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都不可得,哪里有十六种呢?哪有十六种的道理呢?【然理无碍,能应诸门。】因为理是无碍,所以能够适合种种的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或者是藏、通、别、圆,四乘四刚好十六门,能够应这十六门。【犹彼虚空,体非方圆大小。以无碍故,故能随彼方圆等物,成无量相。】没错,你把尖的、扁的、胖的、瘦的,像我们全球有五十七亿人口,每一个人的脸形都不一样,对不对?说我们人就好了,说建筑物,虚空都一样,没有说你家的空和文殊讲堂的空不一样,对不对?空是什么形状?什么都不是。你家里的空和我们这里的空不是都一样?无的东西怎么说,对不对?是不是?单单建筑物就有上千万种了。所以就是因为无才能够大用,这句话要注意,心如果愈放大,肚量愈大的人,愈大的人他得到的会愈多,这是很不可思议的。譬如说我放这些徒弟出去,就是说徒弟,只要是正知正见的法师,你们(指徒弟)都可以去参访、去亲近,我没有限制哪一个徒弟一定要归我,善财童子都五十三参了,你要拜谁为师,要参加什么团体都可以,因为我的肚量够大,对不对?徒弟就会到外面参访,走来走去、走一走,他会听到别的法师或者是别的在家居士说,我们要亲近这个别人不好,这样他就会说你的肚量不够,我们慧律法师说只要是正知正见都没有关系,你就说不行。这样他会做比较。所以肚量大的人一定比较好,一定比较好。我们的肚量很大没有关系,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有法你就来,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没有法不要互相勉强,所以无所谓,无所谓。肚量要放大一点,我的肚量很大。上次我和师妈去冲绳岛,有一个跑单帮小姐她不认识我,她对我说:师父,回来时你帮我拿化妆品。我说:好,我也不拿化妆品。她说:如果海关问你,你怎么说。我说:拿给我妈妈、妹妹、姐姐用。她说:你很聪明。她比较能节税。好,肚量很大,来没有关系,不要放吗啡就好了,我想是台湾人跑单帮很可怜,一个月赚不了多少。说:来,包一包。过海关都没有检查我,(她)说:早知道我就让你拿多一些。这个人心地很差,免税她就想让我多拿一些,心地很差(笑)。所以说我们的肚量要大一点,后来她来台湾看到师父讲经,有好几万人在听吓一跳:“我拜托他拿化妆品的那个人,竟然是讲经给好几万人听的法师!我竟然不认识他。”她也去受八关斋戒,她不懂佛法去受八关斋戒,跑单帮去香港吃什么?吃蚵仔煎,说蚵是喝水的是素食,她不懂,对师父也很好。我们人如果肚量很大就无碍,但是我们如果出国要注意,陌生人请你拿东西你要注意,有时候会藏吗啡,如果在马来西亚被抓到,都是死刑,如果你出国在马来西亚被抓到吗啡就是死刑,二个国家贩毒唯一死刑: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新加坡持枪就唯一死刑了。所以犹彼虚空,体非方圆大小,以无碍故,故能随彼方圆等物,不管它是方的或者是圆的,成无量相。【从无量说,即是别理。】无量,别的理,【体是一空,名为通理。无通不别,无别不通。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通理统统有差别,叫做不别,无通不别,所有的通统统会有差别的。无别不通,没有一种别的道理,没有不互相通达的。再讲一遍:无通不别就是没有一样互相通达的道理它没有差别,多少一定有差别。无别不通,没有一样差别的道理,没有不相通的道理,意思是说所有差别的统统会有通的时候,所以无别不通就是这个道理。【通别合标,成一题目。】
十五页,
【更约一题,】把笔拿起来,约就是“就”,更就一个题目【佛说、即教。】佛说就是教你,【观、即是行。】就是十六种观这个就是行,【无量寿佛,即是理。】要修依、正二种庄严,依报和正报的庄严。无量寿佛即是理,【教行理足,任运有通别意。】任运有通别就是别中有通、通中有别,叫做任运有通别。任运就是桥梁,任运就是你不能只通理就不通别理,别不互相通通理,通不透过别,这样子就矛盾了。所以说任运有通别意,任运就是互相贯串,别中有通,通中有别。
【钞云:一化经目,】就是一代实教经典的题目,经目就是题目,【关涉既广,】这个包括很广泛,【思修或难。】或是要想好好的来修行,可能很困难,【今就本经一题,明教行理,宛然可见。】清清楚楚叫做宛然可见。【此三皆别,】这三种统统不一样。【以对经字,即是三通。】三通,教、行、理都通这个经典。【故云任运有通别意。欲使行者,即此一题,就说解教,】了解教理,【起能观行,见真佛理。】还是教、行和理。
【更就一字说者,】更就就是“拿”,现在来拿一字,哪一个字呢?“说”字。更就一字说者,更拿“说”这个字来说,拿这个“说”来说,【释论云:所行如所说,】就是我们所修行的如佛所说,【说即是教。如即是理。行即是行。】
【钞云:题中说字,最可显三。故引释论,以示说中,含于行理。】
看左边的大字体,
【佛即法身。观即般若。无量寿即解脱。】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脱称为三德,本性的三德。所以法身就是佛的体,般若就是他的宗和作用,解脱是他的力用,所以无量寿就是解脱,佛有包括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【当知即一达三,即三达一。】为什么?这个意思是说法身德当下就具足般若和解脱,这三种不可分开的。如果讲到般若,法身和解脱——(般若)当下即包括这二种。讲到解脱,法身和般若当下就具足了。譬如说我们人当下就是有智慧,人和智慧和聪明一定分不开的,只要有我们人存在,不是小聪明就是大智慧,一定存在的。所以一达三,三就达一,意思是说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同一体,但是各种角度不一样。【一中解无量,无量中解一。】所以一就是理,无量就是别,一就是通理,无量就是别理,别和通都合在一起,所以说一就是理,无量就是事相,藉着事相来安插道理,意思是说无量的道理就是合一理,一种道理就是合无量的道理。【于一字,】或者是只有一字,【尚达无量义。况诸字,况一题,况一经,一切经耶?故经云:若闻首题名字,】首题就是经题的意思,【所得功德,不可限量。若不如上解者,安获无限功德耶?】就是要通达。简单讲就是佛经要通才有办法。
十六页,
【钞云:向】就是刚刚,向【就一字,】向字就是刚刚的意思。十六页第一行,我讲你一定要抄,你不抄自己看就看不懂。“钞云,向就一字”,这个“向”就是刚刚,刚刚就是拿一字简单作解释,【明教行理。虽约说字,义具于三。】把笔拿起来,这个“义”就是道理就通三个角度,【既约修辨,】就是既然就修行上,辨就是了解,就修行上的来了解,【尚通前教。】也通前面的教,就是不可思、不可议的三观,三止三观、三德,尚通前面的教,【而又未明字字具三,】也并没有说每一个字统统具足有三个德。再解释一遍:既约修辨,尚通前教,而又未明字字具三,【故今特用涅槃三德,对于诸字,】现在就修行上,辨就是了解一下,尚通前教,就是也通前面所教化的,而又没有说明每一个字都具足有三个角度,所以现在特别用涅槃、不生不灭的三个德,涅槃的三个德,对于诸字,【乃彰诸字,性各具三。非前教人,所能思说。】不是前面我们所教人家的方法能够思议的,能思说就是不可思不可议。非前教人,所能思说,不是前面所教的所能思议或者是去讨论的,意思是说不可思不可议,【良以三德,性】良以就是因为三德本性【本圆融,】就是法身、般若和解脱德,三德性本来就圆融的,【一一互具,】就是法身具足了般若或是解脱,解脱德当下就具足法身和般若,一一都是互相同时存在,【故直法身】把笔拿起来,这个“直”就是此,所以这个法身当下就【非法身。】意思就是不只是法身,故直法身非法身,意思是说:所以此法身当下不只是做法身解,还有其他具足般若和解脱,叫做直法身非法身。意思是说不能说这个无相的法身,当下不能只拿这个法身来解释,法身就像我们人,他当下就具足智慧,讲到人就知道我们人一定有大脑的,没有大脑就不是人、是死人了,那就不称为人了,称为死人了,讲人就具足有大脑,所以是同时存在,【法身必具般若解脱,余二】余二,这个余二就是解脱和智慧也是同时具足法身,讲到般若其他二种存在,讲到解脱其他二种也存在,叫做余二【亦然。故知三德遍一切处。一字、一句、一偈、一品、一卷、一部、一时、一化、乃至一切依正色心。多亦三德,少亦三德。一尘三德不小,刹海三德不大。】一尘三德不小,一粒沙也是具足解脱、法身、般若,刹海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海,三德不大,三德也没有比较大,【故引华严经云:一中解等也。】就是拿一来解释,便无法了解圆具三德之妙,一中解等也,【不明一字圆具三德。】意思是说如果以一个角度来讲,一中解等:拿一来讲,你就不会了解一字当下就圆满具足法身、般若和解脱。【诸经所说,一句一题,受持功德无量无边,便成虚设也。】因为他不了解,拿一作一解,拿一就是无量,所以当然你受持一部经就是无量功德,要不然“受持一句一题就无量功德”便成虚设,哪有可能读这个经题就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。因为一个经题就通达恒河沙的道理,【自非道场得入三昧,发旋总持,曷能妙说自在若斯。】把笔拿起来,这个很重要!自非道场,就是还没有证悟这个道场,自己还不能成就众生的依靠,道场是众生的依靠,简单讲自非道场就是自己还没有悟入,还不够资格当众生的依归师,就如同依靠道场般的依靠他,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证悟,就如同道场的被依靠,被众生的依靠,还没有得入三昧。发旋总持,如果还没有办法发,总持就是总一切法、持一切义,能够发起包括一切法、一切义,旋就是包括,能够悟入三昧启发总一切法、持一切义的能力。曷通人字部的何,怎么能够妙说自在若斯,曷能就是怎么能够,就是岂能妙说自在若…
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(疏钞演义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