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釋經五義:名、】就是釋名,【體、】就是辨體,【宗、】就是明宗,【用、】就是力用,【教相。】這是第五。所以他都用一個字簡稱。釋經五義,如果要解釋經典用五重玄義,五個角度,是天臺宗所遵從的,華嚴是十玄,華嚴是講十,統統都是十、十、十,爲圓滿數。天臺是五,五重玄義,因爲華嚴宗過于繁瑣,所以後來的人講經說法,大部分都遵守天臺宗的講經,天臺宗的講經比較多。

  第一釋名,諸位,你們看十叁頁第一段的黑字體,

  【第一釋名者,一切衆經,皆有通別二名。通則經之一字,別則有七,或單人、法、譬、或複、或具。】這是第一釋名。所以釋名畫一個框框,翻開叁十八頁,【次辨體者,體是主義。】把它畫一個框框。再來,四十二頁,倒數第叁行大的字體,【次明經宗,初簡宗體,次正明宗。】在說宗旨是什麼,以什麼爲宗。再來,五十頁中間大的黑字體,【次辨經用。用者,力用也。生善滅惡,爲經力用。】再來就是五十二頁,五就是教相,【教相者,此是大乘方等教攝,赴機攝化,廣略不同。】

  所以五重玄義的意思就是把一部經的經題,它是以什麼爲體?宗旨是在做什麼?它的作用是什麼?教相是什麼?釋名,我們後面會講到,解釋題目是什麼?辨體就是以實相爲體。明宗是以心觀淨則佛土淨,爲經典的宗旨。力用就是能夠生善滅惡,就是《十六觀經》能夠生善滅惡。教相是屬于大乘。如此說來表示五重玄義包括了整部《十六觀經》的精華,重要的義理都在五重玄義裏面發揮出來,五重玄義會比較難,最主要是說整部經典的精華,簡略的意思都在這個地方解釋。因此,如果對這部經典不是很了解的,聽起來會比較吃力,直到現在還未講到經文,那是古人說法前要讓你先了解,這部經典的大概情形是什麼,所以用五重玄義來解釋。

  釋經五義,名、體、宗、用、教相【雲雲。】

  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小字體的,

  【鈔雲:言雲雲者,令依諸部,明于通釋五章之義。】就是五重玄義,【妙玄雲:就通作七番共解。】有的是七種角度,【一標章,二引證,叁生起,四開合,五料簡,六觀心,七會異。標章,令易憶持,起念心故。引證,據佛語,起信心故。生起,使不雜亂,起定心故。余叁,起慧心故。】余就是開合、料簡和觀心。【觀心,即聞即行,起進心故。五心立,成五根。】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五根、五力。【排五障,成五力。乃至入叁解脫。】空、無相、無作,叁解脫門。【今疏從略,故注雲雲。】

  【二 隨釋五

   初釋名二

  初對通略示】

  所以現在疏簡單即可,不必這麼麻煩。古人比較有時間,現代的人比較簡單一些。

  【第一釋名者,一切衆經,皆有通別二名。通則經之一字,別則有七,或單人、法、譬、或複、或具。】或複,複就是二種。人和法,人和譬喻,或者是法和譬喻。或具足一式,就是人、法、喻具足。

  第一次聽經的人,可能會比較吃力,但是我們在研讀班也講過了,《彌陀經》也講過了,《無量壽經》也有講過了,所有這個並不是很困難。

  第一釋名者,一切衆經,就是佛所說的經典,皆有通題和別題,通題就是每一部經典都通,通就是《八大人覺經》也是經,《彌陀經》也是經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經,《十六觀經》也是經,經就是通題。別題就是經典前面的名字,《彌陀經》只有這一部才是《彌陀經》,別部不叫做《彌陀經》,這個叫做別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觀無量壽佛這個才是別,經是大家通用的,通就是大家統統有,譬如說“先生”,大家都叫這是通,某某先生是指你而已,“小姐”,大家的通號都叫小姐,“女人”,大家都是女人,女的都是人,阿花這個女人,阿菊這個女人,通題就是女人,先生就是通,別就是她才叫做阿菊而已,別就是不一樣,所以就這個譬喻的意思。

  通則經之一字,每一部後面都有一個“經”,別則有七就是有七種,別則有七種。

  單人,有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阿彌陀就是人,佛是人,阿彌陀也是人,單一個人。

  法,這個法是說單單說“法”這樣子而已,單單說法而已。

  譬喻,譬如說《師子吼經》,師子吼,譬喻,如果法和譬喻,(就是)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就是法,蓮華就是比喻。

  所以說有時候是一個人,有時候是單一個法,有時候就單一個喻,這樣就叁種了;再來就是人和法合在一起,這是第四種;人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五種;法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六種,這個叫做複,複就是二個,複就是人、法,人、喻,法、喻這個叫做複,有叁種。

  具足一式,就是人、法、譬統統具足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具足一式,單單這個經題,人也有,法也有,譬喻也有,簡單說就是經典的經題,不是用人,要不然就用法,要不然就用譬喻,要不然就有二種,要不然就叁種統統具足,就是這種意思。

  看小字體,

  【他家釋題,】他家就是非天臺宗。非天臺宗的解釋經題,【皆以經字,爲能诠教,】能诠就是能诠釋的教,能诠教,能解釋的,經是能解釋的,【余俱爲所诠義。】通題叫做能诠,別題叫做所诠的道理,【作此分之,】做這種解釋來把它分開的人,【甚違佛旨。】這樣很違背佛的宗旨。【且人法譬,皆是名言。】人也是名詞,法也是名詞,譬喻也是名詞。【豈非能诠?】豈非能夠解釋呢?難道不能解釋一切嗎?【那得一向屬所诠義?】無論是人,無論是法,無論是譬喻,這些也都是名言,也是可以解釋一切,怎麼可以說一向是被所解釋的呢?【經字不可一向屬教。】爲什麼?【今解諸經通別二名,】現在要來解釋諸經通題和別題二名,【俱是能诠,俱是所诠。】統統可以主動解釋一切,一切統統也可以被解釋,因爲文字是相對立的。爲什麼它是白?因爲它不是黑。爲什麼他是男人?因爲他不是女人。爲什麼是那裏?因爲不是這裏。也就是藉著某一個地方,顯示另外一個地方,所以能诠也是被人家所诠,一樣的,意思一樣的。所以俱是能诠也統統是所诠。【良以通別,各自具于教行理故。】良以就是因爲,因爲通題和別題,通題就是經,別題就是每一部經典前面的字,各自具足什麼?教、行、理。教就是佛怎麼教我們,行就是怎麼修持,理就是通達實相的道理。【勿謂二名,但在于教。】千萬不要說這二名,不要說通題或者是別題,只限于在教,不可以只限在教裏面,還包括了行和理。【須知通別,】須就是要知道通題或者是別題,【自有】就是本身就有,自有就是本身就具足教、行、理的叁個名,【教名、行名、理名。即如今題,佛說是教,】佛教我們,【觀即是行。無量壽佛是理,】要修行的道理,無量壽佛裏面統統講得很清楚。所以像現在的題目教、行、理就統統具足,【豈非】難道不是,【別教、別行、別理耶?】意思是說別題裏面,別教、別行、別理,不同于其它經典叫做別,意思是說只有《十六觀經》的教、行、理當然是別,經是通,別是只有此《十六觀經》所講的教、行、理是《十六觀經》所用的,因此,豈非:難道不是別教、別行、別理嗎?【以此叁別,對于經字,即是通教、通行、通理。明此通別,宜分于叁。】爲什麼通教呢?每一部經都教人通達,行就是每一部經典都教人家怎麼修行,道理就是每一部經典都教人家通達實相,經就是教、行、理統統具足,每一部經的別題,教、行、理也統統具足,就是這種意思。

  所以初學者聽起來會比較吃力,不曉得在講什麼,幹脆我念珠拿著一直念佛就好了。其實並不困難,我現在整句簡單解釋一次,你要注意聽:他家釋題就是不是天臺宗在解釋這個題目,皆以經字當成能解釋的教,其他叫做所解釋,其他就是別題都當成所解釋,把這個分爲二段來解釋的人,這個很違背佛的宗旨,而且人或者是法或者是譬喻,這些都是名言,難道不是能解釋的,它一向是屬于所解釋的道理,所以經典不能說一向屬于教,現在解諸經,都是通題和別題二名,統統是能诠教的,也統統是所被解釋的,因爲通題和別題統統具足教、行、理,就是經,一個經字就具足教、行、理,別題,《十六觀經》、觀無量壽也是具足教、行、理,所以不要說通題和別題這二種名只限于教,而且還有行和理,要知道通題和別題本身就是有名詞,教的名、行的名和理的名,譬如說現在的題目,佛說就是教,觀就是行,無量壽就是理,難道不是別教、別行、別理嗎?意思相同。意思是說這個題目也是有教、也是有行、也是有理,以此叁種不同對經來講,經當然是通教、通行、通理,所以經的教、行、理就是比較籠統、比較綜合,每一部經典都是教你行善、教證悟,每一部經典都是教你怎麼修持,每一部經典都是教你怎麼悟到實相的道理,這個就是通。但是每一部經典的教、行、理又不相同,所以統統是所诠也統統是能诠,統統能夠解釋、也統統被解釋。

  底下,十叁頁倒數第二行,這個就比較難了,

  【今經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,即教別。同名爲經,即教通,爲行不同。從一至無量,即行別。會同常樂,即行通。理雖無名,將門名理。理隨于門,四四十六,即名理別。門隨于理,即名理通。此約一化,以明通別。】

  不知道在講什麼,根本聽不懂。明天再來解釋,這是一個段落。因此,我說因爲以前讀的都是簡單的,這個就不那麼簡單了。所以明天還是要來,不來還是沒有辦法。下課!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請翻開第十叁頁,倒數第二行,今經從能說所說人以立名,即教別。同名爲經,即教通,爲行不同。從一至無量,即行別。會同常樂,即行通。理雖無名,將門名理。理隨于門,四四十六,即名理別。門隨于理,即名理通。此約一化,以明通別。

  因爲這是天臺宗的資料,所以聽起來會很艱澀。

  今,現在經典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