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觀。願見彌陀世尊,要行叁種淨業。】

  你現在如果想要知道,欲生極樂世界,必須以十六觀經爲主,願見彌陀世尊,要行叁種淨業,把筆拿起來,叁種淨業就是修叁種福,哪叁種清淨的業?業,你一定要寫,要不然經典看到最後,你不知道他在寫什麼,你寫個A,修哪叁種?

  A、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;

  孝養父母,如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,修第一善業先要孝順父母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,你先要修習慈悲心,不可以殺生,修十善業,你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

  B、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;

  如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,第二點要修的,要先受叁皈依,我們六月叁十日下午二點又要辦皈依。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就是要好好持戒,不犯威儀。這是符合往生極樂世界的第二個條件。

  修第叁個條件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,

  C、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。

  發菩提心就是你要發慈悲心要發覺悟的心,要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你要讀誦大乘經典。勸進行者,勸修行人精進叫做勸進行者。

  我再讀一遍,叁種淨業修叁種福,A、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;B、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;C、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。這個你一定要先抄下來,這樣後面講到你才知道在說什麼。

  底下,

  【鈔雲:上已對穢顯淨,故今就淨明修。】現在以清淨的因來說明,前面是說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的汙穢和清淨的對立做比較,現在是用清淨的一面來說明。明修就是說明修行。【前示二因,】前面開示有二種因,【通雲淨心,及以善行。此明】就是現在要來明示【修相,】要來明示、開示,說明如何修行。【故】就是所以。所以【的指】的就是專指。那個不是念的(de),不要:故的(de)指,笑死人了。的(di二聲)指。的指【十六妙觀,】專指十六妙觀,【叁種淨業。于十六境,】十六種境界,【不照叁谛,】就是于十六境界,如果不依照叁谛【豈名妙觀?】不照叁谛,豈名妙觀?豈名就是怎麼能。如果你不依照真谛、俗谛、中谛,怎麼能說是不可思議的妙觀。【修叁種福,爲叁感染,不稱淨業。】意思是說我們如果修這叁種福爲叁種感應的力量,還不能稱爲淨業。現在是指以前所說的。【妙觀是正,淨業爲助。】現在把十六妙觀當成最重要的,因爲現在說的是《十六觀經》。淨業爲助,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孝養父母、受持叁皈或者發菩提心,這個當做助行,另外一部經這個是叁種福,這部經是以妙觀爲正,其他的淨業爲助,【正助合行,能感四種極樂國土。得見叁身】就是法身、報身和應身,【彌陀世尊。文從互說,】文從互說就是文章是相互陪伴正的和反的,或者正的或者是助的,互說就是互相輔助,【觀論生土,】就《十六觀經》來論生土,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這個觀,【業論見佛,】就淨業有成就、沒有成就來論見佛與否。再說一遍:觀論生土,業論見佛。觀論生土就是就你修行《十六觀經》的功力,來討論你有沒有能力往生,往生淨土。業論見佛,你修的業就是心淨到哪裏,你是不是淨業有成,有成則來論斷你是不是能夠見佛與否、能不能見佛這個能力,所以叫做觀論生土,業論見佛。意思是說:(以)你修《十六觀經》的能力來論往生淨土的能力,你所修的淨業的好壞來論你能不能見佛。【依正既俱,正助非隔。】沒有離開當下,正修當下也要助修,助修當下就必須要正修,叫做正助非隔。

  我這麼解釋已經很清楚了,聽不懂也沒有辦法。聽不懂就怪你書讀得少,沒有辦法,明天我們再繼續。好,下課!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【二 示文二 初示教興二 初明興由】

  【然化因事漸,教藉緣興。是以阇王殺逆,韋提哀請。】

  這個就是要把全部經文先看過,才能夠了解他藉著幾個字來描寫這一段《佛說十六觀經》的緣起。

  然化因事漸,這個漸不是漸漸的漸,是就近取材,這個漸就是在四周發生的事情,佛拿來作比喻借題發揮經教,這樣人家的印象比較深刻。譬如今天我要上臺講經,因爲以前我是窮人家的孩子,所以如果講到窮,我就能夠拍成一部電影,可憐!事實上我就是親自去拾破銅爛鐵、吃美國救濟的稀飯、去擡死人的幡旗,我知道窮實在很痛苦,讀到大學還要當助教,還要教書,還要去自助餐打工,這樣我講經就有題材。說到這個世間的痛苦,我曾經拔過牙,拔牙是世間很痛苦的事,我曾經胃痛到嘔吐,藉著這種直接的比喻,這樣來講比較親切。所以然化因事漸,就是化導衆生的因,事漸就是就發生的事情、就近發生的事情來取材料,印象比較深刻。

  教藉緣興,教化衆生要藉著適當的因緣來教化衆生,有這個緣佛教自然興盛,也就是說佛自然會興起說法的因緣。此次是藉著什麼因緣呢?

  是以就是藉著這種因緣,阿阇世王簡稱阇王,阇王殺逆就是要殺父親,後來連母親都要殺,這段因緣。

  所以,韋提希夫人她痛恨這個世間,生了一個忤逆的兒子,連自己的兒子都要弑父殺母,她朝天空中向佛陀說,說她不願住在娑婆世界,希望世尊能夠說一個清淨、快樂的世間,能夠永遠聽不到惡聲,看不到惡行,不要再生忤逆的兒子。佛就教她十六觀,說出這部《十六觀經》。所以我們要感謝阿阇世王這個暴君,如果沒有她弑父弑母,他母親也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所以我們要感謝他逼佛陀講出這部經典。韋提哀請,哀請世尊來講經。

  【鈔雲:】疏鈔這麼說:【革凡之化,要因近事,】革就是要改正凡夫的教化,要令凡夫覺悟。革,諺語說:洗心革面,這個革就是要更正凡夫,要令凡夫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。要因近事,必須要借重眼前發生的事情來作比喻才會清楚。【而爲鴻漸。】藉著這種近的事情使他看得更爲深遠、深入,鴻就是遠、大、深。娑婆世界這麼痛苦,我讓你了解極樂世界多麼快樂。【诠理之教,必藉機緣,】诠理就是我們如果要解釋佛的正知正見的道理的話,必須藉著因緣才來講這部經典。必藉機緣,要藉著機緣,【方得興起。】才能夠興教法。【近事爲漸,通于諸化。】近事就是就近取材,爲漸,漸就是發起。就近取材來發起衆生的悟性,教他要覺悟娑婆世界的痛苦。通于諸化,通就是普通,佛普度一切衆生,就是藉著這種因緣。【今化別,】現在度化有很特別的原因,【由殺逆之事,】由要殺害雙親的這種事情的這個因緣做爲緣起,【欲令衆生,厭濁世故。此教當機,是韋提希。華言思惟,】韋提希中文就是你要思惟,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的觀想,【善修觀故。】要好好的善修十六觀。

  【二 明現土】

  【大聖垂慈,乘機演法。曜玉相以流彩,聳金臺而顯瑞。雖廣示珍域,而宗歸安養。】

  古文都是簡單的幾個字,所以說這個很不簡單。大聖就是佛,佛垂慈,上對下叫做垂,佛憐憫衆生,慈眼視衆生,我們凡夫是下,佛要救我們就垂手,像佛來接引的手印就是垂手,佛大慈悲垂慈憐憫衆生。乘機演法,這個乘不是那個叁乘的乘,這個乘是藉的意思。所以中國字很偉大,在某一個地方,它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。乘機就是藉著這種機會,藉著什麼機會呢?藉著韋提希夫人之請,來宣講《十六觀經》來演法,叫做乘機演法。藉著機會、藉著因緣,趕緊來演說這部《十六觀經》。

  曜玉相,曜就是佛顯現光明遍照之相,玉相,光明遍照一切這個玉相。以流彩,流就是一種動態,放光明的這種形態叫做流彩,金光閃閃。聳就是高大的金臺而顯瑞相,佛現金臺瑞相出來讓大家看見。

  雖廣示珍域,廣就是大大的顯示,珍域就是極樂世界,雖廣大來顯示七寶琉璃之地,就是表示極樂世界。而宗歸安養,宗就是導,導歸安養,就是要使你了解極樂世界的清淨,佛的慈悲,無論如何,我們一定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不要再留在娑婆世界受苦,而宗歸安養,就是導歸極樂世界。

  【鈔雲:佛是極聖,】極聖,就是沒有再超過佛陀的聖人了,佛在比丘戒裏面說聖中聖,聖人中的聖人,【故稱大。佛慈下被,名曰垂。】垂,佛慈悲衆生所以名叫做垂,【托韋提請,布所證理,】布就是宣,宣講我們所說的演說,所以布就是演講,來演說這部《十六觀經》就是佛所證得的道理,【名乘機演法。】藉著機會而說法,藉著因緣而說法。所以我們度衆生也是如此,有的人聽到佛法很好,他也不知道對方相不相信,自己就一直講一直講,講到對方睡著了,人家又不喜歡聽,你在那裏一直說個沒完沒了,不須要這樣。像師父今天也是這樣子,信徒單獨來要請師父開示,我對他說:沒辦法這樣,每個人單獨來,都有請師父開示,你看,我要如何應付好幾百萬的衆生,全世界聽錄音帶、錄影帶的,都單獨來請師父開示,我說:我不對個人開示,有的話就是團體講經。他說:師父,如果我要供養可以嗎?我說:要供養可以,怎麼不可以。這句話不早說(小),要供養可以,可以。他就供養拿出來叁萬元,說:我從嘉義來,是個中醫師,聽師父講經救了他們全家的命,不曉得救了誰?本來可能全家要去死,聽完就不敢自殺,就救了他們全家,就這樣賺了叁萬元,放著,放著。所以我說如果要問法就不要,要供養沒有關系,這個我會特別開緣,我開緣是看時間的,如果每個人來都請師父開示,有那個命嗎?你真的有那個命嗎?師父才一個而已,你要折騰死他嗎?對不對?錄音帶那麼多,你要怎麼聽都有,要聽哪一部都有,所以要看情形。【曜玉等者,經雲:爾時世尊,放眉間光,】眉間,【遍照十方無量世界。還住佛頂,】就是因地出來到果,放光、放光再收回來,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這是乘興而談。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,【化爲金臺,如須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