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这部《十六观经》,从能说和所说的人来做题目之名,以立名,就是做为题目之名。立名,做为题目之名,《佛说观无量寿经》,这个就是教别。就是只有这一部经典教你,所以和别的经典不同。别的经典就不是这个题目,就是不教你修十六观经,所以这个教别,不同于其他的经典。
但却是同名为经,这一本也是一部经典,所以叫做教通。教通就是所教化的统统是相通的,要教你解脱的道理都是一样的,所以佛说观无量寿这是教的别。这一部也是经,别部也是经,这样教就通,统统是教我们解脱的,怎样修行的。再来,为行不同,行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。
从一至无量,即行别,一种修行有一种修行的名相,这个名相如果出来,他修行的方法就又不同。譬如说《般若经》那是教我们修智慧之门,实相无所住。为行不同,修行不同,从一种方法到无量种的方法,所以一至无量是只有指方法,那就是行别,修行不同。意思是说《十六观经》有《十六观经》修行的方法,所以行别,不同于别部经典修行的方法,《地藏经》是叫你念地藏王菩萨,《普门品》是叫你念观世音菩萨,《药师经》是叫你念药师佛,一部法门的修行、一部法门的修行统统不一样,四谛叫你修行四谛法,十二因缘叫你修十二因缘法,行别。
但是所有的修行,会同常乐,把笔拿起来,这个会不是合的意思,就是最后,最后同,就是都令众生进入,常就是永恒,乐就是永久的快乐,这是行通。《十六观经》的修行是教你观无量寿,这部的修行和别部经典不一样,但是修行到最后也一样能够得到常和乐,这就是行通。修行有相同的地方,最后的目的统统一样叫做行通。
理虽无名,道理虽然没有什么名相来安立,但是将门名理,就是这个法门来安立这个道理,因为道理不能说名相,所以你修什么法门,就安立那个法门,所以你修那个法门那个道理,就安立那个道理之门。
十四页,理随于门,因为门是可以分别的,能够安名相,理是没有,缘起是性空的,所以理随于门。四四十六,四四十六就是四教底下,四教叫做藏、通、别、圆。藏教就是专说小乘之教;通教,通小乘至大乘,通教就等于桥梁一样通前通后;别教,别就是不同于小乘教,单独讲大乘法;圆教就是非藏、通、别,纯圆教,就是利根上智的人。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底下统统分有四个门。四门,把笔拿起来,第一个有,藏教有讲有的,有门;二讲空门;三讲亦有亦空;四讲非有非空。通也是这样,别也是四门,圆教也是四门,四乘以四等于十六。再讲一遍: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别、圆,藏教就是四种门,讲有的一门,讲空是第二门,讲亦有亦空的道理是第三门,讲非有非空这是第四门。简单讲就是藏教就有四门,通也有四门,别也有四门,圆也是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四门。四四十六。即名理别,就是道理有差别。
门随于理,所以门是随着道理来安住名的,即名理通,因此名就理通。四四十六这是理不相同,藏、通、别、圆,四乘以四,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每一门有四种理,所以理有别。但是因为门是随着道理,道理会相通,因为理性的东西是无形的,无形状的东西理当然讲得通。
此约一化,把笔拿起来,这个一化就是一个大藏教一代的教化,佛一生所讲的都可以叫做一化,就是一大藏教我们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来说明什么是通、什么是别,以明通别。
底下小字体,
【此明一化论通别也。佛说一大藏教,顿说渐说,施权开权,】顿说是对利根的人,对他说顿悟法门。渐说就是这种人根器比较不足,慢慢调教他,渐说。施权和开权,施就是施舍权方便法,开权就是显实的意思,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。开权,既然开这个权,是要显实相的道理,不能再说方便法门。因此,施权就是方便,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,空一切法究竟了脱的。【律论之外,皆名为经,】三藏十二部经典叫做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律藏和论藏当然不包括在内,当然就是以经藏,所以皆名为经。意思是说除了律藏和论藏之外,这二藏,律、论二藏之外,其余的统统叫做经。【故称通也。】统统称为经典。【别相乃多,今从三种。谓人、法、譬、单三、】单三就是单人、单法或者是单种譬喻,譬如说《师子吼经》或者是。。。譬如有一部经叫做《妙法经》,那就是法;有一部经叫做《阿弥陀经》,就是人。如果《妙法莲华经》,妙法又多一个莲花的譬喻,法、喻,譬就是喻的意思,比喻,譬就是用比喻的。所以单三就是单人、单法、单譬三种,【复三、】就是二种合起来,譬如人、法,一个复,法、喻,一个复,人、喻就是复的第三种形式。所以复三就是复式的,复是二种结合起来叫做复,有三种,人、法,人、喻,法、喻,这三种。【并具足一。】叫做具足一式。就是人、法、譬喻都有。【以成七别。】就是三加三加一,单三有三种,复三有三种,这样就六种,具足就是人、法、譬喻都有,这样加起来就是三加三加一等于七。七种不一样的立题就是这个题目。佛说的经典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,要不然就用譬喻来立名,不会超过这七种形式,以成七别。【诸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,以对通名,】是什么?【经即通行。】经就是一般的都叫做经,一般通行,通就是大家统统这么做的叫做通行。【若论别行,】就是单单这部经典所说的修行方法和别人不一样,太多了,【其数无量。今以增数】就是以这个数目一种从一加到十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【示于行人。一如一行。二如二智。三如三观。四如四念。】要注意中间那个“如”没有什么意思,要懂得看经典,那个“如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。他说就数目字一来讲,一有一行纯实相,一行,单提一念,一行。二如二智,二例如二种智,譬如说根本智、后得智。所以这个如就是就像,拿这个数目字一来讲一行,用数目字二来讲呢?有二智的修行,根本智还有差别智就是后得智。就三来讲呢?三观:空、假、中,三观。就四来讲就是四念住,观身不净、观法无我、观心无常、观受是苦等等,就是四念住。【五如五根。】就是信、净、念、定、慧,【六如六妙。】数息止观,止观里面的六妙门,在天台宗里面有六妙门,数息、还归、止灭。。。等等,六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法,就是一种慢慢、慢慢进入微细的六妙门。【七如七觉。】就是七菩提分,【八如】我们可以用【八正。】道来修行,【九如九禅。】九禅次第,【十如十度。】就是六度再扩张,最后一个般若再扩张成四,加起来刚好十度。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讲到十度,【乃至百千万亿,无量行也。】意思是说以数目来讲,一也有一种一的修行,二也有二种的修行,三也有三的修行。中间那个“如”是例如,并没有特别的意思,不是如如不动的意思。【此等别行,】这种从一至十就有差别,包括百千万亿的差别修行法。【皆趣涅槃究竟四德,】把笔拿起来,就是常、乐、我、净,还要加一个字叫真常、真乐、真我、真净,涅槃的究竟四德,就是真正的永恒,真正的快乐,真我就是能够主宰的,真净:确确实实的清净。四德。【故云同会常乐。约趣涅槃,】不生不灭。所以别行当下就是通行,【别行即通,】就是别行个别的修行,其实当下就通达涅槃不生不灭。【故为行经。】行经,就是别行的经典。【名实相对,】什么叫实相对呢?这个对不是对立,这个对是趣向于,统统趣向于实相,都是针对实相去修行的。中文难就难在这个地方,【名即是门。】为什么名即是门?因为道理无法安名,理是无形的东西,当然要门才能够安立,【乃以四门彰】就是显示,【一理,】四门就是显示一种理,【亦是事别,】事相有差别。【以对理通。】譬如说有门、缘起也空,空门也空,亦有亦空也是缘起法,非有非空也是对立法,所以就道理来讲这些都是。。。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统统是对立性的,就道理来讲都是无生,当下就是无生,只是众生差别心,就事相来讲有四种理,其实四理是彰显四种实相,但是理理相通,所以以对理通。【良以诸经多用一事,】所以其他的经典很多用一种事情【而彰于理,得理别名。】便有不同的名字。意思是说因为诸经很多,用一种事情就显示一种道理,所以得到道理,就有另外一种名字。譬如说四谛、十二因缘、五阴、六根、六入、十八界。。。等等。【如今题以无量寿佛为别理,】无量寿,单单这一部是讲无量寿的道理,对通来讲它是别,【以对通名,】所以叫做别理。【经则通理。若于一化,以通别理,解经题者,】以通别理,就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,统统不会超过这四门的开展。【莫若四门,】不能离开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这四个门,【以为别理。】不同的道理。所以如果以通别理来解经,就是如果以拿不同的道理,所以通要解释为拿,以拿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,道理绝对不会超过四种道理,有的道理,空的道理这是第二门,亦有亦空的道理,非有非空的道理这四门。因为别理不同的理,【谓有门、空门、双亦门、双非门。】双亦就是亦有亦空,双非就是有和空统统加一个非字。所以说有门,第一门,空门,第二门,双亦,二个都加一个亦,就是亦有亦空,双非就是二个字,有和空要加一个非,就是非有非空,【四教各四,】四教就是藏、通、别、圆,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,藏、通、别、圆教四教各四,统统各有四种,就是我们刚才所写的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所以四乘以四,十六,【四四十六。门门诠理,】每一门都解释这个理,【成十六理。】底下加一个字“但”【理尚非一,那有十六。】道理根本就是无的东西,道理根本就是无相的,就像无生理一切法不可得,道理哪里会有十六,一切法都是缘起法,是对立性的讲法,能诠、所诠,都是为名相所搬弄而已,理本来就无生,所以说理尚非一,但是这个道理连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