使我們直到今天業障深重。所有的痛苦都是一個字“執”,二個字就是“妄想、迷惑”,現在要雙照,就是他了解生死本空,所以他就從空出假,進入無量無邊的世界,來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依體起作用。【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,】念念叫做心心,念念趣向,薩婆若海叫做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和道種智,所以我們剛才講一切智來解釋,翻開二十七頁,二十七頁最後一行,此觀若成,即證一切智也,意思是說一切法觀空,這是羅漢的智慧,我空,他無我的心境沒有私心,所以說一切智就是空觀。二十八頁,證道種智,道種智這個就是通達種種的法,因爲每一個衆生的根機不同,我們的身體種種的病苦也是很多,簡單講就是一種妄想而已,今天我們會生病,也是我們的無明沒有斷,業力沒有斷,今天我們會生、老、病、死,就是妄想不斷。所以生死的病治什麼?治妄想。所以如果治病加上治心,這個叫做偉大的醫生。只是治病沒有治心,這樣算是普通的醫生。你只是治病、治心,不能治生死病,我們現在最大的病苦,不是身體上的病苦,最大的病苦就是生死的病苦!治病是治這一生,妄想不除是千百萬劫六道輪回,不只是這一生的病而已。所以佛叫做大醫王,醫衆生的心病,就是醫無明的根本病,就是煩惱。因爲煩惱而造業,因爲妄想而造業,這個生死的大病,所以佛是最偉大的醫生!佛是最偉大的醫生。所以道種智就是通達種種的法,菩薩,要做菩薩,你就要通達種種的法去度衆生。所以簡單講就是如果你要當一個法師,不要說做到菩薩,你要當一個弘法的法師,你就要通達種種八大宗派的經典,當法師要具足哪幾種條件,你知道嗎?目前的法師更加難做,第一、你要學識淵博,百問不倒,要學識淵博,要不然這個你看得懂嗎?你說這個讀小學看得懂嗎?要學識淵博;再來就是貫通藏經,你要通達《大藏經》,要不然你講這個忘了那個,講到那個忘了這個;第叁、你通達藏經沒有用,你還要有智慧;第四、你還要有辯才,你要能講,講得讓人家聽得懂,你不要一直讓人家一直打瞌睡,像催眠一樣,對不對?再來,就是對自己要有信心,接著就是不貪名又不圖利,我們不是爲了名也不是爲了利來弘法。所以說因爲他的條件苛刻,到最後成就的法師少,就是因爲很多法師都要講經,講一講人一直少一直少,一直少的時候愈講就愈沒有意思,我講一講、講一講到最後只有我一個人聽而已,剩下一個看門的,所以沒人要講經就是這樣子。難,因爲這種事情本來就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