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種人,還沒有發生的事情,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,有的人是發生以後還迷迷糊糊的。

  前言

  在一般講經的慣例上,都有所謂,經前的“懸談”或“提綱”,如天臺的五重玄義,賢首的十門玄談,及其他。若照現在一般學佛者的心理和環境,似乎無這一套的必要。可是臺灣處于海陬孤島,佛法衰微。向乏講經機會,對于這些談玄判教的風味,也許未嘗領略,因此我們無妨來把它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。

  然而要根據那一宗來講呢?我雖禅參臨濟,教卻學習天臺,現在就把天臺的五重玄義來談談吧!(五重玄義見本經附錄,因恐初學厭繁,故別刊經末。)

  這部般若心經,在我們中國佛經流通方面觀之,可說是“風行天下”的,並且持誦者亦多,其普及程度確乎在《金剛》,《彌陀》之上。雖然言簡文略,只此二百余字,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。它在一代聖教中的地位,總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負有聲望的經典;六百卷般若經的當中,其最簡括切要,提綱契領者,當推現在所講的這部心經了。

  它是給一切衆生,打破迷情妄執,啓示解脫法門;處處即色明空,層層破妄顯真,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,從世間有情的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),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。因爲空得這麼徹底,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,以其不取一切相,所以能夠即見實相。

  實相者,即是我們個個本具的真心!迷了它便爲衆生,悟了它即是諸佛菩薩;迷則生死無盡,悟則究竟解脫。

  般若是發掘實相,解脫生死的一種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!我們不想求證實相,解脫生死則罷,如果要的話,那就不得不從這部經典裏去努力進取了!

  你們這次發心舉辦講演這部般若心經的法會,總算很有意義的!而我呢,也覺得這是一種很興奮而樂爲的事情。話說多了,現在要來開始講入正題。

  正釋

  當分做叁階段來講:一、經題——“般若波羅密多心經”八字。二、譯人——“唐叁藏法師玄奘譯”八字。叁、正文——“從觀自在菩薩起,至菩提娑婆诃”。共二百六十字。

  先來解釋經題。有人說:經題並不是正文,怎樣也要去解釋它呢?因爲題是一經的總綱、經爲一題的別目,若經題明白之後,便可了解經中大意。如網提其綱,則衆目自伸,若衣挈其領,則群縷必直。因此故有講釋的必要。

  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表解,這個表解,就是把經文盡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,如同提綱挈領一樣的,一目了然,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,說文分叁科,有通的叁科,有別的叁科。通常,東晉的道安法師發現,而製作了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但是因爲那時候佛經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,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爲每一部經典,都有這樣子的格式,那麼,與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,當代的很多高僧大德,都認爲他是畫蛇添足,自作聰明,佛法是聖人所說的,你怎麼可以隨隨便便,把它科判爲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呢?後來經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國來,翻譯的經典也多,果然與西土暗合,跟印度的經典,流通過來的梵文,或者是巴利文的,翻譯過來以後,翻譯成中文,果然發現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!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,東晉的道安法師對佛教的貢獻,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,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醜又矮,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跟悟性,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。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現了,每一部經典有序分、正宗分跟流通分,可是當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,認爲他自作聰明,後來發現以後,對他更佩服!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,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,還沒有發生的事情,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,有的人是發生以後還迷迷糊糊的。

  別,此經傳世者七種譯本,就是流通在這個世間的有七種翻譯本,就是七種。今現者不計,但是不包括,不計就是不包括,現在有翻譯的話不包括在內,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種。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,都是叁藏法師這個人,這個高僧大德玄奘大師所翻譯的,所以今現者不計,也就是說現在人再翻譯的,超過第七種的那就不算,以古來翻譯的總共有七種版本。四譯同上例,四譯就是說;東方、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這北方就是譯,意思就是說由印度文翻譯成中文,我們叫做譯,這個譯字就是取於北方。今探者爲玄奘法師,玄奘大師去天竺取經,那麼,他所翻譯的這一本是最流通的,所以今探者就是講玄奘大師,經過千辛萬苦尋求這個原譯,回來以後專做翻譯的工作,玄奘大師的譯本簡擇精要,略去序分跟流通分,所以略去序與流通,就是單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。

  甲初:經題分二——乙初:分釋二:合釋(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)

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

  【分釋】般若波羅密多心經,此八字爲一經的總題,上七字——般若波羅密多心,是別題(本經專用之名,別于他部故),下一字——經,是通題(與其他諸部,通稱爲經故)。現在將總題八字分作四段來講:一、般若,二、波羅密多,叁、心,四、經。

  一、般若:此是梵語(即印度話,因印度人自稱是梵天的苗裔,故其語稱爲梵語),譯爲智慧。怎樣不直譯之,而仍存梵語——“般若”呢?以其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,雖意譯爲智慧,實則未盡正確。智論這樣說:“般若定實相,智慧淺薄不可以稱。”因爲通常的所謂智慧者,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,尤其是世人每每以爲聰明就是智慧,若翻之則與彼混濫,而失卻般若殊勝義。爲了表示這種智慧的特勝,所以沿用原音——般若,而不直譯爲智慧;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,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。其實般若當譯爲妙智慧,或真智妙慧,以揀別世人所稱的智慧,才爲完善而恰當的!世人雖也各有他的智慧——如一般大學問家,大藝術家,大哲學家,這都是世人所公認是智慧的結晶。若在佛教眼光視之,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(八難之一。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,不能信出世之正法。是爲佛道之障難。人天眼目曰“世智辯聰不要拈出。”)。雖然科學發達,物資文明,能創造飛機,發明無線電等,此乃世間有漏智(帶有煩惱之過,無斷迷理煩惱之力之智。亦雲世俗智。)所成的有爲之法(爲造作之義,有造作謂之有爲,即因緣所生之事物,盡有爲也。能生之因緣,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,所生之事物必有因緣之造作故雲有爲法),總不能令人明心見性、了生脫死,獲到究竟安樂。且于其中卻含有能使人發生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可能;乃至用之不當,則能造出許多害人、害世的巨禍來(如原子彈等)!故世間的智慧是一種邪正兼雜(用于正途則正,用于邪途則邪),利害參半(善用之則有益于人,惡用之有害于人)。因爲它——世智,是由第六識妄心分別出來的一種妄知妄見,是不實,是汙染,非純善,尤其是有限的。事實只可稱爲知識,確沒有當得起智慧的資格,那裏更談得到妙呢?至于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,那就不同了,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種無漏智(謂叁乘之人,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也。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。),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的,是離過絕非,是正常,是真實,是純淨無染,是唯正無邪,並且沒有窮盡的。人們能夠用了它,非但能令自己斷惑證真,離苦得樂,且能普度衆生同超生死苦海,同登安樂彼岸;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,豈可與世智辯聰同日而語哉!《智論》雲:“般若者,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,無上,無比,無等,更無有上”即此意也。故世間的有漏智,與本經所說的般若智,真是天壤懸殊!

  經題

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

  各位看四十五頁的表解,般若,中國話叫做智慧,因爲用“智慧”是一種尊重,其實用“智慧”二個字,並不能襯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,因爲這個智慧,往往會給世間人誤會成一種冷靜的理性,所以單單靠著“智慧”二個字,是不能夠解釋般若的意思。所以我們一般人用這個智慧,就會認爲說這個人很聰明,不對!聰明是世智辯聰,聰明是世間累積的經驗,用重疊的、連續的執著,所産生的一種主觀意識的推論跟批判,是世間的聰明人。智慧不是這樣,智慧是本來每一個人清淨心中,所散發出來的那一種慈悲平等、無量的智慧心,完全跟世間的教育不一樣,世間的教育它是累積的執著,是一種負擔;是一種錯覺,因爲它對符號並不能透視它的假相,而智慧是不離文字,而卻能夠離開語言、文字、心緣相,然後悟入到最寂靜的法門,於寂靜當中起妙用,而所有的妙用,都透過自己的本能,智慧說是後天修成的也對,叫做斷德,說是先天的也對,叫做智德,意思就是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,這個叫做智慧。智慧簡單講就是良知;簡單講就是本來的面目。

  基于上面所說的幾點理由,故不譯,以表尊重。茲把四例翻經,及五種不翻列表如下:

  這個智慧有五不翻,這個翻就是翻譯的翻,五種不翻譯的一種。印度文翻譯成我們中文,有很多地方沒有辦法完全翻過來的。

  五不翻,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,多含不翻,譬如說:薄伽梵,薄伽梵是佛的尊號,薄伽梵含有六種意思、意義,第一個叫做“自在”,你如果是翻自在的話,那其它的五種意思你就不能表達出來,所以多含不翻,含就是一個“今”再一個“口”,口裏含著任何東西,多含不翻,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譯的,那麼就要照抄,叫做薄伽梵。如果你翻譯成“自在”,那只有其中裏面六分之一的意思,那還少了其它五種。所以薄伽梵翻譯成中文,第一個叫做自在,意思就是佛是一個很自在的人。第二個叫做“熾盛”,熾盛就是燃燒,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燒一樣的,誰碰到他,所有的難題都解決。你要碰到大徹大悟的人,你一問他馬上就答,佛的智慧也是一樣,火在燒一樣的無量的光明。熾盛。那個熾要加一個火部。第叁個薄伽梵的意思叫做“端嚴”,意思就是說佛除了外表長得很莊嚴以外,他的內心裏面更加的莊嚴。如果說你只有翻譯成自在…
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