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观。愿见弥陀世尊,要行三种净业。】
你现在如果想要知道,欲生极乐世界,必须以十六观经为主,愿见弥陀世尊,要行三种净业,把笔拿起来,三种净业就是修三种福,哪三种清净的业?业,你一定要写,要不然经典看到最后,你不知道他在写什么,你写个A,修哪三种?
A、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;
孝养父母,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,修第一善业先要孝顺父母,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、慈心不杀,你先要修习慈悲心,不可以杀生,修十善业,你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。
B、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;
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,第二点要修的,要先受三皈依,我们六月三十日下午二点又要办皈依。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就是要好好持戒,不犯威仪。这是符合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二个条件。
修第三个条件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,
C、发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读诵大乘、劝进行者。
发菩提心就是你要发慈悲心要发觉悟的心,要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你要读诵大乘经典。劝进行者,劝修行人精进叫做劝进行者。
我再读一遍,三种净业修三种福,A、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、修十善业;B、受持三皈、具足众戒、不犯威仪;C、发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读诵大乘、劝进行者。这个你一定要先抄下来,这样后面讲到你才知道在说什么。
底下,
【钞云:上已对秽显净,故今就净明修。】现在以清净的因来说明,前面是说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污秽和清净的对立做比较,现在是用清净的一面来说明。明修就是说明修行。【前示二因,】前面开示有二种因,【通云净心,及以善行。此明】就是现在要来明示【修相,】要来明示、开示,说明如何修行。【故】就是所以。所以【的指】的就是专指。那个不是念的(de),不要:故的(de)指,笑死人了。的(di二声)指。的指【十六妙观,】专指十六妙观,【三种净业。于十六境,】十六种境界,【不照三谛,】就是于十六境界,如果不依照三谛【岂名妙观?】不照三谛,岂名妙观?岂名就是怎么能。如果你不依照真谛、俗谛、中谛,怎么能说是不可思议的妙观。【修三种福,为三感染,不称净业。】意思是说我们如果修这三种福为三种感应的力量,还不能称为净业。现在是指以前所说的。【妙观是正,净业为助。】现在把十六妙观当成最重要的,因为现在说的是《十六观经》。净业为助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孝养父母、受持三皈或者发菩提心,这个当做助行,另外一部经这个是三种福,这部经是以妙观为正,其他的净业为助,【正助合行,能感四种极乐国土。得见三身】就是法身、报身和应身,【弥陀世尊。文从互说,】文从互说就是文章是相互陪伴正的和反的,或者正的或者是助的,互说就是互相辅助,【观论生土,】就《十六观经》来论生土,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这个观,【业论见佛,】就净业有成就、没有成就来论见佛与否。再说一遍:观论生土,业论见佛。观论生土就是就你修行《十六观经》的功力,来讨论你有没有能力往生,往生净土。业论见佛,你修的业就是心净到哪里,你是不是净业有成,有成则来论断你是不是能够见佛与否、能不能见佛这个能力,所以叫做观论生土,业论见佛。意思是说:(以)你修《十六观经》的能力来论往生净土的能力,你所修的净业的好坏来论你能不能见佛。【依正既俱,正助非隔。】没有离开当下,正修当下也要助修,助修当下就必须要正修,叫做正助非隔。
我这么解释已经很清楚了,听不懂也没有办法。听不懂就怪你书读得少,没有办法,明天我们再继续。好,下课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【二 示文二 初示教兴二 初明兴由】
【然化因事渐,教藉缘兴。是以阇王杀逆,韦提哀请。】
这个就是要把全部经文先看过,才能够了解他藉着几个字来描写这一段《佛说十六观经》的缘起。
然化因事渐,这个渐不是渐渐的渐,是就近取材,这个渐就是在四周发生的事情,佛拿来作比喻借题发挥经教,这样人家的印象比较深刻。譬如今天我要上台讲经,因为以前我是穷人家的孩子,所以如果讲到穷,我就能够拍成一部电影,可怜!事实上我就是亲自去拾破铜烂铁、吃美国救济的稀饭、去抬死人的幡旗,我知道穷实在很痛苦,读到大学还要当助教,还要教书,还要去自助餐打工,这样我讲经就有题材。说到这个世间的痛苦,我曾经拔过牙,拔牙是世间很痛苦的事,我曾经胃痛到呕吐,藉着这种直接的比喻,这样来讲比较亲切。所以然化因事渐,就是化导众生的因,事渐就是就发生的事情、就近发生的事情来取材料,印象比较深刻。
教藉缘兴,教化众生要藉着适当的因缘来教化众生,有这个缘佛教自然兴盛,也就是说佛自然会兴起说法的因缘。此次是藉着什么因缘呢?
是以就是藉着这种因缘,阿阇世王简称阇王,阇王杀逆就是要杀父亲,后来连母亲都要杀,这段因缘。
所以,韦提希夫人她痛恨这个世间,生了一个忤逆的儿子,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弑父杀母,她朝天空中向佛陀说,说她不愿住在娑婆世界,希望世尊能够说一个清净、快乐的世间,能够永远听不到恶声,看不到恶行,不要再生忤逆的儿子。佛就教她十六观,说出这部《十六观经》。所以我们要感谢阿阇世王这个暴君,如果没有她弑父弑母,他母亲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,所以我们要感谢他逼佛陀讲出这部经典。韦提哀请,哀请世尊来讲经。
【钞云:】疏钞这么说:【革凡之化,要因近事,】革就是要改正凡夫的教化,要令凡夫觉悟。革,谚语说:洗心革面,这个革就是要更正凡夫,要令凡夫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。要因近事,必须要借重眼前发生的事情来作比喻才会清楚。【而为鸿渐。】藉着这种近的事情使他看得更为深远、深入,鸿就是远、大、深。娑婆世界这么痛苦,我让你了解极乐世界多么快乐。【诠理之教,必藉机缘,】诠理就是我们如果要解释佛的正知正见的道理的话,必须藉着因缘才来讲这部经典。必藉机缘,要藉着机缘,【方得兴起。】才能够兴教法。【近事为渐,通于诸化。】近事就是就近取材,为渐,渐就是发起。就近取材来发起众生的悟性,教他要觉悟娑婆世界的痛苦。通于诸化,通就是普通,佛普度一切众生,就是藉着这种因缘。【今化别,】现在度化有很特别的原因,【由杀逆之事,】由要杀害双亲的这种事情的这个因缘做为缘起,【欲令众生,厌浊世故。此教当机,是韦提希。华言思惟,】韦提希中文就是你要思惟,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的观想,【善修观故。】要好好的善修十六观。
【二 明现土】
【大圣垂慈,乘机演法。曜玉相以流彩,耸金台而显瑞。虽广示珍域,而宗归安养。】
古文都是简单的几个字,所以说这个很不简单。大圣就是佛,佛垂慈,上对下叫做垂,佛怜悯众生,慈眼视众生,我们凡夫是下,佛要救我们就垂手,像佛来接引的手印就是垂手,佛大慈悲垂慈怜悯众生。乘机演法,这个乘不是那个三乘的乘,这个乘是藉的意思。所以中国字很伟大,在某一个地方,它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。乘机就是藉着这种机会,藉着什么机会呢?藉着韦提希夫人之请,来宣讲《十六观经》来演法,叫做乘机演法。藉着机会、藉着因缘,赶紧来演说这部《十六观经》。
曜玉相,曜就是佛显现光明遍照之相,玉相,光明遍照一切这个玉相。以流彩,流就是一种动态,放光明的这种形态叫做流彩,金光闪闪。耸就是高大的金台而显瑞相,佛现金台瑞相出来让大家看见。
虽广示珍域,广就是大大的显示,珍域就是极乐世界,虽广大来显示七宝琉璃之地,就是表示极乐世界。而宗归安养,宗就是导,导归安养,就是要使你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,佛的慈悲,无论如何,我们一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不要再留在娑婆世界受苦,而宗归安养,就是导归极乐世界。
【钞云:佛是极圣,】极圣,就是没有再超过佛陀的圣人了,佛在比丘戒里面说圣中圣,圣人中的圣人,【故称大。佛慈下被,名曰垂。】垂,佛慈悲众生所以名叫做垂,【托韦提请,布所证理,】布就是宣,宣讲我们所说的演说,所以布就是演讲,来演说这部《十六观经》就是佛所证得的道理,【名乘机演法。】藉着机会而说法,藉着因缘而说法。所以我们度众生也是如此,有的人听到佛法很好,他也不知道对方相不相信,自己就一直讲一直讲,讲到对方睡着了,人家又不喜欢听,你在那里一直说个没完没了,不须要这样。像师父今天也是这样子,信徒单独来要请师父开示,我对他说:没办法这样,每个人单独来,都有请师父开示,你看,我要如何应付好几百万的众生,全世界听录音带、录影带的,都单独来请师父开示,我说:我不对个人开示,有的话就是团体讲经。他说:师父,如果我要供养可以吗?我说:要供养可以,怎么不可以。这句话不早说(小),要供养可以,可以。他就供养拿出来三万元,说:我从嘉义来,是个中医师,听师父讲经救了他们全家的命,不晓得救了谁?本来可能全家要去死,听完就不敢自杀,就救了他们全家,就这样赚了三万元,放着,放着。所以我说如果要问法就不要,要供养没有关系,这个我会特别开缘,我开缘是看时间的,如果每个人来都请师父开示,有那个命吗?你真的有那个命吗?师父才一个而已,你要折腾死他吗?对不对?录音带那么多,你要怎么听都有,要听哪一部都有,所以要看情形。【曜玉等者,经云:尔时世尊,放眉间光,】眉间,【遍照十方无量世界。还住佛顶,】就是因地出来到果,放光、放光再收回来,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,这是乘兴而谈。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,【化为金台,如须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