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斯。簡單講要講經說法要做一個善知識,一定要自己有悟,悟入很深的道理,你才能夠做爲衆生的依靠,就像道場一樣讓人依靠,所以說自非道場得入叁昧,發旋總持,自己還不夠。。。這個道場不是指那個道場,是自己色身有證悟、知見正確,讓衆生依靠如同依靠道場,意思是還沒有這個能力的人,怎麼有辦法自在妙說呢?

  【丁二 就別廣明四 初釋佛字二

   初正約佛名示六即二

   初翻名標示】

  【初釋佛者,】解釋佛,【佛是覺義,】覺悟的意思,【有六種即。】六種即佛,名字即佛,這個也是我們十七頁所談到的理即佛,你看十七頁,中間黑字體的第叁行,【故言衆生即是佛,理佛也。】道理上來講,衆生就是佛,佛就是衆生,叁無差別,第二翻開十九頁,第一行的中間黑字體,【故須達聞名,身毛皆豎,昏夜大朗,巨關自辟,此名字佛也。】聽到名字就了解當下就是佛。再來翻開二十頁,最後一行,【常運念無不念時,念念皆覺,是名觀行即佛也。】觀行即佛。好,接著二十一頁,第四行大字體的最底下,【如法華中,】《法華經》中【六根清淨即是其相,名相似佛也。】相似佛。再來,二十一頁最後一行,【分證佛者,】分證佛者這一段就是講分證佛,分證即佛。再來,二十叁頁,倒數第叁行,【究竟佛者,道窮妙覺,位極于茶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。】所以有六即佛。

  六即佛:

  第一、我們所解釋的理即佛。就是就道理來說大家統統是佛,沒有衆生和佛的差別,就道理來說;

  第二、名字即佛,就是認識的那一刹那叫做名字即佛;當你聽到佛法你認識自己,你也是佛,叫做名字即佛;簡單講名字即佛就是認識的那一刹那,你就了解你有佛的成分;

  第叁、就是觀行即佛,你聽到我是佛知道我要修行了,開始修行,觀行即佛,觀一切無常法、觀一切無所著、觀一切放下、觀一切無所計較,日子就很好過了,觀行即佛;

  第四、就是相似即佛,你修行修到最後很像佛,已經有一點相似了,像我的徒弟,他會學師父講經,相似師父了,很像了;

  第五、再來分證即佛,分證就是真正有證悟到,卻還沒有圓滿叫做分證,分證即佛;

  第六、 到最後就是究竟即佛,到最後統統一模一樣、如出一轍,像模型印出來的。

  再來,看黑字體,初釋佛者,初解釋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,有六種即佛。

   【二 就覺廣明六

   初理即】

  【涅槃經雲:一切衆生即是佛。】這是就本性而言,【如貧女舍寶,】舍寶,就是家中有寶,【衆物具存。】這是出自《法華經》。貧女舍寶這是佛的比喻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,衆生卻不自知,就像一個貧窮女沿著街道化緣乞食,說:我很窮,我很可憐,我都很貧窮。她卻不知道她家裏有寶物,一回到她家,知情的人對她說:你家的地下本來就有寶藏,不相信你把它挖出來看看,你就不必去向人乞討了。說:這樣啊,我來挖挖看。一挖結果發現很多寶物,這樣我不窮了,我不是很窮,我很富有,意思是說我們衆生都一直向外追求,都是:我很可憐,我怎麼痛苦,我很煩惱。佛就教你,你本性就是佛,只是你現在沒有智慧,如果你肯放下,當下你就會悟到,有一天悟到平等,冤親平等,變成富有的人,爲什麼?充滿了智慧、充滿了解脫。這個叫做貧女舍寶,衆物具存,不少一樣,統統具足,我們的本性統統具足,不少一樣,一樣都不少。【力士額珠,圓明頓在。】這個又在比喻。力士額珠就是古時候的大力士額頭都綁著一條帶子,帶子的上面有一顆珠子,很有價值的珠子,他不知道它的價值,就把它拿下來,然後晚上走路,路很暗看不清楚,人家說:你那顆寶珠能夠照無量無邊的黑暗,價值連城。拿起來一看真的能夠照破黑暗,表示珠本來就在額頭上,是你自己不會運用而已。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就是有佛的智慧,不生不滅的思想,只是被你的妄想遮蔽了,煩惱遮蔽了,所以今天你會當衆生,老實說不是可惡,實在是可憐,可憐!所以本有的珠圓明頓在,【如來藏經】在大藏經裏面,【舉十喻:弊帛裹黃金,】弊帛就是袋子很不好,很髒,但是裏面包黃金,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是大小便所造成的肉體,是不清淨的,但是裏面有清淨的佛性,黃金就表示佛性的意思,意思是說我們人是很尊貴、很尊貴的。【土模內像,】就是土模型把外面都封住了,裏面卻有寶像,金身的佛像,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雖然是四大所造成的,但是我們的本性是在我們的裏面,有一天你就會找到。土模內像,因爲土模是蓋在外面,我們看不到,但是裏面卻有金色身的佛像。【闇室瓶盆,】瓶和盆這是表示化現無量無邊的神通力,瓶、盆是表示七寶瓶、七寶盆,所以闇室瓶盆就是說放在很暗的室內,卻沒有人發現它裏面的尊貴,瓶盆表示很尊貴的器具,七寶瓶、七寶盆卻是放在闇室,表示我們的佛性都被四大無明遮蔽了,闇室就是無明,無明遮蔽了我們的寶貝,意即遮蔽了我們的佛性。再來,【井中七寶,】放在古井裏面沒有人發現,要明眼人才知道古井裏面有七寶,所以經典種種的比喻就是要發現自己的本性,【本自有之,】本來就有了,【非適今也。】不是剛好今天才有的叫非適今也。不是今天才有的,而是本來無始劫以來就有的,非適今也,不是剛好今天才有的,才發現的。【淨名雲:】就是《維摩诘經》。《維摩诘經》說【一切衆生皆如也。】一切衆生本性就是如此,皆如也。【寶箧雲:】箧是一種箱子。寶箧,這是一本經典,寶箧雲:【佛界衆生界,一界無別界。】佛界和衆生界統統一樣,無別界,就是同一體。所以我們佛教說的道理確實偉大!基督教,你怎麼修也不能做上帝;天主教,你怎麼修也不能做聖母瑪利亞;回教你怎麼修也不敢做真神阿拉,不敢。一貫道,你怎麼修你也不能成爲老母娘,理天,所以一貫道所說的話處處都是矛盾,怎麼說矛盾呢?他說道在俗不在道,你看一貫道說話多矛盾,那是碰到愚癡的人才會聽,遇到我,他就慘了。他說:道現在末劫天年,道降落在火宅。說火宅就是在家人的地方,不在廟。我問你:你有沒有讀過四書,放諸四海而皆准叫做道,就是說四海之內所到之處平等才叫做道,在家人也是人,我出家人也是人,你有身體,我也有身體,你有心,我也有心,爲什麼道會跑到你那裏,不會跑到我這裏?你是什麼意思?那個我也叫做歪道,道是普遍性的東西,平等的東西,對不對?所以有悟才有道,你沒有悟要道什麼?會跑到你在家人的身體,就不會跑到我出家的身體?騙傻子,哪有這種事情!你在騙傻子,你頭殼壞掉,道就一定你們在家人才有道,出家人修行沒有道,出家人沒有娶妻生子、沒有抽煙、沒有打麻將、沒有賭博,這樣沒有道,要像你們在家人那樣才有道?什麼道?贻笑大方!胡說八道!我常常想一貫道不是可惡,是可憐!你有心,我也有心,誰悟了誰才有道,道和悟連在一起,是不是?道和悟,悟道、悟道,你有悟才有道,不悟哪有什麼道!你不悟什麼道都沒有,哪裏一定要在家人才有道,出家人沒有悟也沒有道。在家人如果有悟,像維摩诘居士、龐蘊居士母子都是大徹悟的人,道就真的在他們在家人的身上;出家人如果要迷迷糊糊,一天叁餐迷迷糊糊過日子,出家人就真的沒有道。道是和悟連在一起的,而不是和人連在一起的。不是在家人才有道,出家人就沒有道,怎麼會這樣?你這是什麼道?道是平等的,什麼人有本事什麼人得到,對不對?奇怪,他的道就一定藏在在家人的家裏,道, 難道都躲在水溝底下,去把它挖出來的?這種道理是很簡單的,卻不曉得,這麼簡單,有人被一貫道迷十年、二十年,真悲哀!他說出來會被雷打死,五雷轟頂,奇怪,一貫道幾十萬人出來,也不曾聽說被雷打死。It is very誇張,實在太誇張了!我就說我們人有智慧和沒有智慧實在差很多,真的,死在那個關頭裏面,叫他出來他又不敢,不敢,對不對?他們就用比喻的,比如說人家一貫道也有博士、也有碩士,我說道理是深淺的東西,不是你讀到博士就會懂佛經,要不然你找個博士來,我拿這部《觀無量壽經》叫他講講看,看他有沒有辦法透徹了解,這個不是讀到博士的問題,這是認知的問題,就是他本身認識的深和淺、悟到的深和淺的問題,要不然你叫一個哈佛大學的美國人來,美國人來你看看,叫美國人跟你們開示《十六觀經》,搞不好要換你講給他聽,我們人不是藉著學曆高就代表一切。我們不要用哪一個人信什麼教,就代表他是真理。權威不表示真理,你聽得懂嗎?一貫道有時候都是藉著一個偉人,他是讀書人或者是政要,就表示他們很偉大,不是這樣,真理的追求人人平等,但是你認識的深淺各有差別。所以一貫道可憐,他死在裏面拖不出來,你要他活硬要救他出來,他偏偏認爲我就是要這麼死,你沒有辦法,他認爲他很幸運,如果一提起,所以一貫道的常常寫信來罵我,說慧律法師常常毀謗一貫道,其實不是這樣子,你爲什麼不想成慧律法師才是大慈大悲,爲了救一貫道的衆生跟你們點破,你爲什麼不這麼想?我爲什麼要毀謗一貫道,對不對?所以這個很悲哀,說起來很可憐。所以一貫道的人要來和我理論,我說:你在那裏休息就好了,比較不會傷和氣。所以今天我們能夠聽到正法,正知正見的法師,這不是一劫多劫有辦法修來的,這是相當困難的,這是我們一個人一個人的因緣,所以我們也無須一直攻擊,各人信各人的,你信你的,如果你認爲一貫道對你就去信,如果你肯說:我冷靜,我稍微冷靜想想看,我冷靜想想看,說:既然法師那麼慈悲,書又讀那麼多,講經又好幾萬人,要不然我冷靜來聽聽看,不要一直想我在傷害、我在攻擊一貫道。爲什麼你不冷靜說我才是大慈大悲的救一貫道的菩薩示現,爲什麼你不這麼想?要不然以前有誰講給你聽,對不對?你要冷靜!冷靜比較看看,如果你比較覺得一貫道比較好,你就去信他。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(疏鈔演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