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

  慧律法師 主講

  1991年4月15日-5月28日

  文殊講堂

  修行佛道的人

  你一定要記住:無诤

  還有很重要的——

  心要柔和、要盡量寬恕衆生、忍辱。

  這個忍辱

  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,

  否則忍不下來。

  (師領衆合掌叁稱)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淨土叁經我們已經講過《彌陀經》,講過《無量壽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的內容是誰極樂世界有多好,你要發願一心不亂、持名,十方都會贊歎。那是《阿彌陀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說佛有四十八大願,願願都說要度衆生的願力,他成佛之後極樂世界有多麼莊嚴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這部經叫做《觀無量壽經》,簡單講就是用我們的想,第六意識,冷靜依照經典所說的十六種方法來觀想落日觀,觀想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觀想琉璃之地,這部經典就是在教你如何觀想極樂世界,西方叁聖的蓮花開和合,教你觀想。因爲我們沒有見過極樂世界,我們凡夫的心是粗糙的,而且業障深重,無法了解極樂世界,佛有善巧方便之法就是教你觀想,用想的,就是你的心如果安住在極樂世界的清淨的依報和正報,你的心就不會打妄想。所以與其你想貪、嗔、癡,不如想極樂世界的好處。所以,《觀無量壽經》就是用觀想的,十六種觀想的方法,觀想極樂世界有多好,阿彌陀佛有多偉大、多莊嚴。最後佛說了一句話,佛說:“如果你無法觀想,臨命終時你只要持名,念“南無無量壽佛”十聲,照樣往生極樂世界。”最後,講到最後因爲根器不夠,觀想力不夠,所以就用持名念佛。

  所以這部經典,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——慧遠大師,他就是修《十六觀經》見佛叁次,見佛叁次就是修《十六觀經》的。簡而言之,《十六觀經》的好處就是,如果妄想太重的人,這部經典不得了,教你如何觀想,我們每一個念佛的人,多多少少都有在觀想,每一個念佛的人都有在觀想。

  這部經典是谛閑法師所著作的,近代當然也有人寫,但是近代所寫的大部分都是白話文,我們所采用的注解也非常的重要,我們如果采用一個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注解的,他的知見正確,我們研究經典的思想就不會有所偏差。我所采用的注解統統都是相當有修證的人。這一部疏鈔是谛閑法師著作的,谛閑法師是天臺宗的一位高僧大德,天臺宗的思想比較微細,這部注解讀起來雖然比較深奧,是天臺宗的思想,今生我們如果想要走修行的路就不要怕難。像臺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裏有的老婆婆不識字,老師每個星期叁都在講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的境界是事事無礙法界,那些上年紀的老婆婆她也是照樣坐在那裏,爲什麼?至少她坐在那裏二個鍾頭不會造業,結一個華嚴海會殊勝的因緣,我們現在也來結一個《觀無量壽經》海會殊勝的因緣也好,所以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,我們知道這二個鍾頭聽到一句能夠受益,這樣也值得,勝過你在家裏看電視,你看電視有什麼功德?有什麼功德?對不對?沒有。不如來這裏聽經。所以如果講得比較深一點,不要今天聽一聽,感覺聽不懂,明天就只剩下一百個人,這樣就不是一個純正的佛教徒,我們佛教徒就是碰到愈深奧的東西愈想去了解它,這樣才是偉大、精進的精神!如果要看簡單的,你都懂了就不必來聽經了,這部經典不是你讀到大學就有辦法理解的,這部經典不是你讀到博士就有辦法理解的,照樣看不懂。

  來,現在翻開第一頁,【觀經疏鈔演義序】現在我先二個字二個字解釋。

  觀經就是《觀無量壽經》簡稱觀經,觀經就是《觀無量壽經》一般都簡稱觀經。

  疏,疏就是祖師大德對它的注解,疏就是通的意思。就是要使這部經典的意思更爲了解所以著疏。疏就是通,使它的文意暢通,通就是疏的意思,疏導裏面經典的意思。使人更爲了解叫作疏。鈔就是古人所著作的比較深奧,這個鈔跟提手旁的抄是一樣的,意思相同,就是他注疏的義理還很深奧,所以我再以抄來加強解說,所以這個叫做鈔。

  第叁種叫做演義,演義就是依據古人的事迹,我們以現代的語言用白話文盡量把它寫得更清楚,叫做演義。根據曆史,然後根據過去,然後我們做現在的語言使它的義理暢通叫做演義。

  所以這個不一樣,疏、鈔、演義,都不一樣的意思,意思都不一樣。

  序,就是寫在文章的最前面叫做序,

  【彌陀經】彌陀經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【以信願力】信力和願力,【持佛名號。爲至直捷,至圓頓,最極穩當,最易成就。是世尊澈底悲心,普令業障衆生,橫超叁界,】橫超叁界就是不必經過次第的修行,譬如初果阿羅漢、二果羅漢、叁果羅漢到四果羅漢,才超出叁界。或者是衆生在修行當中,直到成聖成賢要經過層層關卡,念佛就不必,橫超就是直接超出叁界,【帶業往生。】極樂世界【故稱異勝方便之法門也。】異就是殊,很特殊。異勝就是殊勝的方便法門,簡單又直接又殊勝的意思。【古德雲: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名無上深妙禅。】說我們人只有但。。。這個“但”的意思不是那麼簡單,注意這個“但”字,“但”就是專,非常的專叫做但念阿彌陀佛。我們平時叫做念阿彌陀佛,純念也是念,雜念也是念,散念也是念。現在不是這樣,現在叫做但念,就是專攻,叫做但念阿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禅。【唯有徑路修行,】徑路就是直路,沒有彎曲的意思。【但念阿彌陀佛。吾人果能】果能就是如果。如果能夠【依教修行,】專念阿彌陀佛,【以真信切願,】真信就是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、對釋迦牟尼佛一點都不懷疑,確確實實沒有動搖,切願就是我真的願意往生極樂世界。【但念彌陀。則無論時之久近,功之淺深,臨命終時,決定往生,無可疑者。】這句話你要注意聽,這句話就是說如果你真的很相信佛所說的話,確確實實要往生極樂世界,只要你專心念佛,不論你念十年也好即能往生,就算你念叁個月包括你臨命終十念,你照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說功力的深、淺,臨命終時決定往生。你看就是這四個字:真、信、切、願,所以我們看經典要會抓重點,才會知道它在說什麼,要不然怎麼修行的人這麼多,往生的人卻這麼少,那就是不能真信、不能切願,所以臨命終時決定往生。無可疑者,不必懷疑。【如其信不真,願不切,念不專者,不名但念,】不能說但念,不能用這個“但”字。【乃名雜念。雖肯念佛,難臻實益。】“臻”就是達。沒有辦法達到實在的利益,意思是說:如果你不能真信、不能切願,你無法得到實在的利益。所以這個但念就是心無雜念能舍一切名叫做“但”。你說:我在念佛,念一念就想到錢、想到子孫,這樣你哪裏有但念,你這樣就叫做雜念。所以要但念不是那麼簡單的。但念就是功夫純熟能舍一切,不爲一切、一絲、一毫、一塵,不可能幹擾他,這個叫做但念。不是那麼簡單的。我們平時都是雜念,念一念、念一念就想到他兒子,念一念、念一念就想到他家後面改一改,念一念、念一念就想到要去百貨公司買套衣服過年穿,沒辦法!因此,這個但念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叫做但念。放得下一切的煩惱,放得下一切,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而且能夠提起一句佛號,不間雜任何東西,這個叫做但念。所以如果你無法辦到就難臻實益,【所以念佛人多,往生者少耳。自古及今,求其真得一心不亂者,罕見其人。】罕就是少,很少見到。自古以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很少,【過在念】念肯念,叫他念佛,他肯念,【不肯但】肯但就是放得下,提得起、放得下,不肯。叫他念佛,他要,他也知道生死重要,要念佛,他也要往生,要,嘴巴都說要,卻放不下,沒辦法!【非法門咎也。】這不是淨土法門的過錯,是你自己不了解。佛陀教你要如何修行,你有聽經,但是不曉得該如何運用。只肯聽經,不能將經典契會于心境來運用。聽經他肯聽,他也很認真的聽,就是不運用在要專、要放下。【今經以阿阇世王殺父害母因緣而發起者,】佛才來講這部經典,【尤見其不可思議矣!】就是見這種因緣來講這部《觀無量壽經》,才是不可思議。【國太夫人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皇太後,地位崇高,皇太後地位崇高,像慈禧太後一樣地位非常崇高。兒子當國王、他的母親叫作國太夫人,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皇太後,垂簾聽政。【名韋提希。】韋提希【問世尊曰: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】生到這種不孝的兒子,連父親都要殺,【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,】讓我了解這個世間尚有其他的地方能無煩惱的,【我當往生,】我要往生沒有煩惱的地方,【不樂閻浮提】不樂閻浮提就是:這個娑婆世界實在很痛苦,一點都不快樂。我老早就告訴諸位了,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聽我說?我已經跟諸位講過上百次了,說這個娑婆世界一無可樂,一點快樂都沒有,【濁惡世也。】閻浮提濁惡世也,五濁惡世。【願我未來不聞惡聲,】就是希望我將來出世的地方不要聽到惡的聲音,吵架的聲音,【不見惡人,】不要見到壞人,【今向世尊五體投地,求哀悔忏。】忏悔她的業障深重,【唯願佛日】這個日畫掉,這個打錯了。唯願佛陀【教我觀于清淨業處。】這個“日”把它畫叉,改成阿彌陀佛的陀,唯願佛陀教我觀于清淨業處,(新版已更正)清淨業處就是極樂世界。哪裏是清淨業處,當然極樂世界是完全清淨的,【雲何思惟,】就是要如何觀想叫作思惟。【雲何正受?】就是正確的思惟、正確的感受叫做正受。一般叫做覺受,外道叫做邪受,凡夫叫做不知不覺受,完全不了解有一個正知正見的佛法。外道以邪爲正叫做邪受,只有正知正見的佛經叫做正受。正受就是正確的知見,而你的感受,感受是正知正見。【于是佛說叁種淨業,答彼思惟。】回答她的思惟。【說十六妙觀,】稱爲妙就是不可思議,空觀、假觀和中觀,叁觀同時叫做妙。妙,妙就是不可思議的觀想。【酬其正受。】酬就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