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娑婆世界,【金寶之與泥沙,】現在就地質來論,極樂世界是黃金鋪地,七寶琉璃,它的地質是黃金,本性是清淨的。泥沙,娑婆世界地上統統是汙穢的泥土。這是藉著簡單的地來比較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,舉此例就好了。底下,接下來,【胎獄之望華池,】胎獄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出生都是在母親的子宮裏面,經過十月懷胎的痛苦。之望華池,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,是清淨、自在的。底下,【棘林之比瓊樹。】現在說的是遊樂的地方,棘林,極樂世界的瓊樹是美玉所成,叫做瓊樹。瓊,瓊樹,所以有很多女衆的名字都用這個“瓊”字,美的玉叫做瓊,美玉,很美的玉,很美的玉叫做瓊。棘林就是我們現在爬山。。。棘就是有很多刺,難行,雜亂無章,像現在去爬山(會)死在山裏,迷失方向,本來是快快樂樂的進山,結果死了擡出山,死了擡出來,所以娑婆世界要找尋一點快樂也要看地方,有很多人爬山,爬一爬都死在山裏,都回不來了。用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稍微比較一下而已,極樂世界的地是七寶琉璃、金銀之地;我們這裏是泥沙。我們娑婆世界出生是懷胎十月很痛苦;極樂世界是蓮花、七寶池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叢林裏面統統是荊棘;極樂世界統統是美玉而成的樹木。這是簡單做個比較。

  看小字,

  【鈔釋雲:欲論觀行,】先告訴你要如何妙觀修行,【先示兩土苦樂之相。】讓你比較看看,比較看看。所以我才告訴諸位,娑婆世界如果和極樂世界相比較,你根本不想活著,活在這個世間根本是痛苦的,極樂世界這麼好的地方做個比較。【文有四句,一一皆論相對。首句明所成國土,苦樂相對。彼國但受諸樂,】極樂世界只有快樂,【故名樂邦。此土多受衆苦,義言苦域。】這個世間很痛苦。【次句明能成物體,】能成這個世界的以什麼爲材料,能成物體就是拿什麼做爲建築的材料,拿什麼做材料,極樂世界用金、銀、七寶,使你了解【貴賤相對。】貴和賤相對比較,【彼純七珍,】彼的意思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純是七珍寶,【略言金寶。此】即娑婆世界【多衆穢,】娑婆世界汙穢、不幹淨,【略言泥沙。】就代表娑婆世界不清淨,【叁句明初生受質,垢淨相對。此土六道,具有四生。】就是胎、卵、濕、化,【今就人中,多從胎藏。母食冷熱,】媽媽吃冷或吃熱,【及饑餓時,子在胎中如處寒熱,】吃冷就像處寒冰地獄,吃熱就好像被熱烤,意思是說孩子在母胎裏面也是一種痛苦,媽媽如果吃飽一點,就如【山壓,】如果是愛吃的媽媽,一張嘴巴整天都在吃,孩子在裏面又叫不出聲,只能用腳踢,說:你怎麼吃得那麼飽,你怎麼吃得那麼飽,快把我壓死了。又無法說話,遇到愛吃的女人,整天都是吃,整天都是吃,整天都是吃,如果你用聽筒聽聽看,他會抗議的,那是沒有去聽,說:我抗議,我抗議,你不要吃那麼飽。意思是說:我們這個世界是痛苦的,沒有一樣是快活的,【倒懸地獄之苦。故雲胎獄。彼國九品,皆從蓮生。縱下下品,經十二劫,在蓮華中,勝忉利天。是故華池,受生即樂。末句明生後遊處,粗妙相對。此則荊棘叢林,】就是我們的樹林統統是會刺傷我們的東西,有刺的東西,【彼則金渠玉樹。】極樂世界金渠,渠就是水道,渠的英文叫open channel,渠道工程學,open channel engineering,我有讀過渠道工程學。金渠玉樹,【余如鈔文廣明,】其余的在鈔裏面講得很清楚,【茲不繁贅。】在這裏不重覆。

  【二 明二因心行】

  第四頁,  

  【誠由心分垢淨,見兩土之升沈。行開善惡,覩二方之粗妙。】誠就是實實在在的,由,實實在在都是從我們的心來分垢穢和清淨,這樣我們就能夠見到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這二土,升就是極樂世界的清淨叫做升,升,升華。沈就是我們現在在沈淪。二土之升和沈,升就是好,解脫叫做升;沈就是束縛。行開善惡,修行當中開出善門和惡門。覩就是了解、看見,讓你看見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奧妙和粗劣,所以粗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痛苦的世界;妙就是極樂世界,很殊勝的地方,覩二方之粗妙。

  【鈔雲:誠、實也。由、從也。報】我們的報應,報【之淨穢,實從心行二因所致。】二因就是心,垢和淨所感叫做二因。垢就感得娑婆世界,淨就感得極樂世界,【心即迷了二心。】把筆拿起來,二心就是垢、淨,垢心和淨心二個心,心即迷了垢和淨,【行即違順二行。】就是善和惡,善和惡,違就是惡,順就是善,【六道叁教,】把筆拿起來,叁教,有分叁教、有分四教的,叁教是這麼分的,第一叫做頓教,根器利的人,六道的衆生有的是根器利的人,根器利的人一聞即千悟。第二叫做漸教,慢慢的教化他,慢慢的教化他,所以他會常常講給我時間,我需要時間,那個叫做漸教,需要給他時間他才會覺悟,要他一下子放下他沒有辦法。第叁叫做不定教,不定教的意思就是有的人聽到小法悟到大法大覺悟,聽到大法,有的人悟到小教小小的覺悟,這是不一定的叫做不定教。所以叁教分爲頓教、漸教和不定教。六道叁教。【迷叁德性,】叁德,把筆拿起來,叁德就是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法身就是無相、般若就是智慧、解脫就是力用,力用就是力量。迷叁德性,迷法身德、迷般若德、迷解脫德,【爲叁惑】叁惑就是見思惑、塵沙惑、根本無明,爲叁惑【染,故曰垢心。】心不清淨。【身口諸業,違理有作,】違背道理,違背佛所說的道理,【皆名惡行。以此心行,感四穢土,】不清淨、汙穢,【沈下粗淺也。】四穢土在娑婆世界。【唯圓頓教,】圓頓教就是根器利的人,【了叁德性,離叁惑染,方名淨心。】才叫做淨心。【身口諸業,順理無作,以此心行,感四淨土,高升深妙也。心雖本一,】這是以本體而言,以本性來講大家都是一樣的,叫做本來是一,【以迷了故,須分垢淨。行業雖同,以違順故,須開善惡。從此二因感報淨穢。應知圓人,】圓人就是圓教的人,根器利的人,【以常寂光】常就是永恒,寂就是寂靜處,心不起心、不動念,光表示智慧無量,所以常寂光是叁種解釋,常就是永恒的生命,寂就是滅掉一切的煩惱,心非常清淨,光表示智慧的意思。所以常寂光淨土表示永恒的清淨具足無量的智慧,這是法身,就是我們的法身。【而爲觀體。凡聖因位,】凡夫就是因,聖就是果,果就是位,【皆即究竟。】就是當下。意思是說圓教的人只要一聞就千悟,凡聖因位,位就是果,果地,因和果同時當下就是究竟。【不同別人要心】不像是別教的,因爲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不像是別教的要心,就是最達極致之心叫做要心,不同于別教的,達到最究竟的,【只齊一十二品,】因爲別教無明才分十二品,無明別教十二品,圓教是分四十二品,【故分證穢。】分證穢就是說別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的別教,對圓教來講只是分證,穢就是不圓滿,圓教是淨的話,別教就是穢。圓教如果是淨,別教就是穢。意思再解釋一遍:圓人,圓教的人以常寂光爲觀體,凡聖因位,即就是當下、同時,統統當下就是究竟法,不像是別教的人,藏、通、別、圓的別教,要心就是到達最極、最究竟,只能達到十二品,意思就是別教的最後開十二品無明,圓教是開四十二品,只能達到分證穢,分證就是還沒有像圓教的究竟圓滿,所以是不圓滿的意思。穢就是不圓滿。就圓教來講它是穢,圓教是淨。【問答不錄,須者自閱。】意思是說底下還有一些問答,在這個地方不節錄,你有需要自己去看。

  

  底下,

  【二 喻】

  【喻形端,則影直。源濁則流昏。】

  譬如說,前面我們講心有分清淨和汙穢,土有分清淨和汙穢,粗和妙,現在用譬喻的,我們的身體如果直,你的影子就直,我們如果駝背,太陽照射影子就會駝背,像那個秘雕,以前布袋戲裏的秘雕,秘雕出現,然後一個老太婆眼睛模糊,布袋戲是這麼演的:七、八十歲的老太婆,秘雕來拜訪她,她就說:來就行了,還背了大包、小包的。她不知道他是駝背的,布袋戲就是這麼演的。聽起來很好笑,其實是他駝背很嚴重,她說他來就行了,還背得大包、小包的。她不知道他是駝背的。所以說我們人如果正直,站得直影子自然就直。

  源濁,水源如果不幹淨,流下來的水就汙濁,像黃河流下來的水是汙濁的,上面的水源如果是幹淨的,流下來的水當然是幹淨的。

  【鈔雲:】鈔這麼說,【形端喻淨因。】意思是說了因的佛性,【謂了性淨心,】通達究竟叫做了性,了解,徹底的了解本性就是清淨,【順理善行。】順從佛說的道理來行善。【影直喻果。】影子當然就直了,這個人沒有駝背,站起來當然影子就直,人如果駝背,影子當然會彎,所以影直喻果。【謂四淨土也。源濁喻穢因。】源濁,水源如果汙濁,底下流下來的水當然是汙濁的,這是一定的道理,是不是?【迷性垢心,】如果本性迷了心本來就會汙穢,垢心就說汙穢,【違理惡行。】就是違背了天理,你當然會胡作非爲,【流昏】流下來的東西,昏就是惡因得惡果,昏當然是不清、濁,水源汙濁哪有可能流出清水來,哪有可能,所以違理惡行,流昏【喻果,】流下來的當然是汙濁的,這個比喻爲果。【指四穢土也。】汙穢的東西。若翻回來,把筆拿起來,【若翻上喻,】反過來講,若翻上喻,就是如果現在把它反過來講,【形曲影凹,可喻逆修因果。】意思是說如果形全身彎曲,影子就會凹,影子就會彎曲,形曲影凹,形如果彎曲影子就凹,可以比喻說逆修因果,就是違背因果,他的所作所爲就是違背因果,【下喻,源淨流清,可喻順修因果。】我們剛才講水濁,水源如果汙濁,底下流下來的就汙濁,上面如果是清水,流下來的就是清水,所以水源流清,就比喻他修的因果是善的意思。【今舉二喻,各喻一種,其義甚明。】

  【二 就淨示修】

   底下,第五頁,

  【故知欲生極樂國土,必修十六妙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