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释经五义:名、】就是释名,【体、】就是辨体,【宗、】就是明宗,【用、】就是力用,【教相。】这是第五。所以他都用一个字简称。释经五义,如果要解释经典用五重玄义,五个角度,是天台宗所遵从的,华严是十玄,华严是讲十,统统都是十、十、十,为圆满数。天台是五,五重玄义,因为华严宗过于繁琐,所以后来的人讲经说法,大部分都遵守天台宗的讲经,天台宗的讲经比较多。
第一释名,诸位,你们看十三页第一段的黑字体,
【第一释名者,一切众经,皆有通别二名。通则经之一字,别则有七,或单人、法、譬、或复、或具。】这是第一释名。所以释名画一个框框,翻开三十八页,【次辨体者,体是主义。】把它画一个框框。再来,四十二页,倒数第三行大的字体,【次明经宗,初简宗体,次正明宗。】在说宗旨是什么,以什么为宗。再来,五十页中间大的黑字体,【次辨经用。用者,力用也。生善灭恶,为经力用。】再来就是五十二页,五就是教相,【教相者,此是大乘方等教摄,赴机摄化,广略不同。】
所以五重玄义的意思就是把一部经的经题,它是以什么为体?宗旨是在做什么?它的作用是什么?教相是什么?释名,我们后面会讲到,解释题目是什么?辨体就是以实相为体。明宗是以心观净则佛土净,为经典的宗旨。力用就是能够生善灭恶,就是《十六观经》能够生善灭恶。教相是属于大乘。如此说来表示五重玄义包括了整部《十六观经》的精华,重要的义理都在五重玄义里面发挥出来,五重玄义会比较难,最主要是说整部经典的精华,简略的意思都在这个地方解释。因此,如果对这部经典不是很了解的,听起来会比较吃力,直到现在还未讲到经文,那是古人说法前要让你先了解,这部经典的大概情形是什么,所以用五重玄义来解释。
释经五义,名、体、宗、用、教相【云云。】
十二页倒数第二行小字体的,
【钞云:言云云者,令依诸部,明于通释五章之义。】就是五重玄义,【妙玄云:就通作七番共解。】有的是七种角度,【一标章,二引证,三生起,四开合,五料简,六观心,七会异。标章,令易忆持,起念心故。引证,据佛语,起信心故。生起,使不杂乱,起定心故。余三,起慧心故。】余就是开合、料简和观心。【观心,即闻即行,起进心故。五心立,成五根。】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五根、五力。【排五障,成五力。乃至入三解脱。】空、无相、无作,三解脱门。【今疏从略,故注云云。】
【二 随释五
初释名二
初对通略示】
所以现在疏简单即可,不必这么麻烦。古人比较有时间,现代的人比较简单一些。
【第一释名者,一切众经,皆有通别二名。通则经之一字,别则有七,或单人、法、譬、或复、或具。】或复,复就是二种。人和法,人和譬喻,或者是法和譬喻。或具足一式,就是人、法、喻具足。
第一次听经的人,可能会比较吃力,但是我们在研读班也讲过了,《弥陀经》也讲过了,《无量寿经》也有讲过了,所有这个并不是很困难。
第一释名者,一切众经,就是佛所说的经典,皆有通题和别题,通题就是每一部经典都通,通就是《八大人觉经》也是经,《弥陀经》也是经,《无量寿经》也是经,《十六观经》也是经,经就是通题。别题就是经典前面的名字,《弥陀经》只有这一部才是《弥陀经》,别部不叫做《弥陀经》,这个叫做别。《观无量寿佛经》,观无量寿佛这个才是别,经是大家通用的,通就是大家统统有,譬如说“先生”,大家都叫这是通,某某先生是指你而已,“小姐”,大家的通号都叫小姐,“女人”,大家都是女人,女的都是人,阿花这个女人,阿菊这个女人,通题就是女人,先生就是通,别就是她才叫做阿菊而已,别就是不一样,所以就这个譬喻的意思。
通则经之一字,每一部后面都有一个“经”,别则有七就是有七种,别则有七种。
单人,有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阿弥陀就是人,佛是人,阿弥陀也是人,单一个人。
法,这个法是说单单说“法”这样子而已,单单说法而已。
譬喻,譬如说《师子吼经》,师子吼,譬喻,如果法和譬喻,(就是)《妙法莲华经》,妙法就是法,莲华就是比喻。
所以说有时候是一个人,有时候是单一个法,有时候就单一个喻,这样就三种了;再来就是人和法合在一起,这是第四种;人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五种;法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六种,这个叫做复,复就是二个,复就是人、法,人、喻,法、喻这个叫做复,有三种。
具足一式,就是人、法、譬统统具足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具足一式,单单这个经题,人也有,法也有,譬喻也有,简单说就是经典的经题,不是用人,要不然就用法,要不然就用譬喻,要不然就有二种,要不然就三种统统具足,就是这种意思。
看小字体,
【他家释题,】他家就是非天台宗。非天台宗的解释经题,【皆以经字,为能诠教,】能诠就是能诠释的教,能诠教,能解释的,经是能解释的,【余俱为所诠义。】通题叫做能诠,别题叫做所诠的道理,【作此分之,】做这种解释来把它分开的人,【甚违佛旨。】这样很违背佛的宗旨。【且人法譬,皆是名言。】人也是名词,法也是名词,譬喻也是名词。【岂非能诠?】岂非能够解释呢?难道不能解释一切吗?【那得一向属所诠义?】无论是人,无论是法,无论是譬喻,这些也都是名言,也是可以解释一切,怎么可以说一向是被所解释的呢?【经字不可一向属教。】为什么?【今解诸经通别二名,】现在要来解释诸经通题和别题二名,【俱是能诠,俱是所诠。】统统可以主动解释一切,一切统统也可以被解释,因为文字是相对立的。为什么它是白?因为它不是黑。为什么他是男人?因为他不是女人。为什么是那里?因为不是这里。也就是藉着某一个地方,显示另外一个地方,所以能诠也是被人家所诠,一样的,意思一样的。所以俱是能诠也统统是所诠。【良以通别,各自具于教行理故。】良以就是因为,因为通题和别题,通题就是经,别题就是每一部经典前面的字,各自具足什么?教、行、理。教就是佛怎么教我们,行就是怎么修持,理就是通达实相的道理。【勿谓二名,但在于教。】千万不要说这二名,不要说通题或者是别题,只限于在教,不可以只限在教里面,还包括了行和理。【须知通别,】须就是要知道通题或者是别题,【自有】就是本身就有,自有就是本身就具足教、行、理的三个名,【教名、行名、理名。即如今题,佛说是教,】佛教我们,【观即是行。无量寿佛是理,】要修行的道理,无量寿佛里面统统讲得很清楚。所以像现在的题目教、行、理就统统具足,【岂非】难道不是,【别教、别行、别理耶?】意思是说别题里面,别教、别行、别理,不同于其它经典叫做别,意思是说只有《十六观经》的教、行、理当然是别,经是通,别是只有此《十六观经》所讲的教、行、理是《十六观经》所用的,因此,岂非:难道不是别教、别行、别理吗?【以此三别,对于经字,即是通教、通行、通理。明此通别,宜分于三。】为什么通教呢?每一部经都教人通达,行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怎么修行,道理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通达实相,经就是教、行、理统统具足,每一部经的别题,教、行、理也统统具足,就是这种意思。
所以初学者听起来会比较吃力,不晓得在讲什么,干脆我念珠拿着一直念佛就好了。其实并不困难,我现在整句简单解释一次,你要注意听:他家释题就是不是天台宗在解释这个题目,皆以经字当成能解释的教,其他叫做所解释,其他就是别题都当成所解释,把这个分为二段来解释的人,这个很违背佛的宗旨,而且人或者是法或者是譬喻,这些都是名言,难道不是能解释的,它一向是属于所解释的道理,所以经典不能说一向属于教,现在解诸经,都是通题和别题二名,统统是能诠教的,也统统是所被解释的,因为通题和别题统统具足教、行、理,就是经,一个经字就具足教、行、理,别题,《十六观经》、观无量寿也是具足教、行、理,所以不要说通题和别题这二种名只限于教,而且还有行和理,要知道通题和别题本身就是有名词,教的名、行的名和理的名,譬如说现在的题目,佛说就是教,观就是行,无量寿就是理,难道不是别教、别行、别理吗?意思相同。意思是说这个题目也是有教、也是有行、也是有理,以此三种不同对经来讲,经当然是通教、通行、通理,所以经的教、行、理就是比较笼统、比较综合,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行善、教证悟,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修持,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悟到实相的道理,这个就是通。但是每一部经典的教、行、理又不相同,所以统统是所诠也统统是能诠,统统能够解释、也统统被解释。
底下,十三页倒数第二行,这个就比较难了,
【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,即教别。同名为经,即教通,为行不同。从一至无量,即行别。会同常乐,即行通。理虽无名,将门名理。理随于门,四四十六,即名理别。门随于理,即名理通。此约一化,以明通别。】
不知道在讲什么,根本听不懂。明天再来解释,这是一个段落。因此,我说因为以前读的都是简单的,这个就不那么简单了。所以明天还是要来,不来还是没有办法。下课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请翻开第十三页,倒数第二行,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,即教别。同名为经,即教通,为行不同。从一至无量,即行别。会同常乐,即行通。理虽无名,将门名理。理随于门,四四十六,即名理别。门随于理,即名理通。此约一化,以明通别。
因为这是天台宗的资料,所以听起来会很艰涩。
今,现在经典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