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部《十六觀經》,從能說和所說的人來做題目之名,以立名,就是做爲題目之名。立名,做爲題目之名,《佛說觀無量壽經》,這個就是教別。就是只有這一部經典教你,所以和別的經典不同。別的經典就不是這個題目,就是不教你修十六觀經,所以這個教別,不同于其他的經典。
但卻是同名爲經,這一本也是一部經典,所以叫做教通。教通就是所教化的統統是相通的,要教你解脫的道理都是一樣的,所以佛說觀無量壽這是教的別。這一部也是經,別部也是經,這樣教就通,統統是教我們解脫的,怎樣修行的。再來,爲行不同,行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。
從一至無量,即行別,一種修行有一種修行的名相,這個名相如果出來,他修行的方法就又不同。譬如說《般若經》那是教我們修智慧之門,實相無所住。爲行不同,修行不同,從一種方法到無量種的方法,所以一至無量是只有指方法,那就是行別,修行不同。意思是說《十六觀經》有《十六觀經》修行的方法,所以行別,不同于別部經典修行的方法,《地藏經》是叫你念地藏王菩薩,《普門品》是叫你念觀世音菩薩,《藥師經》是叫你念藥師佛,一部法門的修行、一部法門的修行統統不一樣,四谛叫你修行四谛法,十二因緣叫你修十二因緣法,行別。
但是所有的修行,會同常樂,把筆拿起來,這個會不是合的意思,就是最後,最後同,就是都令衆生進入,常就是永恒,樂就是永久的快樂,這是行通。《十六觀經》的修行是教你觀無量壽,這部的修行和別部經典不一樣,但是修行到最後也一樣能夠得到常和樂,這就是行通。修行有相同的地方,最後的目的統統一樣叫做行通。
理雖無名,道理雖然沒有什麼名相來安立,但是將門名理,就是這個法門來安立這個道理,因爲道理不能說名相,所以你修什麼法門,就安立那個法門,所以你修那個法門那個道理,就安立那個道理之門。
十四頁,理隨于門,因爲門是可以分別的,能夠安名相,理是沒有,緣起是性空的,所以理隨于門。四四十六,四四十六就是四教底下,四教叫做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藏教就是專說小乘之教;通教,通小乘至大乘,通教就等于橋梁一樣通前通後;別教,別就是不同于小乘教,單獨講大乘法;圓教就是非藏、通、別,純圓教,就是利根上智的人。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底下統統分有四個門。四門,把筆拿起來,第一個有,藏教有講有的,有門;二講空門;叁講亦有亦空;四講非有非空。通也是這樣,別也是四門,圓教也是四門,四乘以四等于十六。再講一遍: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藏教就是四種門,講有的一門,講空是第二門,講亦有亦空的道理是第叁門,講非有非空這是第四門。簡單講就是藏教就有四門,通也有四門,別也有四門,圓也是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四門。四四十六。即名理別,就是道理有差別。
門隨于理,所以門是隨著道理來安住名的,即名理通,因此名就理通。四四十六這是理不相同,藏、通、別、圓,四乘以四,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每一門有四種理,所以理有別。但是因爲門是隨著道理,道理會相通,因爲理性的東西是無形的,無形狀的東西理當然講得通。
此約一化,把筆拿起來,這個一化就是一個大藏教一代的教化,佛一生所講的都可以叫做一化,就是一大藏教我們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典,來說明什麼是通、什麼是別,以明通別。
底下小字體,
【此明一化論通別也。佛說一大藏教,頓說漸說,施權開權,】頓說是對利根的人,對他說頓悟法門。漸說就是這種人根器比較不足,慢慢調教他,漸說。施權和開權,施就是施舍權方便法,開權就是顯實的意思,開權就是要顯實相的道理。開權,既然開這個權,是要顯實相的道理,不能再說方便法門。因此,施權就是方便,開權就是要顯實相的道理,空一切法究竟了脫的。【律論之外,皆名爲經,】叁藏十二部經典叫做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律藏和論藏當然不包括在內,當然就是以經藏,所以皆名爲經。意思是說除了律藏和論藏之外,這二藏,律、論二藏之外,其余的統統叫做經。【故稱通也。】統統稱爲經典。【別相乃多,今從叁種。謂人、法、譬、單叁、】單叁就是單人、單法或者是單種譬喻,譬如說《師子吼經》或者是。。。譬如有一部經叫做《妙法經》,那就是法;有一部經叫做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人。如果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又多一個蓮花的譬喻,法、喻,譬就是喻的意思,比喻,譬就是用比喻的。所以單叁就是單人、單法、單譬叁種,【複叁、】就是二種合起來,譬如人、法,一個複,法、喻,一個複,人、喻就是複的第叁種形式。所以複叁就是複式的,複是二種結合起來叫做複,有叁種,人、法,人、喻,法、喻,這叁種。【並具足一。】叫做具足一式。就是人、法、譬喻都有。【以成七別。】就是叁加叁加一,單叁有叁種,複叁有叁種,這樣就六種,具足就是人、法、譬喻都有,這樣加起來就是叁加叁加一等于七。七種不一樣的立題就是這個題目。佛說的經典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,要不然就用譬喻來立名,不會超過這七種形式,以成七別。【諸經有用一種之行而爲別,以對通名,】是什麼?【經即通行。】經就是一般的都叫做經,一般通行,通就是大家統統這麼做的叫做通行。【若論別行,】就是單單這部經典所說的修行方法和別人不一樣,太多了,【其數無量。今以增數】就是以這個數目一種從一加到十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【示于行人。一如一行。二如二智。叁如叁觀。四如四念。】要注意中間那個“如”沒有什麼意思,要懂得看經典,那個“如”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。他說就數目字一來講,一有一行純實相,一行,單提一念,一行。二如二智,二例如二種智,譬如說根本智、後得智。所以這個如就是就像,拿這個數目字一來講一行,用數目字二來講呢?有二智的修行,根本智還有差別智就是後得智。就叁來講呢?叁觀:空、假、中,叁觀。就四來講就是四念住,觀身不淨、觀法無我、觀心無常、觀受是苦等等,就是四念住。【五如五根。】就是信、淨、念、定、慧,【六如六妙。】數息止觀,止觀裏面的六妙門,在天臺宗裏面有六妙門,數息、還歸、止滅。。。等等,六種不可思議的修行法,就是一種慢慢、慢慢進入微細的六妙門。【七如七覺。】就是七菩提分,【八如】我們可以用【八正。】道來修行,【九如九禅。】九禅次第,【十如十度。】就是六度再擴張,最後一個般若再擴張成四,加起來剛好十度。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講到十度,【乃至百千萬億,無量行也。】意思是說以數目來講,一也有一種一的修行,二也有二種的修行,叁也有叁的修行。中間那個“如”是例如,並沒有特別的意思,不是如如不動的意思。【此等別行,】這種從一至十就有差別,包括百千萬億的差別修行法。【皆趣涅槃究竟四德,】把筆拿起來,就是常、樂、我、淨,還要加一個字叫真常、真樂、真我、真淨,涅槃的究竟四德,就是真正的永恒,真正的快樂,真我就是能夠主宰的,真淨:確確實實的清淨。四德。【故雲同會常樂。約趣涅槃,】不生不滅。所以別行當下就是通行,【別行即通,】就是別行個別的修行,其實當下就通達涅槃不生不滅。【故爲行經。】行經,就是別行的經典。【名實相對,】什麼叫實相對呢?這個對不是對立,這個對是趣向于,統統趣向于實相,都是針對實相去修行的。中文難就難在這個地方,【名即是門。】爲什麼名即是門?因爲道理無法安名,理是無形的東西,當然要門才能夠安立,【乃以四門彰】就是顯示,【一理,】四門就是顯示一種理,【亦是事別,】事相有差別。【以對理通。】譬如說有門、緣起也空,空門也空,亦有亦空也是緣起法,非有非空也是對立法,所以就道理來講這些都是。。。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統統是對立性的,就道理來講都是無生,當下就是無生,只是衆生差別心,就事相來講有四種理,其實四理是彰顯四種實相,但是理理相通,所以以對理通。【良以諸經多用一事,】所以其他的經典很多用一種事情【而彰于理,得理別名。】便有不同的名字。意思是說因爲諸經很多,用一種事情就顯示一種道理,所以得到道理,就有另外一種名字。譬如說四谛、十二因緣、五陰、六根、六入、十八界。。。等等。【如今題以無量壽佛爲別理,】無量壽,單單這一部是講無量壽的道理,對通來講它是別,【以對通名,】所以叫做別理。【經則通理。若于一化,以通別理,解經題者,】以通別理,就是用不同的道理來解釋經題,統統不會超過這四門的開展。【莫若四門,】不能離開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這四個門,【以爲別理。】不同的道理。所以如果以通別理來解經,就是如果以拿不同的道理,所以通要解釋爲拿,以拿不同的道理來解釋經題,道理絕對不會超過四種道理,有的道理,空的道理這是第二門,亦有亦空的道理,非有非空的道理這四門。因爲別理不同的理,【謂有門、空門、雙亦門、雙非門。】雙亦就是亦有亦空,雙非就是有和空統統加一個非字。所以說有門,第一門,空門,第二門,雙亦,二個都加一個亦,就是亦有亦空,雙非就是二個字,有和空要加一個非,就是非有非空,【四教各四,】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教四教各四,統統各有四種,就是我們剛才所寫的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所以四乘以四,十六,【四四十六。門門诠理,】每一門都解釋這個理,【成十六理。】底下加一個字“但”【理尚非一,那有十六。】道理根本就是無的東西,道理根本就是無相的,就像無生理一切法不可得,道理哪裏會有十六,一切法都是緣起法,是對立性的講法,能诠、所诠,都是爲名相所搬弄而已,理本來就無生,所以說理尚非一,但是這個道理連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