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都不可得,哪裏有十六種呢?哪有十六種的道理呢?【然理無礙,能應諸門。】因爲理是無礙,所以能夠適合種種的有、空、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或者是藏、通、別、圓,四乘四剛好十六門,能夠應這十六門。【猶彼虛空,體非方圓大小。以無礙故,故能隨彼方圓等物,成無量相。】沒錯,你把尖的、扁的、胖的、瘦的,像我們全球有五十七億人口,每一個人的臉形都不一樣,對不對?說我們人就好了,說建築物,虛空都一樣,沒有說你家的空和文殊講堂的空不一樣,對不對?空是什麼形狀?什麼都不是。你家裏的空和我們這裏的空不是都一樣?無的東西怎麼說,對不對?是不是?單單建築物就有上千萬種了。所以就是因爲無才能夠大用,這句話要注意,心如果愈放大,肚量愈大的人,愈大的人他得到的會愈多,這是很不可思議的。譬如說我放這些徒弟出去,就是說徒弟,只要是正知正見的法師,你們(指徒弟)都可以去參訪、去親近,我沒有限製哪一個徒弟一定要歸我,善財童子都五十叁參了,你要拜誰爲師,要參加什麼團體都可以,因爲我的肚量夠大,對不對?徒弟就會到外面參訪,走來走去、走一走,他會聽到別的法師或者是別的在家居士說,我們要親近這個別人不好,這樣他就會說你的肚量不夠,我們慧律法師說只要是正知正見都沒有關系,你就說不行。這樣他會做比較。所以肚量大的人一定比較好,一定比較好。我們的肚量很大沒有關系,如果你覺得我這裏有法你就來,如果你覺得我這裏沒有法不要互相勉強,所以無所謂,無所謂。肚量要放大一點,我的肚量很大。上次我和師媽去沖繩島,有一個跑單幫小姐她不認識我,她對我說:師父,回來時你幫我拿化妝品。我說:好,我也不拿化妝品。她說:如果海關問你,你怎麼說。我說:拿給我媽媽、妹妹、姐姐用。她說:你很聰明。她比較能節稅。好,肚量很大,來沒有關系,不要放嗎啡就好了,我想是臺灣人跑單幫很可憐,一個月賺不了多少。說:來,包一包。過海關都沒有檢查我,(她)說:早知道我就讓你拿多一些。這個人心地很差,免稅她就想讓我多拿一些,心地很差(笑)。所以說我們的肚量要大一點,後來她來臺灣看到師父講經,有好幾萬人在聽嚇一跳:“我拜托他拿化妝品的那個人,竟然是講經給好幾萬人聽的法師!我竟然不認識他。”她也去受八關齋戒,她不懂佛法去受八關齋戒,跑單幫去香港吃什麼?吃蚵仔煎,說蚵是喝水的是素食,她不懂,對師父也很好。我們人如果肚量很大就無礙,但是我們如果出國要注意,陌生人請你拿東西你要注意,有時候會藏嗎啡,如果在馬來西亞被抓到,都是死刑,如果你出國在馬來西亞被抓到嗎啡就是死刑,二個國家販毒唯一死刑: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新加坡持槍就唯一死刑了。所以猶彼虛空,體非方圓大小,以無礙故,故能隨彼方圓等物,不管它是方的或者是圓的,成無量相。【從無量說,即是別理。】無量,別的理,【體是一空,名爲通理。無通不別,無別不通。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通理統統有差別,叫做不別,無通不別,所有的通統統會有差別的。無別不通,沒有一種別的道理,沒有不互相通達的。再講一遍:無通不別就是沒有一樣互相通達的道理它沒有差別,多少一定有差別。無別不通,沒有一樣差別的道理,沒有不相通的道理,意思是說所有差別的統統會有通的時候,所以無別不通就是這個道理。【通別合標,成一題目。】
十五頁,
【更約一題,】把筆拿起來,約就是“就”,更就一個題目【佛說、即教。】佛說就是教你,【觀、即是行。】就是十六種觀這個就是行,【無量壽佛,即是理。】要修依、正二種莊嚴,依報和正報的莊嚴。無量壽佛即是理,【教行理足,任運有通別意。】任運有通別就是別中有通、通中有別,叫做任運有通別。任運就是橋梁,任運就是你不能只通理就不通別理,別不互相通通理,通不透過別,這樣子就矛盾了。所以說任運有通別意,任運就是互相貫串,別中有通,通中有別。
【鈔雲:一化經目,】就是一代實教經典的題目,經目就是題目,【關涉既廣,】這個包括很廣泛,【思修或難。】或是要想好好的來修行,可能很困難,【今就本經一題,明教行理,宛然可見。】清清楚楚叫做宛然可見。【此叁皆別,】這叁種統統不一樣。【以對經字,即是叁通。】叁通,教、行、理都通這個經典。【故雲任運有通別意。欲使行者,即此一題,就說解教,】了解教理,【起能觀行,見真佛理。】還是教、行和理。
【更就一字說者,】更就就是“拿”,現在來拿一字,哪一個字呢?“說”字。更就一字說者,更拿“說”這個字來說,拿這個“說”來說,【釋論雲:所行如所說,】就是我們所修行的如佛所說,【說即是教。如即是理。行即是行。】
【鈔雲:題中說字,最可顯叁。故引釋論,以示說中,含于行理。】
看左邊的大字體,
【佛即法身。觀即般若。無量壽即解脫。】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脫稱爲叁德,本性的叁德。所以法身就是佛的體,般若就是他的宗和作用,解脫是他的力用,所以無量壽就是解脫,佛有包括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【當知即一達叁,即叁達一。】爲什麼?這個意思是說法身德當下就具足般若和解脫,這叁種不可分開的。如果講到般若,法身和解脫——(般若)當下即包括這二種。講到解脫,法身和般若當下就具足了。譬如說我們人當下就是有智慧,人和智慧和聰明一定分不開的,只要有我們人存在,不是小聰明就是大智慧,一定存在的。所以一達叁,叁就達一,意思是說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同一體,但是各種角度不一樣。【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。】所以一就是理,無量就是別,一就是通理,無量就是別理,別和通都合在一起,所以說一就是理,無量就是事相,藉著事相來安插道理,意思是說無量的道理就是合一理,一種道理就是合無量的道理。【于一字,】或者是只有一字,【尚達無量義。況諸字,況一題,況一經,一切經耶?故經雲:若聞首題名字,】首題就是經題的意思,【所得功德,不可限量。若不如上解者,安獲無限功德耶?】就是要通達。簡單講就是佛經要通才有辦法。
十六頁,
【鈔雲:向】就是剛剛,向【就一字,】向字就是剛剛的意思。十六頁第一行,我講你一定要抄,你不抄自己看就看不懂。“鈔雲,向就一字”,這個“向”就是剛剛,剛剛就是拿一字簡單作解釋,【明教行理。雖約說字,義具于叁。】把筆拿起來,這個“義”就是道理就通叁個角度,【既約修辨,】就是既然就修行上,辨就是了解,就修行上的來了解,【尚通前教。】也通前面的教,就是不可思、不可議的叁觀,叁止叁觀、叁德,尚通前面的教,【而又未明字字具叁,】也並沒有說每一個字統統具足有叁個德。再解釋一遍:既約修辨,尚通前教,而又未明字字具叁,【故今特用涅槃叁德,對于諸字,】現在就修行上,辨就是了解一下,尚通前教,就是也通前面所教化的,而又沒有說明每一個字都具足有叁個角度,所以現在特別用涅槃、不生不滅的叁個德,涅槃的叁個德,對于諸字,【乃彰諸字,性各具叁。非前教人,所能思說。】不是前面我們所教人家的方法能夠思議的,能思說就是不可思不可議。非前教人,所能思說,不是前面所教的所能思議或者是去討論的,意思是說不可思不可議,【良以叁德,性】良以就是因爲叁德本性【本圓融,】就是法身、般若和解脫德,叁德性本來就圓融的,【一一互具,】就是法身具足了般若或是解脫,解脫德當下就具足法身和般若,一一都是互相同時存在,【故直法身】把筆拿起來,這個“直”就是此,所以這個法身當下就【非法身。】意思就是不只是法身,故直法身非法身,意思是說:所以此法身當下不只是做法身解,還有其他具足般若和解脫,叫做直法身非法身。意思是說不能說這個無相的法身,當下不能只拿這個法身來解釋,法身就像我們人,他當下就具足智慧,講到人就知道我們人一定有大腦的,沒有大腦就不是人、是死人了,那就不稱爲人了,稱爲死人了,講人就具足有大腦,所以是同時存在,【法身必具般若解脫,余二】余二,這個余二就是解脫和智慧也是同時具足法身,講到般若其他二種存在,講到解脫其他二種也存在,叫做余二【亦然。故知叁德遍一切處。一字、一句、一偈、一品、一卷、一部、一時、一化、乃至一切依正色心。多亦叁德,少亦叁德。一塵叁德不小,刹海叁德不大。】一塵叁德不小,一粒沙也是具足解脫、法身、般若,刹海就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叫做刹海,叁德不大,叁德也沒有比較大,【故引華嚴經雲:一中解等也。】就是拿一來解釋,便無法了解圓具叁德之妙,一中解等也,【不明一字圓具叁德。】意思是說如果以一個角度來講,一中解等:拿一來講,你就不會了解一字當下就圓滿具足法身、般若和解脫。【諸經所說,一句一題,受持功德無量無邊,便成虛設也。】因爲他不了解,拿一作一解,拿一就是無量,所以當然你受持一部經就是無量功德,要不然“受持一句一題就無量功德”便成虛設,哪有可能讀這個經題就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因爲一個經題就通達恒河沙的道理,【自非道場得入叁昧,發旋總持,曷能妙說自在若斯。】把筆拿起來,這個很重要!自非道場,就是還沒有證悟這個道場,自己還不能成就衆生的依靠,道場是衆生的依靠,簡單講自非道場就是自己還沒有悟入,還不夠資格當衆生的依歸師,就如同依靠道場般的依靠他,自己還沒有這個能力證悟,就如同道場的被依靠,被衆生的依靠,還沒有得入叁昧。發旋總持,如果還沒有辦法發,總持就是總一切法、持一切義,能夠發起包括一切法、一切義,旋就是包括,能夠悟入叁昧啓發總一切法、持一切義的能力。曷通人字部的何,怎麼能夠妙說自在若斯,曷能就是怎麼能夠,就是豈能妙說自在若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